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举足轻重。它在情感的激发、态度的匡扶、价值观的养成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正所谓“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本文试结合传统语文教学谈一谈文章的阅读。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 阅读教学
一、培养并激活文章阅读的心理定式
1.文学样式、文体不同阅读方法各异、不同表达方式对应不同的心理反映对象。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因此阅读方法当以明诗意、悟诗境、品诗味为要;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 (刘锡庆),因此阅读时需注意其广泛的选材,表现方法的灵活多变 ,更不能忽略文中“自我”,中心必须明确而集中;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寫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阅读时需注意其三要素;而阅读戏剧必然要关注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记叙文阅读需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议论文为“论题、论点、论据、主张”四要素,说明文为“内质、外观、特点、分类、结构、功能”等诸要素。
2.不同的语词引发相异的审美感受。在文章阅读过程中,不同的语词引发不同的阅读心态,而不同的阅读心态又必然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当我们在文学作品中看到“青松”“寒梅”“白莲”“岩石”之类的语词时,会期待着作者对那种冰清玉洁、坚忍不拔的人格精神的赞美;当我们看到“阴沉的云”“凌厉的风”“雨巷”“孤雁”之类的语词时,也会期待作品展现一个悲哀的故事,或熔铸一个抑郁的抒情意境。(曾祥芹主编《文章阅读学》转引自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这样的阅读心理图式更容易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前应努力使学生进入一种心理准备和期待状态,在阅读过程中应努力激活学生的“前阅读”经验。
二、潜入文本,与文本深度对话、交流
1.披文入情,得意忘言。高中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与文本对话,首先要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文本,这应也使多重对话有了基础和可能。独立阅读从披文入情始,“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尤其是文学作品,更需潜入文本,“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忘却语言,达成灵魂的共识,情感的共鸣,以至“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境界,则文意虽幽,终则必显。即庄子所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熟读深思,涵泳体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朱熹在《读书之要》里也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姚鼐亦言“大抵文学须熟乃妙,熟则利病自明”,只有让学生熟读文本,才能使之在解读文本时点面兼顾,不致一叶障目,避免盲人摸象,甚至曲解、误读。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而真正理解文本离不开学生的思悟。只有思而得悟才使文本解读走向深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当然,对文章的思悟离不开对语言的涵泳。涵是“沉也。”《集韵?覃韵》,沉浸的意思;泳是“潜行水中也。”《说文》;后比喻在阅读时对文章的反复咀嚼和品味,曾国藩对此有精妙的形容:“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勃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总之,阅读课的“涵泳”,须使学生沉潜其中,反复玩索,以求获得其中的三昧,力求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
3.参照语境,多面探究。对于一个文本而言,其内部的字、词、句、段、篇构成文本解读的内环境,而读者、编者、作者及其各自所处的时代则构成文本解读的外环境,它们或多或少的都会为文本解读打上不同的烙印,这就使得文本自身的价值在被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将处于永远被创造之中。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内环境,文章中的字词句一旦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便不能确定其意义。如《沁园春?雪》中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句,“风流” 一词如不结合全诗来理解,则很难确定其真实含义。其次便是外环境,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之后便“疯”了,如果我们不考虑整部《儒林外史》的旨趣所在,不考虑范进中举的时代背景,便很难领悟“疯”字背后的讽刺意义。此外,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巨人阔步行进,学生也宜站在更高的起点进行创造性阅读,使阅读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发展,同时也更好地开掘、发展文本自身的价值。
“一个自由的思想开放的读者,他总要借助一定的时间链条,首先跨越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接着跨越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进而跨越读者与世界的距离,最后跨越读者‘新我’与‘旧我’的距离,这样在四大距离之间往返驰骋”(曾祥芹主编《文章阅读学》),从而得以进入阅读的自由王国,徜徉于阅读的“内宇宙”为自己的精神成长提供一方沃土。这也应该是新课改语境下教师帮助学生所要达到的阅读境界吧。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一高初中部)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 阅读教学
一、培养并激活文章阅读的心理定式
1.文学样式、文体不同阅读方法各异、不同表达方式对应不同的心理反映对象。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因此阅读方法当以明诗意、悟诗境、品诗味为要;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 (刘锡庆),因此阅读时需注意其广泛的选材,表现方法的灵活多变 ,更不能忽略文中“自我”,中心必须明确而集中;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寫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阅读时需注意其三要素;而阅读戏剧必然要关注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记叙文阅读需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议论文为“论题、论点、论据、主张”四要素,说明文为“内质、外观、特点、分类、结构、功能”等诸要素。
2.不同的语词引发相异的审美感受。在文章阅读过程中,不同的语词引发不同的阅读心态,而不同的阅读心态又必然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当我们在文学作品中看到“青松”“寒梅”“白莲”“岩石”之类的语词时,会期待着作者对那种冰清玉洁、坚忍不拔的人格精神的赞美;当我们看到“阴沉的云”“凌厉的风”“雨巷”“孤雁”之类的语词时,也会期待作品展现一个悲哀的故事,或熔铸一个抑郁的抒情意境。(曾祥芹主编《文章阅读学》转引自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这样的阅读心理图式更容易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前应努力使学生进入一种心理准备和期待状态,在阅读过程中应努力激活学生的“前阅读”经验。
二、潜入文本,与文本深度对话、交流
1.披文入情,得意忘言。高中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与文本对话,首先要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文本,这应也使多重对话有了基础和可能。独立阅读从披文入情始,“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尤其是文学作品,更需潜入文本,“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忘却语言,达成灵魂的共识,情感的共鸣,以至“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境界,则文意虽幽,终则必显。即庄子所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熟读深思,涵泳体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朱熹在《读书之要》里也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姚鼐亦言“大抵文学须熟乃妙,熟则利病自明”,只有让学生熟读文本,才能使之在解读文本时点面兼顾,不致一叶障目,避免盲人摸象,甚至曲解、误读。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而真正理解文本离不开学生的思悟。只有思而得悟才使文本解读走向深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当然,对文章的思悟离不开对语言的涵泳。涵是“沉也。”《集韵?覃韵》,沉浸的意思;泳是“潜行水中也。”《说文》;后比喻在阅读时对文章的反复咀嚼和品味,曾国藩对此有精妙的形容:“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勃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总之,阅读课的“涵泳”,须使学生沉潜其中,反复玩索,以求获得其中的三昧,力求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
3.参照语境,多面探究。对于一个文本而言,其内部的字、词、句、段、篇构成文本解读的内环境,而读者、编者、作者及其各自所处的时代则构成文本解读的外环境,它们或多或少的都会为文本解读打上不同的烙印,这就使得文本自身的价值在被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将处于永远被创造之中。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内环境,文章中的字词句一旦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便不能确定其意义。如《沁园春?雪》中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句,“风流” 一词如不结合全诗来理解,则很难确定其真实含义。其次便是外环境,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之后便“疯”了,如果我们不考虑整部《儒林外史》的旨趣所在,不考虑范进中举的时代背景,便很难领悟“疯”字背后的讽刺意义。此外,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巨人阔步行进,学生也宜站在更高的起点进行创造性阅读,使阅读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发展,同时也更好地开掘、发展文本自身的价值。
“一个自由的思想开放的读者,他总要借助一定的时间链条,首先跨越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接着跨越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进而跨越读者与世界的距离,最后跨越读者‘新我’与‘旧我’的距离,这样在四大距离之间往返驰骋”(曾祥芹主编《文章阅读学》),从而得以进入阅读的自由王国,徜徉于阅读的“内宇宙”为自己的精神成长提供一方沃土。这也应该是新课改语境下教师帮助学生所要达到的阅读境界吧。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一高初中部)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