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玉
纪录片制片、导演,北京人, 精通三国语言的资深制作人。为包括瑞典电视亚洲台、专题报道新闻公司、瑞典电视台和西班牙国家广播公司等外国媒体制片的经验,还为《国家地理》和英国广播公司历史台制作过纪录片。
新晋纪录片导演李玉,经历半年时间创作名为《东方云裳》的纪录片,11月17日在国内24家电视台的《探索》频道播出。在配合完成Discovery宣传后的一周,李玉又要拖着感冒赶赴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了。但疲惫换来的不是怨言,而是成就感。
Olivia Ong《Best of Olivia》
李玉喜欢巴萨诺瓦和弗朗明戈,轻快,放松。Olivia Ong王俪婷是华裔新加坡女歌手,Bossa Nova 曲风让她一炮而红,创作型,拥有“亚洲美姬”的美誉,她以演唱英语歌与日语歌为主,但也有少量的华语歌曲,被日本乐坛誉为是在这十年最会唱Bossa Nova曲风的歌手。这张精选辑收录三首新曲及百万畅销单曲《True Colours》《Feel So Good》《Sometimes When We Touch》。
哥伦比亚Cartagena海滩
爱独自旅行的李玉,去过的所有海滩都比不上这片加勒比海滩,水是热的,沙滩是纯白的。那里的人,最大的不同,不像中国人总在担心明天,活来未来,他们只顾得上享受当下,很少的钱,照样喝酒,照样跳舞,发了工资就要去玩,对困难的应对方式如此乐观,真的适合亚洲人多吸取一点儿。别还没生活,日子就流过去了。
范立欣《归途列车》
《归途列车》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得了最佳纪录长片奖。这部制作近三年的纪录片,主角是一对离开家乡去广州打工多年的农民工夫妻。导演范立欣管他们叫“张哥和陈姐”。范立欣认为,当代中国经济、都市的繁华,其实都是建立在农民工的牺牲之上。李玉坚信一点,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需要挖掘,如果没有故事,就是挖掘不够,“这个片子就是两年没有什么发现,但一下子就找到了高潮,故事本身给他的惊喜,人跟温度是相连的,观众走过路过,没想过他们的生活,没有机会,但团队去找了,这就是纪录片最有意思的一面。”
谢丽尔·桑德伯格《向前一步:女性,工作及领导意志》
李玉习惯用Kindle从亚马逊下载电子书看,最近她正在看这本由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写的书,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女性之一,谢丽尔·桑德伯格在书中深刻地剖析了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根本原因,解开了女性成功的密码。她在书中鼓励所有女性,要大胆地“往桌前坐”,主动参与对话与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开放的态度,坚持的感动
早在去年年底,作品海选的时候,李玉就列出了将近十个关于南京的主题,一一写下来,然后筛选哪个能发掘更多的故事。最后选定云锦这个题材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发现南京》当时给出的要求就是要有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和碰撞,通过人来表现出一个新的南京。大家对于南京,除了想到南京大屠杀,就是传统的东西,它是古都。另一方面,我曾经去过云锦博物馆,这是我个人很感兴趣的题材,从女孩子的角度,云锦的视觉冲击力很棒。软性的题材,从艺术方面来讲,自然也就有许多可操作性。”李玉当时跟朋友说了这个题材,女孩子都说太好了,一定很漂亮,表示特别想看,男生嘛,赞成反对的意见就一半一半。
在《东方云裳》的影片中,同意延续传统和赞成更新发展的两派云锦从业人,产生了很大的冲突,问起李玉自己的想法。她表示开始做的时候是本着一个开放的态度的,但是她承认,云锦的生存确实在边缘状态,皇家没有了,云锦的表现方式和工艺延承都难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你可以看到它每种东西都不一样,有郭老师那种特别贵特别大气的。也有小的便宜的。我最初的想法就是展现他们的故事,后来我发现,他们每个人都很坚信自己所坚持的方向,传统派就是坚持传统,保留最手工的东西,现代派就是非常坚信不改变没有出路,一定得革新,如何将它放上国际舞台,什么样的放在老百姓的家中。”这一点也是让李玉在整个过程中最感动的一点。“拍完这个片子我觉得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每个人在不同立场的坚持和努力,没有坚持没有艺术灵魂,没有创新没有适应这个时代的出路。当劳伦斯·许这个因素加进来之后,有了合作的契机,产生了新的希望,虽然这只是种萌芽,但看出来两派之间不是完全不可调节,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让云锦能够走下去。这是我拍完之后的想法,但其实我拍的时候就是想以一个开放、客观的态度来讲故事。”李玉惊讶于南京人对云锦的坚持和热爱,“有一种骄傲、荣耀的优越,别的地方的人也许不能想象。在制作过程中的细节、要求,也是在这个社会中很难发现的美好。”
冒险的实验,突破的渴望
李玉的身份一直是制片,借着Discovery精英导演计划角色成功转换,“我也想有个突破,去导演自己的片子,几年来,我也是在看别人导片子,在工作中学习,有机会当然想试试。最后发现这的确是我职业上的突破。”李玉大学毕业就去了南美,看似幼稚的一场寻找自我实验,选择一个离自身环境最远的地方。“然而,恰恰是更清楚地看到了我本身的文化、原生的我。起初经历各种阵痛,前三个月像是被人打了一大闷棍,彻底的晕,根本什么都不知道,为了做实验,我很神经病地连语言都没学。慢慢就转过来了,现在看来那段经历很宝贵。”
李玉之前的工作是在西班牙电视台驻北京编译社的制片,放弃那份工作的原因是她觉得每个阶段都在做差不多的事儿,换一个记者就又重复一遍。往往接触到的人和故事很有意思,但从新闻的角度就只能做表面,挖掘得不透彻就觉得很可惜。
多年来与国外团队合作, 李玉说起他们的专业操守,包括流程、风格。“比国内成熟吧,拿英国来说,他们的纪录片发展时间长,观众也成熟,挖掘题材的角度比较有意思,很深入。《Story China》是电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出品编剧的,我是中方制片。同样是历史文化,也是从专业历史的角度出发,但是考虑到视觉、故事性,以及对观众的吸引力,在不失专业和真实性的同时很生动。”李玉对《舌尖上的中国》就很认可,节奏快、场景变化快,这些的确和制作成本有很大的关系。
至于老外眼中的中国魅力,李玉如此分析:老外惊讶于中国人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一去历史景点,哇,这么多人看。”一脉相传,以史为界。第二点,就是经济上的社会上的变革,对于欧洲这种相对稳定的国家来说,中国如一个高速前进的列车,这趟车的形式、方向和里面的人都很有意思。“中国每个年代都有故事,冲突很多。包括地域差异:城市、乡村,高原、海洋,视觉上也很有冲突。”
纪录片制片、导演,北京人, 精通三国语言的资深制作人。为包括瑞典电视亚洲台、专题报道新闻公司、瑞典电视台和西班牙国家广播公司等外国媒体制片的经验,还为《国家地理》和英国广播公司历史台制作过纪录片。
新晋纪录片导演李玉,经历半年时间创作名为《东方云裳》的纪录片,11月17日在国内24家电视台的《探索》频道播出。在配合完成Discovery宣传后的一周,李玉又要拖着感冒赶赴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了。但疲惫换来的不是怨言,而是成就感。
Olivia Ong《Best of Olivia》
李玉喜欢巴萨诺瓦和弗朗明戈,轻快,放松。Olivia Ong王俪婷是华裔新加坡女歌手,Bossa Nova 曲风让她一炮而红,创作型,拥有“亚洲美姬”的美誉,她以演唱英语歌与日语歌为主,但也有少量的华语歌曲,被日本乐坛誉为是在这十年最会唱Bossa Nova曲风的歌手。这张精选辑收录三首新曲及百万畅销单曲《True Colours》《Feel So Good》《Sometimes When We Touch》。
哥伦比亚Cartagena海滩
爱独自旅行的李玉,去过的所有海滩都比不上这片加勒比海滩,水是热的,沙滩是纯白的。那里的人,最大的不同,不像中国人总在担心明天,活来未来,他们只顾得上享受当下,很少的钱,照样喝酒,照样跳舞,发了工资就要去玩,对困难的应对方式如此乐观,真的适合亚洲人多吸取一点儿。别还没生活,日子就流过去了。
范立欣《归途列车》
《归途列车》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得了最佳纪录长片奖。这部制作近三年的纪录片,主角是一对离开家乡去广州打工多年的农民工夫妻。导演范立欣管他们叫“张哥和陈姐”。范立欣认为,当代中国经济、都市的繁华,其实都是建立在农民工的牺牲之上。李玉坚信一点,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需要挖掘,如果没有故事,就是挖掘不够,“这个片子就是两年没有什么发现,但一下子就找到了高潮,故事本身给他的惊喜,人跟温度是相连的,观众走过路过,没想过他们的生活,没有机会,但团队去找了,这就是纪录片最有意思的一面。”
谢丽尔·桑德伯格《向前一步:女性,工作及领导意志》
李玉习惯用Kindle从亚马逊下载电子书看,最近她正在看这本由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写的书,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女性之一,谢丽尔·桑德伯格在书中深刻地剖析了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根本原因,解开了女性成功的密码。她在书中鼓励所有女性,要大胆地“往桌前坐”,主动参与对话与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开放的态度,坚持的感动
早在去年年底,作品海选的时候,李玉就列出了将近十个关于南京的主题,一一写下来,然后筛选哪个能发掘更多的故事。最后选定云锦这个题材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发现南京》当时给出的要求就是要有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和碰撞,通过人来表现出一个新的南京。大家对于南京,除了想到南京大屠杀,就是传统的东西,它是古都。另一方面,我曾经去过云锦博物馆,这是我个人很感兴趣的题材,从女孩子的角度,云锦的视觉冲击力很棒。软性的题材,从艺术方面来讲,自然也就有许多可操作性。”李玉当时跟朋友说了这个题材,女孩子都说太好了,一定很漂亮,表示特别想看,男生嘛,赞成反对的意见就一半一半。
在《东方云裳》的影片中,同意延续传统和赞成更新发展的两派云锦从业人,产生了很大的冲突,问起李玉自己的想法。她表示开始做的时候是本着一个开放的态度的,但是她承认,云锦的生存确实在边缘状态,皇家没有了,云锦的表现方式和工艺延承都难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你可以看到它每种东西都不一样,有郭老师那种特别贵特别大气的。也有小的便宜的。我最初的想法就是展现他们的故事,后来我发现,他们每个人都很坚信自己所坚持的方向,传统派就是坚持传统,保留最手工的东西,现代派就是非常坚信不改变没有出路,一定得革新,如何将它放上国际舞台,什么样的放在老百姓的家中。”这一点也是让李玉在整个过程中最感动的一点。“拍完这个片子我觉得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每个人在不同立场的坚持和努力,没有坚持没有艺术灵魂,没有创新没有适应这个时代的出路。当劳伦斯·许这个因素加进来之后,有了合作的契机,产生了新的希望,虽然这只是种萌芽,但看出来两派之间不是完全不可调节,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让云锦能够走下去。这是我拍完之后的想法,但其实我拍的时候就是想以一个开放、客观的态度来讲故事。”李玉惊讶于南京人对云锦的坚持和热爱,“有一种骄傲、荣耀的优越,别的地方的人也许不能想象。在制作过程中的细节、要求,也是在这个社会中很难发现的美好。”
冒险的实验,突破的渴望
李玉的身份一直是制片,借着Discovery精英导演计划角色成功转换,“我也想有个突破,去导演自己的片子,几年来,我也是在看别人导片子,在工作中学习,有机会当然想试试。最后发现这的确是我职业上的突破。”李玉大学毕业就去了南美,看似幼稚的一场寻找自我实验,选择一个离自身环境最远的地方。“然而,恰恰是更清楚地看到了我本身的文化、原生的我。起初经历各种阵痛,前三个月像是被人打了一大闷棍,彻底的晕,根本什么都不知道,为了做实验,我很神经病地连语言都没学。慢慢就转过来了,现在看来那段经历很宝贵。”
李玉之前的工作是在西班牙电视台驻北京编译社的制片,放弃那份工作的原因是她觉得每个阶段都在做差不多的事儿,换一个记者就又重复一遍。往往接触到的人和故事很有意思,但从新闻的角度就只能做表面,挖掘得不透彻就觉得很可惜。
多年来与国外团队合作, 李玉说起他们的专业操守,包括流程、风格。“比国内成熟吧,拿英国来说,他们的纪录片发展时间长,观众也成熟,挖掘题材的角度比较有意思,很深入。《Story China》是电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出品编剧的,我是中方制片。同样是历史文化,也是从专业历史的角度出发,但是考虑到视觉、故事性,以及对观众的吸引力,在不失专业和真实性的同时很生动。”李玉对《舌尖上的中国》就很认可,节奏快、场景变化快,这些的确和制作成本有很大的关系。
至于老外眼中的中国魅力,李玉如此分析:老外惊讶于中国人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一去历史景点,哇,这么多人看。”一脉相传,以史为界。第二点,就是经济上的社会上的变革,对于欧洲这种相对稳定的国家来说,中国如一个高速前进的列车,这趟车的形式、方向和里面的人都很有意思。“中国每个年代都有故事,冲突很多。包括地域差异:城市、乡村,高原、海洋,视觉上也很有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