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实施前“少慢差费”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教师讲授为主实施“满堂灌”的刻板训练上。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自主语文实践活动太少。自主实践学习是以学生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分析、实践、探索、质疑、创造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从学习过程来看,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是在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然而,自主表达是学生完全自发地、自主地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那么,如何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从而真正达到自主表达的目的?本文将对学生自主表达能力的培养做简要的论述。
理论依据及原则
依据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情感、道德与行为策略,都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能动建构的结果。在建构中儿童受兴趣、需要、动机和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主动的选择性。
原则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验研究的主体,教师只有切实发挥好儿童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为学服务,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效性。活动性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儿童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活动,儿童学习能力的开发也是如此。合作性原则: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自主表达。
能力培养的措施
创设自主实践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表达兴趣 充分利用网络构建自主实践学习环境,突破教师和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丰富的资源打开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在讲授《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时,笔者把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上传优学向上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合作学习,在网上互相沟通、交流、解决问题。这样的实践与研究打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备课方式,转变为既关注教材,又依据课前学生的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流程,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自主表达。
拓展自主实践学习资源,增强学生自主表达内在动机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课堂上,笔者并没有先介绍诗人,而是让学生在优学向上网上自行查找诗人简介并介绍。在学生自主介绍诗人的基础上,笔者根据学情调研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诗人对西湖的情感认识”,学生只停留于表面,在学习单上设计了一道检测题,“诗人对西湖是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翻阅优学向上网深入了解古诗的精妙之处。
资料1: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女子,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有一次,西施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沉鱼”便成为了西施的代称。资料2:每个人的眼中西湖是不一样的,读读诗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艾青: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周起渭: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白居易: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资料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看完资料,学生跃跃欲试,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诗人把西湖比作美丽的西施姑娘,我感受到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景色都很美丽,令人陶醉。”“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随时都能展现美。”“苏轼特别喜爱杭州的西湖,那里几乎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学生们通过了解资料,在沟通交流中提升了苏轼对西湖的情感的理解,在实践学习中理解、感悟、自主、快乐表达。
在读与写的自主实践学习中,促学生自主表达能力提升 为了表现出景色描写因为诗句的引用更为精彩的特点,笔者在课上选取了《春》《红楼梦》《颐和园》等课文中关于景色描写的片段。整节课借助丰富的语文资源和良好的语文环境,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学生在课堂自主实践学习中,提高了自主表达兴趣,提升了自主表达能力。
研究成果与不足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迅速提高,并掌握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能力、自主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
通过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是也透露出一些不足:教师的教育理念,操作方法理解不深入;具体操作还缺乏理性提炼,规律性认识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这些将成为今后实验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
新课程实施前“少慢差费”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教师讲授为主实施“满堂灌”的刻板训练上。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自主语文实践活动太少。自主实践学习是以学生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分析、实践、探索、质疑、创造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从学习过程来看,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是在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然而,自主表达是学生完全自发地、自主地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那么,如何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从而真正达到自主表达的目的?本文将对学生自主表达能力的培养做简要的论述。
理论依据及原则
依据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情感、道德与行为策略,都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能动建构的结果。在建构中儿童受兴趣、需要、动机和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主动的选择性。
原则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验研究的主体,教师只有切实发挥好儿童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为学服务,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效性。活动性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儿童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活动,儿童学习能力的开发也是如此。合作性原则: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自主表达。
能力培养的措施
创设自主实践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表达兴趣 充分利用网络构建自主实践学习环境,突破教师和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丰富的资源打开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在讲授《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时,笔者把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上传优学向上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合作学习,在网上互相沟通、交流、解决问题。这样的实践与研究打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备课方式,转变为既关注教材,又依据课前学生的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流程,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自主表达。
拓展自主实践学习资源,增强学生自主表达内在动机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课堂上,笔者并没有先介绍诗人,而是让学生在优学向上网上自行查找诗人简介并介绍。在学生自主介绍诗人的基础上,笔者根据学情调研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诗人对西湖的情感认识”,学生只停留于表面,在学习单上设计了一道检测题,“诗人对西湖是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翻阅优学向上网深入了解古诗的精妙之处。
资料1: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女子,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有一次,西施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沉鱼”便成为了西施的代称。资料2:每个人的眼中西湖是不一样的,读读诗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艾青: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周起渭: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白居易: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资料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看完资料,学生跃跃欲试,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诗人把西湖比作美丽的西施姑娘,我感受到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景色都很美丽,令人陶醉。”“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随时都能展现美。”“苏轼特别喜爱杭州的西湖,那里几乎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学生们通过了解资料,在沟通交流中提升了苏轼对西湖的情感的理解,在实践学习中理解、感悟、自主、快乐表达。
在读与写的自主实践学习中,促学生自主表达能力提升 为了表现出景色描写因为诗句的引用更为精彩的特点,笔者在课上选取了《春》《红楼梦》《颐和园》等课文中关于景色描写的片段。整节课借助丰富的语文资源和良好的语文环境,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学生在课堂自主实践学习中,提高了自主表达兴趣,提升了自主表达能力。
研究成果与不足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迅速提高,并掌握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能力、自主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
通过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是也透露出一些不足:教师的教育理念,操作方法理解不深入;具体操作还缺乏理性提炼,规律性认识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这些将成为今后实验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