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个体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语感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个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和理解效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语感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感形成的关键期,只有把握好这一黄金时期,才能有效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在人们日常应用的语言中,看似普通的表达方式往往蕴含着多种信息,而对于这些潜在信息的感知则需要通过语感来实现。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朗读是学生体会、把握语感的首要途径,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朗读,学生能够获得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并体会不同表达形式下语感的差异性。朗读赋予文字以声音和清寒,而情感正是体会语感的关键。“由情生感,以感动情”是朗读所具备的基础功能。通过朗读,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将更加深入,在朗读过程中,对于语感的体验也更加直接。教师首先需要带领学生朗读,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语感有直观感应,教师带感情的朗读课文,往往能够起到引导和提示作用。
例如通过《做一片美丽的叶子》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需要教师用深情、向往的语气进行朗读,尤其是在朗读“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短短一句话,教师需要体现出向往、振奋、深情等情感,而这些情感的表达,就是利用朗读中不同的语气进行体现的。在教师领读之后,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语气进行复读,在熟练掌握课文后,教师可以抽查不同学生,分别进行朗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其注重语气的变化,并为学生解释为什么不同的语气能够诠释出不同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能够将语感与情感有机联系在一起,在潜移默化中将抽象的语感形象化,从而对语感的把握更到位。
二、创设培养语感教学情境
李伯棠教授指出:“学生语感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与语文基础、生活经验、个人思维相联系,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者需要有意识地增加语感培养环节,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要求,从而达到语感培养目标。”基于这一观点,利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语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尤其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带有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能够有效提高语感教学的开放性,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语感的差异,并获得自己的独立语言体验和见解。
例如在培养学生语感敏感性的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创设“小稻秧脱险记”情境,将学生分为“小稻秧”“杂草”“除草剂大夫”“旁白”等不同角色,例如丰富的对话和想象展开这一情境,使学生在对话中体会出不同角色下语感的明显差异,例如小稻秧的焦急、气愤、无助,杂草的嚣张、得意,除草剂大夫的自信、正直等,这些用语言难以描述的情感,在学生的情境探索中获得了深刻体会。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情感在语感表达中的差异。
三、通过词汇积累培养语感
文章是由词汇这一基本元素构成的,只有不断积累词汇量,才能使学生更具敏锐的语感能力。词汇的积累可以通过读书笔记、制作词汇卡等方式实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将优美的词句摘抄汇总,教师可以在固定课时组织学生对摘抄的词汇、语句进行交流分享,从而实现班级词汇积累水平、应用水平的提高。语感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表达水平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荷花》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翩翩起舞”“随风飘动”这些词汇摘录出来,组织学生模仿造句,并设置一下问题:“作者第一眼看到荷花是什么样的情感?在观察荷花之后又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作者对荷花浮想联翩时又是怎样的感情?”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有了深层探索,并逐步指出作者初见荷花是惊喜的,观察荷花之后表现出赞美的情感,浮想联翩的时候作者的感情是向往而陶醉的……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这些感情的词语,如“赶紧、挨挨挤挤、仿佛、翩翩起舞、记起”等,这些词汇的应用能够营造出截然不同的语感,而通过朗读、分析、理解等步骤,不但使学生在词汇量积累方面有所收获,同时能够获得更丰富的语感体验,并且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完成语感的自我培养与强化。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侧重于学生对“语意”的理解,但是对于学生的“语感”培养却有所忽视,具体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则表现为重“讲”轻“读”,重“灌输”轻“体验”。在新课改环境下,语感培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意识到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感培养的关键期,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王浩小学
编辑 张晓楠
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朗读是学生体会、把握语感的首要途径,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朗读,学生能够获得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并体会不同表达形式下语感的差异性。朗读赋予文字以声音和清寒,而情感正是体会语感的关键。“由情生感,以感动情”是朗读所具备的基础功能。通过朗读,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将更加深入,在朗读过程中,对于语感的体验也更加直接。教师首先需要带领学生朗读,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语感有直观感应,教师带感情的朗读课文,往往能够起到引导和提示作用。
例如通过《做一片美丽的叶子》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需要教师用深情、向往的语气进行朗读,尤其是在朗读“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短短一句话,教师需要体现出向往、振奋、深情等情感,而这些情感的表达,就是利用朗读中不同的语气进行体现的。在教师领读之后,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语气进行复读,在熟练掌握课文后,教师可以抽查不同学生,分别进行朗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其注重语气的变化,并为学生解释为什么不同的语气能够诠释出不同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能够将语感与情感有机联系在一起,在潜移默化中将抽象的语感形象化,从而对语感的把握更到位。
二、创设培养语感教学情境
李伯棠教授指出:“学生语感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与语文基础、生活经验、个人思维相联系,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者需要有意识地增加语感培养环节,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要求,从而达到语感培养目标。”基于这一观点,利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语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尤其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带有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能够有效提高语感教学的开放性,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语感的差异,并获得自己的独立语言体验和见解。
例如在培养学生语感敏感性的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创设“小稻秧脱险记”情境,将学生分为“小稻秧”“杂草”“除草剂大夫”“旁白”等不同角色,例如丰富的对话和想象展开这一情境,使学生在对话中体会出不同角色下语感的明显差异,例如小稻秧的焦急、气愤、无助,杂草的嚣张、得意,除草剂大夫的自信、正直等,这些用语言难以描述的情感,在学生的情境探索中获得了深刻体会。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情感在语感表达中的差异。
三、通过词汇积累培养语感
文章是由词汇这一基本元素构成的,只有不断积累词汇量,才能使学生更具敏锐的语感能力。词汇的积累可以通过读书笔记、制作词汇卡等方式实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将优美的词句摘抄汇总,教师可以在固定课时组织学生对摘抄的词汇、语句进行交流分享,从而实现班级词汇积累水平、应用水平的提高。语感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表达水平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荷花》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翩翩起舞”“随风飘动”这些词汇摘录出来,组织学生模仿造句,并设置一下问题:“作者第一眼看到荷花是什么样的情感?在观察荷花之后又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作者对荷花浮想联翩时又是怎样的感情?”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有了深层探索,并逐步指出作者初见荷花是惊喜的,观察荷花之后表现出赞美的情感,浮想联翩的时候作者的感情是向往而陶醉的……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这些感情的词语,如“赶紧、挨挨挤挤、仿佛、翩翩起舞、记起”等,这些词汇的应用能够营造出截然不同的语感,而通过朗读、分析、理解等步骤,不但使学生在词汇量积累方面有所收获,同时能够获得更丰富的语感体验,并且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完成语感的自我培养与强化。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侧重于学生对“语意”的理解,但是对于学生的“语感”培养却有所忽视,具体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则表现为重“讲”轻“读”,重“灌输”轻“体验”。在新课改环境下,语感培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意识到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感培养的关键期,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王浩小学
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