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前斜角肌综合征综合治疗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长期处于强制性体位工作者较常见的颈部多发病。其是指经过第一肋骨上缘部,或颈椎横突前侧的锁骨上窝部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血管神经束,受前斜角肌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血管压迫症状。临床上常常对前斜角肌综合征认识不足,易被漏诊,延误治疗。笔者从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之间,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30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2例,男女之比约为1:3;年龄26~67岁,女性患者中30岁以上的为19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2年。
1.1症状①颈部前斜角肌局部疼痛;②患肢一放射性疼痛及麻木触电感,以肩、上臂内侧、前臂和手部的尺侧及小指、无名指为明显,有的患处有麻木、蚁行、刺痒感等;③高举患肢以减轻上肢下垂时重力的影响.其症状可减轻并感觉舒适;④严重时可出现患肢发凉,肤色苍白;小鱼际部肌肉萎缩,握力减弱,持物困难等。
1.3体征①在颈前即可摸到紧张、肥大而硬韧的前斜角肌肌腹,局部有明显压痛,并向患侧上肢放射。②局部及患肢的疼痛症状,即高举患肢症状减轻,向下牵拉患肢症状明显加重。③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上肢牵拉试验及艾迪森氏试验阳性。④摄颈、胸段正侧位片表现颈肋或颈7横突过长或高位胸肋。
2 治疗方法
2.1针灸治疗取穴天鼎、缺盆、极泉、小海、合谷、阿是穴等,手法平补平泻。
2.2推拿治疗患者坐位,医者立其后,先点按百会,四神聪共1分钟;接上势,用滚法和按揉法治疗颈后肌群5分钟;接上势,医者立其患侧侧前方,施一指禅法于前斜角肌部位10分钟,在治疗同时,另一手按住患侧颞部配合作颈椎向健侧侧屈的被动运动10次;接上势,按揉患侧天鼎、缺盆、合谷各穴1分钟;接上势,患肢抖法半分钟:医者施擦法于前斜角肌和项后区,透热为度。
2.3中药外敷外敷中药以当归、川芎、黄芪、防风、细辛、白芷、乳香等等份共研为末,调制后外用。2.4口服常规药物扶他林,云南白药,甲钴胺片等。
2.5 口服其他药物百优解,舒乐安定等。
2.6局部封闭治疗将l%利多卡因0.5ml、得宝松1ml和0.9%氯化钠3ml混合后,行前斜角肌局封治疗。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颈部活动正常,无疼痛,前斜角肌压痛消失。3个月以上不再复发;显效:颈项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患肢麻木和放射性疼痛等症状有所缓解,前斜角肌压痛减轻,紧张肥大的前斜角肌得到改善。3个月以上不再复发或不再加重;无效:颈项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患肢麻木和放射性疼痛无减轻,前斜角肌紧张、肥大、压痛等无明显改善。
3.2治疗过程治疗第一阶段,每次治疗先针灸、推拿,后外敷中药,治疗隔日1次,另予口服常规药物;连续十次如效果不佳者,第二阶段停服常规药物给予口服精神类药物,其他治疗依旧,仍然隔日1次;连续再五次如还欠佳者,第三阶段选择局部封闭治疗,两次无效者,告知患者,手术治疗。
3.3结果统计经过第一阶段治疗者,痊愈12例,显效10例,无效8例;经过第二阶段治疗者(包括第一阶段显效及无效者),痊愈18例,显效6例,无效6例;经过第三阶段治疗者(包括第二阶段显效及无效者),痊愈23例,显效4例,无效3例,各占比例为76.67%,13.33%。总有效率达10%。
4 探讨分析
4.1认识
4.1.1 中医学认识:本病属中医学“筋痹”范畴。认为前斜角肌综合征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疲劳、肝肾久亏有关,以致造成经筋萎软松弛、肩部下垂所致。《素问长刺节论》指出,筋痹的主要症状为“筋挛节痛。”《灵枢·经脉》阐述“三焦和少阳之脉”所至的痛痹表现为“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均类似于前斜角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筋痹的病因是由于体虚,腠理疏松.风邪侵入筋脉所致。清代《医宗金鉴》则认为筋痹与肝的脏腑功能有密切关系。
4.1.2 西医学认识:此肌痉挛抬高第一肋骨而加重对臂丛神经的刺激,形成神经血管束压迫症状的恶性循环另外,前,中斜角肌的止点常有变异,或呈镰状,或相互重叠,呈“v”形,均可挤压锁骨下动脉及臂丛。有时还可出现小斜角肌,起自C,横突,止于第1肋骨。小斜角肌的存在也是引起臂丛血管受压征的原因之一。
4.1.3治疗过程中可加强颈肩部的功能锻炼,以增强肌肉力量,避免肩部的下垂,减轻血管、神经的压迫。
4.2 治疗作用
4.1.1第一阶段的治疗是我科治疗的常规疗法,通过针灸、推拿、中药外敷、口服云南白药可以舒筋活络,解痉止痛。口服扶他林,可以消炎止痛。口服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4.1.2其他类药物在本病的使用是起肌松剂的作用,效果很明显。
4.1.3另外此病禁止牵引,牵引会加强对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压迫,形成恶性循环。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长期处于强制性体位工作者较常见的颈部多发病。其是指经过第一肋骨上缘部,或颈椎横突前侧的锁骨上窝部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血管神经束,受前斜角肌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血管压迫症状。临床上常常对前斜角肌综合征认识不足,易被漏诊,延误治疗。笔者从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之间,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30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2例,男女之比约为1:3;年龄26~67岁,女性患者中30岁以上的为19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2年。
1.1症状①颈部前斜角肌局部疼痛;②患肢一放射性疼痛及麻木触电感,以肩、上臂内侧、前臂和手部的尺侧及小指、无名指为明显,有的患处有麻木、蚁行、刺痒感等;③高举患肢以减轻上肢下垂时重力的影响.其症状可减轻并感觉舒适;④严重时可出现患肢发凉,肤色苍白;小鱼际部肌肉萎缩,握力减弱,持物困难等。
1.3体征①在颈前即可摸到紧张、肥大而硬韧的前斜角肌肌腹,局部有明显压痛,并向患侧上肢放射。②局部及患肢的疼痛症状,即高举患肢症状减轻,向下牵拉患肢症状明显加重。③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上肢牵拉试验及艾迪森氏试验阳性。④摄颈、胸段正侧位片表现颈肋或颈7横突过长或高位胸肋。
2 治疗方法
2.1针灸治疗取穴天鼎、缺盆、极泉、小海、合谷、阿是穴等,手法平补平泻。
2.2推拿治疗患者坐位,医者立其后,先点按百会,四神聪共1分钟;接上势,用滚法和按揉法治疗颈后肌群5分钟;接上势,医者立其患侧侧前方,施一指禅法于前斜角肌部位10分钟,在治疗同时,另一手按住患侧颞部配合作颈椎向健侧侧屈的被动运动10次;接上势,按揉患侧天鼎、缺盆、合谷各穴1分钟;接上势,患肢抖法半分钟:医者施擦法于前斜角肌和项后区,透热为度。
2.3中药外敷外敷中药以当归、川芎、黄芪、防风、细辛、白芷、乳香等等份共研为末,调制后外用。2.4口服常规药物扶他林,云南白药,甲钴胺片等。
2.5 口服其他药物百优解,舒乐安定等。
2.6局部封闭治疗将l%利多卡因0.5ml、得宝松1ml和0.9%氯化钠3ml混合后,行前斜角肌局封治疗。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颈部活动正常,无疼痛,前斜角肌压痛消失。3个月以上不再复发;显效:颈项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患肢麻木和放射性疼痛等症状有所缓解,前斜角肌压痛减轻,紧张肥大的前斜角肌得到改善。3个月以上不再复发或不再加重;无效:颈项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患肢麻木和放射性疼痛无减轻,前斜角肌紧张、肥大、压痛等无明显改善。
3.2治疗过程治疗第一阶段,每次治疗先针灸、推拿,后外敷中药,治疗隔日1次,另予口服常规药物;连续十次如效果不佳者,第二阶段停服常规药物给予口服精神类药物,其他治疗依旧,仍然隔日1次;连续再五次如还欠佳者,第三阶段选择局部封闭治疗,两次无效者,告知患者,手术治疗。
3.3结果统计经过第一阶段治疗者,痊愈12例,显效10例,无效8例;经过第二阶段治疗者(包括第一阶段显效及无效者),痊愈18例,显效6例,无效6例;经过第三阶段治疗者(包括第二阶段显效及无效者),痊愈23例,显效4例,无效3例,各占比例为76.67%,13.33%。总有效率达10%。
4 探讨分析
4.1认识
4.1.1 中医学认识:本病属中医学“筋痹”范畴。认为前斜角肌综合征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疲劳、肝肾久亏有关,以致造成经筋萎软松弛、肩部下垂所致。《素问长刺节论》指出,筋痹的主要症状为“筋挛节痛。”《灵枢·经脉》阐述“三焦和少阳之脉”所至的痛痹表现为“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均类似于前斜角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筋痹的病因是由于体虚,腠理疏松.风邪侵入筋脉所致。清代《医宗金鉴》则认为筋痹与肝的脏腑功能有密切关系。
4.1.2 西医学认识:此肌痉挛抬高第一肋骨而加重对臂丛神经的刺激,形成神经血管束压迫症状的恶性循环另外,前,中斜角肌的止点常有变异,或呈镰状,或相互重叠,呈“v”形,均可挤压锁骨下动脉及臂丛。有时还可出现小斜角肌,起自C,横突,止于第1肋骨。小斜角肌的存在也是引起臂丛血管受压征的原因之一。
4.1.3治疗过程中可加强颈肩部的功能锻炼,以增强肌肉力量,避免肩部的下垂,减轻血管、神经的压迫。
4.2 治疗作用
4.1.1第一阶段的治疗是我科治疗的常规疗法,通过针灸、推拿、中药外敷、口服云南白药可以舒筋活络,解痉止痛。口服扶他林,可以消炎止痛。口服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4.1.2其他类药物在本病的使用是起肌松剂的作用,效果很明显。
4.1.3另外此病禁止牵引,牵引会加强对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压迫,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