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家乡的陶瓷资源的基础上,我园将陶瓷艺术教育与五大领域的活动相融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陶艺课程。为了提升陶艺课程的质量,我们引入项目化学习,使课程内容更加适宜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这不仅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还在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同时从整体上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以及语言素养等。
一、陶艺课程中引入项目化学习的意义
项目化学习强调让幼儿以小组的方式合作持续探究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并取得一定的探究成果,其基本框架是问题驱动、持续探究、成果展示。
1.问题驱动:教师以真实的问题引发幼儿的学习。陶艺课程利用的是本地所具有的陶瓷资源等,幼儿对这些资源都具有哪些经验?他们知道多少与陶瓷相关的知识?关于陶瓷他们想知道些什么?他们对什么样的陶瓷内容感兴趣,并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发展?……教师要通过诸如以上此类问题来思考如何开展陶艺课程,引发幼儿的学习与探究。
2.持续探究:教师创造机会鼓励幼儿围绕项目主题持续深入地进行学习与探究。在开展陶艺课程中,教师可通过计划→实践→记录→反思的流程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围绕项目主题持续、深入地进行探究,并鼓励他们运用绘画或符号记录等方式表征自己的探究过程。幼儿能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获得新的经验和发展,养成积极探索、主动探究等良好学习品质。
3.成果展示:教师重视幼儿学习成果的展示和学习经验的梳理与表达。活动成果是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活动成果的展示是教师对幼儿积极探索的回应与肯定。教师帮助幼儿梳理活动中的经验与感受,有助于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新的经验与发展。
二、陶艺课程中项目化学习的方向和内容
德化陶瓷博物馆是弘扬陶瓷文化、展现精湛的陶瓷工艺和悠久的陶瓷历史的重要窗口。因此,我们将德化陶瓷博物馆作为陶艺课程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大班幼儿在参观完德化陶瓷博物馆后,产生了在幼儿园建立一个“小小陶瓷博物馆”的想法。教师支持幼儿的想法,并根据幼儿讨论的内容确定了幼儿感兴趣的几个关注点,从而梳理出以下三个项目化学习的方向和内容。
1.博物馆的展品。我们向各个班级征集博物馆的展品,由各个班级选送幼儿制作或收集的工艺瓷、日用瓷以及彩绘、线描、拓印等作品。我们还请家长帮忙收集与陶瓷相关的各种资料,并征集了部分亲子陶艺作品,丰富了博物馆的展品。征集的展品如何摆放呢?我们提供了相关展台的图片和视频,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并重点引导幼儿思考:你看到的展台是什么样子的?怎样使展台更牢固?幼儿带着这些问题又开展了相关的探究活动,将大小不一的纸箱、形状不同的积木等组合在一起,搭建出各式各样的展台。我们还引导幼儿为每个展品制作了展示牌,并请教师或家长帮助幼儿为每个展品写上名字,然后将展品按照分类摆放在相应的展台上。
2.博物馆的讲解员。幼儿对博物馆的讲解员这一角色特别感兴趣,但又不清楚该介绍什么,因此我们邀请德化陶瓷博物馆的讲解员到幼儿园来为幼儿“传经送宝”。幼儿根据讲解员的介绍,将讲解内容分为“我知道的古代瓷器”“我知道的现代瓷器”“瓷器从哪里来”“我喜欢的瓷器”四个部分,并以图画的形式制作了陶瓷讲解小手册。
3.我为德化陶瓷代言。“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生活在德化的幼儿自小就受到陶瓷文化的熏陶,他们对成为德化陶瓷代言人非常感兴趣。我们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方式为陶瓷代言,并请家长帮幼儿梳理他所了解的德化陶瓷。我们还邀请家长中的陶瓷工艺大师入园向幼儿介绍德化陶瓷,让幼儿知道德化陶瓷“白如雪、明如镜、声如罄”的特点和美誉。在获得了德化陶瓷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幼儿通过符号标记、手工、绘画等形式来为陶瓷代言。
三、陶艺课程中项目化学习的落实
1.以真实问题驱动陶艺课程活动的生成。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内容要来自儿童的真实问题,与儿童的真实生活发生关系,这样的内容才是适宜的,才是满足儿童兴趣和发展需要的。”在开展了“有趣的盘泥”活动后,中班幼儿已基本掌握了制泥、搓泥条等基本技能,并对盘泥产生了持续的探究兴趣。为了使活动更深入地开展,教师提出问题来驱动幼儿思考:“你们对盘泥如此感兴趣,那么想不想通过盘泥来设计一件自己的作品呢?”幼儿纷纷回答:“我想用盘泥造一个漂亮的小房子。”“我想为瓶子制作漂亮的服装。”“我想用盘泥制作毛毛虫。”……于是,“盘泥大师”活动就生成了。该活动的生成是教师基于幼儿的兴趣,提出真实问题来引发的,相对于以前教师主导的课程内容,更能引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
2.在深度学习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项目化学习要求幼儿像工程师、艺术家那样在真实情境中持续探究,而探究的过程就是幼儿在“做”中学习技能、开拓思维、建构经验的过程,也是幼儿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过程。比如,在“制作毛毛虫”活动中,幼儿想到了毛毛虫可以变成蝴蝶。于是在制作了毛毛虫后,幼儿在教师的支持下开始制作蝴蝶。第一次制作时,幼儿发现蝴蝶两边的翅膀不对称,他们便不断尝试,最后用瓷泥团圆的方式做出了对称的蝴蝶翅膀。制作完蝴蝶后,幼儿又制作了蜻蜓等对称类的作品。教师对幼儿的兴趣和发现予以积极支持与鼓励,保持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幼儿在制作蝴蝶、蜻蜓等的过程中习得了物体对称的概念,并在一步步地探索中养成了坚持、积极、专注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3.重视幼儿活动成果的展示。教师要创设让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和条件,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敢于表达和表现。幼儿活动成果的展示有助于幼儿的自主表达与表现,教师应予以重视。比如,幼儿盘泥制作活动成果的展示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品的介绍和分享,每个小组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再由成员对作品进行介绍,包括你是如何制作的,制作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等;第二部分是展览和评价环节,将各个小组制作的作品集中展示,由幼儿为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投票或打分。活动成果的展示使幼儿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表达与表现的乐趣,并在梳理、总结經验中对盘泥技能掌握得更牢固。
一、陶艺课程中引入项目化学习的意义
项目化学习强调让幼儿以小组的方式合作持续探究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并取得一定的探究成果,其基本框架是问题驱动、持续探究、成果展示。
1.问题驱动:教师以真实的问题引发幼儿的学习。陶艺课程利用的是本地所具有的陶瓷资源等,幼儿对这些资源都具有哪些经验?他们知道多少与陶瓷相关的知识?关于陶瓷他们想知道些什么?他们对什么样的陶瓷内容感兴趣,并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发展?……教师要通过诸如以上此类问题来思考如何开展陶艺课程,引发幼儿的学习与探究。
2.持续探究:教师创造机会鼓励幼儿围绕项目主题持续深入地进行学习与探究。在开展陶艺课程中,教师可通过计划→实践→记录→反思的流程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围绕项目主题持续、深入地进行探究,并鼓励他们运用绘画或符号记录等方式表征自己的探究过程。幼儿能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获得新的经验和发展,养成积极探索、主动探究等良好学习品质。
3.成果展示:教师重视幼儿学习成果的展示和学习经验的梳理与表达。活动成果是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活动成果的展示是教师对幼儿积极探索的回应与肯定。教师帮助幼儿梳理活动中的经验与感受,有助于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新的经验与发展。
二、陶艺课程中项目化学习的方向和内容
德化陶瓷博物馆是弘扬陶瓷文化、展现精湛的陶瓷工艺和悠久的陶瓷历史的重要窗口。因此,我们将德化陶瓷博物馆作为陶艺课程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大班幼儿在参观完德化陶瓷博物馆后,产生了在幼儿园建立一个“小小陶瓷博物馆”的想法。教师支持幼儿的想法,并根据幼儿讨论的内容确定了幼儿感兴趣的几个关注点,从而梳理出以下三个项目化学习的方向和内容。
1.博物馆的展品。我们向各个班级征集博物馆的展品,由各个班级选送幼儿制作或收集的工艺瓷、日用瓷以及彩绘、线描、拓印等作品。我们还请家长帮忙收集与陶瓷相关的各种资料,并征集了部分亲子陶艺作品,丰富了博物馆的展品。征集的展品如何摆放呢?我们提供了相关展台的图片和视频,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并重点引导幼儿思考:你看到的展台是什么样子的?怎样使展台更牢固?幼儿带着这些问题又开展了相关的探究活动,将大小不一的纸箱、形状不同的积木等组合在一起,搭建出各式各样的展台。我们还引导幼儿为每个展品制作了展示牌,并请教师或家长帮助幼儿为每个展品写上名字,然后将展品按照分类摆放在相应的展台上。
2.博物馆的讲解员。幼儿对博物馆的讲解员这一角色特别感兴趣,但又不清楚该介绍什么,因此我们邀请德化陶瓷博物馆的讲解员到幼儿园来为幼儿“传经送宝”。幼儿根据讲解员的介绍,将讲解内容分为“我知道的古代瓷器”“我知道的现代瓷器”“瓷器从哪里来”“我喜欢的瓷器”四个部分,并以图画的形式制作了陶瓷讲解小手册。
3.我为德化陶瓷代言。“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生活在德化的幼儿自小就受到陶瓷文化的熏陶,他们对成为德化陶瓷代言人非常感兴趣。我们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方式为陶瓷代言,并请家长帮幼儿梳理他所了解的德化陶瓷。我们还邀请家长中的陶瓷工艺大师入园向幼儿介绍德化陶瓷,让幼儿知道德化陶瓷“白如雪、明如镜、声如罄”的特点和美誉。在获得了德化陶瓷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幼儿通过符号标记、手工、绘画等形式来为陶瓷代言。
三、陶艺课程中项目化学习的落实
1.以真实问题驱动陶艺课程活动的生成。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内容要来自儿童的真实问题,与儿童的真实生活发生关系,这样的内容才是适宜的,才是满足儿童兴趣和发展需要的。”在开展了“有趣的盘泥”活动后,中班幼儿已基本掌握了制泥、搓泥条等基本技能,并对盘泥产生了持续的探究兴趣。为了使活动更深入地开展,教师提出问题来驱动幼儿思考:“你们对盘泥如此感兴趣,那么想不想通过盘泥来设计一件自己的作品呢?”幼儿纷纷回答:“我想用盘泥造一个漂亮的小房子。”“我想为瓶子制作漂亮的服装。”“我想用盘泥制作毛毛虫。”……于是,“盘泥大师”活动就生成了。该活动的生成是教师基于幼儿的兴趣,提出真实问题来引发的,相对于以前教师主导的课程内容,更能引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
2.在深度学习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项目化学习要求幼儿像工程师、艺术家那样在真实情境中持续探究,而探究的过程就是幼儿在“做”中学习技能、开拓思维、建构经验的过程,也是幼儿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过程。比如,在“制作毛毛虫”活动中,幼儿想到了毛毛虫可以变成蝴蝶。于是在制作了毛毛虫后,幼儿在教师的支持下开始制作蝴蝶。第一次制作时,幼儿发现蝴蝶两边的翅膀不对称,他们便不断尝试,最后用瓷泥团圆的方式做出了对称的蝴蝶翅膀。制作完蝴蝶后,幼儿又制作了蜻蜓等对称类的作品。教师对幼儿的兴趣和发现予以积极支持与鼓励,保持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幼儿在制作蝴蝶、蜻蜓等的过程中习得了物体对称的概念,并在一步步地探索中养成了坚持、积极、专注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3.重视幼儿活动成果的展示。教师要创设让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和条件,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敢于表达和表现。幼儿活动成果的展示有助于幼儿的自主表达与表现,教师应予以重视。比如,幼儿盘泥制作活动成果的展示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品的介绍和分享,每个小组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再由成员对作品进行介绍,包括你是如何制作的,制作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等;第二部分是展览和评价环节,将各个小组制作的作品集中展示,由幼儿为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投票或打分。活动成果的展示使幼儿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表达与表现的乐趣,并在梳理、总结經验中对盘泥技能掌握得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