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强调教师和家长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发挥表率作用的必要性。这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每一位教师的师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对市场经济环境的新形势,严守师德底线,加强师德建设尤为必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告诫教师:“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生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用自身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树人先树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教师必须像山一样稳固,牢牢地守住师德底线,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如果连师德的底线都守不住,那就从根本上败坏了师德,甚至走向违法犯罪,更谈不上什么教书育人了。因此,找出师德底线,有利于搞好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师德的底线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诚信”,有人认为是“爱”,还有人认为是“人格”等等。之所以见仁见智,说法多样,正是人们对师德多层次、多侧面特点认识上的反映。笔者以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道德规范,有别于一般的、普遍的道德要求。同时,师德的底线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层面上的要求,而这个要求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多“点”构成一“线”,而其侧重点不同,则表述方法也就不同。但其内涵应界定在教育行业中的教师职业以内。至于“诚信”、“人格”等等,则更具有普遍的道德意义。所以热爱并忠诚于其所服务的教育事业,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牢牢守住这个师德的底线。
黑格尔说:“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试想,作为一名教师而不热爱其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他(她)能够以教书育人为快乐吗?他(她)能热爱学生、恪尽职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吗?恰恰相反,不爱教育事业的人,即使从事教师工作,也很可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三心二意,怎么能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呢?家长们能放心把孩子托付给这样的人去教育培养吗?有的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鄙视教师的职业,总认为做“孩子王”没出息,心思不是用在了解学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而是整天在寻思改行、下海;有的教师出勤不出力,下班搞家教,捞外快;有的教师忙于炒股票赚大钱,哪有心思教书育人?所以,热爱教育事业,恪尽职守,教书育人、乐于奉献,应该成为教师不可动摇的职业道德的底线!
探讨师德的底线,就可以像消除长江防洪大堤的“管涌”一样,严防师德大堤“决口”。明了师德的底线,就能更好地守住师德底线、搞好师德建设,发挥师德在育德、育人中的独特作用,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笔者认为建设师德应着眼于以下几点:
师德标准要统一。在许多地方,许多学校都提出了一系列的师德标准,有些地区制定了许多具体的师德规范,看似要求很全面,实则标准五花八门,或失之于繁,或失之于简;而有的学校则尚无成文的、具体的师德规范要求,等等。这势必导致师德实践的不一致,出现教师行为自相矛盾的现象,不利于师德建设,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形成优良品德。所以,师德的标准、教师行为规范应当统一。
师德要求要适当。依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提出不同的师德要求是必要的,但有些要求显然不适当。如重庆市某区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制定的行为规范,师德要求内容有“不准猥亵、强奸女学生……”,显然,这些已不仅仅只是涉及道德范畴的问题了,而是应由法律去解决的问题了。还有的地方对师德规范的要求缺少人性化,把教师的着装、发型等个人生活的琐事上升到师德的高度;还有的学校对师德要求违反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合乎情理,等等。这不仅达不到提高师德水平的目的,反而损伤了教师的自尊心,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削弱了师德建设的力量。
师德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特征,师德要求既要全面、具体,又要有章可循、切实可行,利于实践,应当把爱国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创新奉献、公正、诚恳、团结、协作等作为师德的核心内容,一以贯之,严格要求贯彻执行。
要完善教师人格。教育中的一切师德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所以,完善教师的人格是师德建设的基础。
如果从教师人格的个性特征着眼来看,依据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分析,可以发现一位优秀教师应具备以下个性品质:
1.热忱关怀。2.真诚坦率。3. 胸怀宽广。4.作风民主。5.客观公正。6.自信心强。7.耐心自制。8.坚韧果断。9.热爱教育事业。
对教育事业执著追求、乐观奉献应该是教师优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重视师德实践。有些地方,一些学校不是没有师德规范,而是对师德规范践行不力。这些学校的师德规范虽然成文、进表、上墙,但缺少督促检查措施,缺少适度竞争、激励的驱动力,致使师德实践的效果不显著,削弱了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因而也降低了德育的效果。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提高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身正为范”的独特教育作用,提高师德的育德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告诫教师:“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生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用自身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树人先树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教师必须像山一样稳固,牢牢地守住师德底线,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如果连师德的底线都守不住,那就从根本上败坏了师德,甚至走向违法犯罪,更谈不上什么教书育人了。因此,找出师德底线,有利于搞好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师德的底线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诚信”,有人认为是“爱”,还有人认为是“人格”等等。之所以见仁见智,说法多样,正是人们对师德多层次、多侧面特点认识上的反映。笔者以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道德规范,有别于一般的、普遍的道德要求。同时,师德的底线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层面上的要求,而这个要求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多“点”构成一“线”,而其侧重点不同,则表述方法也就不同。但其内涵应界定在教育行业中的教师职业以内。至于“诚信”、“人格”等等,则更具有普遍的道德意义。所以热爱并忠诚于其所服务的教育事业,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牢牢守住这个师德的底线。
黑格尔说:“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试想,作为一名教师而不热爱其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他(她)能够以教书育人为快乐吗?他(她)能热爱学生、恪尽职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吗?恰恰相反,不爱教育事业的人,即使从事教师工作,也很可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三心二意,怎么能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呢?家长们能放心把孩子托付给这样的人去教育培养吗?有的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鄙视教师的职业,总认为做“孩子王”没出息,心思不是用在了解学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而是整天在寻思改行、下海;有的教师出勤不出力,下班搞家教,捞外快;有的教师忙于炒股票赚大钱,哪有心思教书育人?所以,热爱教育事业,恪尽职守,教书育人、乐于奉献,应该成为教师不可动摇的职业道德的底线!
探讨师德的底线,就可以像消除长江防洪大堤的“管涌”一样,严防师德大堤“决口”。明了师德的底线,就能更好地守住师德底线、搞好师德建设,发挥师德在育德、育人中的独特作用,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笔者认为建设师德应着眼于以下几点:
师德标准要统一。在许多地方,许多学校都提出了一系列的师德标准,有些地区制定了许多具体的师德规范,看似要求很全面,实则标准五花八门,或失之于繁,或失之于简;而有的学校则尚无成文的、具体的师德规范要求,等等。这势必导致师德实践的不一致,出现教师行为自相矛盾的现象,不利于师德建设,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形成优良品德。所以,师德的标准、教师行为规范应当统一。
师德要求要适当。依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提出不同的师德要求是必要的,但有些要求显然不适当。如重庆市某区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制定的行为规范,师德要求内容有“不准猥亵、强奸女学生……”,显然,这些已不仅仅只是涉及道德范畴的问题了,而是应由法律去解决的问题了。还有的地方对师德规范的要求缺少人性化,把教师的着装、发型等个人生活的琐事上升到师德的高度;还有的学校对师德要求违反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合乎情理,等等。这不仅达不到提高师德水平的目的,反而损伤了教师的自尊心,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削弱了师德建设的力量。
师德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特征,师德要求既要全面、具体,又要有章可循、切实可行,利于实践,应当把爱国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创新奉献、公正、诚恳、团结、协作等作为师德的核心内容,一以贯之,严格要求贯彻执行。
要完善教师人格。教育中的一切师德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所以,完善教师的人格是师德建设的基础。
如果从教师人格的个性特征着眼来看,依据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分析,可以发现一位优秀教师应具备以下个性品质:
1.热忱关怀。2.真诚坦率。3. 胸怀宽广。4.作风民主。5.客观公正。6.自信心强。7.耐心自制。8.坚韧果断。9.热爱教育事业。
对教育事业执著追求、乐观奉献应该是教师优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重视师德实践。有些地方,一些学校不是没有师德规范,而是对师德规范践行不力。这些学校的师德规范虽然成文、进表、上墙,但缺少督促检查措施,缺少适度竞争、激励的驱动力,致使师德实践的效果不显著,削弱了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因而也降低了德育的效果。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提高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身正为范”的独特教育作用,提高师德的育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