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人,中、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注重用历史材料来考查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史料应用;重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人,中、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注重用历史材料来考查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能力。并且学习历史不仅是记诵事实,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评价证据,分辨“事实”与“说法”的差异,即通过理性的思维和以证据为基础的想象来理解以往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但是在我们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历史的知识性和逻辑性,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却不懂得用丰富的史料再现历史。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便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规律的堆砌,传道者头头是道,受业者只满足于去记忆这些结论,历史这门课程也变得索然无味。这一现象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忽视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要在教学中重视史料应用我们必须要首先认识史与论的关系:历史理论是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是历史现象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历史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结论,故称“论从史出”,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前提下观察历史现象,才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体现史论结合。同时要认识到教学中充分应用史料在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
一、史料以具体形象的资料
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多媒体影音资料和历史图片都是真实而具体形象的史料,学生对这些会比面对枯燥的文字有兴趣多了。例如,观看唐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能够加深理解唐初的和亲政策和民族间的友好交往。“虎门销烟”浮雕,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文字史料一般都是出现教师提出问题的“引子”后,往往同时还伴随着一些思考题。这样设疑置惑,就形成学习诱因。通过具体形象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真实,回归到消失的历史情境中,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如:通过以下材料就很容易归纳出抗战胜利的国际意义。材料一: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有2100万同胞牺牲,占二战参战国死亡人数的42%财产损失和物资消耗达1000亿美元以上。材料二:中国的抗日战争配合了欧洲战场,既牵制了日本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去对付太平洋,印度洋战场的美军,也牵制了日本北进苏联;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事实上阻止了德日法西斯会师中东的战略配合,成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先欧后亚”策略胜利的根本保障。
其次、教学中合理使用史料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教学中注重应用史料来进行学习,包括史料的收集、甄别和运用,把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藉此来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历史的规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更牢固地树立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意识,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人格。比如:在讲清朝军机处这个机构时,要突出它作为加强皇权的一个兼职机构时,只需要列举和绅的本职是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只是他的兼职容易就非常容易理解和拓展。
二、史料的应用过程是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历史方法的习得和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认识历史、揭示历史本质必须借助于历史事实,历史学家总是根据史料来认识和重构历史事实的。史料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史料(包括自己的搜集),分析鉴别史料,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重构历史,解释与分析历史,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就是像一位历史研究者一样来认识历史、考察历史。教师通过精心运用史料,可以纠正学生的死记硬背,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产生科学的见解。它可以提高学生历史的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教师可从分析史料入手,由个别历史事件或现象归纳出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规律。如古代中国各个王朝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和设置,引导学生归纳出历史上皇帝在削弱相权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这种不断改革也正是他们加强皇权的重要措施之一。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三、史料的应用能有效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史料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获取相关史料,鉴别、分析史料,进而分析、解答历史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具有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并提出了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同时,明白了事理,了解了历史。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道德修养。
当然要做到课堂上重视史料的应用,教师必须要注重史料的积累,要科学对待史料,慎重的选择史料,还要引导学生不仅学会从史实中提炼观点,还要学会再由观点驾驭史实。相信做到这些,历史课一定会变得生动有趣而且高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史料应用;重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人,中、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注重用历史材料来考查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能力。并且学习历史不仅是记诵事实,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评价证据,分辨“事实”与“说法”的差异,即通过理性的思维和以证据为基础的想象来理解以往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但是在我们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历史的知识性和逻辑性,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却不懂得用丰富的史料再现历史。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便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规律的堆砌,传道者头头是道,受业者只满足于去记忆这些结论,历史这门课程也变得索然无味。这一现象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忽视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要在教学中重视史料应用我们必须要首先认识史与论的关系:历史理论是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是历史现象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历史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结论,故称“论从史出”,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前提下观察历史现象,才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体现史论结合。同时要认识到教学中充分应用史料在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
一、史料以具体形象的资料
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多媒体影音资料和历史图片都是真实而具体形象的史料,学生对这些会比面对枯燥的文字有兴趣多了。例如,观看唐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能够加深理解唐初的和亲政策和民族间的友好交往。“虎门销烟”浮雕,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文字史料一般都是出现教师提出问题的“引子”后,往往同时还伴随着一些思考题。这样设疑置惑,就形成学习诱因。通过具体形象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真实,回归到消失的历史情境中,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如:通过以下材料就很容易归纳出抗战胜利的国际意义。材料一: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有2100万同胞牺牲,占二战参战国死亡人数的42%财产损失和物资消耗达1000亿美元以上。材料二:中国的抗日战争配合了欧洲战场,既牵制了日本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去对付太平洋,印度洋战场的美军,也牵制了日本北进苏联;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事实上阻止了德日法西斯会师中东的战略配合,成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先欧后亚”策略胜利的根本保障。
其次、教学中合理使用史料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教学中注重应用史料来进行学习,包括史料的收集、甄别和运用,把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藉此来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历史的规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更牢固地树立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意识,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人格。比如:在讲清朝军机处这个机构时,要突出它作为加强皇权的一个兼职机构时,只需要列举和绅的本职是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只是他的兼职容易就非常容易理解和拓展。
二、史料的应用过程是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历史方法的习得和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认识历史、揭示历史本质必须借助于历史事实,历史学家总是根据史料来认识和重构历史事实的。史料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史料(包括自己的搜集),分析鉴别史料,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重构历史,解释与分析历史,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就是像一位历史研究者一样来认识历史、考察历史。教师通过精心运用史料,可以纠正学生的死记硬背,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产生科学的见解。它可以提高学生历史的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教师可从分析史料入手,由个别历史事件或现象归纳出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规律。如古代中国各个王朝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和设置,引导学生归纳出历史上皇帝在削弱相权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这种不断改革也正是他们加强皇权的重要措施之一。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三、史料的应用能有效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史料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获取相关史料,鉴别、分析史料,进而分析、解答历史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具有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并提出了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同时,明白了事理,了解了历史。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道德修养。
当然要做到课堂上重视史料的应用,教师必须要注重史料的积累,要科学对待史料,慎重的选择史料,还要引导学生不仅学会从史实中提炼观点,还要学会再由观点驾驭史实。相信做到这些,历史课一定会变得生动有趣而且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