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乎者也、摇头晃脑的灌输式教育已不能为进步时代所留,批判的泱泱洪流迫切地把更为新颖、创新、进步的学习方式推到人们眼前。新课标把“学会学习”当作是孩子们学习的主要任务,鼓励孩子们努力改正在平日学习中闷头游泳、单枪匹马的个人行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我认为新时期的这三种学习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貌离神不离”,都是在进步时代大背景下的创新与突破,我们可以把“耳到、眼到、口到、心到”的多种感觉器官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其中,真正做到“听、说、读、写、思”的巧妙、有效地结合。
一、探究进行前——良好的品质是“读”
每位老师都会在授予新课前要求自己的学生预习课文,相应的预习工作也要做到位。就拿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对于一年级孩子们的预习要求是读通课文,明白课文大致内容,并能简单复述。中、高年级的孩子对于预习而言,也不外乎强调一个“读”字。
“读”在探究学习进行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说读才能通,通才能顺,顺才能解,每一步学习都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忽略了“读”书过程,把预习工作做得不到位了,那么在探究学习进行时也就可能手足无措、不知所以然,没有足够清晰的思路去进一步发现、学习。只有在预习工作中把“读”这一关做好,才能在“再创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是“创造就在我们身边”,才能寻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与成功。
在给一年级的小朋友教授童话故事体裁的《蘑菇该奖给谁》一文时,介于还是一年级的孩子,我在布置预习工作时的要求是:读通课文,至少读五遍;圈出生字、划出二类字;能简单回忆课文故事内容。
一年级下半学期,我们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开始学习划分自然段,对于标点符号的认识,绝大部分孩子只知道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而《蘑菇该奖给谁》一文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文中有大量的冒号、双引号来体现人物对话,加上对划分自然段的不熟悉,预习工作竟出现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困惑。
仔细看本文,我们会发现自然段非常的多,却又十分简短,主语一会在双引号前出现,这是孩子们顺向思维所能理解的。可偏偏有几处的主语在双引号后面,又紧接着下一段的双引号的内容:
“你们今天都跟谁比赛啦?”兔妈妈问。
“我跟乌龟赛跑,所有的乌龟都跑不过我!”小黑兔说。
“我跟骏马赛跑,他们都跑得比我快。”小白兔说。
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很好的逆向思维,介于是童话故事,大部分小朋友在不太了解自然段和标点符号的基础上也能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对话,但还是会有小朋友问我:“书上的插图明明是小黑兔和乌龟赛跑,为什么这里的小黑兔会说:‘我跟骏马赛跑,他们都比我跑得快呢?’”这真是一个无辜而又我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问题!
我们老师和学生虽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知识的储藏量面前,我们又是“高于孩子们一等的”,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问题,对于嗷嗷待哺的孩子们来说可能要茅塞不可解了。只有把预习工作做到位了,才能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和孩子们才能更好更快地一同进步,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探究进行中——良好的品质是“听、说、读、写”
我们往往会说重在参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探究学习的过程是知识膨胀、积累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往往需要我们把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听、说、读、写不可或缺,“耳到、眼到、口到、心到”,面面俱到。
“听”是听老师说,听老师读,听老师解。我们在学习语文时,往往要求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要求孩子们做到有感情?教师范读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在范读的过程中不仅能把要求准确地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还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鼓励孩子们去“听”。“听”完后也能照着来“读一读”。
“听”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传递的过程,还需要做到在听的过程中去思考问题,能“说”出所得所感。只有当你有所得时,你此次的探究学习过程才是值得肯定的。
在学习《蘑菇该奖给谁》一文时,我们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了课文,并疏通了文章大意,在我料想这样一篇童话体裁的文章应该不成问题时,一个孩子的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老师,课文明明说兔妈妈是早上出门采蘑菇,晚上提着一大篮蘑菇回来的呀。你看书上的插图,兔妈妈手里正拿着一大篮子蘑菇呢,为什么插图画的是白天?白天不是刚要出门采蘑菇吗?篮子里哪来的蘑菇呢?”
一连串的问题,竟问得我一时无言以对。孩子的这份细心是真正应了“耳到、眼到、口到、心到”这句话了。真正的探究学习就该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敢于去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当我听到孩子的这个看似不着边际、与课文无关但恰恰却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藕断丝连的细微关系的问题时,我为在新课改下孩子的成长而鼓掌。
三、探究结束时——良好的品质是“思”
看中过程的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对于结果耿耿于怀。探究学习结束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那就是复习、巩固练习和反思小结。
探究结束阶段,只是形式上的一种结束,在思维运转、逻辑判断面前尚未停止前进的步伐。我认为“思”是这阶段最重要的一种品质。
“思”可以是思考、思辨、反思、思维碰撞,可以是口头上的小结,如把《蘑菇该奖给谁》完整连贯地、用自己的语言讲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是以书面形式存在的,如给课文续写一段:下次兔妈妈出门,小白兔和小黑兔会怎么完成跑步比赛呢?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思”,只要能给孩子带来启示,带来思考,便达到了探究学习的目的。
在《蘑菇该奖给谁》一文授课即将结束时,我向孩子们提问:“学完本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可以举例子说说。”一个平日里调皮捣蛋的孩子大声地说:“小J的数学很差,每次考下来都只有七八十分,可他下课的时候还笑着对我说小C比他还差,才六十几份。小J和小黑兔一样,只会和弱者比!”此番话一出,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孩子们七嘴八舌地互相指指点点。我把目光投向小J的方向,发现他已经羞愧地低下了头,我顺势请他起来,问道:“小J,学完这篇文章你有收获吗?”小J低着头,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红着脸憋足了劲儿说道:“我会向小F(班长)学习,争取下次考试一百分!”我笑着请他坐下,并示意还在偷笑的几个孩子静下来,说道:“小J真了不起,刚学完课文就懂得了‘要和高手比’的道理。只有和高手比,我们才能更快地进步,成为一个更加了不起的人。让我们一起表扬他!”一年级的小孩子还是那么容易受老师影响,听我讲得还蛮有道理的样子,一个个又变得十分敬佩小J的模样,向他竖起了表扬的大拇指。
孩子们能灵活运用故事人物特点来衡量彼此的行为,把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我认为此次的探究学习是很成功的,“思”的目的也是圆满地达到了。
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也越趋多样、新颖,老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通过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的人,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思”,真正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并把它成功地运用到探究学习中去。
我认为新时期的这三种学习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貌离神不离”,都是在进步时代大背景下的创新与突破,我们可以把“耳到、眼到、口到、心到”的多种感觉器官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其中,真正做到“听、说、读、写、思”的巧妙、有效地结合。
一、探究进行前——良好的品质是“读”
每位老师都会在授予新课前要求自己的学生预习课文,相应的预习工作也要做到位。就拿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对于一年级孩子们的预习要求是读通课文,明白课文大致内容,并能简单复述。中、高年级的孩子对于预习而言,也不外乎强调一个“读”字。
“读”在探究学习进行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说读才能通,通才能顺,顺才能解,每一步学习都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忽略了“读”书过程,把预习工作做得不到位了,那么在探究学习进行时也就可能手足无措、不知所以然,没有足够清晰的思路去进一步发现、学习。只有在预习工作中把“读”这一关做好,才能在“再创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是“创造就在我们身边”,才能寻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与成功。
在给一年级的小朋友教授童话故事体裁的《蘑菇该奖给谁》一文时,介于还是一年级的孩子,我在布置预习工作时的要求是:读通课文,至少读五遍;圈出生字、划出二类字;能简单回忆课文故事内容。
一年级下半学期,我们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开始学习划分自然段,对于标点符号的认识,绝大部分孩子只知道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而《蘑菇该奖给谁》一文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文中有大量的冒号、双引号来体现人物对话,加上对划分自然段的不熟悉,预习工作竟出现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困惑。
仔细看本文,我们会发现自然段非常的多,却又十分简短,主语一会在双引号前出现,这是孩子们顺向思维所能理解的。可偏偏有几处的主语在双引号后面,又紧接着下一段的双引号的内容:
“你们今天都跟谁比赛啦?”兔妈妈问。
“我跟乌龟赛跑,所有的乌龟都跑不过我!”小黑兔说。
“我跟骏马赛跑,他们都跑得比我快。”小白兔说。
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很好的逆向思维,介于是童话故事,大部分小朋友在不太了解自然段和标点符号的基础上也能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对话,但还是会有小朋友问我:“书上的插图明明是小黑兔和乌龟赛跑,为什么这里的小黑兔会说:‘我跟骏马赛跑,他们都比我跑得快呢?’”这真是一个无辜而又我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问题!
我们老师和学生虽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知识的储藏量面前,我们又是“高于孩子们一等的”,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问题,对于嗷嗷待哺的孩子们来说可能要茅塞不可解了。只有把预习工作做到位了,才能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和孩子们才能更好更快地一同进步,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探究进行中——良好的品质是“听、说、读、写”
我们往往会说重在参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探究学习的过程是知识膨胀、积累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往往需要我们把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听、说、读、写不可或缺,“耳到、眼到、口到、心到”,面面俱到。
“听”是听老师说,听老师读,听老师解。我们在学习语文时,往往要求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要求孩子们做到有感情?教师范读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在范读的过程中不仅能把要求准确地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还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鼓励孩子们去“听”。“听”完后也能照着来“读一读”。
“听”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传递的过程,还需要做到在听的过程中去思考问题,能“说”出所得所感。只有当你有所得时,你此次的探究学习过程才是值得肯定的。
在学习《蘑菇该奖给谁》一文时,我们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了课文,并疏通了文章大意,在我料想这样一篇童话体裁的文章应该不成问题时,一个孩子的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老师,课文明明说兔妈妈是早上出门采蘑菇,晚上提着一大篮蘑菇回来的呀。你看书上的插图,兔妈妈手里正拿着一大篮子蘑菇呢,为什么插图画的是白天?白天不是刚要出门采蘑菇吗?篮子里哪来的蘑菇呢?”
一连串的问题,竟问得我一时无言以对。孩子的这份细心是真正应了“耳到、眼到、口到、心到”这句话了。真正的探究学习就该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敢于去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当我听到孩子的这个看似不着边际、与课文无关但恰恰却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藕断丝连的细微关系的问题时,我为在新课改下孩子的成长而鼓掌。
三、探究结束时——良好的品质是“思”
看中过程的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对于结果耿耿于怀。探究学习结束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那就是复习、巩固练习和反思小结。
探究结束阶段,只是形式上的一种结束,在思维运转、逻辑判断面前尚未停止前进的步伐。我认为“思”是这阶段最重要的一种品质。
“思”可以是思考、思辨、反思、思维碰撞,可以是口头上的小结,如把《蘑菇该奖给谁》完整连贯地、用自己的语言讲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是以书面形式存在的,如给课文续写一段:下次兔妈妈出门,小白兔和小黑兔会怎么完成跑步比赛呢?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思”,只要能给孩子带来启示,带来思考,便达到了探究学习的目的。
在《蘑菇该奖给谁》一文授课即将结束时,我向孩子们提问:“学完本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可以举例子说说。”一个平日里调皮捣蛋的孩子大声地说:“小J的数学很差,每次考下来都只有七八十分,可他下课的时候还笑着对我说小C比他还差,才六十几份。小J和小黑兔一样,只会和弱者比!”此番话一出,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孩子们七嘴八舌地互相指指点点。我把目光投向小J的方向,发现他已经羞愧地低下了头,我顺势请他起来,问道:“小J,学完这篇文章你有收获吗?”小J低着头,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红着脸憋足了劲儿说道:“我会向小F(班长)学习,争取下次考试一百分!”我笑着请他坐下,并示意还在偷笑的几个孩子静下来,说道:“小J真了不起,刚学完课文就懂得了‘要和高手比’的道理。只有和高手比,我们才能更快地进步,成为一个更加了不起的人。让我们一起表扬他!”一年级的小孩子还是那么容易受老师影响,听我讲得还蛮有道理的样子,一个个又变得十分敬佩小J的模样,向他竖起了表扬的大拇指。
孩子们能灵活运用故事人物特点来衡量彼此的行为,把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我认为此次的探究学习是很成功的,“思”的目的也是圆满地达到了。
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也越趋多样、新颖,老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通过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的人,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思”,真正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并把它成功地运用到探究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