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赏?评述 ”领域的教学,虽然课标对其在每个学段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有递进的量化评价指标,但凭着自己对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学段的划分是个宏观的要求,老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欣赏教学目标时,守不住大方向,课时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学段目标,没能严格、扎实地达成。对学科知识也没有统一的考量,这就导致每个学校的学生欣赏水平差异大,学习习惯差异大,对于初中阶段(第四学段)尤其是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讲,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非常重要。在入学伊始,对良好的欣赏习惯养成,首要是对欣赏作品、图片的文字信息快速捕捉,本文对此经验作点滴概括。
七年级的学生开始关心伴随作品而出现的历史、哲学、文学或价值观的问题,所以欣赏要求如果还停留在让学生从作品的内容或形式上进行描述、分析的话,目标就过低了,尤其是对于七年级欣赏的中国古代绘画部分,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不如西方绘画那样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欣赏学习,我选择让学生从教材图片的文字信息部分入手。如苏少版十三册的《中国古代花鸟画赏析》
常态课中让学生预习美术课内容,显然不现实,然而有信息储备才能更有效地欣赏。
所以我想到的有效方法是让学生养成快速掌握教材图片的文字信息,了解文字信息不是死记硬背文字信息的几项内容,而是运用这些信息来帮助理解,甚至调动各种思维或感官来理解和掌握仅有的一些文字信息。这组信息中就包涵这几项的信息。第一,题目《写生珍禽图》就告诉我们几项信息,作品是写生的,而且表现的是各种珍禽,包括一些昆虫。第二,画幅“41.5cm × 70cm”好多学生对这个尺寸不以为然,而我却要夸大其词,让学生徒手比划一下“41.5cm × 70cm”这个尺寸的大小,事实上不少学生对这个数字概念是糊涂的,教学中学生比划得花样百出,往往书本图片远远小于原作,而为了欣赏看得清,多媒体又会放大原作,此时动动手其实不光让学生找到这幅原作的真实大小,还原其真实性,拉近学生对古代作品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往往这时开始学生对作品产生真正参与的意识,并且提醒学生,原作的大小比你想象中的《写生珍禽图》是大了还是更小?方便的话投影片上的图片调到与原作一样大小,这个过程不是多此一举,深入学习中当学生看到黄筌把这么多的珍禽画在这么小的纸上,其精致性不言而喻,理解工笔画的工整细丽也就不难了。第三个信息,是“五代”,小部分学生会有这个历史概念,如果老师要问问距今有多少年?一般老师都认为是分析太细,然而,这个问题的关注也不是随意而过。“如果我们这个时代要画一只鸟,你有几种办法?距今千年的遥远的五代时期有网络?有照片吗?”所以画家目识心计的写实能力可以让学生悚然起敬。第四,是要介绍下黄筌。可以学生互为补充,也可以教师有目的地讲述。有了前面的铺垫,画家黄筌的贵族身份、写实功底早就是学生意料中的形象。有兴趣再多了解一点话就是他对后期花鸟画的影响了。
习惯养成初始阶段,教师是带领学生这样细致地不放过信息中任何一个文字,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捕捉、观察、分析中去,当习惯一旦养成,学生还能去推理,这是更积极的一种欣赏思维,比如,后面再看到赵佶《芙蓉锦鸡图》,学生就会去推理,宋一定是晚于五代,赵佶也是晚于黄筌,那么画面中的花鸟表现有变化吗?黄筌是不是赵佶的老师?有没有继承呢?如果有这样的质疑教师恰当的引导可以起到顺水推舟、顺理成章的作用,五代时期的花鸟画对宋代花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推理到了一定程度,学生对画面信息还会有质疑,教学中,学生还发现教材有几处错误之处,如果有实为据,教师大胆鼓励学生致电出版社。
如果读信息的时候还能反应,中国的年代信息与相应的西方年代横向比较的话,这就更了不起了,在学习明代画家徐渭时,对徐渭的生平以及画风,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很陌生,然而,事实上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在中国花鸟画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价值,这么介绍这位画家,学生也难有深刻印象。有人说徐渭的性格价值就如西方画家梵高,让学生找徐渭和梵高的生平时间,学生轻而易举地从教材文字信息中了解到,徐渭早于梵高近半个世纪。然而,梵高早就享誉世界,可是,徐渭在我们中国都不能家喻户晓,问题在哪里,还是我们太漠视对我们祖国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播,在这次对比中,孩子们立刻对徐渭这个人物有了深刻的印象。并由衷地对其艺术魅力顶礼膜拜。所以说,好的欣赏习惯养成将是获取文化知识的一种可贵的品质。
一般教材或者教师用的多媒体课件都会对每件作品图片有类似简短的信息,即使是一些公共场所、展厅、室内空间作品也都会有简单的信息,快速捕捉这些文字信息将为理性理解这件作品提高效率。教材中的图片一般还会有更详细的文字介绍,这里需要学生边观察画面边了解文字,如《耕牛?战马》,对马题材的作品,云南沧源岩画,唐代骑马狩猎佣(三彩绞胎),攻占图 山东嘉祥武氏祠等等,学生快速阅读信息可以快速地理解马文化的发展和不同地域不同时代马题材的作品形式,为随堂欣赏提高效率。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有人说“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教学中如果可以让学生主宰一个最好的仆人,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让欣赏教学学之有效并保有持久兴趣的话,那何乐而不为呢!
七年级的学生开始关心伴随作品而出现的历史、哲学、文学或价值观的问题,所以欣赏要求如果还停留在让学生从作品的内容或形式上进行描述、分析的话,目标就过低了,尤其是对于七年级欣赏的中国古代绘画部分,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不如西方绘画那样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欣赏学习,我选择让学生从教材图片的文字信息部分入手。如苏少版十三册的《中国古代花鸟画赏析》
常态课中让学生预习美术课内容,显然不现实,然而有信息储备才能更有效地欣赏。
所以我想到的有效方法是让学生养成快速掌握教材图片的文字信息,了解文字信息不是死记硬背文字信息的几项内容,而是运用这些信息来帮助理解,甚至调动各种思维或感官来理解和掌握仅有的一些文字信息。这组信息中就包涵这几项的信息。第一,题目《写生珍禽图》就告诉我们几项信息,作品是写生的,而且表现的是各种珍禽,包括一些昆虫。第二,画幅“41.5cm × 70cm”好多学生对这个尺寸不以为然,而我却要夸大其词,让学生徒手比划一下“41.5cm × 70cm”这个尺寸的大小,事实上不少学生对这个数字概念是糊涂的,教学中学生比划得花样百出,往往书本图片远远小于原作,而为了欣赏看得清,多媒体又会放大原作,此时动动手其实不光让学生找到这幅原作的真实大小,还原其真实性,拉近学生对古代作品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往往这时开始学生对作品产生真正参与的意识,并且提醒学生,原作的大小比你想象中的《写生珍禽图》是大了还是更小?方便的话投影片上的图片调到与原作一样大小,这个过程不是多此一举,深入学习中当学生看到黄筌把这么多的珍禽画在这么小的纸上,其精致性不言而喻,理解工笔画的工整细丽也就不难了。第三个信息,是“五代”,小部分学生会有这个历史概念,如果老师要问问距今有多少年?一般老师都认为是分析太细,然而,这个问题的关注也不是随意而过。“如果我们这个时代要画一只鸟,你有几种办法?距今千年的遥远的五代时期有网络?有照片吗?”所以画家目识心计的写实能力可以让学生悚然起敬。第四,是要介绍下黄筌。可以学生互为补充,也可以教师有目的地讲述。有了前面的铺垫,画家黄筌的贵族身份、写实功底早就是学生意料中的形象。有兴趣再多了解一点话就是他对后期花鸟画的影响了。
习惯养成初始阶段,教师是带领学生这样细致地不放过信息中任何一个文字,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捕捉、观察、分析中去,当习惯一旦养成,学生还能去推理,这是更积极的一种欣赏思维,比如,后面再看到赵佶《芙蓉锦鸡图》,学生就会去推理,宋一定是晚于五代,赵佶也是晚于黄筌,那么画面中的花鸟表现有变化吗?黄筌是不是赵佶的老师?有没有继承呢?如果有这样的质疑教师恰当的引导可以起到顺水推舟、顺理成章的作用,五代时期的花鸟画对宋代花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推理到了一定程度,学生对画面信息还会有质疑,教学中,学生还发现教材有几处错误之处,如果有实为据,教师大胆鼓励学生致电出版社。
如果读信息的时候还能反应,中国的年代信息与相应的西方年代横向比较的话,这就更了不起了,在学习明代画家徐渭时,对徐渭的生平以及画风,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很陌生,然而,事实上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在中国花鸟画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价值,这么介绍这位画家,学生也难有深刻印象。有人说徐渭的性格价值就如西方画家梵高,让学生找徐渭和梵高的生平时间,学生轻而易举地从教材文字信息中了解到,徐渭早于梵高近半个世纪。然而,梵高早就享誉世界,可是,徐渭在我们中国都不能家喻户晓,问题在哪里,还是我们太漠视对我们祖国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播,在这次对比中,孩子们立刻对徐渭这个人物有了深刻的印象。并由衷地对其艺术魅力顶礼膜拜。所以说,好的欣赏习惯养成将是获取文化知识的一种可贵的品质。
一般教材或者教师用的多媒体课件都会对每件作品图片有类似简短的信息,即使是一些公共场所、展厅、室内空间作品也都会有简单的信息,快速捕捉这些文字信息将为理性理解这件作品提高效率。教材中的图片一般还会有更详细的文字介绍,这里需要学生边观察画面边了解文字,如《耕牛?战马》,对马题材的作品,云南沧源岩画,唐代骑马狩猎佣(三彩绞胎),攻占图 山东嘉祥武氏祠等等,学生快速阅读信息可以快速地理解马文化的发展和不同地域不同时代马题材的作品形式,为随堂欣赏提高效率。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有人说“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教学中如果可以让学生主宰一个最好的仆人,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让欣赏教学学之有效并保有持久兴趣的话,那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