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都将新材料产业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纷纷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推动新材料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怎样充分发挥当地优势资源、怎样以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2003年1月3日,我国第五个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武汉新材料产业基地在桥口古田产业新区揭牌,与之配套的武汉新材料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时开园。该基地是武汉市继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之后,又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武汉新材料产业基地占地16.81平方公里,已初步形成以表面保护材料、光电子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为主导的产业群。专家预测,10年后,该基地产值将超过500亿元。目前,武汉正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将优先发展包括新材料在内的五大产业,使新材料产业成为武汉的支柱产业之一。
武汉新材料科技企业孵化器将依托产业基地的整体优势,重点构建科技、产业、信息、资金四大平台,完善基础、孵化技术、管理咨询、市场营销四大服务体系,扶持新材料高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以商业化方式运作,实行企业化管理。
1、 基地概况
1.1、 基础环境
(1)历史底蕴
汉口是传统的工业重镇,也是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之洞领后期洋务运动之衔,推动了武汉工业重镇的形成和发展。在硚口地区,南洋烟厂、既济电厂、申新纱厂、宗关水厂、制皂厂、火柴厂等代表着上个世纪上半叶武汉工业的基础,第一台柴油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座桥梁反映出建国后武汉现代工业当时的水平,包括古田产业区在内的传统产业基础雄厚,积淀着工业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底蕴。
(2)交通条件
产业基地交通便捷。京广铁路纵穿南北,沪渝铁路横贯东西。基地内107国道连通京珠、沪蓉高速公路。距长江沿线最大的客货运港口武汉港20公里,去汉口火车站仅有10多分钟的路程,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只有30分钟的车程。其优越的区位交通网络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
(3)人才与科技优势
产业基地依托武汉地区人才与科技优势,有35所高等院校,736个科研设计单位,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5名在汉两院院士,46.9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其中,研究开发新材料成果1300项,申请新材料专利158项。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建设基地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产业基地人才中心建立了现代化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能满足企业各个层次人才的需求。
(4)基础设施
产业基地基础设施齐全,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条件齐备。白鹤嘴水厂可提供50万m3/d供水规模,3个1万KVA开闭所和110KV变电所可保证全天候充足供电,邮政通讯便捷,180万门程控电话开通使用,可直接办理各种国际国内电信、邮政业务,专用招商网站已于2000年建立运行,新材料专业孵化器和新建的信息中心已交付使用,拥有120万m2的标准厂房、专家公寓和职工宿舍可供各类投资客商选择使用,宾馆、酒店、医院、学校等服务行业配套齐全。产业基地具有兴办各类大型项目的基础条件。
1.2 、 技术优势及产业特色
(1)技术优势
一是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高校院所进驻为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产业基地已成为湖北省、武汉市科研实力最强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是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海军工程大学、武汉材料保护所、武汉涂料所等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加速了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产品的研制、开发与推广应用进程。
三是聘请了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民院士、武汉大学刘经南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丁烈云副校长、武汉理工大学张清杰副校长与材料学院陈文院长、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林安所长等12名知名专家学者为新材料产业基地顾问。
四是基地入驻了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设立的新材料爆晒试验场,华中科技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武汉理工大学国家级材料复合新技术实验室等,他们带来了一批代表着国家新材料领域的最高水平的项目。
五是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电镀学会等行业学会中的专门组织落户基地,使基地新材料行业领头作用的优势显著。
六是基地内已投产或在建的企业已经具备了生产国家科技项目稀土永磁材料、镁合金复合铁钛系列特种防锈漆、隔热防水膏等多种新材料的能力,其中有些产品形成了全国、全省重大产业化项目。
(2)产业特色
一是已进入基地的新材料项目37个,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8.01亿元,年利税可达3.58亿元,新材料产业特色明显。
二是武汉有机合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运载火箭电缆集团、力诺工业双虎涂料公司、中国普天洲际集团、中国电子信息集团日月永利公司等一批大企业、上市公司入驻基地,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三是基地内的企业拥有55项新材料产品,适用范围广泛,市场前景广阔,一旦全部开发投入市场,将对我国材料市场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 基地发展规划
2.1、 发展原则
——实施项目引进工程,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
——实施企业进步工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实施环境创优工程,为项目产业化服务。
2.2、运行模式
基地内企业主要是外商独资、合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以及混合制经济成分的企业,因而在运行模式上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遵从“新经济”成长的内在规律,实行封闭式管理,建立“小政府、大服务”的构架,实现市场机制运行。
2.3、发展目标
突出发展新材料产业,用3年时间完成现有的36个项目的投产达标,同时引进10个产值过亿元的项目进入基地建设,实现工业总产值40亿元,在“十五”期间,将基地建成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规划建设16.81平方公里。再用10年时间,吸引投资200亿元,实现产值过500亿元,建成国内外有影响的新材料研发与制造中心。
2.4、骨干企业简介
一是武汉有机合成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苯甲酸钠和氯化苄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苯甲酸钠系列、氯化系列、戊二醛系列、氯醇橡胶系列以及精细化工系列。该项目总投资2.91亿元,设计年产值8亿元,年利税2亿元。产品质量达到GB1092-94、FCC、USP23、BP98等各类标准,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2.28亿元,实现利税1810万元。
二是力诺工业集团武汉双虎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由山东力诺集团入主武汉双虎兴办的股份制集团公司。总投资3.55亿元,主要生产卷材涂料、各色氨基汽车漆、丙烯酸聚酯漆、金属闪光漆、阴极电泳漆、防石击涂料和密封胶等,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涂料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值5.86亿元,年利税2596万元。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实现年利税1074万元。
三是武汉材料保护工业园。该项目由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和古田产业新区合资兴办,征地100亩,总投资1亿元。主要从事表面保护、金属腐蚀和摩擦磨损等表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建设国家级新材料爆晒试验场,其500余项科技成果分别达到了同期国外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1.5亿元,年利税3408万元。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3930万元,实现利税895万元。
四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电缆集团。该公司由中国火箭股份控股,是国家定点生产电线电缆的大型企业和我国第一家研制生产铝合金系列导线的专业厂家。该项目总投资6亿元,设计年产值6亿元,年利税3000万元。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2.48亿元,实现利税660万元。
3、主要举措
3.1、构建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
全区上下要充分认识振兴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领导,规划和组织协调工作,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关心、支持、参与新材料产业建设的巨大热情,形成共同推进新材料产业突破性发展的合力。区内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联系和配合,统一研究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协调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的实施,定期研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重大事宜。结合实际组织制定好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强化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领导和协调。
3.2、构建基地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进一步加大制订和落实吸引人才、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有关政策和力度,让懂技术、精管理、善经营的优秀企业家大批涌现,建立包括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等一系列政策在内的人才激励机制,保障和维护成果拥有者和投资双方权益;在聘请的专家顾问基础上,再在国内外著名院所和上级部门聘请一批技术顾问,充分发挥专家智慧,促进基地技术快速健康成长。结合新材料产业化特点,制定和争取有利于促进新材料企业快速发展的特殊政策,如企业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等政策;试行新材料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待遇,有效促进新材料领域的民营科技企业、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3.3、构建产、学、研、政相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
进一步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破除阻碍,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集聚。树立“大材料、大基地、大服务”的新观念,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引导和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进一步加强企业组织创新,推动企业以利益资源为主体进行资产重组,实现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等的大集成,促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集团)形成;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保证各类企业平等参与并获得政府提供的有关支持;鼓励和支持有科技实力的科技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作价入股、租赁、收购等形式,用高新技术增量盘活资产存量,加快新材料成果的转化步伐,提高转化的规模和水平。
3.4、构建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支撑服务体系,为新材料产业提供全方位、高层次、高质量规范化服务。成立新材料行业协会,促进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院所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服务于新材料的各类知识型中介机构,提供项目评估、市场调研、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配套服务;培育和规范发展新材料领域的产品交易大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及其信息网络等为主体的市场营销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新材料产业效益的实现问题;充分依托信息中心,推进新材料产业信息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战略研究,推进形成新材料产业科学决策体系,促进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5、构建良好的资本运营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机构、社会、民间等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投入力度;鼓励有关企业单独或有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联合设立新材料研究开发基金;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新材料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吸引上市公司、大型企业投资新材料产业。培育有利于新材料企业发展的风险资本市场,建立和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机构来区设立风险投资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及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引导各类风险机构,优先支持处于风险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和新材料成果转化项目。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重点支持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加快实现产业化。创业服务中心重点扶植一批新材料产业核心技术的孵化,缩短其孵化毕业时间,加快产业化步伐。
2003年1月3日,我国第五个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武汉新材料产业基地在桥口古田产业新区揭牌,与之配套的武汉新材料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时开园。该基地是武汉市继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之后,又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武汉新材料产业基地占地16.81平方公里,已初步形成以表面保护材料、光电子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为主导的产业群。专家预测,10年后,该基地产值将超过500亿元。目前,武汉正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将优先发展包括新材料在内的五大产业,使新材料产业成为武汉的支柱产业之一。
武汉新材料科技企业孵化器将依托产业基地的整体优势,重点构建科技、产业、信息、资金四大平台,完善基础、孵化技术、管理咨询、市场营销四大服务体系,扶持新材料高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以商业化方式运作,实行企业化管理。
1、 基地概况
1.1、 基础环境
(1)历史底蕴
汉口是传统的工业重镇,也是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之洞领后期洋务运动之衔,推动了武汉工业重镇的形成和发展。在硚口地区,南洋烟厂、既济电厂、申新纱厂、宗关水厂、制皂厂、火柴厂等代表着上个世纪上半叶武汉工业的基础,第一台柴油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座桥梁反映出建国后武汉现代工业当时的水平,包括古田产业区在内的传统产业基础雄厚,积淀着工业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底蕴。
(2)交通条件
产业基地交通便捷。京广铁路纵穿南北,沪渝铁路横贯东西。基地内107国道连通京珠、沪蓉高速公路。距长江沿线最大的客货运港口武汉港20公里,去汉口火车站仅有10多分钟的路程,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只有30分钟的车程。其优越的区位交通网络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
(3)人才与科技优势
产业基地依托武汉地区人才与科技优势,有35所高等院校,736个科研设计单位,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5名在汉两院院士,46.9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其中,研究开发新材料成果1300项,申请新材料专利158项。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建设基地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产业基地人才中心建立了现代化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能满足企业各个层次人才的需求。
(4)基础设施
产业基地基础设施齐全,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条件齐备。白鹤嘴水厂可提供50万m3/d供水规模,3个1万KVA开闭所和110KV变电所可保证全天候充足供电,邮政通讯便捷,180万门程控电话开通使用,可直接办理各种国际国内电信、邮政业务,专用招商网站已于2000年建立运行,新材料专业孵化器和新建的信息中心已交付使用,拥有120万m2的标准厂房、专家公寓和职工宿舍可供各类投资客商选择使用,宾馆、酒店、医院、学校等服务行业配套齐全。产业基地具有兴办各类大型项目的基础条件。
1.2 、 技术优势及产业特色
(1)技术优势
一是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高校院所进驻为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产业基地已成为湖北省、武汉市科研实力最强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是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海军工程大学、武汉材料保护所、武汉涂料所等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加速了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产品的研制、开发与推广应用进程。
三是聘请了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民院士、武汉大学刘经南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丁烈云副校长、武汉理工大学张清杰副校长与材料学院陈文院长、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林安所长等12名知名专家学者为新材料产业基地顾问。
四是基地入驻了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设立的新材料爆晒试验场,华中科技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武汉理工大学国家级材料复合新技术实验室等,他们带来了一批代表着国家新材料领域的最高水平的项目。
五是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电镀学会等行业学会中的专门组织落户基地,使基地新材料行业领头作用的优势显著。
六是基地内已投产或在建的企业已经具备了生产国家科技项目稀土永磁材料、镁合金复合铁钛系列特种防锈漆、隔热防水膏等多种新材料的能力,其中有些产品形成了全国、全省重大产业化项目。
(2)产业特色
一是已进入基地的新材料项目37个,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8.01亿元,年利税可达3.58亿元,新材料产业特色明显。
二是武汉有机合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运载火箭电缆集团、力诺工业双虎涂料公司、中国普天洲际集团、中国电子信息集团日月永利公司等一批大企业、上市公司入驻基地,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三是基地内的企业拥有55项新材料产品,适用范围广泛,市场前景广阔,一旦全部开发投入市场,将对我国材料市场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 基地发展规划
2.1、 发展原则
——实施项目引进工程,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
——实施企业进步工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实施环境创优工程,为项目产业化服务。
2.2、运行模式
基地内企业主要是外商独资、合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以及混合制经济成分的企业,因而在运行模式上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遵从“新经济”成长的内在规律,实行封闭式管理,建立“小政府、大服务”的构架,实现市场机制运行。
2.3、发展目标
突出发展新材料产业,用3年时间完成现有的36个项目的投产达标,同时引进10个产值过亿元的项目进入基地建设,实现工业总产值40亿元,在“十五”期间,将基地建成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规划建设16.81平方公里。再用10年时间,吸引投资200亿元,实现产值过500亿元,建成国内外有影响的新材料研发与制造中心。
2.4、骨干企业简介
一是武汉有机合成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苯甲酸钠和氯化苄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苯甲酸钠系列、氯化系列、戊二醛系列、氯醇橡胶系列以及精细化工系列。该项目总投资2.91亿元,设计年产值8亿元,年利税2亿元。产品质量达到GB1092-94、FCC、USP23、BP98等各类标准,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2.28亿元,实现利税1810万元。
二是力诺工业集团武汉双虎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由山东力诺集团入主武汉双虎兴办的股份制集团公司。总投资3.55亿元,主要生产卷材涂料、各色氨基汽车漆、丙烯酸聚酯漆、金属闪光漆、阴极电泳漆、防石击涂料和密封胶等,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涂料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值5.86亿元,年利税2596万元。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实现年利税1074万元。
三是武汉材料保护工业园。该项目由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和古田产业新区合资兴办,征地100亩,总投资1亿元。主要从事表面保护、金属腐蚀和摩擦磨损等表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建设国家级新材料爆晒试验场,其500余项科技成果分别达到了同期国外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1.5亿元,年利税3408万元。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3930万元,实现利税895万元。
四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电缆集团。该公司由中国火箭股份控股,是国家定点生产电线电缆的大型企业和我国第一家研制生产铝合金系列导线的专业厂家。该项目总投资6亿元,设计年产值6亿元,年利税3000万元。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2.48亿元,实现利税660万元。
3、主要举措
3.1、构建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
全区上下要充分认识振兴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领导,规划和组织协调工作,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关心、支持、参与新材料产业建设的巨大热情,形成共同推进新材料产业突破性发展的合力。区内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联系和配合,统一研究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协调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的实施,定期研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重大事宜。结合实际组织制定好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强化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领导和协调。
3.2、构建基地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进一步加大制订和落实吸引人才、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有关政策和力度,让懂技术、精管理、善经营的优秀企业家大批涌现,建立包括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等一系列政策在内的人才激励机制,保障和维护成果拥有者和投资双方权益;在聘请的专家顾问基础上,再在国内外著名院所和上级部门聘请一批技术顾问,充分发挥专家智慧,促进基地技术快速健康成长。结合新材料产业化特点,制定和争取有利于促进新材料企业快速发展的特殊政策,如企业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等政策;试行新材料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待遇,有效促进新材料领域的民营科技企业、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3.3、构建产、学、研、政相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
进一步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破除阻碍,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集聚。树立“大材料、大基地、大服务”的新观念,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引导和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进一步加强企业组织创新,推动企业以利益资源为主体进行资产重组,实现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等的大集成,促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集团)形成;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保证各类企业平等参与并获得政府提供的有关支持;鼓励和支持有科技实力的科技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作价入股、租赁、收购等形式,用高新技术增量盘活资产存量,加快新材料成果的转化步伐,提高转化的规模和水平。
3.4、构建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支撑服务体系,为新材料产业提供全方位、高层次、高质量规范化服务。成立新材料行业协会,促进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院所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服务于新材料的各类知识型中介机构,提供项目评估、市场调研、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配套服务;培育和规范发展新材料领域的产品交易大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及其信息网络等为主体的市场营销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新材料产业效益的实现问题;充分依托信息中心,推进新材料产业信息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战略研究,推进形成新材料产业科学决策体系,促进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5、构建良好的资本运营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机构、社会、民间等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投入力度;鼓励有关企业单独或有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联合设立新材料研究开发基金;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新材料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吸引上市公司、大型企业投资新材料产业。培育有利于新材料企业发展的风险资本市场,建立和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机构来区设立风险投资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及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引导各类风险机构,优先支持处于风险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和新材料成果转化项目。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重点支持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加快实现产业化。创业服务中心重点扶植一批新材料产业核心技术的孵化,缩短其孵化毕业时间,加快产业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