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被称为中小国产影片的“逆袭年”。其中由薛晓路执导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更是被作为成功案例频频提及。
但在今年3月21日该片上映前,很多人对这部影片的“钱途”并不看好。“最初拿着剧本找过很多公司,肯跟投的几乎没有,也没有广告商愿意合作。”作为《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编剧兼导演,薛晓路回忆起当时的遭遇仍心绪难平:“一直到上映,出品方和我都没有料到会有最终的票房成绩。”
与2011年的票房黑马《失恋33天》一样,影片上映后口碑不断发酵,一度被评为“质量最好的国产爱情片”,并一路超越《虎胆龙威5》《生化危机5》《巨人捕手杰克》《魔境仙踪》等4部好莱坞大片,雄霸市场1个半月之久,最终斩获5.2亿元票房,开启了今年以“轻题材”“轻投资”为特征的“轻电影”逆袭热潮。
“西雅图”遇上“西雅图”
不少人认为《北京遇上西雅图》是在向另外一部美国经典爱情片《西雅图夜未眠》致敬,但薛晓路并不认同,甚至坦言后者并非自己偏爱的类型。
不过两部影片确有不解之缘。起初,与薛晓路在《海洋天堂》中有过愉快合作的香港安乐影片公司总裁江志强曾建议她翻拍或改编《西雅图夜未眠》:“我看好她的剧本能力,以及对人性层面的挖掘。而且女性导演的情感都相对细腻,为何不尝试拍一部更加接地气的商业爱情片呢?”
但薛晓路并不相信《西雅图夜未眠》中过于理想主义的爱情,“那是一种被抽空了的爱情,而在我看来,爱情是平淡的,她融入到生活的各种细节里面,可能特别不浪漫,甚至因为时间长了而无趣,但却稳定、踏实、温暖。这是我的爱情观,也是我在这部影片中所极力表达的。”不久之后,薛晓路关注到中国人赴美生子的题材,这才将自己的想法与江志强的提议契合起来。
“《北京遇上西雅图》主要吸取了《西雅图夜未眠》中的两个元素——以在帝国大厦相见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这种对爱情的坚守也是所有爱情片所共同表达的主题;二是两个城市之间的穿梭,这种跨越空间的组合也比较新鲜。”
此后,薛晓路又观看了大量美国浪漫爱情喜剧,寻找其中的叙事规律。“浪漫爱情喜剧在美国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类型,从上世纪30年代前的默片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传承脉络非常清晰。且在主题方向、故事看点等方面也有规律可循。”薛晓路将这些元素运用到了《北京遇上西雅图》中,以至于很多美国电影人在看过影片后都赞不绝口。
好事多磨
很多人想不到,这部催热了西雅图旅游业的浪漫爱情片《北京遇上西雅图》,大部分的境外戏竟然在加拿大的温哥华拍摄。“温哥华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拍摄基地,工作人员和拍摄器材寻找起来都很方便,每年会有上百个剧组去那里拍戏。”制片人江志强表示。
“最初并没有人看好这个题材,认为Frank有家有孩子,文佳佳又是一个孕妇,这两个人如何谈恋爱?而且故事还发生在远离中国老百姓的美国。中国观众凭什么会喜欢?没有其他公司跟投,片中大量的植入空间也只有一家广告商与我们合作了植入广告。”由于资金层面的紧张,薛晓路每天都会把案头做得非常详细才开始拍摄。“我们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工作时间又相对固定,如果超时就要双倍、三倍赔偿给工作人员,这是投资人不能答应的。我会比较有安排地在必须的时间内完成必须的事情。”
有一次拍圣诞节的戏份,整个街道突然停电,但距离结束工作还有两个多小时,于是整个剧组马上换场,换成了文佳佳与黄太在后院告别的那场戏。“我们就用自己的小发电机凭借两盏小灯拍完了这场戏。”
影片拍摄完成后,又经过了一连串的“改名风波”,在宣传方面也找不到十分契合的点。薛晓路和宣传人员的心里都非常忐忑。“因为我们在之前的国产爱情片中找不到类型相似的可借鉴的案例。”
但影片上映前一个月便开始的100多场口碑点映,却已默默地酝酿着接下来的市场爆发。该片上映后,其中涉及的“小三”“女同”等情节一度掀起观众的热烈讨论,《北京遇上西雅图》一时间成为了社会热点。这是薛晓路与江志强均始料未及的:“中国的观众真的很可爱。”薛晓路笑言。
很多人曾让薛晓路总结《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成功经验,她皱着眉头思索半天只说了一句话:“我只是做了一部遵循创作规律的作品而已。”
对话薛晓路
电影要遵循创作规律
《综艺》:影片上映后,引发了很多关于“小三”“女同”等热点话题的讨论。这些情节是出于市场考虑而专门设置的吗?
薛晓路:我是一个编剧,在创作中肯定不会完全不考虑市场反应。但市场是多变的,没有一个编剧可以完全把握。在创作中最重要的还是遵循创作规律。这三个典型人物——未婚先孕、同性爱情,还有生二胎,在当下的中国最容易选择去海外生子。文佳佳这个角色的设定,考虑到了当下社会的热点现象。
《综艺》:你很关心社会热点。
薛晓路:我一直都在写现实题材作品,这些都不是抽空了的现实。现实一定是当下中国人的所思所想。这可能和我在教学和阅读中接触到的现实主义作品有关。我的剧本都会写当下某种和社会有关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些人物都不是抽空的,都会有着某种当下性的对社会的感受和体悟,老百姓可能恰恰会觉得这些接地气。但这绝不是为了迎合而写,也不是我掐指一算就能预见观众会喜欢。只不过遵循了创作规律而已。
《综艺》:文佳佳这个角色表达了怎样的女性价值观?
薛晓路:我本身是职业女性,总觉得女性应该承担起某些社会责任,否则女性的存在价值就会大大降低。现在社会上有一批像文佳佳这样的女孩子,她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以前所不了解的,突然这样高调地出现,让我很诧异。这种生活不能说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却是一种比较异化的状态。说到女性的价值观,我认为需要有可以安身立命的能力,有其职业,有其独立的经济和精神的追求。我认为这些对于女性来说比较重要,可以让女性获得尊严。
《综艺》:对于国内浪漫爱情喜剧片的现状怎么看? 薛晓路:国内的爱情喜剧我看的并不多,这类影片也不是我偏爱的类型。我无法对国产爱情电影的位置和状态做一个定论。只能说这类电影还有相当的创作空间。我看到的比较好的此类影片,它们所描写的都不是爱情本身,而是人生的体悟,这是这种故事真正能够高级和有价值的本质。所以爱情片还是要回归到谈人性的问题,而不是谈爱情的问题。
《北京遇上西雅图》实际上谈的也不是爱情,如果只是写爱情,就不会写到Frank的小孩、前妻,也不会写文佳佳和几个女人的故事,这些对于纯粹的爱情故事都是支线、杂线,没有意义。但是这些对于这个故事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形态是写爱情故事,但实际写的是人的成长和变化。我认为真正的爱情故事走到好的状态一定是写人性本身的某种发现。
《综艺》:对于成片还满意吗?有没有留下遗憾?
薛晓路:中等吧,如果拍摄时间再宽裕一些,一定会更好。我所遗憾的是,由于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有限,影片中很多地方都未能真正地将人物放置在真实的环境下,很多人物和外景的结合都是后期制作的。
电影一方面是在叙事,另一方面会营造出一个假想的空间让观众认为人真的在那里。这种对空间,哪怕是假想空间的真实性营造也是导演很重要的工作。比如《中国合伙人》中有一个镜头是三个人去美国打官司,开车过桥。一个镜头从上面拍下来,然后进入到车里,看到三个人。我很喜欢这种人物与环境相结合的真实感。但这种镜头显然是要花大钱拍摄的,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就连西雅图的外景都是后来补拍的。我甚至申请不出一天让演员去西雅图,即使在街上走一走,和真实的环境相融合。
《综艺》:对于剧本完成度会有影响吗?
薛晓路:因为我是编剧,所以剧本的完成度还是很高的。故事的叙事上不会改变,只是呈现上有所改变。
《综艺》:听说片名也几经修改。
薛晓路:折腾了好多次。最初的剧本叫做《抛锚西雅图》,因为“抛锚”专指去海外生子。要开拍的时候,大家觉得“抛锚”不太吉利,就临时改成了《情浓西雅图》。
后来到了宣传阶段,必须确定片名。江志强先生不希望片名里有“西雅图”,于是叫做《美丽有缘》。但其实所有人,包括江先生对这个片名都不满意。于是就在以前取的众多片名里面翻,发现一个“当北京遇见西雅图”,就把这个名字用上了,去掉了“当”,把“遇见”改成“遇上”。因为我认为“遇上”更有命运感,有种冥冥之中的感觉。
《综艺》:影片在北美的票房好像不太理想?
薛晓路:这部影片在北美延迟了8个月才上映。中国电影在北美大多还是华人观众,影片上映时,大部分华人观众都已经通过其他渠道看过了。
由于不是同期上映,放映范围很小。比如洛杉矶那么大的城市,只有一家电影院在放,而且没有宣传,也没有广告,很多华人朋友都不知道。这次《北京遇上西雅图》在北美上映一共只有三个城市三家影院。但好莱坞几家专业媒体包括《洛杉矶时报》都给了很高评价,这些对我来说也算是一个安慰。
《综艺》:今年以来,“轻电影”表现突出,《北京遇上西雅图》是典型代表。你怎样看这种趋势?
薛晓路: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盘子大了,需要的内容增加了,年轻人获得了更多机会。但这些年轻导演不可能获得很大的投资,所以这类影片的投资都比较有限。而在有限的资金下,不太可能拍摄历史、年代等花大钱的题材,所以年轻导演通常会选择现实题材。
但恰恰这些现实题材都在描写老百姓的生活,表现的正是观众的所思所想。这些创作者比较年轻,生活状态接地气,和观众有着某种先天的契合度。这是我对“轻电影”的理解,这是由市场和现实环境决定的。
但在今年3月21日该片上映前,很多人对这部影片的“钱途”并不看好。“最初拿着剧本找过很多公司,肯跟投的几乎没有,也没有广告商愿意合作。”作为《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编剧兼导演,薛晓路回忆起当时的遭遇仍心绪难平:“一直到上映,出品方和我都没有料到会有最终的票房成绩。”
与2011年的票房黑马《失恋33天》一样,影片上映后口碑不断发酵,一度被评为“质量最好的国产爱情片”,并一路超越《虎胆龙威5》《生化危机5》《巨人捕手杰克》《魔境仙踪》等4部好莱坞大片,雄霸市场1个半月之久,最终斩获5.2亿元票房,开启了今年以“轻题材”“轻投资”为特征的“轻电影”逆袭热潮。
“西雅图”遇上“西雅图”
不少人认为《北京遇上西雅图》是在向另外一部美国经典爱情片《西雅图夜未眠》致敬,但薛晓路并不认同,甚至坦言后者并非自己偏爱的类型。
不过两部影片确有不解之缘。起初,与薛晓路在《海洋天堂》中有过愉快合作的香港安乐影片公司总裁江志强曾建议她翻拍或改编《西雅图夜未眠》:“我看好她的剧本能力,以及对人性层面的挖掘。而且女性导演的情感都相对细腻,为何不尝试拍一部更加接地气的商业爱情片呢?”
但薛晓路并不相信《西雅图夜未眠》中过于理想主义的爱情,“那是一种被抽空了的爱情,而在我看来,爱情是平淡的,她融入到生活的各种细节里面,可能特别不浪漫,甚至因为时间长了而无趣,但却稳定、踏实、温暖。这是我的爱情观,也是我在这部影片中所极力表达的。”不久之后,薛晓路关注到中国人赴美生子的题材,这才将自己的想法与江志强的提议契合起来。
“《北京遇上西雅图》主要吸取了《西雅图夜未眠》中的两个元素——以在帝国大厦相见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这种对爱情的坚守也是所有爱情片所共同表达的主题;二是两个城市之间的穿梭,这种跨越空间的组合也比较新鲜。”
此后,薛晓路又观看了大量美国浪漫爱情喜剧,寻找其中的叙事规律。“浪漫爱情喜剧在美国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类型,从上世纪30年代前的默片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传承脉络非常清晰。且在主题方向、故事看点等方面也有规律可循。”薛晓路将这些元素运用到了《北京遇上西雅图》中,以至于很多美国电影人在看过影片后都赞不绝口。
好事多磨
很多人想不到,这部催热了西雅图旅游业的浪漫爱情片《北京遇上西雅图》,大部分的境外戏竟然在加拿大的温哥华拍摄。“温哥华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拍摄基地,工作人员和拍摄器材寻找起来都很方便,每年会有上百个剧组去那里拍戏。”制片人江志强表示。
“最初并没有人看好这个题材,认为Frank有家有孩子,文佳佳又是一个孕妇,这两个人如何谈恋爱?而且故事还发生在远离中国老百姓的美国。中国观众凭什么会喜欢?没有其他公司跟投,片中大量的植入空间也只有一家广告商与我们合作了植入广告。”由于资金层面的紧张,薛晓路每天都会把案头做得非常详细才开始拍摄。“我们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工作时间又相对固定,如果超时就要双倍、三倍赔偿给工作人员,这是投资人不能答应的。我会比较有安排地在必须的时间内完成必须的事情。”
有一次拍圣诞节的戏份,整个街道突然停电,但距离结束工作还有两个多小时,于是整个剧组马上换场,换成了文佳佳与黄太在后院告别的那场戏。“我们就用自己的小发电机凭借两盏小灯拍完了这场戏。”
影片拍摄完成后,又经过了一连串的“改名风波”,在宣传方面也找不到十分契合的点。薛晓路和宣传人员的心里都非常忐忑。“因为我们在之前的国产爱情片中找不到类型相似的可借鉴的案例。”
但影片上映前一个月便开始的100多场口碑点映,却已默默地酝酿着接下来的市场爆发。该片上映后,其中涉及的“小三”“女同”等情节一度掀起观众的热烈讨论,《北京遇上西雅图》一时间成为了社会热点。这是薛晓路与江志强均始料未及的:“中国的观众真的很可爱。”薛晓路笑言。
很多人曾让薛晓路总结《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成功经验,她皱着眉头思索半天只说了一句话:“我只是做了一部遵循创作规律的作品而已。”
对话薛晓路
电影要遵循创作规律
《综艺》:影片上映后,引发了很多关于“小三”“女同”等热点话题的讨论。这些情节是出于市场考虑而专门设置的吗?
薛晓路:我是一个编剧,在创作中肯定不会完全不考虑市场反应。但市场是多变的,没有一个编剧可以完全把握。在创作中最重要的还是遵循创作规律。这三个典型人物——未婚先孕、同性爱情,还有生二胎,在当下的中国最容易选择去海外生子。文佳佳这个角色的设定,考虑到了当下社会的热点现象。
《综艺》:你很关心社会热点。
薛晓路:我一直都在写现实题材作品,这些都不是抽空了的现实。现实一定是当下中国人的所思所想。这可能和我在教学和阅读中接触到的现实主义作品有关。我的剧本都会写当下某种和社会有关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些人物都不是抽空的,都会有着某种当下性的对社会的感受和体悟,老百姓可能恰恰会觉得这些接地气。但这绝不是为了迎合而写,也不是我掐指一算就能预见观众会喜欢。只不过遵循了创作规律而已。
《综艺》:文佳佳这个角色表达了怎样的女性价值观?
薛晓路:我本身是职业女性,总觉得女性应该承担起某些社会责任,否则女性的存在价值就会大大降低。现在社会上有一批像文佳佳这样的女孩子,她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以前所不了解的,突然这样高调地出现,让我很诧异。这种生活不能说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却是一种比较异化的状态。说到女性的价值观,我认为需要有可以安身立命的能力,有其职业,有其独立的经济和精神的追求。我认为这些对于女性来说比较重要,可以让女性获得尊严。
《综艺》:对于国内浪漫爱情喜剧片的现状怎么看? 薛晓路:国内的爱情喜剧我看的并不多,这类影片也不是我偏爱的类型。我无法对国产爱情电影的位置和状态做一个定论。只能说这类电影还有相当的创作空间。我看到的比较好的此类影片,它们所描写的都不是爱情本身,而是人生的体悟,这是这种故事真正能够高级和有价值的本质。所以爱情片还是要回归到谈人性的问题,而不是谈爱情的问题。
《北京遇上西雅图》实际上谈的也不是爱情,如果只是写爱情,就不会写到Frank的小孩、前妻,也不会写文佳佳和几个女人的故事,这些对于纯粹的爱情故事都是支线、杂线,没有意义。但是这些对于这个故事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形态是写爱情故事,但实际写的是人的成长和变化。我认为真正的爱情故事走到好的状态一定是写人性本身的某种发现。
《综艺》:对于成片还满意吗?有没有留下遗憾?
薛晓路:中等吧,如果拍摄时间再宽裕一些,一定会更好。我所遗憾的是,由于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有限,影片中很多地方都未能真正地将人物放置在真实的环境下,很多人物和外景的结合都是后期制作的。
电影一方面是在叙事,另一方面会营造出一个假想的空间让观众认为人真的在那里。这种对空间,哪怕是假想空间的真实性营造也是导演很重要的工作。比如《中国合伙人》中有一个镜头是三个人去美国打官司,开车过桥。一个镜头从上面拍下来,然后进入到车里,看到三个人。我很喜欢这种人物与环境相结合的真实感。但这种镜头显然是要花大钱拍摄的,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就连西雅图的外景都是后来补拍的。我甚至申请不出一天让演员去西雅图,即使在街上走一走,和真实的环境相融合。
《综艺》:对于剧本完成度会有影响吗?
薛晓路:因为我是编剧,所以剧本的完成度还是很高的。故事的叙事上不会改变,只是呈现上有所改变。
《综艺》:听说片名也几经修改。
薛晓路:折腾了好多次。最初的剧本叫做《抛锚西雅图》,因为“抛锚”专指去海外生子。要开拍的时候,大家觉得“抛锚”不太吉利,就临时改成了《情浓西雅图》。
后来到了宣传阶段,必须确定片名。江志强先生不希望片名里有“西雅图”,于是叫做《美丽有缘》。但其实所有人,包括江先生对这个片名都不满意。于是就在以前取的众多片名里面翻,发现一个“当北京遇见西雅图”,就把这个名字用上了,去掉了“当”,把“遇见”改成“遇上”。因为我认为“遇上”更有命运感,有种冥冥之中的感觉。
《综艺》:影片在北美的票房好像不太理想?
薛晓路:这部影片在北美延迟了8个月才上映。中国电影在北美大多还是华人观众,影片上映时,大部分华人观众都已经通过其他渠道看过了。
由于不是同期上映,放映范围很小。比如洛杉矶那么大的城市,只有一家电影院在放,而且没有宣传,也没有广告,很多华人朋友都不知道。这次《北京遇上西雅图》在北美上映一共只有三个城市三家影院。但好莱坞几家专业媒体包括《洛杉矶时报》都给了很高评价,这些对我来说也算是一个安慰。
《综艺》:今年以来,“轻电影”表现突出,《北京遇上西雅图》是典型代表。你怎样看这种趋势?
薛晓路: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盘子大了,需要的内容增加了,年轻人获得了更多机会。但这些年轻导演不可能获得很大的投资,所以这类影片的投资都比较有限。而在有限的资金下,不太可能拍摄历史、年代等花大钱的题材,所以年轻导演通常会选择现实题材。
但恰恰这些现实题材都在描写老百姓的生活,表现的正是观众的所思所想。这些创作者比较年轻,生活状态接地气,和观众有着某种先天的契合度。这是我对“轻电影”的理解,这是由市场和现实环境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