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庄稼要施肥,如今已 成为常识,肥料的施用为农业近年来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施肥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化肥轻有机肥,不因地制宜施肥,不看苗施肥等等,造成了肥料的不必要浪费,而该施的却又施肥不足,影响了职工种田效益的提高。下面就水稻的需肥特性、吸肥规律和施肥技术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水稻的需肥特性
1.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量
氮、磷、钾是水稻吸收量多而土壤供给量又常常不足的三种营养元素。生产500kg稻谷及相应的稻草,需吸收N7.5~9.55kg,P2O54.05~5.1kg,K2O9.15~19.1kg,三者的比例大致为2:1:3。但也要考虑稻根亦需要一些养分和水稻未收获前由于淋洗作用和落叶已损失一些,实际上水稻吸肥总量高于此值。且上述吸肥比例也因品种、气候、土壤、施肥水平及产量高低而有一定差异。
2.水稻各生育期的吸肥规律
水稻各生育期内的养分含量,一般是随着生育期的发展,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氮、磷、钾含有率渐趋减少。但对不同营养元素、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水稻类型,变化情况并不完全一样。据研究,稻体内的氮素含有率,早稻在返青之后,晚稻在分蘖期以后急剧下降,拔节以后比较平稳;含氮高峰早稻一般在返青期,晚稻在分蘖期。但在供氮水平较高时,早、晚稻的含氮高峰期可分别延至分蘖期和拔节期。磷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含量变化较小,在0.4%~1%的范围内,晚稻含量比早稻高,但含磷高峰期均在拔节期,以后逐渐减少。钾在稻体内的含有率早稻高于晚稻,含钾量的变幅也是早稻大于晚稻,但含钾高峰均在拔节期。
水稻各生育阶段的养分与吸收量是不同的,且受品种、土壤、施肥、灌溉等栽培措施的影响,水稻对养分和日吸收量,双季早、晚稻对氮素的吸收形成一个突出的高峰,时间在移栽后2~3周内,双季早稻高峰期早于晚稻。单季稻生育期长,一般存在2个吸肥高峰,分别相当于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后期。水稻双季稻在拔节开始至抽穗,吸肥一般占总量的50%~60%,拔节之前和抽穗以后各占20%~25%左右。
二、施肥量与施肥期的决定
1.施肥量
水稻施肥量,可根据水稻对养分的需要量,土壤养分的供给量以及所施肥料的养分含量和利用率进行全面考虑。水稻对土壤的依赖程度和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土壤肥力越高,土壤供给养分的比例越大。我市水稻土普遍缺氮,大部分缺磷,部分缺钾。为了充分发挥施化肥的增产效应,不仅要氮、磷、钾配合施用,还应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我国稻区当季化肥利用率大致范围是:氮肥为30%~60%,磷肥為10%~25%,钾肥为40%~70%。
2.施肥期的确定
水稻高产的施肥时期一般可分为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四个时期。
①基肥。水稻移栽前施入土壤的肥料为基肥,基肥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达到既满足有效分蘖期内有较高的速效养分供应,又肥效稳长。氮肥作基肥,可提高肥效,减少逸失。基肥中氮的用量,因品种、栽培方法、栽培季节和土壤肥力而定。田肥的宜少些,田瘦的宜多些;大田营养生长期短的基肥氮也宜少些。缺磷、缺钾土壤,基肥中还应增施磷、钾肥。
②分蘖肥。分蘖期是增加根数的重要时期,宜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若稻田肥力水平高,底肥足,不宜多施分蘖肥,“三高一稳”栽培法及质量群体栽培法,其施肥特点就是减少前期施肥用量,增加中、后期肥料的比重,使各生育阶段吸收适量的肥料,达到平稳促进。
③穗肥。根据追肥的时期和所追肥料的作用,可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促花肥是在穗轴分化期至颖花分化期施用,此期施氮具促进枝梗和颖花分化的作用,增加每穗颖花数。保花肥是在花粉细胞减数分裂期稍前施用,具防止颖花退化,增加茎鞘贮藏物积累的作用。穗肥的施用,除直接增大“产量容器”外,还可增强最后三片叶的光合功能,具养根保叶,增加粒重,减少空秕粒,增“源”畅“流”的作用。前期营养水平高,穗肥应以保花肥为主,前期施肥少,中期叶色褪淡落黄明显,穗肥宜早施,做到促、保结合。
④粒肥。粒肥具有延长叶片功能,提高光合强度,增加粒重,减少空秕粒的作用。尤其群体偏小的稻田及穗型大、灌浆期长的品种,施用粒肥显得更有意义。
三、几种施肥法
1.“前促”施肥法
其特点是将全部肥料施于水稻生长前期,多采用重施基肥、早施攻蘖肥的分配方式,一般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80%,其余肥料在移栽返青后即全部施用。
2.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
注重稻田的早期施肥,强调中期限氮和后期氮素补给,一般基蘖肥占总肥量的80%~90%,穗、粒肥占10%~20%,适用于生育期较长,分蘖穗比重大的杂交稻。
3.前稳、中促、后保施肥法
减少前期施氮量,中期重施穗肥,后期适当施用粒肥,一般基、蘖肥占总肥量的50%~60%。穗、粒肥占40%~50%。
一、水稻的需肥特性
1.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量
氮、磷、钾是水稻吸收量多而土壤供给量又常常不足的三种营养元素。生产500kg稻谷及相应的稻草,需吸收N7.5~9.55kg,P2O54.05~5.1kg,K2O9.15~19.1kg,三者的比例大致为2:1:3。但也要考虑稻根亦需要一些养分和水稻未收获前由于淋洗作用和落叶已损失一些,实际上水稻吸肥总量高于此值。且上述吸肥比例也因品种、气候、土壤、施肥水平及产量高低而有一定差异。
2.水稻各生育期的吸肥规律
水稻各生育期内的养分含量,一般是随着生育期的发展,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氮、磷、钾含有率渐趋减少。但对不同营养元素、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水稻类型,变化情况并不完全一样。据研究,稻体内的氮素含有率,早稻在返青之后,晚稻在分蘖期以后急剧下降,拔节以后比较平稳;含氮高峰早稻一般在返青期,晚稻在分蘖期。但在供氮水平较高时,早、晚稻的含氮高峰期可分别延至分蘖期和拔节期。磷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含量变化较小,在0.4%~1%的范围内,晚稻含量比早稻高,但含磷高峰期均在拔节期,以后逐渐减少。钾在稻体内的含有率早稻高于晚稻,含钾量的变幅也是早稻大于晚稻,但含钾高峰均在拔节期。
水稻各生育阶段的养分与吸收量是不同的,且受品种、土壤、施肥、灌溉等栽培措施的影响,水稻对养分和日吸收量,双季早、晚稻对氮素的吸收形成一个突出的高峰,时间在移栽后2~3周内,双季早稻高峰期早于晚稻。单季稻生育期长,一般存在2个吸肥高峰,分别相当于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后期。水稻双季稻在拔节开始至抽穗,吸肥一般占总量的50%~60%,拔节之前和抽穗以后各占20%~25%左右。
二、施肥量与施肥期的决定
1.施肥量
水稻施肥量,可根据水稻对养分的需要量,土壤养分的供给量以及所施肥料的养分含量和利用率进行全面考虑。水稻对土壤的依赖程度和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土壤肥力越高,土壤供给养分的比例越大。我市水稻土普遍缺氮,大部分缺磷,部分缺钾。为了充分发挥施化肥的增产效应,不仅要氮、磷、钾配合施用,还应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我国稻区当季化肥利用率大致范围是:氮肥为30%~60%,磷肥為10%~25%,钾肥为40%~70%。
2.施肥期的确定
水稻高产的施肥时期一般可分为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四个时期。
①基肥。水稻移栽前施入土壤的肥料为基肥,基肥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达到既满足有效分蘖期内有较高的速效养分供应,又肥效稳长。氮肥作基肥,可提高肥效,减少逸失。基肥中氮的用量,因品种、栽培方法、栽培季节和土壤肥力而定。田肥的宜少些,田瘦的宜多些;大田营养生长期短的基肥氮也宜少些。缺磷、缺钾土壤,基肥中还应增施磷、钾肥。
②分蘖肥。分蘖期是增加根数的重要时期,宜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若稻田肥力水平高,底肥足,不宜多施分蘖肥,“三高一稳”栽培法及质量群体栽培法,其施肥特点就是减少前期施肥用量,增加中、后期肥料的比重,使各生育阶段吸收适量的肥料,达到平稳促进。
③穗肥。根据追肥的时期和所追肥料的作用,可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促花肥是在穗轴分化期至颖花分化期施用,此期施氮具促进枝梗和颖花分化的作用,增加每穗颖花数。保花肥是在花粉细胞减数分裂期稍前施用,具防止颖花退化,增加茎鞘贮藏物积累的作用。穗肥的施用,除直接增大“产量容器”外,还可增强最后三片叶的光合功能,具养根保叶,增加粒重,减少空秕粒,增“源”畅“流”的作用。前期营养水平高,穗肥应以保花肥为主,前期施肥少,中期叶色褪淡落黄明显,穗肥宜早施,做到促、保结合。
④粒肥。粒肥具有延长叶片功能,提高光合强度,增加粒重,减少空秕粒的作用。尤其群体偏小的稻田及穗型大、灌浆期长的品种,施用粒肥显得更有意义。
三、几种施肥法
1.“前促”施肥法
其特点是将全部肥料施于水稻生长前期,多采用重施基肥、早施攻蘖肥的分配方式,一般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80%,其余肥料在移栽返青后即全部施用。
2.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
注重稻田的早期施肥,强调中期限氮和后期氮素补给,一般基蘖肥占总肥量的80%~90%,穗、粒肥占10%~20%,适用于生育期较长,分蘖穗比重大的杂交稻。
3.前稳、中促、后保施肥法
减少前期施氮量,中期重施穗肥,后期适当施用粒肥,一般基、蘖肥占总肥量的50%~60%。穗、粒肥占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