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案例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本文主要阐述了案列教学法的特点,探讨了在基本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述了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基础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基础生物化学主要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规律。课程内涉及的大分子结构抽象难懂,代谢反应错综复杂,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多且复杂,这些特点给本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大专院校学生来说,初始接触本课程容易遇难而退,若不及时调节学生学习心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使抽象枯燥的基础生物化学生动化、具象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学好本课程的重点。
一、案列教学法特点
案例教学法(Case teaching method)起源于美国,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C.Langdell在1870年首创[1],其主要特点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将典型案例引入课程学习之中,“模仿真实生活中的职业情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以书本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文献查阅、分析、讨论和交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教学主体,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案列教学法的应用
(一)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科学的选择适合的教学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一般选择案例时要遵循教学大纲要求,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案例,一般案例来源于生活常识、临床案例、文献报道、热点新闻等,这类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案例更易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3]。
以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部分内容教学内容为例,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需要学生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包括一级和空间结构与蛋白质生物学功能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分子层面,仅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挂图和语言表达,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通常与疾病有关,为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教师选择新闻热点“分子病”作为此部分的教学案例,以作业的形式向小组下发案例任务,围绕案例设计相关问题,恰当的具有教学意义的问题。任务一涉及“镰刀型贫血症”,问题的设置为:1)为什么镰刀型贫血病是 “分子病”的一种;2)产生镰刀型贫血病的机理;3)多肽链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关系;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蛋白质功能的关系。任务二涉及 “胰岛素”,问题的设置为:1)先天性缺陷型糖尿病发生机理;2)I型,II型糖尿病的区别;3)多肽链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关系;4)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蛋白质功能的关系。
以任务一为例,对于教师提供的问题,学生可通过图书馆中的馆藏查询或通过网络资料搜索相关资料,经小组讨论后归纳整理并给出解答,最后设计汇报ppt。在查询问题1)镰刀型贫血病是 “分子病”的一种时,学生会了解“分子病”的定义是指由于遗传上的原因而造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量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同时资料查询的过程中会发现除了镰刀型贫血病外,地中海贫血症、先天性缺陷型糖尿病、苯丙酮尿症等多种与蛋白质结构异常相关的疾病也属于 “分子病”,在学生自行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对于问题2)镰刀型贫血病的成病的机理的回答,即编码Hbβ链的基因突变造成β链的第6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为颉氨酸,这是由于蛋白质一级结构即多肽链中氨基酸发生改变导致的疾病。对于问题3)的回答为,对于大部分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空间结构的形成,当一级结构发生变化时,多肽链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导致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生物大分子的功能是建立在特定空间结构基础上的观念。
(二) 案例的应用和教学效果分析
选择好合适的案例后,教师提前一周将案例及案例相关问题以课前学习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资料查询、分组讨论、案列组织、整理总结,最后制成ppt作为小组汇报内容。学生查询问题答案并组织形成ppt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内容形成初始观点。课内,教师抽取两组同学上台对案列进行汇报,组外学生围绕案列提出问题。汇报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做重点讨论,对小组的案列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帮助同学理解教学内容相关的重点难点。教师课堂中教师主要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归纳者,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并适时加以引导,给学生营造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主要做小组汇报,对案例进行介绍,并回答其他小組提问。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并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将学生讨论观点加以总结,并结合案例对对课程内容做进一步的阐述,帮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强化学习成果。
将案例引入教学增强了基础生物化学课程的吸引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还培养了学生对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本身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三、小结
基础生物化学由于其枯燥且抽象的教学内容,一直是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的难点课程。在基础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案列教学,打破以“书”为本,以教师灌输式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Barnes,L.B.,Christhensen,C.R..Hansen,A.J.,Teaching and the case method:text,cases,and readings.[J].1994,(100),333.
[2]张丽娟,龚宁波.古同男,病案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西北医学教育 [J].2005,13(03),94-95.
[3]凯瑟林·K.墨西思,许立新.张广武,案例、案例教学法与教师专业发展.世界教育信息 [J].2004,(Z1),77-7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基础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基础生物化学主要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规律。课程内涉及的大分子结构抽象难懂,代谢反应错综复杂,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多且复杂,这些特点给本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大专院校学生来说,初始接触本课程容易遇难而退,若不及时调节学生学习心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使抽象枯燥的基础生物化学生动化、具象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学好本课程的重点。
一、案列教学法特点
案例教学法(Case teaching method)起源于美国,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C.Langdell在1870年首创[1],其主要特点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将典型案例引入课程学习之中,“模仿真实生活中的职业情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以书本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文献查阅、分析、讨论和交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教学主体,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案列教学法的应用
(一)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科学的选择适合的教学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一般选择案例时要遵循教学大纲要求,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案例,一般案例来源于生活常识、临床案例、文献报道、热点新闻等,这类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案例更易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3]。
以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部分内容教学内容为例,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需要学生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包括一级和空间结构与蛋白质生物学功能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分子层面,仅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挂图和语言表达,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通常与疾病有关,为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教师选择新闻热点“分子病”作为此部分的教学案例,以作业的形式向小组下发案例任务,围绕案例设计相关问题,恰当的具有教学意义的问题。任务一涉及“镰刀型贫血症”,问题的设置为:1)为什么镰刀型贫血病是 “分子病”的一种;2)产生镰刀型贫血病的机理;3)多肽链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关系;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蛋白质功能的关系。任务二涉及 “胰岛素”,问题的设置为:1)先天性缺陷型糖尿病发生机理;2)I型,II型糖尿病的区别;3)多肽链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关系;4)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蛋白质功能的关系。
以任务一为例,对于教师提供的问题,学生可通过图书馆中的馆藏查询或通过网络资料搜索相关资料,经小组讨论后归纳整理并给出解答,最后设计汇报ppt。在查询问题1)镰刀型贫血病是 “分子病”的一种时,学生会了解“分子病”的定义是指由于遗传上的原因而造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量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同时资料查询的过程中会发现除了镰刀型贫血病外,地中海贫血症、先天性缺陷型糖尿病、苯丙酮尿症等多种与蛋白质结构异常相关的疾病也属于 “分子病”,在学生自行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对于问题2)镰刀型贫血病的成病的机理的回答,即编码Hbβ链的基因突变造成β链的第6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为颉氨酸,这是由于蛋白质一级结构即多肽链中氨基酸发生改变导致的疾病。对于问题3)的回答为,对于大部分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空间结构的形成,当一级结构发生变化时,多肽链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导致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生物大分子的功能是建立在特定空间结构基础上的观念。
(二) 案例的应用和教学效果分析
选择好合适的案例后,教师提前一周将案例及案例相关问题以课前学习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资料查询、分组讨论、案列组织、整理总结,最后制成ppt作为小组汇报内容。学生查询问题答案并组织形成ppt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内容形成初始观点。课内,教师抽取两组同学上台对案列进行汇报,组外学生围绕案列提出问题。汇报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做重点讨论,对小组的案列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帮助同学理解教学内容相关的重点难点。教师课堂中教师主要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归纳者,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并适时加以引导,给学生营造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主要做小组汇报,对案例进行介绍,并回答其他小組提问。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并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将学生讨论观点加以总结,并结合案例对对课程内容做进一步的阐述,帮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强化学习成果。
将案例引入教学增强了基础生物化学课程的吸引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还培养了学生对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本身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三、小结
基础生物化学由于其枯燥且抽象的教学内容,一直是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的难点课程。在基础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案列教学,打破以“书”为本,以教师灌输式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Barnes,L.B.,Christhensen,C.R..Hansen,A.J.,Teaching and the case method:text,cases,and readings.[J].1994,(100),333.
[2]张丽娟,龚宁波.古同男,病案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西北医学教育 [J].2005,13(03),94-95.
[3]凯瑟林·K.墨西思,许立新.张广武,案例、案例教学法与教师专业发展.世界教育信息 [J].2004,(Z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