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中信是与我神交已久的青年诗人。后来读到了他寄来的散文诗集《失语的村庄》(第Ⅰ卷),便被他所精心营造的文学乡村世界吸引住了。中信的文本叙述朴实、粗粝,却可直抵生活的本相与事物的本质内在,颇具心魂的震撼之内力。故在我主持的《大众阅读报》文艺版上接连编发了他的两个专版,并配发了简介和评论,在散文诗坛引起了反响。
日前,中信来电话,他要出版《失语的村庄》(第Ⅱ卷),并说海梦老兄答应作序。他想要我再给他说点什么,言辞恳切、热烈,我编务冗杂,却之不恭,只得为他的散文诗说上几句。
一年中,接连推出两部散文诗集,而且很多作品堪称佳作。张中信的散文诗创作呈井喷之势,被《荒原》文学主编红狼兄称誉为“中信速度”。其实,仔细想来,也在情理之中。张中信早年写诗和散文诗,已经颇有建树,出版过两部诗集、两部散文诗集,迄今已有专著12部。虽然停止散文诗创作近十年,但底子厚实,又经这么些年的生活历练,今日重新披挂上阵,自然会出手不凡了。
张中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巴山儿子,他17岁走出乡村,如今已经在城市之间游走了整整20年。他干过8个岗位13个工种,从乡干部干到县处级“芝麻官”,最后又挂冠而去,远离故乡大巴山,在天府成都做了一个纯文化人。
然而,无论怎样的工作变化或地理坐标的位移,张中信始终都充盈着一腔乡情、乡音。在这部《失语的村庄》(第Ⅱ卷)中,他向我们展示了浓郁的故乡风物和人情。他的那组由十多个乡村人物和乡村干部组成的《村人六记》和《乡村九章》散文诗组章,给人印象尤为深刻。在动人心魂的乡土大世界的叙述中,我们听见了一个含辛茹苦却孤寂一生的《花婶》的念叨:“只要心中有念想,这一生就算没有白活”;也看到了《瘸叔》的自我庆幸:“瘸叔却从不后悔,直到死,他都还在暗自庆幸,我这一生没有造过孽,也从未昧着良心占过女人的便宜。”还看到了《赤脚医生》的内疚:“药箱放在田埂上,刀剪揣在衣兜里,他捋捋手上的泥巴,开始为哭哭啼啼的孩子打针。”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乡村的消极层面:“村主任常常在村子里游荡,把自己喝成红脸的关公……杨铁鸡的砖瓦房很快便修起来了。村主任的身体却就此垮了下去。”凡此种种,作者用冷峻的叙事、白描的文字、朴拙的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真实可信、活色生香的乡土画卷。掩卷沉思,令人感慨多多。
而在他的《乡村九章》中,九个鲜活的乡村干部形象跃然纸上。《老书记》为民生疾苦默默无闻的奉献;《刘计生》几十年都无法还原自己原生态姓名的无可奈何;《崔民政》在“忽悠”老百姓时的良苦用心;以及颇具巴蜀辛辣谐挞风味的《狗乡长》上任只顾“烧火”,不计民生的急功近利;《岳部长》的怯懦与霉运,无不折射出那个时代大巴山乡村世界的众生肖像与世态炎凉,将人们引入深层次的思考。
张中信参加工作伊始,在一个乡镇当过几年乡干部。时过二十余年,当他用散文诗这种文体勾勒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状况时,依然让人心灵震撼。这些原生态的乡村人物命运、乡村故事情节,既饱含着他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的深情述说,也充分表达出他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诘问与反思。
在这部集子中,张中信依然把笔力瞄准着正在日益扩张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和事。除了沿袭着第Ⅰ卷里他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的批判与思考,我们还欣喜地看到了他对他所生存的城市农民工生活充满希望的诉说。“三表叔”执著地坚持在城市,撵着工地走,盈满挣到大钱的自信神情;“奶包娃儿”在城市打工时无法抑制的对新婚妻子的思念;“阿大”与打工的妻子被迫分居,妻子对他的时髦一吻;还有在打工生涯中斩获爱情的“阿翔”,以及一直坚守城市、乐观向上的“堂弟”等等。
他们的生活看似简单,他们的思想看似单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都分明看到城市的包容和时尚,看到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深刻变化。当然,相比之下,张中信对城市农民工的描写,与“打工诗人”郑晓琼他们设身处地的农民工身份毕竟天壤有别。因而,我们也从诗中更多的,还是感觉到作者对城市化进程的无奈和无助。
值得一提的是,张中信对“父亲”这个人物的刻画,从第Ⅰ卷的《灵魂的呼喊》到本书的《无声的祈祷》《永远的疼痛》,张中信的“父亲三部曲”,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父亲”和一个“家族”几代人生生不息的奋斗历程。这应该是张中信个人家族史的一个宏大叙事,可他却选择了散文诗这一文体来演绎。由此可见,他对散文诗这一文体追求的执著。“父亲三部曲”,我认为是当今散文诗坛相对薄弱的叙事散文诗创作的重要尝试与摸索,值得我们关注与研讨。
统览《失语的村庄》两部散文诗集,我们看到:张中信的乡村散文诗创作,已经实现了从怀念到伤感,由思考到批判的角色转换。他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描述,对乡村人物性格的刻画,对乡村世界的现实焦虑,字里行间满蕴深情,由表及里,从浅入深,已然理性地抵达事物本质层面的批判与思想,给人的启益是宏阔深远的。
在诗集的最后两个部分,张中信为我们展示了关于爱情、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从《呢喃的红尘》到《梦边的笛音》,他对爱情的抒情显得那样从容而得体。比如在书写爱的无奈时,他这样写道:“我曾经试图抹去你的背影,可我挥挥手,却无法带走你烙在我心中的痕印”;在述说爱的坚贞时,他说:“……当汹涌的水势逐渐平息下来,在水湄打捞起一串十指连心的情节,我终于看见你波澜不惊的水湄伸出的那枚橄榄枝了……”
当然,徜徉在爱的世界,也并非一帆风顺,也会遇到风吹雨打,那么请看他的《流泪的木鱼》:“当我抚摸自己遍体鳞伤的记忆,才感到无以复加的疼痛。那样的岁月,我仅仅只是一尾可以收获幸福的鱼吗?”再看他的《红尘爱旅》:“……这个时刻,我猛然醒悟,这么多年的寻寻觅觅,众里寻它千百度,你才是我心中永不凋谢的玫瑰”。
对爱的执著,对情的坚守,这是张中信爱情散文诗的主线,也是他不厌其烦诉说的焦点。透过他的这些表达与抒写,让我们从另一个层面,看到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中信绝不是一个为爱而写爱,为情而谈情的人。他要表达的应该是对人生的大爱的呼唤,对世间的真情的渴求。由是,解读张中信爱的哲思,自然也就由表象深入到根本,由虚幻逼近了真实,由思考升华到了理性。
张中信早年一边从政一边从文,文学成了他的副业;年近不惑,才正式弃政从文,短短两三年时间,他便推出了笔记小说集《匪妻》,长篇小说《野茶灞》,历史文化散文《影响成都的历史人物》等具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小说、散文作品。今年以来,他将创作向度转到了散文诗领域,出手便写得风生水起,引起散文诗坛的广泛关注,这是令人欣喜的。
已进入“中年写作”的张中信的文学创作,或许才刚刚拉开了大幕,我们期待着他一个又一个惊喜的诞生,期待他写出更多更具个性特征、更有社会影响力的好作品来。
日前,中信来电话,他要出版《失语的村庄》(第Ⅱ卷),并说海梦老兄答应作序。他想要我再给他说点什么,言辞恳切、热烈,我编务冗杂,却之不恭,只得为他的散文诗说上几句。
一年中,接连推出两部散文诗集,而且很多作品堪称佳作。张中信的散文诗创作呈井喷之势,被《荒原》文学主编红狼兄称誉为“中信速度”。其实,仔细想来,也在情理之中。张中信早年写诗和散文诗,已经颇有建树,出版过两部诗集、两部散文诗集,迄今已有专著12部。虽然停止散文诗创作近十年,但底子厚实,又经这么些年的生活历练,今日重新披挂上阵,自然会出手不凡了。
张中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巴山儿子,他17岁走出乡村,如今已经在城市之间游走了整整20年。他干过8个岗位13个工种,从乡干部干到县处级“芝麻官”,最后又挂冠而去,远离故乡大巴山,在天府成都做了一个纯文化人。
然而,无论怎样的工作变化或地理坐标的位移,张中信始终都充盈着一腔乡情、乡音。在这部《失语的村庄》(第Ⅱ卷)中,他向我们展示了浓郁的故乡风物和人情。他的那组由十多个乡村人物和乡村干部组成的《村人六记》和《乡村九章》散文诗组章,给人印象尤为深刻。在动人心魂的乡土大世界的叙述中,我们听见了一个含辛茹苦却孤寂一生的《花婶》的念叨:“只要心中有念想,这一生就算没有白活”;也看到了《瘸叔》的自我庆幸:“瘸叔却从不后悔,直到死,他都还在暗自庆幸,我这一生没有造过孽,也从未昧着良心占过女人的便宜。”还看到了《赤脚医生》的内疚:“药箱放在田埂上,刀剪揣在衣兜里,他捋捋手上的泥巴,开始为哭哭啼啼的孩子打针。”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乡村的消极层面:“村主任常常在村子里游荡,把自己喝成红脸的关公……杨铁鸡的砖瓦房很快便修起来了。村主任的身体却就此垮了下去。”凡此种种,作者用冷峻的叙事、白描的文字、朴拙的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真实可信、活色生香的乡土画卷。掩卷沉思,令人感慨多多。
而在他的《乡村九章》中,九个鲜活的乡村干部形象跃然纸上。《老书记》为民生疾苦默默无闻的奉献;《刘计生》几十年都无法还原自己原生态姓名的无可奈何;《崔民政》在“忽悠”老百姓时的良苦用心;以及颇具巴蜀辛辣谐挞风味的《狗乡长》上任只顾“烧火”,不计民生的急功近利;《岳部长》的怯懦与霉运,无不折射出那个时代大巴山乡村世界的众生肖像与世态炎凉,将人们引入深层次的思考。
张中信参加工作伊始,在一个乡镇当过几年乡干部。时过二十余年,当他用散文诗这种文体勾勒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状况时,依然让人心灵震撼。这些原生态的乡村人物命运、乡村故事情节,既饱含着他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的深情述说,也充分表达出他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诘问与反思。
在这部集子中,张中信依然把笔力瞄准着正在日益扩张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和事。除了沿袭着第Ⅰ卷里他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的批判与思考,我们还欣喜地看到了他对他所生存的城市农民工生活充满希望的诉说。“三表叔”执著地坚持在城市,撵着工地走,盈满挣到大钱的自信神情;“奶包娃儿”在城市打工时无法抑制的对新婚妻子的思念;“阿大”与打工的妻子被迫分居,妻子对他的时髦一吻;还有在打工生涯中斩获爱情的“阿翔”,以及一直坚守城市、乐观向上的“堂弟”等等。
他们的生活看似简单,他们的思想看似单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都分明看到城市的包容和时尚,看到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深刻变化。当然,相比之下,张中信对城市农民工的描写,与“打工诗人”郑晓琼他们设身处地的农民工身份毕竟天壤有别。因而,我们也从诗中更多的,还是感觉到作者对城市化进程的无奈和无助。
值得一提的是,张中信对“父亲”这个人物的刻画,从第Ⅰ卷的《灵魂的呼喊》到本书的《无声的祈祷》《永远的疼痛》,张中信的“父亲三部曲”,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父亲”和一个“家族”几代人生生不息的奋斗历程。这应该是张中信个人家族史的一个宏大叙事,可他却选择了散文诗这一文体来演绎。由此可见,他对散文诗这一文体追求的执著。“父亲三部曲”,我认为是当今散文诗坛相对薄弱的叙事散文诗创作的重要尝试与摸索,值得我们关注与研讨。
统览《失语的村庄》两部散文诗集,我们看到:张中信的乡村散文诗创作,已经实现了从怀念到伤感,由思考到批判的角色转换。他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描述,对乡村人物性格的刻画,对乡村世界的现实焦虑,字里行间满蕴深情,由表及里,从浅入深,已然理性地抵达事物本质层面的批判与思想,给人的启益是宏阔深远的。
在诗集的最后两个部分,张中信为我们展示了关于爱情、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从《呢喃的红尘》到《梦边的笛音》,他对爱情的抒情显得那样从容而得体。比如在书写爱的无奈时,他这样写道:“我曾经试图抹去你的背影,可我挥挥手,却无法带走你烙在我心中的痕印”;在述说爱的坚贞时,他说:“……当汹涌的水势逐渐平息下来,在水湄打捞起一串十指连心的情节,我终于看见你波澜不惊的水湄伸出的那枚橄榄枝了……”
当然,徜徉在爱的世界,也并非一帆风顺,也会遇到风吹雨打,那么请看他的《流泪的木鱼》:“当我抚摸自己遍体鳞伤的记忆,才感到无以复加的疼痛。那样的岁月,我仅仅只是一尾可以收获幸福的鱼吗?”再看他的《红尘爱旅》:“……这个时刻,我猛然醒悟,这么多年的寻寻觅觅,众里寻它千百度,你才是我心中永不凋谢的玫瑰”。
对爱的执著,对情的坚守,这是张中信爱情散文诗的主线,也是他不厌其烦诉说的焦点。透过他的这些表达与抒写,让我们从另一个层面,看到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中信绝不是一个为爱而写爱,为情而谈情的人。他要表达的应该是对人生的大爱的呼唤,对世间的真情的渴求。由是,解读张中信爱的哲思,自然也就由表象深入到根本,由虚幻逼近了真实,由思考升华到了理性。
张中信早年一边从政一边从文,文学成了他的副业;年近不惑,才正式弃政从文,短短两三年时间,他便推出了笔记小说集《匪妻》,长篇小说《野茶灞》,历史文化散文《影响成都的历史人物》等具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小说、散文作品。今年以来,他将创作向度转到了散文诗领域,出手便写得风生水起,引起散文诗坛的广泛关注,这是令人欣喜的。
已进入“中年写作”的张中信的文学创作,或许才刚刚拉开了大幕,我们期待着他一个又一个惊喜的诞生,期待他写出更多更具个性特征、更有社会影响力的好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