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贫攻坚战打赢后,“三农”工作重心将实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2035年,乡村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近日,联办传媒集团总裁、《财经》杂志社社长戴小京在主持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分论坛时表示,乡村振兴是现代化过程中最基础、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十四五”规划专门用了四章的篇幅来讲乡村振兴。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分论坛上,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夏更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讲席教授周其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等就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展开讨论。
2月25日,習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实践表明:一个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只要有责任、有勇气、有担当把穷人放在心上,把减贫抓在手上,就一定能够战胜贫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后,中央及时地把“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借鉴脱贫攻坚取得的重要经验,主要有七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把它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抗疫,虽然是两个战场,但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四是坚持精准方略。在脱贫攻坚中坚持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在乡村振兴中虽然内容、方式有变化,但是精准的方略应该是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各环节的。五是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外部帮和自身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创造今天的奇迹,也才能继续推进乡村振兴。六是要弘扬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团结互助的美德,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人共同奋斗的结果,在过程中也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形成了人人皆有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机制。七是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农村的事情是最难的事,在最薄弱的环节做最精准的工作,靠的就是要较真碰硬,采取最严格的考核。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继续巩固之前取得的经验。脱贫地区要全面巩固好脱贫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这是底线目标。国家设立了五年过渡期,要健全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保持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目前已陆续出台了30多项相关政策。抓好后续帮扶的工作,特别是易地搬迁,搬了近1000万人。
中央已经做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今后主要抓好三件事。
一是绘好一张图,也就是做好规划,规划先行,按照规划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二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硬件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一手抓软件建设,也就是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同时推进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三是促进三业兴。产业兴,没有产业的振兴是空壳的振兴,也是不可持续的振兴,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以创业带就业带产业。就业兴,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技能,特别是劳务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双轮驱动。再就是创业,鼓励回乡人员、本村青年创业。只要借鉴这些经验,按照蓝图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乡村振兴的大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对照全面现代化的要求,“三农”还是比较薄弱的短板,农业的现代化程度比较低,务农劳动力的收入比其他行业的收入低很多,不少地方的乡村刚进入全面小康的门槛,所以乡村振兴是一个非常重的任务。
乡村振兴非常重要、非常必要,还要问一问它到底有没有潜力,潜力在什么地方,针对这个潜力的发挥去除体制机制观念上的障碍,把潜力发挥出来。
讨论乡村振兴的潜力不能单从乡村着眼,还应该放眼整个国民经济。首先看国民经济对农村、农业、农民还有哪些潜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些需求是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最重要的可能。抓住了这种满足需求的过程,就能把“三农”问题解决得更好。
过去几十年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高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大量要素从乡村抽到了城市,大量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离开农村,这为乡村振兴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但是通过近几年的观察,我们看到高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对乡村、对“三农”提出了一些新的没有得到满足的要求。
第一,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特别是对较高质量的农产品需求旺盛。消费贡献了大概一半的中国GDP,其中食品开支占比较大。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食品供应一定涉农。
房地产很厉害,一年销售额也就十万亿左右,中国食品一年的消费额也有十万亿左右。房子盖完有几十年的生命周期,而食品需求每年都有,而且目前国内食品需求高度依赖远程与国际贸易。但是,近期对高品质的、新鲜的农产品需求越来越高,而新鲜与距离有关,尤其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很多病毒是在冰冻食品上发现的。过去几十年形成的超长远程冷冻储存食品的供应模式可能要发生变化,要转移到更靠近生产、更容易保鲜的地方,同时碳排放的压力更低。目前有600多个城市,它们都是巨大的食品消费市场,所以靠近城市的农业、农村、农民有很大的发挥潜力。
现在的问题是,农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比太小了,不足以引起注意。虽然它非常靠近消费的中心,有很好的商业设施、物流基础和科研力量,但在城市的经济决策中,农业占比太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是一个潜在需求,今后会发展得比较好。
第二,城市居民要到乡村去休闲度假,很多景点需求旺盛,但是靠近乡村的地方破破烂烂,影响整体观感。
第三,新技术可以在农业、农村建设中找到应用场景,为农民增加收入。不要认为农业是传统行业,农业是可以应用高科技的行业。
国民经济互相联系,每个部分、每个分支都是通过满足别人的要求来武装自己、富裕自己。城市和乡村是一致的,城市要给别人服务,农村也要给别人服务。农村之所以发展不好,是因为过去向别人提供服务的比例较低,提供的产品数量质量不够,所以就贫困。内生动力的含义就是它能通过给别的部门、别的板块提供优质产品、优质服务来获得富裕,获得自己建设的资本。
乡村振兴很热,且弥漫着一种浪漫情怀,这让做“三农”的人有点担心。我上周回老家,感到乡村百姓整体精神面貌与居住条件都有较大的提升,但也有很多值得忧虑:
第一,人。怎么解决乡村老人、留守儿童,以及没在农村种过地的70后农民的困难?
第二,业。农业的问题不解决,农业回报上不去。虽然进行了土地流转,也进行了规模化,但从事规模化的人越来越内卷。现在农业越来越单一,回报很低,越来越没有新要素进来做农业。
第三,地。大量土地被占用,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农民的房子盖在路边,这是好现象,原来传统农耕村落的聚落形态开始向交通更便利的方向转变。二是坟地。现在农村的坟地基本上把原来的菜地都占光了。
第四,村庄。农民过去积累的资本全部回到乡村去盖房子。
这四大问题看上去是乡村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城市化模式的问题。城市化模式本质是回村的模式,不管你在城市干多久,最后还得返乡回村。
从70后开始,一定要切断原来的回村城市化模式。40后、50后、60后肯定在乡村落地养老了,但是如果70后还是不解决他们在城市的生根与在城市的资本积累问题,中国城乡差别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其次,要重点解决乡村老人问题。老人的问题不解决,对不住这一代爱地、爱农,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有三个问题:
一是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农民最需要的是精神寄托和文化生活,现有很多工程与老百姓需求相关性不大。
二是养老供给,地方养老院极其缺乏,完全依赖政府也很难解决。政府和市场如何更好地结合,来解决老人问题?
三是农业的产业革命问题,要解决农业回报低、农业单一化、农业要素组合缺乏的问题,农业需要有一场要素重组的革命,首先是土地问题,其次是农业经营者的成长,再次是农业要素重组。
最后,村庄适度组合。我非常反对大规模的人群集聚,比如以2-3个小队村庄的集聚来解决聚落的重新分布问题,这在农村是一件大事。也就是说,未来在城市落下来的农民,回来是找乡愁,而不是回到乡村继续看到乡村的破败景象发愁,这是不一样的。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分论坛上,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夏更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讲席教授周其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等就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展开讨论。
夏更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借鉴脱贫攻坚取得的重要经验
2月25日,習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实践表明:一个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只要有责任、有勇气、有担当把穷人放在心上,把减贫抓在手上,就一定能够战胜贫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后,中央及时地把“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借鉴脱贫攻坚取得的重要经验,主要有七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把它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抗疫,虽然是两个战场,但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四是坚持精准方略。在脱贫攻坚中坚持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在乡村振兴中虽然内容、方式有变化,但是精准的方略应该是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各环节的。五是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外部帮和自身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创造今天的奇迹,也才能继续推进乡村振兴。六是要弘扬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团结互助的美德,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人共同奋斗的结果,在过程中也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形成了人人皆有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机制。七是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农村的事情是最难的事,在最薄弱的环节做最精准的工作,靠的就是要较真碰硬,采取最严格的考核。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继续巩固之前取得的经验。脱贫地区要全面巩固好脱贫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这是底线目标。国家设立了五年过渡期,要健全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保持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目前已陆续出台了30多项相关政策。抓好后续帮扶的工作,特别是易地搬迁,搬了近1000万人。
中央已经做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今后主要抓好三件事。
一是绘好一张图,也就是做好规划,规划先行,按照规划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二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硬件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一手抓软件建设,也就是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同时推进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三是促进三业兴。产业兴,没有产业的振兴是空壳的振兴,也是不可持续的振兴,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以创业带就业带产业。就业兴,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技能,特别是劳务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双轮驱动。再就是创业,鼓励回乡人员、本村青年创业。只要借鉴这些经验,按照蓝图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乡村振兴的大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周其仁:讨论乡村振兴的潜力不能单从乡村着眼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对照全面现代化的要求,“三农”还是比较薄弱的短板,农业的现代化程度比较低,务农劳动力的收入比其他行业的收入低很多,不少地方的乡村刚进入全面小康的门槛,所以乡村振兴是一个非常重的任务。
乡村振兴非常重要、非常必要,还要问一问它到底有没有潜力,潜力在什么地方,针对这个潜力的发挥去除体制机制观念上的障碍,把潜力发挥出来。
讨论乡村振兴的潜力不能单从乡村着眼,还应该放眼整个国民经济。首先看国民经济对农村、农业、农民还有哪些潜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些需求是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最重要的可能。抓住了这种满足需求的过程,就能把“三农”问题解决得更好。
过去几十年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高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大量要素从乡村抽到了城市,大量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离开农村,这为乡村振兴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但是通过近几年的观察,我们看到高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对乡村、对“三农”提出了一些新的没有得到满足的要求。
第一,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特别是对较高质量的农产品需求旺盛。消费贡献了大概一半的中国GDP,其中食品开支占比较大。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食品供应一定涉农。
房地产很厉害,一年销售额也就十万亿左右,中国食品一年的消费额也有十万亿左右。房子盖完有几十年的生命周期,而食品需求每年都有,而且目前国内食品需求高度依赖远程与国际贸易。但是,近期对高品质的、新鲜的农产品需求越来越高,而新鲜与距离有关,尤其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很多病毒是在冰冻食品上发现的。过去几十年形成的超长远程冷冻储存食品的供应模式可能要发生变化,要转移到更靠近生产、更容易保鲜的地方,同时碳排放的压力更低。目前有600多个城市,它们都是巨大的食品消费市场,所以靠近城市的农业、农村、农民有很大的发挥潜力。
现在的问题是,农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比太小了,不足以引起注意。虽然它非常靠近消费的中心,有很好的商业设施、物流基础和科研力量,但在城市的经济决策中,农业占比太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是一个潜在需求,今后会发展得比较好。
第二,城市居民要到乡村去休闲度假,很多景点需求旺盛,但是靠近乡村的地方破破烂烂,影响整体观感。
第三,新技术可以在农业、农村建设中找到应用场景,为农民增加收入。不要认为农业是传统行业,农业是可以应用高科技的行业。
国民经济互相联系,每个部分、每个分支都是通过满足别人的要求来武装自己、富裕自己。城市和乡村是一致的,城市要给别人服务,农村也要给别人服务。农村之所以发展不好,是因为过去向别人提供服务的比例较低,提供的产品数量质量不够,所以就贫困。内生动力的含义就是它能通过给别的部门、别的板块提供优质产品、优质服务来获得富裕,获得自己建设的资本。
刘守英:切断以往回村城市化模式
乡村振兴很热,且弥漫着一种浪漫情怀,这让做“三农”的人有点担心。我上周回老家,感到乡村百姓整体精神面貌与居住条件都有较大的提升,但也有很多值得忧虑:
第一,人。怎么解决乡村老人、留守儿童,以及没在农村种过地的70后农民的困难?
第二,业。农业的问题不解决,农业回报上不去。虽然进行了土地流转,也进行了规模化,但从事规模化的人越来越内卷。现在农业越来越单一,回报很低,越来越没有新要素进来做农业。
第三,地。大量土地被占用,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农民的房子盖在路边,这是好现象,原来传统农耕村落的聚落形态开始向交通更便利的方向转变。二是坟地。现在农村的坟地基本上把原来的菜地都占光了。
第四,村庄。农民过去积累的资本全部回到乡村去盖房子。
这四大问题看上去是乡村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城市化模式的问题。城市化模式本质是回村的模式,不管你在城市干多久,最后还得返乡回村。
从70后开始,一定要切断原来的回村城市化模式。40后、50后、60后肯定在乡村落地养老了,但是如果70后还是不解决他们在城市的生根与在城市的资本积累问题,中国城乡差别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其次,要重点解决乡村老人问题。老人的问题不解决,对不住这一代爱地、爱农,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有三个问题:
一是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农民最需要的是精神寄托和文化生活,现有很多工程与老百姓需求相关性不大。
二是养老供给,地方养老院极其缺乏,完全依赖政府也很难解决。政府和市场如何更好地结合,来解决老人问题?
三是农业的产业革命问题,要解决农业回报低、农业单一化、农业要素组合缺乏的问题,农业需要有一场要素重组的革命,首先是土地问题,其次是农业经营者的成长,再次是农业要素重组。
最后,村庄适度组合。我非常反对大规模的人群集聚,比如以2-3个小队村庄的集聚来解决聚落的重新分布问题,这在农村是一件大事。也就是说,未来在城市落下来的农民,回来是找乡愁,而不是回到乡村继续看到乡村的破败景象发愁,这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