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专业生,是指参加高考的体育应试生,即体育专业成绩达到一定标准,文化成绩也要到一定水平的双优生。应试体育专业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同于文化生,也不同于竞技运动员,在训练及文化学习的过程中都与其他学生不同。
随着社会对体育类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应试体育生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和基层教练员产生的源泉,关系到今后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笔者对本校应试体育生的课余训练和学习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分析与讨论
(1)训练方面
对于选定的学生,我们先进行一段时间试训,大约一个月左右。选定后的学生再进行系统的训练,同时还要求学生的文化成绩应在中等水平。高一学年主要以文化学习为主。每周安排四次专业训练课,以速度、弹跳、灵敏、协调全面发展为主,不涉及到专项的练习。高二学年周训练课为六次,主要加强耐力、力量的训练,同时开始涉及辅项、主专项的练习。此时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组,由体育组的各专项教室负责训练。高三学年周训练课为九课时,训练的强度及负荷比前两学年都有很大的提高,各项素质及辅、主专项都应同时向上拔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我们始终贯彻以下几个原则。
①动机激励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是指推动人们从事一种或多种活动的内部动力,渴望成功的动机给人们以鼓舞、以激励,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训练中来。此时我们体育组的老师就以自己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供学生借鉴、选择和参考。我们还组织往届的学生与现在的学生座谈,让学生在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中,获得更大的兴趣。
②系统训练原则。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这与确立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系统的训练是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必要条件,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须通过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乃至各个肌肉的变化,一点一滴去实现。因此,在学生的高中三年的训练中我们都按照各个学年的阶段特点,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③周期安排原则。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是周期性的,每一次适宜的负荷都会引起机体的适应性变化,各次适宜的负荷刺激,就会引起机体的多次适应性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机体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运动水平也不断提高,这时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也会提高,而且保持相对稳定,在高考专业复试中才能发挥最佳水平。在高中三年中,由于学生既要学文化知识又要接受训练,我们把三年分为三个周期,踏实抓好学生的冬训期。由于训练条件有限,遇上雨天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学生的训练,如利用科教楼的过道和楼梯间进行耐力训练、安排有趣的组合练习,以减少训练的枯燥和乏味。
④区别对待原则。区别对待原则是针对不同学生在训练的个体特异性实施区别对待。运动训练本身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这决定了在实施区别对待原则时应考虑训练条件、专项、辅项及训练对象,在我考虑训练对象的区别对待时,我们将学生分成三大类:一类,身体素质好,文化成绩较差:二类身体素质较差,文化成绩较好:三类,身体素质、文化成绩都较好。前两类我们是哪里较差补哪里,争取上本科线,而第三类是争取出名牌、出精品的梯队。
⑤适时恢复原则。适时恢复原则是指消除学生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机体适应过程的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消耗越剧烈,恢复过程就越长,超量恢复也越明显。在训练中掌握好关键时机是非常重要的,练到什么时候该“歇”、什么时候该“调”必须要准确地予以把握,才能保证训练的成功。准确判别疲劳程度,是适时恢复的重要前提,一般我们是根据学生的自我感觉和外部观察进行。至于学生的疲劳恢复,我们主要是训练学生恢复手段,即变换训练内容和环境、交替安排负荷、调整训练间隙的时间与方式,还有心理学恢复手段,即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
(2)文化学习方面
我校对于应试体育专业生单独成建制,成立体育特长班,统一训练,统一学习。针对应试体育专业生的文化水平相对要低一些,在教学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①讲授新课时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略微拔高。
②单元检测时单独命题,来区别于平行班级,从而调动专业生的学习积极性。
③对于个别成绩拔高的学生,教师对其单独辅导,来满足其对知识的需求。
二、结论和建议
(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更新观念,用更为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在课余训练中我们把德育工作放在守位。以德促学,以德促练,使学生最终能做到德才兼备。
(3)在处理学生的训练和学习的关系时,我们正确地将学生训练中的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转化到文化学习中来,将文化学习中的勤学好问引导到专业训练中去,做到訓练、学习两不误。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王义润,田麦久等.体育科学研究程序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随着社会对体育类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应试体育生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和基层教练员产生的源泉,关系到今后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笔者对本校应试体育生的课余训练和学习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分析与讨论
(1)训练方面
对于选定的学生,我们先进行一段时间试训,大约一个月左右。选定后的学生再进行系统的训练,同时还要求学生的文化成绩应在中等水平。高一学年主要以文化学习为主。每周安排四次专业训练课,以速度、弹跳、灵敏、协调全面发展为主,不涉及到专项的练习。高二学年周训练课为六次,主要加强耐力、力量的训练,同时开始涉及辅项、主专项的练习。此时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组,由体育组的各专项教室负责训练。高三学年周训练课为九课时,训练的强度及负荷比前两学年都有很大的提高,各项素质及辅、主专项都应同时向上拔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我们始终贯彻以下几个原则。
①动机激励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是指推动人们从事一种或多种活动的内部动力,渴望成功的动机给人们以鼓舞、以激励,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训练中来。此时我们体育组的老师就以自己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供学生借鉴、选择和参考。我们还组织往届的学生与现在的学生座谈,让学生在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中,获得更大的兴趣。
②系统训练原则。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这与确立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系统的训练是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必要条件,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须通过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乃至各个肌肉的变化,一点一滴去实现。因此,在学生的高中三年的训练中我们都按照各个学年的阶段特点,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③周期安排原则。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是周期性的,每一次适宜的负荷都会引起机体的适应性变化,各次适宜的负荷刺激,就会引起机体的多次适应性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机体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运动水平也不断提高,这时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也会提高,而且保持相对稳定,在高考专业复试中才能发挥最佳水平。在高中三年中,由于学生既要学文化知识又要接受训练,我们把三年分为三个周期,踏实抓好学生的冬训期。由于训练条件有限,遇上雨天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学生的训练,如利用科教楼的过道和楼梯间进行耐力训练、安排有趣的组合练习,以减少训练的枯燥和乏味。
④区别对待原则。区别对待原则是针对不同学生在训练的个体特异性实施区别对待。运动训练本身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这决定了在实施区别对待原则时应考虑训练条件、专项、辅项及训练对象,在我考虑训练对象的区别对待时,我们将学生分成三大类:一类,身体素质好,文化成绩较差:二类身体素质较差,文化成绩较好:三类,身体素质、文化成绩都较好。前两类我们是哪里较差补哪里,争取上本科线,而第三类是争取出名牌、出精品的梯队。
⑤适时恢复原则。适时恢复原则是指消除学生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机体适应过程的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消耗越剧烈,恢复过程就越长,超量恢复也越明显。在训练中掌握好关键时机是非常重要的,练到什么时候该“歇”、什么时候该“调”必须要准确地予以把握,才能保证训练的成功。准确判别疲劳程度,是适时恢复的重要前提,一般我们是根据学生的自我感觉和外部观察进行。至于学生的疲劳恢复,我们主要是训练学生恢复手段,即变换训练内容和环境、交替安排负荷、调整训练间隙的时间与方式,还有心理学恢复手段,即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
(2)文化学习方面
我校对于应试体育专业生单独成建制,成立体育特长班,统一训练,统一学习。针对应试体育专业生的文化水平相对要低一些,在教学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①讲授新课时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略微拔高。
②单元检测时单独命题,来区别于平行班级,从而调动专业生的学习积极性。
③对于个别成绩拔高的学生,教师对其单独辅导,来满足其对知识的需求。
二、结论和建议
(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更新观念,用更为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在课余训练中我们把德育工作放在守位。以德促学,以德促练,使学生最终能做到德才兼备。
(3)在处理学生的训练和学习的关系时,我们正确地将学生训练中的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转化到文化学习中来,将文化学习中的勤学好问引导到专业训练中去,做到訓练、学习两不误。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王义润,田麦久等.体育科学研究程序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