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金融监管不足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问题逐渐突出,给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本文主要是从金融机构监管视角,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分析。
关键词:金融机构;监管视角;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作为金融机构实行金融监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真实性与准确性决定了金融监管工作的质量。金融机构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监管机构在运用会计信息开展相关监管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较大。在资本市场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环境下,会计信息质量已表现出向相关性倾斜的迹象,也进一步拓展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而在08年的金融危机中,金融监管审慎性要求与公允价值计量顺周期的矛盾较为突出。在我国,金融机构作为商业银行的代表,传统存款仍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业务。针对当前市场发育不完善及公允价值计量缺乏必需的情况,金融机构要突破发展瓶颈。因此,要促进机构的长远健康发展,需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有效的会计信息作为金融监管的必要手段。在应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制定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需要围绕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展开进一步的协调及沟通。
1.金融机构监管视角下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从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发现金融业具有双重属性,分别是宏观调控主体与市场参与,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行业整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在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水平支配作用,而因受到有用性决策定位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不能完全满足金融机构实施监管职能的客观信息需求,进而导致金融监管单位会计信息总体效用不断下降。监管机构在全面提升金融机构应用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其作为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金融监管主体主要分为进行现场与非现场的稽核、对市场金融机构准入实施合理的监管、监管市场退出并有效处理危机及控制其日常经营业务活动这四项内容[1]。其中稽核管理与日常经营业务活动的进行需要依靠金融机构的财会信息,以使其经营的管理状况更加透明化与清晰化,为合理控制金融风险,营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使其拥有了稳定的职能。以微观的角度,对主体的财务数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发现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对财务数据有效性的影响极大,因此,要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监管单位必须加大对金融机构各项财务会计信息的监控与管理力度。准确、技术、高效与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是提高金融机构监管有效性的基础条件。在金融市场中,因监管单位与同它类相关利益者在诉求信息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针对其差异性,监管单位可以关注与调整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信息的方式,缩小其间的差距。在制定防范目标与风险化解的过程中,监管单位明显要比工商企业更加谨慎,尤其是在针对管理对象的稳定发展方面,监管单位制定的策略更全面且具有针对性,一预防對负债与费用的低谷以及对对资产与收益的高估。鉴于金融机构的经营规律,监管单位在评价金融机构各类风险状况的过程中,必须以客观的角度出发,及时进行风险检测、预警与控制,而再其过程中,公认会计与金融会计风险判断、信息侧重方面明显存在差异性。基各类信息的需求,金融单位必须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其更加客观化,唯有这样才能使监管机构可以充了解到监管对象的实际经营管理现状、存在的风险及流动资产水平,为制定针对性的控制管理反感,提供可靠性的依据。
2.金融监管中的会计信息运用
2.1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从上述的内容中,了解到非现场与现场的稽核、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监管、市场退出的监管、危机处理及日常业务经营活动的监管均属于金融监管的范围。而金融机构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开展非现场与现场稽核、日常业务活动监管的基础信息,应用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金融机构的职能,使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更加透明化,以达到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从主观的角度转移到微观,对应用会计信息的主体的经营情况与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会发现存在很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因此,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财务信息的监管力度。财务信息的正确、完整、有效是顺利开展监管工作的重要条件。对发达国家各监管机构的监管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被其监管的对象的监测指标中大部分设计到财务报表中的财务指标。比如在监管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中,以其核心资本的需求,先计算公开与股本的储备和,然后在商誉的基础上,减去金融机构日常业务经验活动及从事银行业务的附属机构投资后的差额。在流动性的监管过程中,要计算生成银行的流动性与存款性的比例,需要参考资产负债表的相关内容[2]。在盈利性监管与分析过程中,要侧重分析与利润表相关内容,比如利差、净利润、营业的收入及利润。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美联根据当前的经济市场的发展现状,制定并颁布了《统一鉴别法》,根据《统一鉴别法》中的骆驼评级制度,统一了对各类金融机构现场检查的标准。骆驼评级制度主要由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管理水平、资产质量及盈利水平这五个内容组成,同时也是评定被检查银行等级的关键指标。
因尽管机构与同类利益相关者在信息诉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监管机构在开展监管工作的过程只能够,要根据金融机构的实际经营情况,及时准确调整其会计信息,并通过加大对其会计信息的管制力度,实现自身的监管目标。金融监管机构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确保监管对象的稳健性,会基于化解与防范风险,制定更谨慎的策略,并在估计负债、费用、资产与收益中,引入其策略,确保其估计数据的合理性。为了规范金融市场,监管单位要制定一系列的经营规则,并要求金融机构遵守其规则。在评价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过程中,监管单位要突出金融会计与公认会计监管在信息侧重点的根本性差异,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同时,还要及时做好风险预警、监测与控制的工作[3]。基于信息的需求,金融机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是监管单位了解及控制被监管对象的经营情况、资产流动水平、蕴含的风险水平。
1.2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内置影响 金融机构作为被监管的对象,其经营状况与资产负债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需求。监管单位在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与资产构成监管中,为了实现盈利监管及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会对其其收支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因此,资金的运用情况与来源不仅属于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范围,也是监管信息的关键因素。通常情况下,商业性质的金融机构的负债率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该机构在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可以获得经营阶段所需的资金,并实现融通资金的社会职能,会应用资金来源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存款,这也是导致其负债率一直未下降与引发经营风险的关键因素。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所需资金的过程中,会运用到资本金,以实现对债权人权益最低保障的目标,而负债在期限方面决定资金的稳定性。因此金融机构的权益性资金与债务是否可以满足其经营、资源运用的要求,这也是构成金融机构风险信息的关键因素。一般情况下,监管单位在监管分析阶段,对金融资金的资本结构会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性质的金融机构提出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可以有效控制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当前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的资金构成仍与传统存款银行的特征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资金来源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存款为被动性负债,由于资金渠道单一,不仅给资产形成渠道与资产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积聚了风险[4]。(2)贷款是金融机构最重要的资金运用渠道,占其总资金运用比例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因证券化比重低于市场的标准,加上流动不足,导致自律性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一直未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要有效解决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负债问题,减少甚至消除其风险,需要结合其各类产品与机构的实际发展情况,基于分业管制,监管部门要就挨枪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并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以提高其信息的质量。
3.提高金融机构会计信息质量的科学策略
3.1强化金融机构会计信息质量质量意识
金融机构要想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首先,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科学信息的工作,认识到会计信息在机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了解其不真实性所带来的后果,并加强对失真会计信息问题研究,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还要自觉、有效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准确进行维护,为激发会计职能,营造一个良好优质的环境,进而使会计信息的综合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5]。此外,还要加强对金融机构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的培训,在提高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基础上,为其建立健全的职业道德观,加强其职业责任感。在提升会计人员法律反感意识的过程中,首先要让会计人员自觉抵制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在维护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还要对会计人员进行新型的会计准则、核算及处理业务流程的培训,以此促进科学核算与金融创新的相适应。此外,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还要明确信贷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并采取科学的手段,对从事信贷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分类贷款的培训,使信贷人员可以充分认识到分类的标准与参考的特征以此达到提高分类贷款准确性的目的。
3.2优化内控体制减少、合理构建金融机构会计监督体系
在不断完善内控体制的过程中,要强化与优化各项环节的综合管理及预算控制,及时、准确分析控制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异,防止金融机构在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预算外的合理支出情况。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会计工作的批准授权范围、权限、责任内容、程序,在授权范畴,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人员要合理承担责任,并行使属于自己的职权,而业务经办人在内部管理人员的权限范畴内办理业务。此外,还应当在科学的基础上,采用分离职责管理的方式,严格遵守职务不相容的分离原则,设计符合金融机构发展要求与监管部门对会计新型可靠性要求的会计相关工作岗位,实现不同的机构、岗位之间相互监督、权责分明及互相制约,使互相制衡机制更加完善。同时,还要采取科学的手段,全面落实岗位职责,使金融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能充分认识职权的范畴与工作责任。从金融机构内部来讲,在应用会计委派主主管体制监管下属单位的各项业务核算及经营获得情况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由上级面向下级的方式,委派主管会计的待遇归属上级主管单位,与同派驻单位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突出其独立小于超脱性。而从外部监督的层面来讲,金融监管机构应当不断提升会计综合监督职能,加强对会计制度的健全性与可行性的检查与监督,使各类中介机构的效用在监管金融机构各类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利益,并引入会计师事务所,单独审计金融机构的各类会计信息,并与机构内部的审计部门共同建立实时沟通机制,以实现各价值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
4.结语
综上所述,从金融机构监管视角下,分析会计信息對金融机构发展的作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是金融机构开展各类业务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监管方必要的监管信息,会计信息的质量与监管信息的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完善会计监督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春燕,李东卫.建立我国银行业监管长效机制的思考[J]. 华北金融.2005(05)
[2]白舸.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9)
[3]王菂.浅谈山东省金融机构监管现状[J].金融经济.2016(20)
[4]李东卫.建立我国银行业监管长效机制的思考[J].河北金融. 2015(05)
[5]宋祎.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变化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J]. 全国流通经济.2017(35)
关键词:金融机构;监管视角;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作为金融机构实行金融监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真实性与准确性决定了金融监管工作的质量。金融机构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监管机构在运用会计信息开展相关监管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较大。在资本市场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环境下,会计信息质量已表现出向相关性倾斜的迹象,也进一步拓展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而在08年的金融危机中,金融监管审慎性要求与公允价值计量顺周期的矛盾较为突出。在我国,金融机构作为商业银行的代表,传统存款仍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业务。针对当前市场发育不完善及公允价值计量缺乏必需的情况,金融机构要突破发展瓶颈。因此,要促进机构的长远健康发展,需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有效的会计信息作为金融监管的必要手段。在应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制定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需要围绕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展开进一步的协调及沟通。
1.金融机构监管视角下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从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发现金融业具有双重属性,分别是宏观调控主体与市场参与,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行业整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在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水平支配作用,而因受到有用性决策定位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不能完全满足金融机构实施监管职能的客观信息需求,进而导致金融监管单位会计信息总体效用不断下降。监管机构在全面提升金融机构应用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其作为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金融监管主体主要分为进行现场与非现场的稽核、对市场金融机构准入实施合理的监管、监管市场退出并有效处理危机及控制其日常经营业务活动这四项内容[1]。其中稽核管理与日常经营业务活动的进行需要依靠金融机构的财会信息,以使其经营的管理状况更加透明化与清晰化,为合理控制金融风险,营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使其拥有了稳定的职能。以微观的角度,对主体的财务数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发现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对财务数据有效性的影响极大,因此,要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监管单位必须加大对金融机构各项财务会计信息的监控与管理力度。准确、技术、高效与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是提高金融机构监管有效性的基础条件。在金融市场中,因监管单位与同它类相关利益者在诉求信息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针对其差异性,监管单位可以关注与调整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信息的方式,缩小其间的差距。在制定防范目标与风险化解的过程中,监管单位明显要比工商企业更加谨慎,尤其是在针对管理对象的稳定发展方面,监管单位制定的策略更全面且具有针对性,一预防對负债与费用的低谷以及对对资产与收益的高估。鉴于金融机构的经营规律,监管单位在评价金融机构各类风险状况的过程中,必须以客观的角度出发,及时进行风险检测、预警与控制,而再其过程中,公认会计与金融会计风险判断、信息侧重方面明显存在差异性。基各类信息的需求,金融单位必须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其更加客观化,唯有这样才能使监管机构可以充了解到监管对象的实际经营管理现状、存在的风险及流动资产水平,为制定针对性的控制管理反感,提供可靠性的依据。
2.金融监管中的会计信息运用
2.1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从上述的内容中,了解到非现场与现场的稽核、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监管、市场退出的监管、危机处理及日常业务经营活动的监管均属于金融监管的范围。而金融机构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开展非现场与现场稽核、日常业务活动监管的基础信息,应用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金融机构的职能,使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更加透明化,以达到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从主观的角度转移到微观,对应用会计信息的主体的经营情况与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会发现存在很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因此,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财务信息的监管力度。财务信息的正确、完整、有效是顺利开展监管工作的重要条件。对发达国家各监管机构的监管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被其监管的对象的监测指标中大部分设计到财务报表中的财务指标。比如在监管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中,以其核心资本的需求,先计算公开与股本的储备和,然后在商誉的基础上,减去金融机构日常业务经验活动及从事银行业务的附属机构投资后的差额。在流动性的监管过程中,要计算生成银行的流动性与存款性的比例,需要参考资产负债表的相关内容[2]。在盈利性监管与分析过程中,要侧重分析与利润表相关内容,比如利差、净利润、营业的收入及利润。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美联根据当前的经济市场的发展现状,制定并颁布了《统一鉴别法》,根据《统一鉴别法》中的骆驼评级制度,统一了对各类金融机构现场检查的标准。骆驼评级制度主要由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管理水平、资产质量及盈利水平这五个内容组成,同时也是评定被检查银行等级的关键指标。
因尽管机构与同类利益相关者在信息诉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监管机构在开展监管工作的过程只能够,要根据金融机构的实际经营情况,及时准确调整其会计信息,并通过加大对其会计信息的管制力度,实现自身的监管目标。金融监管机构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确保监管对象的稳健性,会基于化解与防范风险,制定更谨慎的策略,并在估计负债、费用、资产与收益中,引入其策略,确保其估计数据的合理性。为了规范金融市场,监管单位要制定一系列的经营规则,并要求金融机构遵守其规则。在评价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过程中,监管单位要突出金融会计与公认会计监管在信息侧重点的根本性差异,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同时,还要及时做好风险预警、监测与控制的工作[3]。基于信息的需求,金融机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是监管单位了解及控制被监管对象的经营情况、资产流动水平、蕴含的风险水平。
1.2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内置影响 金融机构作为被监管的对象,其经营状况与资产负债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需求。监管单位在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与资产构成监管中,为了实现盈利监管及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会对其其收支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因此,资金的运用情况与来源不仅属于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范围,也是监管信息的关键因素。通常情况下,商业性质的金融机构的负债率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该机构在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可以获得经营阶段所需的资金,并实现融通资金的社会职能,会应用资金来源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存款,这也是导致其负债率一直未下降与引发经营风险的关键因素。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所需资金的过程中,会运用到资本金,以实现对债权人权益最低保障的目标,而负债在期限方面决定资金的稳定性。因此金融机构的权益性资金与债务是否可以满足其经营、资源运用的要求,这也是构成金融机构风险信息的关键因素。一般情况下,监管单位在监管分析阶段,对金融资金的资本结构会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性质的金融机构提出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可以有效控制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当前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的资金构成仍与传统存款银行的特征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资金来源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存款为被动性负债,由于资金渠道单一,不仅给资产形成渠道与资产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积聚了风险[4]。(2)贷款是金融机构最重要的资金运用渠道,占其总资金运用比例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因证券化比重低于市场的标准,加上流动不足,导致自律性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一直未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要有效解决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负债问题,减少甚至消除其风险,需要结合其各类产品与机构的实际发展情况,基于分业管制,监管部门要就挨枪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并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以提高其信息的质量。
3.提高金融机构会计信息质量的科学策略
3.1强化金融机构会计信息质量质量意识
金融机构要想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首先,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科学信息的工作,认识到会计信息在机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了解其不真实性所带来的后果,并加强对失真会计信息问题研究,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还要自觉、有效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准确进行维护,为激发会计职能,营造一个良好优质的环境,进而使会计信息的综合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5]。此外,还要加强对金融机构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的培训,在提高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基础上,为其建立健全的职业道德观,加强其职业责任感。在提升会计人员法律反感意识的过程中,首先要让会计人员自觉抵制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在维护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还要对会计人员进行新型的会计准则、核算及处理业务流程的培训,以此促进科学核算与金融创新的相适应。此外,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还要明确信贷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并采取科学的手段,对从事信贷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分类贷款的培训,使信贷人员可以充分认识到分类的标准与参考的特征以此达到提高分类贷款准确性的目的。
3.2优化内控体制减少、合理构建金融机构会计监督体系
在不断完善内控体制的过程中,要强化与优化各项环节的综合管理及预算控制,及时、准确分析控制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异,防止金融机构在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预算外的合理支出情况。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会计工作的批准授权范围、权限、责任内容、程序,在授权范畴,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人员要合理承担责任,并行使属于自己的职权,而业务经办人在内部管理人员的权限范畴内办理业务。此外,还应当在科学的基础上,采用分离职责管理的方式,严格遵守职务不相容的分离原则,设计符合金融机构发展要求与监管部门对会计新型可靠性要求的会计相关工作岗位,实现不同的机构、岗位之间相互监督、权责分明及互相制约,使互相制衡机制更加完善。同时,还要采取科学的手段,全面落实岗位职责,使金融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能充分认识职权的范畴与工作责任。从金融机构内部来讲,在应用会计委派主主管体制监管下属单位的各项业务核算及经营获得情况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由上级面向下级的方式,委派主管会计的待遇归属上级主管单位,与同派驻单位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突出其独立小于超脱性。而从外部监督的层面来讲,金融监管机构应当不断提升会计综合监督职能,加强对会计制度的健全性与可行性的检查与监督,使各类中介机构的效用在监管金融机构各类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利益,并引入会计师事务所,单独审计金融机构的各类会计信息,并与机构内部的审计部门共同建立实时沟通机制,以实现各价值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
4.结语
综上所述,从金融机构监管视角下,分析会计信息對金融机构发展的作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是金融机构开展各类业务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监管方必要的监管信息,会计信息的质量与监管信息的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完善会计监督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春燕,李东卫.建立我国银行业监管长效机制的思考[J]. 华北金融.2005(05)
[2]白舸.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9)
[3]王菂.浅谈山东省金融机构监管现状[J].金融经济.2016(20)
[4]李东卫.建立我国银行业监管长效机制的思考[J].河北金融. 2015(05)
[5]宋祎.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变化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J]. 全国流通经济.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