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9000元就能免于“不幸福”吗?

来源 :精品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3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央视关于“幸福”的调查节目,正在持续引起全社会关注,随着调查的进一步延续,思考“幸福”问题的公众,神经再次被工资收入之类的字眼挑起。近年来,月薪、收入之类的字眼久居高点击率,实际上深刻地反映了收入与个体生活状况的密切关系。
  多少人拿着“安全感工资”?
  就目前阶段而言,在城市社会中,收入是衡量工薪阶层的“幸福”感一个最重要的依据。这是因为收入的多寡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的屡次“幸福”调查中,每次工资收入都居于重要位置。2011年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旗下《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开展“2011中国人幸福感大调查”,该次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87个城市,参访者男、女比例为52%和48%,年龄介于20岁与60岁之间,涉及农民、公司职员、公务员、企业高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领导等十余种职业。
  
  这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职业是公司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排名第二的是机关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上述两类职业之所以受到欢迎,不光是因为收入比例相对较高,还是因为这类职业相对享有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也就是说相对比较有“安全感”。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生存状态的好赖,直接影响人对“幸福”的判断。对于在城市生活的大部分工薪阶层来说,最关心的当然还是个体收入的多寡,以及其购买能力。然而近年来工薪阶层的普遍感受则是,工资虽然有较大幅度上涨,但物价却上涨得更快。也就是说,现有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在下降。从这一层面来说,“月薪9000不惶恐”自然有其道理。
  在2012年全国两会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曾坦言,2011年全国物价涨幅是5.4%,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控制在4%左右的目标。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工资上涨了而幸福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
  《上海金融报》2012年4月的一份调查报道称,近几年随着物价上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开销消耗了上班族的大部分工资所得。“安全感工资”这一概念成为这一困窘的最新表述——所得工资能否满足个人当月必须的开销,也就是说,个人的可支配收入究竟有多少。在这样一个基本的担忧之外,还有普通工薪阶层对生病、住房之类大问题的焦虑。
  这一报道中,经济学家援引一个案例分析了普通工薪阶层的这种困境,认为导致白领可支配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换句话说,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三部分占比偏高。加以物价涨幅过大,直接剥夺了普通阶层实际生活中的“幸福感”。另一方面,收入差距的拉大,也是影响民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2011年发布的《中国薪酬发展报告》承认,行业之间、部分职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只有“高收入”才能幸福?
  2011年,英国政府曾对英国民众做过一项关于“幸福感”的调查,结果有点出人意料:尽管英国失业率节节攀升,经济持续萎缩,欧元危机笼罩,但多数英国人却感到很幸福。在这一针对8万人口的调查中,有约四分之三的人在生活总体满意度一项上打了7分以上(满分10分)。
  与英国的上述调查较为类似的分析结论,便是社会整体发展环境与社会保障对个体“幸福感”的直接影响。“2011中国人幸福感大调查”的报告结论指出,高税负困扰、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社会转型导致人们压力过大等因素,都直接拉低了人们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在今天过于强调个人社会资源的环境下,家庭背景与社会人际网络状况,也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生活与工作感受,《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的调查结果表明: 90%的受访者认为家庭的背景、经济实力、人际资源等具有很大作用,而社会阶层的隔膜感,也直接影响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观感和体验,甚至有些人认为个人努力已经不再能发挥太大作用。“经常有弱势感并因此觉得幸福感降低”和“曾经有弱势感并因此觉得幸福感降低”的,占到了被调查者比例的77.8%。
  与此同时,公众对公共服务的直接感受,也影响到“幸福感”的升沉,这其中就包括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的公平与质量等因素。
  (摘自中央电视台官方网站央视网)
其他文献
去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发文,“提升幸福指数将成十二五施政导向”,由此掀起了一股关于国民幸福指数讨论的浪潮。今年国庆期间,央视《新闻联播》连续播放《你幸福吗》系列调查,再次将“幸福”推入高潮,最近,月薪、收入之类的字眼久居高点击率,也与“幸福感”挂上钩,实际上也深刻地反映了收入与个体生活状况的密切关系。  在大家对央视播出的“神回复”的调侃中,其实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一改
期刊
政府公信力的高低,与政府的诚信度和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程度有关。目前从公民对政府信任程度的角度进行电子政务研究的较少。过去几十年间,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持续降低。这篇论文的主要观点就是社交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是否有助于重建公民对电子政务的信任度。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会涉及公民的日常生活,对公民与政府间的关系影响深远。公民信任度依然是显著影响电子政务效率的重要因素。电子政府或政府2.0版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社交媒体技术。社交媒体技术(SMT)能够让大众参与到政府决策过程中来,实现政策最优化
默克尔喜欢亲自上超市买菜,奥朗德经常骑自行车上下班,卡梅伦买咖啡还遭到店主“数落”。这些没“谱”的欧洲领导人,除了受社会传统和个性影响,其实也有着现实的考量。  在许多人眼里,欧洲是富裕之地的象征。而最近两年,这种传统的看法似乎正在改变。  债务危机不断折磨欧洲国家,在普通民众勒紧裤腰带的大背景下,领导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尽管很多时候,他们都属于“上得朝堂,下得厨房”一族,不过,
期刊
每天的工作忙碌可能让人疲惫,但生活中总有一些小细节或小瞬间能让我们感受到祥和温暖:或者是父母的一句唠叨,或者是爱人的一些关怀,或者是他人的一点善意……身边的点滴可能就是你我的小幸福:  @miniDenNis:和老爸聊天,帮他处理电脑问题于是使用了远程访问,后来没有关。我跟爸说,“爸我想买个pad看书”,于是我看到了爸在那边打字:“要多少钱啊”,然后逐字删掉,换上另一句话:“买呗”。  @玳玳的秋
期刊
最近,意大利地区法院将6名专家和一个前政府官员判了6年监禁,罪名是“过失杀人”。法院认为,他们在2009年4月6日发生的一场6.3级大地震前做了错误预测,并建议人们“只管放心地在家喝红酒”而这场地震中,最后统计有309人死亡。  这一案件的审理持续了一年之久,意大利法院已经为该案件举行了30次听证会,最后判处7名地震专家6年监禁的意大利法官马可·比利总共花了4个小时来考虑。  检察官法比奥·皮库迪
期刊
早上6点“起床、锻炼、吃早饭”,40分钟后便开始一天的学习,晚上10点半“听英语新闻”,11点到深夜1点“读书、背单词”……  最近十几天,清华大学博士一年级学生马冬晗、马冬昕姐妹俩原本平静而忙碌的生活被这张不胫而走的“学习计划表”打破。  10月18日,一段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答辩的视频引起媒体关注,答辩人正是精仪系学生马冬晗。在短短6分钟的演讲中,她展示了自己“3年学分成绩名列专业第一名,多个学
期刊
新加坡立法对违法发送垃圾信息的机构或个人重罚,每条最高可被罚1万新元(约5万人民币),这个经验值得借鉴。  新加坡国会10月15日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案,禁止向个人发送市场推广类短信等垃圾信息,违法发送垃圾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可能会被重罚100万新元,约合514万元人民币,每条最高1万新元,也就是人民币5万多块。  垃圾短信泛滥引发用户愤怒的情况已持续多年,但治理却鲜少见成效。垃圾短信治理在最初阶段主要
期刊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年度大学排名较早前出炉,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哈佛和普林斯顿并列第一,接着是耶鲁,然后是哥伦比亚大学。  不是说普林斯顿不是伟大的大学。但是,你真的能准确地说出普林斯顿如何“好于”哥伦比亚?麻省理工学院(第6)好于加州理工学院(第10)?塔夫茨大学(第28)好于布兰戴斯大学(第33)?当然不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喜欢说,它使用了一套严格的方法。但坦率地讲,排名无非是一帮杂志
期刊
他们行色匆匆,奔向城市的高楼大厦,女子妆容精致,男子西装革履。他们和电脑、电话在一起的时间,要比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多很多。在竞争残酷的现代社会,他们是城市的中坚力量。他们很忙,他们挣得也不算少。  从伦敦到纽约,从东京到悉尼……在发达国家的所有大城市里,都能看到这样一群人。  这个阶层被称为“白领”。他们过着令很多人羡慕的生活,但其中的艰辛,冷暖自知。  伦敦:工作十年买不起房  英国的“白领”不
期刊
深 圳南山区前海学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两名“余则成”。这些小“余则成”为学校工作,他们从各自班级收集信息,在学习之余要观察同学情绪和心理变化,发现早恋、逃学、自卑、娇气、起外号等现象,定期向老师提供情报,以便老师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心理辅导等。  深圳前海学校的“余则成”们其实是小小心理情报员,直接对“上级”心理学老师负责,如今他们已经“潜伏”三年了。学校之所以在各个班级安插“余则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