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校园里存在这种现象:教师向学生热情地传授知识、价值观、人生观和各种行为规范,而学生却毫无兴趣,缺乏学习热情和感恩之心。究其原因,初、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摆脱束缚,寻求与成人间的自由、平等、尊重。因此,他们既不愿主动向教师吐露心声,又埋怨教师不理解自己,遇到困难时又希望得到教师帮助。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又严重缺乏沟通,从而使学生遇到困难时感到非常无助,无以排解,由此引发出了沉溺网络、厌学、离校出走、早恋、自卑、抑郁症等多种问题。
研究表明,这些行为和心理都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只要教师与学生多加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就能得到控制和解决。那么,怎样才能与学生更好地沟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增进师生相互了解
作为教师,了解学生是沟通的前提。当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兴趣爱好时,对他们的行为表现就不会诧异,并且能够深刻理解他们,达成心灵上的共识,为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了解学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研读学生档案,里面详细记载了学生以前的学习成绩、生活状况、家庭背景等有效资源,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过去;另外也可以通过家访、电话互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沟通,详细询问学生在家的表现以及学习情况、家庭环境等,以此来进一步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发达的地区还可以建立学校网站、开设家长论坛,以增进家校联系,方便家长、教师的沟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也有助于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学生对教师的工作、生活带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适当满足他们的好奇;对于班级管理的一些设想和思路也要和学生多沟通,争取学生的大力支持,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管理。
二、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灵魂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那么,教师的人格魅力都包括什么呢?
首先,必须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才能保障学生学有所得;其次,平等相待,这是广大学生的共同心声尤其是“双差生”的心底呼唤,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可见尊重、理解、平等多么重要;再次,放下“严师”的架子,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
这些人格魅力都会在无形中感染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师信任、喜欢并接近,自然而然就会愿意与教师交流和沟通了。
三、专心倾听
教师一定要专心倾听学生的倾诉,哪怕是一个牢骚满腹、怒气冲天的学生。通常在一个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倾听者面前,牢骚也会被“软化”而变得通情达理。愤怒而冲动的学生在自由地表达了受压抑的情绪后,心理压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而且教师的认真倾听会学生觉得自身问题已经引起教师的重视和理解,精神上得到了支持和鼓励,这就为解决任何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同时,在学生倾诉时,教师要尽量避免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未完全理解学生的想法之前就轻易剥夺他人倾诉的权利,就听不到学生的“秘密”。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孩子:“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孩子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孩子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降落伞先跳下去。”现场的观众早已笑得前仰后合,林克莱特却耐心等待孩子接下来的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的!我还要回来!”
由此可见,倾听与拒绝倾听,不同的态度能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像林克莱特一样,善于做学生心灵的倾听者。
四、有效回应倾听内容
倾听是为了走进学生心灵,而对所听内容处理是否得当,则直接影响倾听的效果。有的要及时处理,如:同学间的纠纷、班级中的不良风气等,以免影响扩大;有的要保密,如学生家庭中的烦恼、个人的小秘密等,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什么现实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倾诉不能做出有效回应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教师专业素质仍然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语言运用不当,容易搞“权威主义”。对于前者,要加强学习、实践,多听相关讲座、报告,增加外出交流机会,定期阅读有关书籍,争取参加进修学习,积极参加班主任培训等;对于后者,教师除了要重视语言内容外,还要重视语言的表达技巧,可以采用幽默、委婉、含蓄、反语、模糊、沉默等多种方式,还可以运用眼神、微笑等表情动作来加强沟通效果。
如果教师能够经常这样与学生“你来我往”地进行沟通,学生的心灵之窗就会敞开,从而促进师生关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研究表明,这些行为和心理都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只要教师与学生多加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就能得到控制和解决。那么,怎样才能与学生更好地沟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增进师生相互了解
作为教师,了解学生是沟通的前提。当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兴趣爱好时,对他们的行为表现就不会诧异,并且能够深刻理解他们,达成心灵上的共识,为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了解学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研读学生档案,里面详细记载了学生以前的学习成绩、生活状况、家庭背景等有效资源,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过去;另外也可以通过家访、电话互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沟通,详细询问学生在家的表现以及学习情况、家庭环境等,以此来进一步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发达的地区还可以建立学校网站、开设家长论坛,以增进家校联系,方便家长、教师的沟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也有助于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学生对教师的工作、生活带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适当满足他们的好奇;对于班级管理的一些设想和思路也要和学生多沟通,争取学生的大力支持,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管理。
二、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灵魂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那么,教师的人格魅力都包括什么呢?
首先,必须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才能保障学生学有所得;其次,平等相待,这是广大学生的共同心声尤其是“双差生”的心底呼唤,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可见尊重、理解、平等多么重要;再次,放下“严师”的架子,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
这些人格魅力都会在无形中感染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师信任、喜欢并接近,自然而然就会愿意与教师交流和沟通了。
三、专心倾听
教师一定要专心倾听学生的倾诉,哪怕是一个牢骚满腹、怒气冲天的学生。通常在一个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倾听者面前,牢骚也会被“软化”而变得通情达理。愤怒而冲动的学生在自由地表达了受压抑的情绪后,心理压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而且教师的认真倾听会学生觉得自身问题已经引起教师的重视和理解,精神上得到了支持和鼓励,这就为解决任何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同时,在学生倾诉时,教师要尽量避免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未完全理解学生的想法之前就轻易剥夺他人倾诉的权利,就听不到学生的“秘密”。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孩子:“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孩子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孩子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降落伞先跳下去。”现场的观众早已笑得前仰后合,林克莱特却耐心等待孩子接下来的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的!我还要回来!”
由此可见,倾听与拒绝倾听,不同的态度能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像林克莱特一样,善于做学生心灵的倾听者。
四、有效回应倾听内容
倾听是为了走进学生心灵,而对所听内容处理是否得当,则直接影响倾听的效果。有的要及时处理,如:同学间的纠纷、班级中的不良风气等,以免影响扩大;有的要保密,如学生家庭中的烦恼、个人的小秘密等,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什么现实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倾诉不能做出有效回应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教师专业素质仍然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语言运用不当,容易搞“权威主义”。对于前者,要加强学习、实践,多听相关讲座、报告,增加外出交流机会,定期阅读有关书籍,争取参加进修学习,积极参加班主任培训等;对于后者,教师除了要重视语言内容外,还要重视语言的表达技巧,可以采用幽默、委婉、含蓄、反语、模糊、沉默等多种方式,还可以运用眼神、微笑等表情动作来加强沟通效果。
如果教师能够经常这样与学生“你来我往”地进行沟通,学生的心灵之窗就会敞开,从而促进师生关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