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画艺术中的“留白”由来已久,而在文学艺术中,不但有“留白”,还有“补白”。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于课文的情节、意境、情感、标点等“无色处”进行适时适度的“补白”,可以激活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实情感体验。笔者结合语文教学中相关案例,小议补白之效。
关键词:留白 补白
留白,是中国绘画艺术当中的一种技法,即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给观赏者留下更多的遐想和发挥的空间。相对而言的是补白,即填补作品中留下的空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补白这一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巩固知识点,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基于课文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在语言的表达、情感的体验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锻炼。下面,以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相关课例来小议补白之效。
补情节: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课文中,有些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来刻画人物性格,而有时候为了留出想象的空间,也会省略了一些故事情节。如《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和感激。然而,作者在文中对长妈妈如何寻购《山海经》只字不提,那么此时,教师可以挖掘课文中“留白”,适时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补白”。
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了阿长人物形象以后,设置了“拓展延伸——情节补白”这一随堂练笔活动。有的学生写阿长在拥挤的人群中被三轮车划破了衣服时自我安慰的心酸,有的同学写阿长吃力地比划“三哼经”的艰辛……
像这样的作文比比皆是。学生通过补充课文的情节空白,丰富了文本内容,对课文进行了再创造。人物在学生大胆补充的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尽显风采,学生在补白中一次次地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补意蕴:梨花院落溶溶月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都力图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的意蕴之美。那么,如何运用“补白”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呢?笔者曾有幸聆听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的肖毅老师教授的《饮酒(其五)》一诗,对其引导学生“诗韵朗读,涵咏入境”的环节印象深刻,下面将以指导学生朗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联诗词为例来说明。他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表达诗人复杂的内心感受。诗人自己都说‘欲辨已忘言’,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来读一下这两句。(全班齐读)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还不够。这样,我在句末加一个字‘哪’,请大家自己再读一读,揣摩揣摩。(生自由读,体会诗的意蕴,师指名生读,然后全班再齐读)嗯,感觉找到了,现在我们把这个‘哪’字去掉,再来读读。”(生齐读,再次感受诗的意蕴)
在读古诗词时,我们常常会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肖老师的这一设计匠心独运,可谓“只著一字,尽得风光”,通过加语气词来填补朗读时意蕴的空白,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理解了诗人陶渊明内心的复杂情感。而此时的课堂,仿若开满梨花的院落,师生沐浴在如水一般的月光之中,变得诗意融融。
补标点:接天莲叶无穷碧
在文学作品中,一些标点符号如省略号、破折号、问号等,往往能传达出一般语言难以传达的信息。教师若能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联想、大胆想象,去诠释空白,不但可以让学生加深文本的理解,突破情感世界的深蕴,还能提高其表达能力。
在教学《孤独之旅》一文时,教师可以“省略号”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填补空白,深入理解人物的情感世界。课文写杜雍和找到了迷路的杜小康时,有一句这样的描述:“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此处教师可以巧妙设问:杜小康的血还滴在哪里?学生众说纷纭:滴在了芦苇上、滴在了水面上、滴在了父亲的心坎上、滴在了在他人生之初饱受历练的路上、滴在父辈艰难的人生路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理解,填补空白,进一步地理解了杜小康在成长的磨难中所付出的代价,也理解了父亲杜雍和对儿子的疼爱。文末写到杜雍和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此处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体悟杜雍和的内心。这个省略号,是他为儿子的真正长大的感动和欣慰,也是为儿子从一个富家公子蜕变成一个坚强的小男子汉的激动和欣喜。
标点符号是连接思维无穷碧天的莲叶。抓住标点符号来填补空白,让文本阅读变得更有有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的空间。
综上所述,补白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结合。灵活运用补白,往往能使课堂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使师生沉浸在“于无色处见繁花”的喜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于课文的情节、意韵、标点等“无色处”进行适时适度的“补白”,让学生真正做到心有所动、情有所发、写有所得,以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万科城实验学校)
关键词:留白 补白
留白,是中国绘画艺术当中的一种技法,即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给观赏者留下更多的遐想和发挥的空间。相对而言的是补白,即填补作品中留下的空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补白这一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巩固知识点,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基于课文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在语言的表达、情感的体验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锻炼。下面,以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相关课例来小议补白之效。
补情节: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课文中,有些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来刻画人物性格,而有时候为了留出想象的空间,也会省略了一些故事情节。如《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和感激。然而,作者在文中对长妈妈如何寻购《山海经》只字不提,那么此时,教师可以挖掘课文中“留白”,适时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补白”。
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了阿长人物形象以后,设置了“拓展延伸——情节补白”这一随堂练笔活动。有的学生写阿长在拥挤的人群中被三轮车划破了衣服时自我安慰的心酸,有的同学写阿长吃力地比划“三哼经”的艰辛……
像这样的作文比比皆是。学生通过补充课文的情节空白,丰富了文本内容,对课文进行了再创造。人物在学生大胆补充的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尽显风采,学生在补白中一次次地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补意蕴:梨花院落溶溶月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都力图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的意蕴之美。那么,如何运用“补白”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呢?笔者曾有幸聆听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的肖毅老师教授的《饮酒(其五)》一诗,对其引导学生“诗韵朗读,涵咏入境”的环节印象深刻,下面将以指导学生朗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联诗词为例来说明。他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表达诗人复杂的内心感受。诗人自己都说‘欲辨已忘言’,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来读一下这两句。(全班齐读)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还不够。这样,我在句末加一个字‘哪’,请大家自己再读一读,揣摩揣摩。(生自由读,体会诗的意蕴,师指名生读,然后全班再齐读)嗯,感觉找到了,现在我们把这个‘哪’字去掉,再来读读。”(生齐读,再次感受诗的意蕴)
在读古诗词时,我们常常会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肖老师的这一设计匠心独运,可谓“只著一字,尽得风光”,通过加语气词来填补朗读时意蕴的空白,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理解了诗人陶渊明内心的复杂情感。而此时的课堂,仿若开满梨花的院落,师生沐浴在如水一般的月光之中,变得诗意融融。
补标点:接天莲叶无穷碧
在文学作品中,一些标点符号如省略号、破折号、问号等,往往能传达出一般语言难以传达的信息。教师若能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联想、大胆想象,去诠释空白,不但可以让学生加深文本的理解,突破情感世界的深蕴,还能提高其表达能力。
在教学《孤独之旅》一文时,教师可以“省略号”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填补空白,深入理解人物的情感世界。课文写杜雍和找到了迷路的杜小康时,有一句这样的描述:“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此处教师可以巧妙设问:杜小康的血还滴在哪里?学生众说纷纭:滴在了芦苇上、滴在了水面上、滴在了父亲的心坎上、滴在了在他人生之初饱受历练的路上、滴在父辈艰难的人生路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理解,填补空白,进一步地理解了杜小康在成长的磨难中所付出的代价,也理解了父亲杜雍和对儿子的疼爱。文末写到杜雍和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此处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体悟杜雍和的内心。这个省略号,是他为儿子的真正长大的感动和欣慰,也是为儿子从一个富家公子蜕变成一个坚强的小男子汉的激动和欣喜。
标点符号是连接思维无穷碧天的莲叶。抓住标点符号来填补空白,让文本阅读变得更有有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的空间。
综上所述,补白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结合。灵活运用补白,往往能使课堂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使师生沉浸在“于无色处见繁花”的喜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于课文的情节、意韵、标点等“无色处”进行适时适度的“补白”,让学生真正做到心有所动、情有所发、写有所得,以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万科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