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然会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我们要分析2006年中国经济的热点以及由此带来的商业机会,应该首先分析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的主旋律是什么,这是在中国进行经济分析所必须具有的基本判断和依据。
2006:关注民生经济
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关注民生。从减免持续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开始,中央政府迈开了关注民生的步伐,体现了亲民政府的姿态。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都无疑把重心下移到了咱们普通老百姓的身上。有资料总结了2005年的“十大亲民政策”,包括免征农业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向贫困地区提供全免费教育、商讨取消城乡户籍界限、公民8种财产不得查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批降低药品价格等。我个人认为,要寻找2006年乃至今后的经济热点和商业机会,都要从民生经济的角度出发。
关注民生经济,要从“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以及“我们能够为老百姓创造什么”这样两个角度来看问题。说白了,就是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
那么,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中国人喜欢用“衣食住行”4个字来概括。但这4个字中的每一个字,对于不同收入阶层的人来说,都有不同的含义。这就涉及一个收入结构与消费结构问题。
消费群体划分与市场空白
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后近30年的发展,从收入层面看,3个层次分明的阶层已经出现:第一个是家庭年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富裕阶层,主要是企业主、明星;第二个阶层是“丰衣足食”的家庭,一般来说,家庭年收入要在10万元以上才行;第三个阶层则是经常为收支犯愁的家庭。这三个阶层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从消费行为来看,主要有两种形态:节俭型和享受型。这样,整个消费群体就基本上可以划分为6种类型:节俭型富裕家庭,享受型富裕家庭;节俭型殷实家庭,享受型殷实家庭;节俭型贫困家庭,享受型贫困家庭。享受型贫困家庭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仍然存在,如收入不高的“新新人类”。
在以上6类消费群体中,富裕家庭、殷实家庭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创新需求。对于富人们的需求,一直都受到商家的关注,本文不再深入分析。我们将顺着民生经济的思路,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中去寻找市场需求的空白。
2006年民生经济的最大看点:一是全面免征农业税,这在后面分析;二是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600元。这样,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税后收入)将增加;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三项惠及全民的亲民政策,将提高整体收入水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将大为减轻。所以,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国家的这些政策的逐步实施,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会大为增强。因此,关注目前的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将是2006年乃至以后数年的最大商业机会。
商家“嫌贫爱富”的本性,致使他们把目光盯得更高。殊不知研究消费不能忘记3点:一,人是有基本消费需求的,即便没有一分钱收入的人,也不能不消费;二是对于收入低的来说,增加10%的收入,也许会拿出一大半来消费,而对于高收入的人来说.增加10%的收入,也许只拿出一小半来消费,这在经济学上叫“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三是人们在考虑消费的时候,不能不考虑未来的开支。所以,低收入阶层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将是促进中国消费需求增长的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方式。
低收入阶层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对未来开支预期的下降,将会带来许多商业机会,我们仅举两例,余下的,读者可根据自己熟悉的领域自行推导。
——住房需求。众多分析人士认为,在国家对房地产业实行宏观调控的背景下,2006年房地产市场将持续低落。我们不赞成这种“千篇一律”的看法,中国的两个基本国情,是许多分析人士没有考虑到的:一是中国的人口之众;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这两点出发,我们不难看出房地产市场的以下趋势:
1、老年人的住房需求。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这是人均寿命延长和生育率下降的必然结果。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9000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已经基本上达到国际上一般认为的7%的老龄化标志线。老年人原来节俭了一辈子,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购买一套新房的欲望会日益增加,福州等地的老年人住房需求已经显现。老年人对住房的需求,一般要求环境优雅,便于户外活动和与其他老年人交流。因此,可以预料,那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居民小区会在各地涌现。这些小区应该配套医疗条件、健身场所、老年人会所,甚至还应该有幼儿园,因为中国的传统习惯,一般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照顾孙子一辈的。
2、新工作人群的住房需求。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2005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到388万人,据预测,在2010年前,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350万人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住房需求群体,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一般不愿意和父辈生活在一起,希望有自己的个人生活空间。新工作人群一般由于收入较低,但对未来的预期较高,因此,往往是先买一套安下身来再说,或者,先租一套。因此,适宜年轻人居住的小户型公寓仍将是房地产市场的热点。
3、城市化人口的住房需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自1998年以来,城市化水平每年都保持了1.5至2.2个百分点的增长。即便是按照1.5个百分点计算,每年也有1900万人将从农村转移到城镇。
以上3类群体的住房购买能力都比较弱,他们是有住房消费欲望但支付能力不足的人,因此,如何挖掘这一市场,是未来几年房地产市场的热点。当然,已有住房人群对住房需求的升级换代,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旅游需求。旅游,一直是中上层收入阶层的消费品。对于广大的低收入人群来说,只是一种奢望。他们有这方面的需求欲望,但由于受到收入的限制,只能“望而兴叹”。当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提高以后,旅游需求必然增加。旅游市场需求将发生结构性转变,中高收入阶层将会把出游目标从国内转向国外,而国内旅游将由低收入人群来弥补。
仅从以上两例,已不难看出民生经济所滋生的商机。
农村是最大的金矿
“三农问题”是历届政府最为关注的中国现实,但真正从根本上开始解决“三农问题”,则是从本届政府开始的。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高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歌曲,但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变化最大的不是农村,城乡之间的反差日益明显。我们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差别是不可能消除的。但那指的是因个人能力、风险偏好等方面产生的差异。而产生城乡差别的根本原因,则往往是由于人为制造的机会不平等。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解决“三农问题”是不可能的。 那么,解决“三农问题”与商业机会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要解决“三农问题”,首先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为了加快农村、农业的发展,解决农民的经济问题,中央关于制订“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以及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无论是“多予”、“少取”还是“放活”,都是围绕着提高农民收入这一根本目的的。
当农民的收入增加以后,许多原来属于城里人的消费会扩展到广大的农村。千万不要小看了农村和农民,因为他们人数众多,我们不妨参考以下事实:为什么欧美国家的跨国企业那么看好中国市场?是因为中国比欧美富有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市场,这个庞大市场的基础就是中国的人口。同样的类比,我们之所以看好农村市场,不是因为农村比城市富有,而是因为中国的农民人数众多。特别是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以及消费结构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中蕴涵的商机,恐怕比以往任何一次商机都要大。
我们不妨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投资。农村是最大的投资领域。我在几年前曾和一位美国商人交谈过,他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投资机会太多了,因为在美国,几乎所有领域都进入了充分竞争的时代,而在中国,还有许多许多的处女地。同样的类别也适用于中国的城市与农村。在城市,除少数垄断行业外,大多数行业都进入了充分竞争时代,甚至有的是恶性竞争;但在农村,还有许多的投资机会。
农村投资的最大障碍是交通问题。但我们从国家的发展规划中不难看出,财政将逐步转向公共财政,这也是民生经济的重要体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结果,是加大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政支出。对于农村来说,将重点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因此,农村的交通状况将得到明显改善。这也是我们看好农村投资的重要依据。
至于投资什么,我们认为,节约型、环保型、集约型的农业及相关产品加工业将是投资的重点,而过去那种起点低、消耗高、污染重的投入不仅效益低,也不在国家的鼓励范围之列,甚至还会受到限制和取缔。
——消费。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农村消费市场将是未来中国消费增长的最大空间。我们也仅仅举出两例,即可见一斑。
1、家用电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家用电器的保有量非常低,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农村,每100户家庭主要家用电器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的保有量,分别为55.76台、22.7台、23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预计,今后农村市场对家用电器“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的年需求量分别在1560万台、560万台、1000万台以亡。有专家分析指出,家电消费市场将出现两个根本性的改变,一是消费重心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二是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由沿海向越来越多内陆地区的扩展。
2、电力。随着农村投资和消费两大领域的扩展,对电力的需求自然也会明显增加。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后为满足农村电力需求不断增长所创造的条件。如果是在电力供应紧张的年代,即便农村的电力需求增加,也是难以满足的。现在的情况是,电力供求已基本平衡,并且,以电力行业目前的增长势头看,很有可能出现电力过剩的局面。这为解决农村电力需求的增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总之,无论从投资还是消费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未来最大的金矿在农村,率先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的商家,将是未来最大的赢家。
节约型、环保型社会商机无限
关注民生经济的第三个大方面,是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仅仅用GDP是不能完全衡量生活质量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也是经济增长到目前阶段后的必然选择。
那么中国政府把大力打造节约型、环保型社会提上议事日程后,客观上会带来哪些商业机会呢?
——节能型产品和装备会受到市场追捧。随着国家对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以及节水标准体系的建立,家庭和企业对节能型产品和装备的需求会迅速增加。举例来说,北京市自2004年8月1日将水价上调到每立方米3.7元,并根据超用量部分实行2~4倍的阶梯价格之后,北京市场上对节水型产品如节水型水龙头、抽水马桶、洗衣机等的需求急剧增加,2005年12月,北京市规划发展委员会、建委、水务局三部门联合公布了《关于加强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管理的通知》,要求所有新建工程项目的所有用水部位必须用节水型产品。北京是第一个强制规定必须在新建项目中使用节水型产品的城市,可以预计,今后这样的城市会越来越多。
——环保产品和设备的需求将逐步增加。随着国家和居民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社会对环保产品和设备的需求将逐步增加。仅举一例,即可看到环保型产品的光明前景:2005年末,温家宝总理在一次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公开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今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6部门联合发㈩的《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至此,关于小排量汽车的争论终于划上句号。可以预想,环保产品和设备的广阔市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将一个一个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仅事关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质量,更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于秋功业。因此,能够为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做出贡献的个人和企业,不仅是商场上的赢家,也将是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功臣。
(编辑 李丰池)
2006:关注民生经济
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关注民生。从减免持续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开始,中央政府迈开了关注民生的步伐,体现了亲民政府的姿态。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都无疑把重心下移到了咱们普通老百姓的身上。有资料总结了2005年的“十大亲民政策”,包括免征农业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向贫困地区提供全免费教育、商讨取消城乡户籍界限、公民8种财产不得查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批降低药品价格等。我个人认为,要寻找2006年乃至今后的经济热点和商业机会,都要从民生经济的角度出发。
关注民生经济,要从“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以及“我们能够为老百姓创造什么”这样两个角度来看问题。说白了,就是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
那么,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中国人喜欢用“衣食住行”4个字来概括。但这4个字中的每一个字,对于不同收入阶层的人来说,都有不同的含义。这就涉及一个收入结构与消费结构问题。
消费群体划分与市场空白
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后近30年的发展,从收入层面看,3个层次分明的阶层已经出现:第一个是家庭年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富裕阶层,主要是企业主、明星;第二个阶层是“丰衣足食”的家庭,一般来说,家庭年收入要在10万元以上才行;第三个阶层则是经常为收支犯愁的家庭。这三个阶层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从消费行为来看,主要有两种形态:节俭型和享受型。这样,整个消费群体就基本上可以划分为6种类型:节俭型富裕家庭,享受型富裕家庭;节俭型殷实家庭,享受型殷实家庭;节俭型贫困家庭,享受型贫困家庭。享受型贫困家庭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仍然存在,如收入不高的“新新人类”。
在以上6类消费群体中,富裕家庭、殷实家庭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创新需求。对于富人们的需求,一直都受到商家的关注,本文不再深入分析。我们将顺着民生经济的思路,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中去寻找市场需求的空白。
2006年民生经济的最大看点:一是全面免征农业税,这在后面分析;二是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600元。这样,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税后收入)将增加;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三项惠及全民的亲民政策,将提高整体收入水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将大为减轻。所以,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国家的这些政策的逐步实施,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会大为增强。因此,关注目前的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将是2006年乃至以后数年的最大商业机会。
商家“嫌贫爱富”的本性,致使他们把目光盯得更高。殊不知研究消费不能忘记3点:一,人是有基本消费需求的,即便没有一分钱收入的人,也不能不消费;二是对于收入低的来说,增加10%的收入,也许会拿出一大半来消费,而对于高收入的人来说.增加10%的收入,也许只拿出一小半来消费,这在经济学上叫“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三是人们在考虑消费的时候,不能不考虑未来的开支。所以,低收入阶层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将是促进中国消费需求增长的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方式。
低收入阶层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对未来开支预期的下降,将会带来许多商业机会,我们仅举两例,余下的,读者可根据自己熟悉的领域自行推导。
——住房需求。众多分析人士认为,在国家对房地产业实行宏观调控的背景下,2006年房地产市场将持续低落。我们不赞成这种“千篇一律”的看法,中国的两个基本国情,是许多分析人士没有考虑到的:一是中国的人口之众;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这两点出发,我们不难看出房地产市场的以下趋势:
1、老年人的住房需求。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这是人均寿命延长和生育率下降的必然结果。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9000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已经基本上达到国际上一般认为的7%的老龄化标志线。老年人原来节俭了一辈子,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购买一套新房的欲望会日益增加,福州等地的老年人住房需求已经显现。老年人对住房的需求,一般要求环境优雅,便于户外活动和与其他老年人交流。因此,可以预料,那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居民小区会在各地涌现。这些小区应该配套医疗条件、健身场所、老年人会所,甚至还应该有幼儿园,因为中国的传统习惯,一般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照顾孙子一辈的。
2、新工作人群的住房需求。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2005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到388万人,据预测,在2010年前,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350万人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住房需求群体,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一般不愿意和父辈生活在一起,希望有自己的个人生活空间。新工作人群一般由于收入较低,但对未来的预期较高,因此,往往是先买一套安下身来再说,或者,先租一套。因此,适宜年轻人居住的小户型公寓仍将是房地产市场的热点。
3、城市化人口的住房需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自1998年以来,城市化水平每年都保持了1.5至2.2个百分点的增长。即便是按照1.5个百分点计算,每年也有1900万人将从农村转移到城镇。
以上3类群体的住房购买能力都比较弱,他们是有住房消费欲望但支付能力不足的人,因此,如何挖掘这一市场,是未来几年房地产市场的热点。当然,已有住房人群对住房需求的升级换代,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旅游需求。旅游,一直是中上层收入阶层的消费品。对于广大的低收入人群来说,只是一种奢望。他们有这方面的需求欲望,但由于受到收入的限制,只能“望而兴叹”。当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提高以后,旅游需求必然增加。旅游市场需求将发生结构性转变,中高收入阶层将会把出游目标从国内转向国外,而国内旅游将由低收入人群来弥补。
仅从以上两例,已不难看出民生经济所滋生的商机。
农村是最大的金矿
“三农问题”是历届政府最为关注的中国现实,但真正从根本上开始解决“三农问题”,则是从本届政府开始的。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高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歌曲,但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变化最大的不是农村,城乡之间的反差日益明显。我们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差别是不可能消除的。但那指的是因个人能力、风险偏好等方面产生的差异。而产生城乡差别的根本原因,则往往是由于人为制造的机会不平等。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解决“三农问题”是不可能的。 那么,解决“三农问题”与商业机会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要解决“三农问题”,首先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为了加快农村、农业的发展,解决农民的经济问题,中央关于制订“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以及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无论是“多予”、“少取”还是“放活”,都是围绕着提高农民收入这一根本目的的。
当农民的收入增加以后,许多原来属于城里人的消费会扩展到广大的农村。千万不要小看了农村和农民,因为他们人数众多,我们不妨参考以下事实:为什么欧美国家的跨国企业那么看好中国市场?是因为中国比欧美富有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市场,这个庞大市场的基础就是中国的人口。同样的类比,我们之所以看好农村市场,不是因为农村比城市富有,而是因为中国的农民人数众多。特别是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以及消费结构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中蕴涵的商机,恐怕比以往任何一次商机都要大。
我们不妨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投资。农村是最大的投资领域。我在几年前曾和一位美国商人交谈过,他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投资机会太多了,因为在美国,几乎所有领域都进入了充分竞争的时代,而在中国,还有许多许多的处女地。同样的类别也适用于中国的城市与农村。在城市,除少数垄断行业外,大多数行业都进入了充分竞争时代,甚至有的是恶性竞争;但在农村,还有许多的投资机会。
农村投资的最大障碍是交通问题。但我们从国家的发展规划中不难看出,财政将逐步转向公共财政,这也是民生经济的重要体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结果,是加大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政支出。对于农村来说,将重点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因此,农村的交通状况将得到明显改善。这也是我们看好农村投资的重要依据。
至于投资什么,我们认为,节约型、环保型、集约型的农业及相关产品加工业将是投资的重点,而过去那种起点低、消耗高、污染重的投入不仅效益低,也不在国家的鼓励范围之列,甚至还会受到限制和取缔。
——消费。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农村消费市场将是未来中国消费增长的最大空间。我们也仅仅举出两例,即可见一斑。
1、家用电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家用电器的保有量非常低,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农村,每100户家庭主要家用电器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的保有量,分别为55.76台、22.7台、23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预计,今后农村市场对家用电器“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的年需求量分别在1560万台、560万台、1000万台以亡。有专家分析指出,家电消费市场将出现两个根本性的改变,一是消费重心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二是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由沿海向越来越多内陆地区的扩展。
2、电力。随着农村投资和消费两大领域的扩展,对电力的需求自然也会明显增加。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后为满足农村电力需求不断增长所创造的条件。如果是在电力供应紧张的年代,即便农村的电力需求增加,也是难以满足的。现在的情况是,电力供求已基本平衡,并且,以电力行业目前的增长势头看,很有可能出现电力过剩的局面。这为解决农村电力需求的增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总之,无论从投资还是消费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未来最大的金矿在农村,率先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的商家,将是未来最大的赢家。
节约型、环保型社会商机无限
关注民生经济的第三个大方面,是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仅仅用GDP是不能完全衡量生活质量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也是经济增长到目前阶段后的必然选择。
那么中国政府把大力打造节约型、环保型社会提上议事日程后,客观上会带来哪些商业机会呢?
——节能型产品和装备会受到市场追捧。随着国家对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以及节水标准体系的建立,家庭和企业对节能型产品和装备的需求会迅速增加。举例来说,北京市自2004年8月1日将水价上调到每立方米3.7元,并根据超用量部分实行2~4倍的阶梯价格之后,北京市场上对节水型产品如节水型水龙头、抽水马桶、洗衣机等的需求急剧增加,2005年12月,北京市规划发展委员会、建委、水务局三部门联合公布了《关于加强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管理的通知》,要求所有新建工程项目的所有用水部位必须用节水型产品。北京是第一个强制规定必须在新建项目中使用节水型产品的城市,可以预计,今后这样的城市会越来越多。
——环保产品和设备的需求将逐步增加。随着国家和居民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社会对环保产品和设备的需求将逐步增加。仅举一例,即可看到环保型产品的光明前景:2005年末,温家宝总理在一次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公开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今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6部门联合发㈩的《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至此,关于小排量汽车的争论终于划上句号。可以预想,环保产品和设备的广阔市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将一个一个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仅事关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质量,更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于秋功业。因此,能够为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做出贡献的个人和企业,不仅是商场上的赢家,也将是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功臣。
(编辑 李丰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