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多方面分析了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技术;对策
引言:
深基坑施工要求确保边坡的稳定,满足变形控制要求保证基坑内正常作业安全,而且要防止基坑及坑外土体移动,保证基坑附近建筑物、道路,管线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在闹市区,场地十分狭窄,无法放坡。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解决,本文总结了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施工管理对策。
1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土层开挖和边坡支护不配套
常见于支护施工滞后于土方施工很长一段时间,而不得不采取二次回填或搭设架子来完成支护施工。一般来说,土方开挖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工序简单,组织管理容易。而挡土支护的技术含量高,工序较多且复杂,施工组织和管理都较土方开挖复杂。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大型工程均是由专业施工队来分别完成土方和挡土支护工作,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两个平行的合同。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协调管理的难度大,土方施工单位抢进度,拖工期,开挖顺序较乱,特别是雨期施工,甚至不顾挡土方支护施工所需工作面,留给支护施工的操作面几乎是无法操作,时间上也无法完成支护工作,以致使支护施工滞后于土方施工。因支护施工无操作平台完成钻孔、注浆、布网和喷射砼等工作,而不得不用土方回填或搭设架子设置操作平台来完成施工。这样不但难于保证进度,也难于保证工程质量甚至发生安全事故,留下质量隐患。
1.1边坡施工达不到设计、规范要求,常存在超挖和欠挖现象一般深基础在开挖时均使用机械开挖、人工简单修坡后即开始挡土支护、初喷工序。而在实际开挖时,由于施工管理人员不到位,技术交底不充分,分层分段开挖高度不一,挖机操作手的操作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机械开挖后的边坡表面平整度、顺直度极不规则,而人工修坡时不可能深度挖掘,只能就机挖表面作平顺修整,在没有严格检查验收就开始初喷,故出现超挖和欠挖现象。
1 .3喷射砼厚度不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目前建筑工程基坑支护喷射硷常用干喷法施工,其主要特点是设备简单、体积小,输送距离长,速凝剂可在进人喷射机前加入,操作方便,可连续喷射施工。虽然干喷法设备操作简单方便,但因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配料不准、养护不到位等因素,往往造成喷后砼的厚度不够、砼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1 .4成孔注桨不到位,土钉或锚杆受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深基坑支护所用土钉或锚杆钻孔直径为100mm~150mm的钻杆成孔,孔深少则五、六米,深则十几米,甚至二十多米,钻孔所穿过的土层质量也各不相同。钻孔如果不认真研究土体情况,往往造成出渣不尽,残渣沉积而影响注浆,有的甚至成孔困难、孔洞坍塌,无法插筋和注浆。再者注浆时配
料随意性大、注浆管不插到位、注浆压力不够等而造成注浆长度不足、充盈度不够,而使土钉或锚杆的抗拔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影响工程质量,甚至要做再次处理。
1 .5 边坡顶面未按要求处理在城市区,特别是旧城改造和闹市区,地面下1m~2m往往因杂填土或管线纵横等而不利于支护,设计时第一排土钉或锚杆距地面均较远,故开挖第一层后应将钢筋网挂好后将其上口于基坑边水平面1m~2m内固定,且及时将土层表面硬化,做好排水设施,防止雨水冲刷、渗入边坡而增加土体的主动土压力,给边坡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很多施工单位只盲目地抢进度,不注重表面硬化和排水处理,以致雨水渗人边坡土体而使土体产生过大的位移,而不得不做加固处理。
1 .6 忽视跟踪监测
跟踪监测是随时掌握基坑支护变化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工程正常使用和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但是许多施工单位在施工中没有完善的跟踪监测手段和制度,有的即使有,也形同虚设,没有发挥他应有的作用,没有及时地监测到基坑支护变形的第一手资料,等到发现基坑变形时已是无法挽救了。
2 深基坑支护施工管理对策
2 .1 强化管理,充分发挥“三检”和监管协调的作用施工单位要从根本上解决好施工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业工长的质量和组织管理松懈的思想问题。各施工工序要坚持“自检、互检、专检”的质量检查制度,逐级检查,层层把关,做到上工序不符合要求,下工序不继续施工。
2 .2 坚持持证上岗和岗前培训制度工程施工中,不但管理人员要具备相应的岗位管理能力,要熟悉各工序的操作程序和质量控制点。操作人员也应具有相应岗位的上岗证,严格管理,对新来人员和离岗较长时间的人员必须做好岗前培训工作,来确保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方法。这样方可达到既节约材料省工,又保证工程质量的目标。
2 .3 强化质量责任,加强过程控制
喷射砼的质量好坏和厚度取决于喷射操作手的操作方法和水平,而其关键又是喷嘴与受喷面的距离、喷嘴移动、水量的调节。施工时喷嘴与受喷面的最佳距离为0.8~1.0m;喷敷方法是横过混凝土面将喷嘴稳定而系统地做圆形或椭圆形移动;水量的调节使喷射砼表面产生光泽为止;回弹率的大小与原材料的配合比、施工方法、喷射部位及一次喷射层的厚度有关。
2 .4 加强对土方开挖施工工序的组织与管理深基坑开挖施工中,严格遵循“分层开挖、严禁超挖”及“大基坑小开挖”的原则,精心安排开挖施工分层、分块的部位和时间,精心安排挡土支护的施工时间,以有效地控制基坑已开挖部分的无支护暴露时间和减少土体被扰动的时间与范围,以达到利用尚未被挖动的土体尚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自动位移的潜力,而使其应力控制土体位移和基坑支护周围土体位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所以科学地安排土方开挖施工顺序和控制施工进度,充分利用这种相关性,将有助于控制支护结构的坑周土体的位移。
2 .5 对开挖过程实施跟踪监测.及时记录和反馈反馈信息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及时对开挖进行跟踪监测,是为了掌握支护结构和坑外土体移动,以便于随时科学调整施工因素,优化设计和施工,利于采取相应措施,来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同时,施工监测还有利于积累资料,检验设计的正确性,为今后改进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提供依据。
结语
深基坑支护的设计、施工、监测技术是近年来经常遇到的技术难题。如今支护结构日臻完善,出现了许多新的支护结构形式与稳定边坡的方法,为了降低工程成本,减少土方工程量和对周边建筑的影响,绝大多数高层建筑都采用垂直开挖。这样给挡土支护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采用大直径灌注桩加土层锚杆的挡土支护技术以及土钉支护技术在深基坑开挖工程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技术;对策
引言:
深基坑施工要求确保边坡的稳定,满足变形控制要求保证基坑内正常作业安全,而且要防止基坑及坑外土体移动,保证基坑附近建筑物、道路,管线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在闹市区,场地十分狭窄,无法放坡。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解决,本文总结了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施工管理对策。
1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土层开挖和边坡支护不配套
常见于支护施工滞后于土方施工很长一段时间,而不得不采取二次回填或搭设架子来完成支护施工。一般来说,土方开挖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工序简单,组织管理容易。而挡土支护的技术含量高,工序较多且复杂,施工组织和管理都较土方开挖复杂。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大型工程均是由专业施工队来分别完成土方和挡土支护工作,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两个平行的合同。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协调管理的难度大,土方施工单位抢进度,拖工期,开挖顺序较乱,特别是雨期施工,甚至不顾挡土方支护施工所需工作面,留给支护施工的操作面几乎是无法操作,时间上也无法完成支护工作,以致使支护施工滞后于土方施工。因支护施工无操作平台完成钻孔、注浆、布网和喷射砼等工作,而不得不用土方回填或搭设架子设置操作平台来完成施工。这样不但难于保证进度,也难于保证工程质量甚至发生安全事故,留下质量隐患。
1.1边坡施工达不到设计、规范要求,常存在超挖和欠挖现象一般深基础在开挖时均使用机械开挖、人工简单修坡后即开始挡土支护、初喷工序。而在实际开挖时,由于施工管理人员不到位,技术交底不充分,分层分段开挖高度不一,挖机操作手的操作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机械开挖后的边坡表面平整度、顺直度极不规则,而人工修坡时不可能深度挖掘,只能就机挖表面作平顺修整,在没有严格检查验收就开始初喷,故出现超挖和欠挖现象。
1 .3喷射砼厚度不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目前建筑工程基坑支护喷射硷常用干喷法施工,其主要特点是设备简单、体积小,输送距离长,速凝剂可在进人喷射机前加入,操作方便,可连续喷射施工。虽然干喷法设备操作简单方便,但因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配料不准、养护不到位等因素,往往造成喷后砼的厚度不够、砼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1 .4成孔注桨不到位,土钉或锚杆受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深基坑支护所用土钉或锚杆钻孔直径为100mm~150mm的钻杆成孔,孔深少则五、六米,深则十几米,甚至二十多米,钻孔所穿过的土层质量也各不相同。钻孔如果不认真研究土体情况,往往造成出渣不尽,残渣沉积而影响注浆,有的甚至成孔困难、孔洞坍塌,无法插筋和注浆。再者注浆时配
料随意性大、注浆管不插到位、注浆压力不够等而造成注浆长度不足、充盈度不够,而使土钉或锚杆的抗拔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影响工程质量,甚至要做再次处理。
1 .5 边坡顶面未按要求处理在城市区,特别是旧城改造和闹市区,地面下1m~2m往往因杂填土或管线纵横等而不利于支护,设计时第一排土钉或锚杆距地面均较远,故开挖第一层后应将钢筋网挂好后将其上口于基坑边水平面1m~2m内固定,且及时将土层表面硬化,做好排水设施,防止雨水冲刷、渗入边坡而增加土体的主动土压力,给边坡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很多施工单位只盲目地抢进度,不注重表面硬化和排水处理,以致雨水渗人边坡土体而使土体产生过大的位移,而不得不做加固处理。
1 .6 忽视跟踪监测
跟踪监测是随时掌握基坑支护变化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工程正常使用和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但是许多施工单位在施工中没有完善的跟踪监测手段和制度,有的即使有,也形同虚设,没有发挥他应有的作用,没有及时地监测到基坑支护变形的第一手资料,等到发现基坑变形时已是无法挽救了。
2 深基坑支护施工管理对策
2 .1 强化管理,充分发挥“三检”和监管协调的作用施工单位要从根本上解决好施工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业工长的质量和组织管理松懈的思想问题。各施工工序要坚持“自检、互检、专检”的质量检查制度,逐级检查,层层把关,做到上工序不符合要求,下工序不继续施工。
2 .2 坚持持证上岗和岗前培训制度工程施工中,不但管理人员要具备相应的岗位管理能力,要熟悉各工序的操作程序和质量控制点。操作人员也应具有相应岗位的上岗证,严格管理,对新来人员和离岗较长时间的人员必须做好岗前培训工作,来确保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方法。这样方可达到既节约材料省工,又保证工程质量的目标。
2 .3 强化质量责任,加强过程控制
喷射砼的质量好坏和厚度取决于喷射操作手的操作方法和水平,而其关键又是喷嘴与受喷面的距离、喷嘴移动、水量的调节。施工时喷嘴与受喷面的最佳距离为0.8~1.0m;喷敷方法是横过混凝土面将喷嘴稳定而系统地做圆形或椭圆形移动;水量的调节使喷射砼表面产生光泽为止;回弹率的大小与原材料的配合比、施工方法、喷射部位及一次喷射层的厚度有关。
2 .4 加强对土方开挖施工工序的组织与管理深基坑开挖施工中,严格遵循“分层开挖、严禁超挖”及“大基坑小开挖”的原则,精心安排开挖施工分层、分块的部位和时间,精心安排挡土支护的施工时间,以有效地控制基坑已开挖部分的无支护暴露时间和减少土体被扰动的时间与范围,以达到利用尚未被挖动的土体尚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自动位移的潜力,而使其应力控制土体位移和基坑支护周围土体位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所以科学地安排土方开挖施工顺序和控制施工进度,充分利用这种相关性,将有助于控制支护结构的坑周土体的位移。
2 .5 对开挖过程实施跟踪监测.及时记录和反馈反馈信息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及时对开挖进行跟踪监测,是为了掌握支护结构和坑外土体移动,以便于随时科学调整施工因素,优化设计和施工,利于采取相应措施,来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同时,施工监测还有利于积累资料,检验设计的正确性,为今后改进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提供依据。
结语
深基坑支护的设计、施工、监测技术是近年来经常遇到的技术难题。如今支护结构日臻完善,出现了许多新的支护结构形式与稳定边坡的方法,为了降低工程成本,减少土方工程量和对周边建筑的影响,绝大多数高层建筑都采用垂直开挖。这样给挡土支护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采用大直径灌注桩加土层锚杆的挡土支护技术以及土钉支护技术在深基坑开挖工程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