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美国战后最重要的设计师、设计理论家、设计教育家之一的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其于1971年出版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被认为是可持续设计理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其创作背景是试图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设计价值含糊不清的历史划出一条界限,其中很多观点、理论对今天的现代设计仍极具借鉴意义,且他在40多年前预测的很多设计趋势,如今都已成为现实。
关键词:不平衡;可持续;设计师责任
在本书的序言之一《走向真实的世界》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许平指出:“设计本身是不能创造什么的,它所创造的或者说它所提供的,只是人与外部世界交互相处的一种可能性,一种改变生存方式的提案和隐含在其中的某种创造性态度……而帕帕奈克,则将这种关系定义为设计者的理想与‘真实世界’的关联。”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世界?”,待到读书完毕,“真实的世界”逐渐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在我看来,在这个目前72亿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16年统计)人口生存的“真实的世界”是:
一个充满各种不平衡的世界
1964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在他看来“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天他的这一预言已经成为现实,但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经济的、政治的等多方原因,“全球性的不平衡”成为一个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这种不平衡表现在富裕与贫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正常人与残障人士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可享受的包括设计在内服务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这些差异无疑会成为诱发各种矛盾甚至战争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种不平衡的危害,帕帕奈克在书中尖锐地予以抨击:“没有人真正需要商品的生产,但它们占领了所有大商场的一层货架,这表明在这个生产过剩同时又营养不良的真实世界,有些事从根本上就是不正常的。”,“世界上75%的人生活在贫穷、饥饿中,这些人显然需要我们的设计机构在其时间表上挪出更多的时间来给予这些人关注。”在帕帕奈克所谈的世界中,设计不再神秘,不再为少数人专有,设计应当回归占人口总数90%以上的普通人群,设计师应当学会如何与这些人群相处共生。
一个能源消耗巨大、有待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进入所谓的“丰裕社会”,这个时期的美国缺乏完善的社会结构,收入悬殊,消费社会的形成也在环境、安全等方面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城市无边蔓延,公众从公共交通转而大量使用私人汽车,耗费能源、污染环境。设计在美国完全是一种私人化的企業行为和单纯的市场行为。设计上片面追求奢华,甚至无视产品安全,而设计师也从本来的社会工程师角色转而追求高额收入,无原则地讨好大企业、大集团。帕帕奈克此书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从设计伦理和设计师责任的角度,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有限地球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他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在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
从20世纪90年代起,生态设计(又称绿色设计)成为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对于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之课题以及重塑人们的良好生活形态具有重要作用。它“并不注重美学表现和设计语言的独特,而以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材料消耗、将设计介入产品构想、设计、制造、使用到废物利用等全过程之中。生态设计赋予了过去‘少就是多’、‘小的是美好的’思想新的意义,进而发展出一种提倡简朴生活的简约设计风格。”
一个设计师缺乏责任、设计教育亟待改进的世界
艺术家可以进行自我情感的尽情表达和宣泄,与此不同,设计师这一职业可谓“戴着镣铐舞蹈(原为德国诗人歌德在形容格律诗之创作)”,理论上他的作品需要满足委托方、消费者、市场的需求以及检验,但在实际情况中,这几方的诉求往往并不一致,有时还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这就使得很多设计师不得不进行选择甚至取舍,正如帕帕奈克在书中所说:“但现在是1984年,至少在技术发达国家,年轻设计师面临的主要选择似乎仍然是经济性的。可以理解,财力上的平稳安全对于学生和年轻的设计师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这对于为贫穷和需要而设计来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现在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工作。”这种“纠结”甚至无奈的情况,在今天似乎依旧是一个普遍现象。
设计师的培养离不开设计教育机构及其体制这一沃土。在书中,帕帕奈克认为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设计教育仍然沿袭“贫瘠的包豪斯”体制无疑是落后的,被激发出来的是毫无个性和理性的功能主义,设计已经被撕成了许多碎片。而在我看来,甚至可以说,今天的设计教育中的很多情况可能比“贫瘠的包豪斯”更贫瘠。首先,格罗皮乌斯创立的新的教学体制,由担任技术教育的“工作室导师”和担任艺术形式教育的“形式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比较全面。其次,包豪斯一直非常注重实践,在魏玛时期的包豪斯已经设立了木工工厂、编织工厂、书籍装订工厂以及陶瓷工厂4个工作室,为学生提供设计实习的场所,虽然包豪斯这所设计学校仅仅存在了14年,却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诞生了许多经典之作,光是这一点恐怕现在的很多艺术院校就已经望尘莫及。
尽管帕帕奈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有很多地方比较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比如他在20世纪70年代设想设立“全面设计委员会”以及“实验设计环境”,都颇具前瞻性。但与此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以及敏锐的观察、深刻的思考,他看到了当时为设计界忽略的一些领域:1.为第三世界设计。2.为智障者和残疾人设计教学和训练设备。3.为药品、外科、牙科和医院设备设计。4.为实验研究设计。5.为维持边缘状况下的人类生活而进行系统的设计。6.为打破陈规而设计。直到今天,这些领域依然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真实的世界,需要设计力量去努力探索和介入的,如果可以比较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这个世界不仅是真实的,而且也是美好的。
参考书目
[1]刘佳:《工业产品设计与人类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关键词:不平衡;可持续;设计师责任
在本书的序言之一《走向真实的世界》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许平指出:“设计本身是不能创造什么的,它所创造的或者说它所提供的,只是人与外部世界交互相处的一种可能性,一种改变生存方式的提案和隐含在其中的某种创造性态度……而帕帕奈克,则将这种关系定义为设计者的理想与‘真实世界’的关联。”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世界?”,待到读书完毕,“真实的世界”逐渐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在我看来,在这个目前72亿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16年统计)人口生存的“真实的世界”是:
一个充满各种不平衡的世界
1964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在他看来“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天他的这一预言已经成为现实,但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经济的、政治的等多方原因,“全球性的不平衡”成为一个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这种不平衡表现在富裕与贫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正常人与残障人士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可享受的包括设计在内服务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这些差异无疑会成为诱发各种矛盾甚至战争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种不平衡的危害,帕帕奈克在书中尖锐地予以抨击:“没有人真正需要商品的生产,但它们占领了所有大商场的一层货架,这表明在这个生产过剩同时又营养不良的真实世界,有些事从根本上就是不正常的。”,“世界上75%的人生活在贫穷、饥饿中,这些人显然需要我们的设计机构在其时间表上挪出更多的时间来给予这些人关注。”在帕帕奈克所谈的世界中,设计不再神秘,不再为少数人专有,设计应当回归占人口总数90%以上的普通人群,设计师应当学会如何与这些人群相处共生。
一个能源消耗巨大、有待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进入所谓的“丰裕社会”,这个时期的美国缺乏完善的社会结构,收入悬殊,消费社会的形成也在环境、安全等方面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城市无边蔓延,公众从公共交通转而大量使用私人汽车,耗费能源、污染环境。设计在美国完全是一种私人化的企業行为和单纯的市场行为。设计上片面追求奢华,甚至无视产品安全,而设计师也从本来的社会工程师角色转而追求高额收入,无原则地讨好大企业、大集团。帕帕奈克此书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从设计伦理和设计师责任的角度,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有限地球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他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在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
从20世纪90年代起,生态设计(又称绿色设计)成为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对于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之课题以及重塑人们的良好生活形态具有重要作用。它“并不注重美学表现和设计语言的独特,而以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材料消耗、将设计介入产品构想、设计、制造、使用到废物利用等全过程之中。生态设计赋予了过去‘少就是多’、‘小的是美好的’思想新的意义,进而发展出一种提倡简朴生活的简约设计风格。”
一个设计师缺乏责任、设计教育亟待改进的世界
艺术家可以进行自我情感的尽情表达和宣泄,与此不同,设计师这一职业可谓“戴着镣铐舞蹈(原为德国诗人歌德在形容格律诗之创作)”,理论上他的作品需要满足委托方、消费者、市场的需求以及检验,但在实际情况中,这几方的诉求往往并不一致,有时还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这就使得很多设计师不得不进行选择甚至取舍,正如帕帕奈克在书中所说:“但现在是1984年,至少在技术发达国家,年轻设计师面临的主要选择似乎仍然是经济性的。可以理解,财力上的平稳安全对于学生和年轻的设计师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这对于为贫穷和需要而设计来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现在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工作。”这种“纠结”甚至无奈的情况,在今天似乎依旧是一个普遍现象。
设计师的培养离不开设计教育机构及其体制这一沃土。在书中,帕帕奈克认为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设计教育仍然沿袭“贫瘠的包豪斯”体制无疑是落后的,被激发出来的是毫无个性和理性的功能主义,设计已经被撕成了许多碎片。而在我看来,甚至可以说,今天的设计教育中的很多情况可能比“贫瘠的包豪斯”更贫瘠。首先,格罗皮乌斯创立的新的教学体制,由担任技术教育的“工作室导师”和担任艺术形式教育的“形式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比较全面。其次,包豪斯一直非常注重实践,在魏玛时期的包豪斯已经设立了木工工厂、编织工厂、书籍装订工厂以及陶瓷工厂4个工作室,为学生提供设计实习的场所,虽然包豪斯这所设计学校仅仅存在了14年,却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诞生了许多经典之作,光是这一点恐怕现在的很多艺术院校就已经望尘莫及。
尽管帕帕奈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有很多地方比较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比如他在20世纪70年代设想设立“全面设计委员会”以及“实验设计环境”,都颇具前瞻性。但与此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以及敏锐的观察、深刻的思考,他看到了当时为设计界忽略的一些领域:1.为第三世界设计。2.为智障者和残疾人设计教学和训练设备。3.为药品、外科、牙科和医院设备设计。4.为实验研究设计。5.为维持边缘状况下的人类生活而进行系统的设计。6.为打破陈规而设计。直到今天,这些领域依然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真实的世界,需要设计力量去努力探索和介入的,如果可以比较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这个世界不仅是真实的,而且也是美好的。
参考书目
[1]刘佳:《工业产品设计与人类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