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依托其自身的历史传承和对学校文化的解读,着意构建“澄心”尚学文化,使之适合学校发展、体现个性化教育思想,最终形成学校特色。“澄心”文化具有求真、和谐、规范、进取的特质,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文化形态中实现“人”的发展与继承。“澄心”文化是全员教育行为的自觉,是指引教育人生的路径,也是学校教育创新的动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認知探索;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2A-0056-04
学校的办学不仅需要外部可见的优质化硬件来支撑,其长久的、可持续的品牌化发展,更需要学校自觉积淀个性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来承载与维系,需要提炼和打造校园文化,形成学校教育群体特有的文化认同。同时,学校是师生集聚、生活的教育场所和机构,构建校园文化就应当提高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弘扬师生生命的意义,以不断激发人的内生力、创新力。为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提出以“求真、和谐、规范、进取”为学校的教育价值导向,并以培养师生的行为习惯,孕育课堂智慧和追求学校生活幸福为教育行动目标,构筑起学校的“澄心”校园文化。
一、“澄心”校园文化的溯源
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积淀成型,主要依靠其自身的历史传承和一以贯之的深度开掘。回眸“澄心”校园文化的提出,可以说是发端于一次偶然性机缘,同时,也是全校长期探索的必然结果。
在“九五”期间,学校有针对性地提出并大力推进“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目标和操作方法”的课题研究。学校设立了学生心理研究工作室,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心育校本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学习心理培养研究。通过研究探索,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逐渐养成,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得以改进,形成了“教书必育人,育人先育心”的学校教育理念,促成了学校心育文化的奠基。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步伐,学校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十五”时期总结了前期“心育”的成果,将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聚焦于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上。由此,以“情知教学”为研究内容的育人培养模式探索启动,初步确立并坚持“以心理教育为基本点,以交往、合作为切入点,以体验、探究为突破点,以学会做人为着力点,以学会认知为中心点,以整合情智为制高点”的“六途径”教育策略,实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个性发展为纲的儿童情感教育的特色,学校情感教育文化构建初具雏形。
学校对情感教育的价值理解,经历了不断反思和完善的过程。回望此前的探索历程,“情知教育”研究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但是,面对极富潜力的学生群体,教师施加的“情”是否深入其“心”,进而能否转化为“能”?教师的情感教育行为是否切实有效?……上述问题的提出恰逢“有效教学”引起关注之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的情感教育研究又把关注点回放到“心”上,深度挖掘教师教学的行为方式。学校通过成立情感教育中心,发动教师们投身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中来,开展了“小学情感教育的整体构建与深入研究”和“标准化课堂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探索,从教育行为上作深入的追寻,力求以情动心,以心化能。研究的过程促成了学校教师追求本真、规范教育的反思文化。由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趋向理性,对特殊个性学生的培养模式逐渐成型。这一时期,由于研究的针对性强,富有成效,学校的情感教育文化特色品牌就此形成,在社会上获得广泛赞誉的同时,造就了如特级教师林春曹、心理教育专家潘月俊等名师。
由心育文化逐步过渡到情感教育文化,这是学校校园文化构建探索的一次突破。2007年,省、市教育专家来学校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汇报总结、评议交流的座谈会上提及了“澄心”文化的概念,触发并强化了我们对“心育”内涵的再认识。其后经过思考,我们深化了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澄心”文化的提出,便于我们对学校情感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和课程文化等学校文化的理解,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挖掘、统整,更有利于重新认识“情”与“心”的关系。
从上述历程可以看出,“澄心”校园文化的目标确立,是学校实施心育和情感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构建的必然产物,它为学校深入探索新时期科学育人规律、实行校园文化的再构,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二、“澄心”校园文化的教育理解
有关“澄心”教育理念的提出最早开始于2007年,经过5年的关注和孕育,学校用文化的视角进行解读,试图以“澄心”校园文化统领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校园环境建设、课程改革、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力图形成学校教育群体的价值认同。
何谓“澄心”?澄,如水之静,蕴含清澈,透明之意。“澄心”语出南宋理学家李侗,他指出:“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明代学者吕坤认为:“学问以澄心为大根本”,并提出:“只有澄心,方能精神纯粹,进而明人伦、遵道义。”结合人本理念与范畴的思考,我们认为,澄心的精神恰恰表达的是教育工作者为了事业专心致志的忘我精神;是塑造每一位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态度;是学校追求坚定的教育信念,高远的教育理想的行为表达。
“澄心”文化具备以下几种内涵特质:
其一,求真。求真就是追求主体平静真实的心灵状态,追求真实的自我,在“澄心”文化的熏染下,学校的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都内守平静,不浮躁;同时外露本真,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真实地展现自我。在教学中,能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学问之道。
其二,和谐。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充分放松,不需要任何戒备时,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挥自己的潜能。“澄心”文化就是倡导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得师生身心愉悦,融洽相处,相互协同,彰显潜能,促进共同发展。
其三,规范。“澄心”文化不仅追求自然,还蕴含“道法自然”的规范,校园内的每个个体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需要遵守的生活规范,通情明理作为一种行为自觉,深入教师与学生的内心,从而使得学校生活井然有序。 其四,进取。学校提出,无论是教师个体,还是学生群体都不应满足于现状,要不懈奋进,积极向上。教师认真钻研教学艺术,学生虚心求教,富有朝气,能围绕个体既定目标不断发展。
学校构建“澄心”文化就是要确立学校对教育理解和行为的客观标准,营造优化的育人环境,弘扬生命的意义,提升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促进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构建“澄心”文化,实际上是对我国当代教育方針和教育使命的校本化表达。
三、“澄心”校园文化的价值探讨
由“澄心”理念塑就的校园文化价值体系,是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文化形态中实现“人”的发展与继承的。
(一)“多元化”形态——“澄心”文化的学校整体精神建构
1.以“澄心”延伸学校的情感文化
情感文化的核心策略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可以说情感的浸染渗透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如果教育者的情感输出并非源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那么情感文化的实施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倡导“澄心”就是要让教育者抱着一颗纯净、透亮的心灵去做真教育,用这份“纯真”的情感感染学生个体,引发出其内心的“真实”,从而延伸和充盈情感文化的意蕴。
2.以“澄心”营造学校的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文化,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以往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在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上做了努力,但是人文环境氛围的营造仍存在不足,例如,学校组织的晨读、午练的状况还不够理想,主题教育活动不够鲜明,教师书香校园的氛围还不够浓郁,等等。“澄心”就是要让教师静下心专注做自己的事,打造氛围做细做实,不懈努力。
3.以“澄心”完善学校的管理文化
管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之一。学校管理文化的建设涉及管理制度、管理思路以及管理方法和技术的明晰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形成人人自觉遵章守纪,管理制度得以完全贯彻的局面。要使规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除了需要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外,还需要“澄心”理念的引领。要通过用心建设和维系管理,最终形成公开的制度,公正的管理,彰显教育秩序,形成人人追求积极健康、以自律管理为己任的团结协作态势。
4.以“澄心”建设学校的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指基于社会对下一代应具备的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包括人格的培养、人文的熏陶、心灵的唤醒、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智力的开发。“澄心”理念塑造下的课程文化,通过建立健全由语、数、外特级教师领衔的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深入到课程改革的研究中去,摒弃浮躁,心无旁骛,努力创新,扎扎实实地做真教育。我们还基于课程文化建设,规划了两个省级“十二五”重点课题,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二)“人化”价值——“澄心”理念下的教育群体发展
1.以“澄心”提升管理者的素养
管理者在面对复杂事务时,应及时做出理智的决断,将学校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劲,推动学校群体成员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建立一个心意归一的团结的集体,在面对困难时,管理者应调整心态,摆正位置,在“公”与“私”之间做出选择。管理者应秉持“澄心”的理念,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以提高自身的管理素养。
2.以“澄心”提升教师工作的幸福感
教师每天要面对众多学生,处理教育教学事务时,往往存在不少有形与无形的攀比和竞争,内心压力自然产生。如:学生之间产生矛盾,需要教师及时处理、化解;一些学生学业成绩不理想,需要教师想方设法转化、提升;自习、集散班级秩序混乱,需要教师及时的调整,开展各方面活动,需要教师组织发动;等等。长期的烦琐事务,使教师易于产生枯燥和浮躁的心理,滋生职业倦怠。运用“澄心”理念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平凡琐碎是孕育发展的温床,错误是学生成长过程难免而且宝贵的经历,要包容学生的错误,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教师在工作中体验成就,职业的幸福感也油然而生。
3.以“澄心”促进学生最大化发展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陶行知先生认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所知道的交给学生。”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据此,“澄心”教育提出了如下的学生培养目标:其一,心性目标:快乐健康、自尊自爱、感恩向善;其二,知性目标:积极勤奋、敏锐好奇、学有所长;其三,德性目标:高尚情怀、现代风范、创意生活。“澄心”文化确立的三方面目标,其根本宗旨就是追求学生实现自由的、充分的最大化发展。
对“澄心”文化的价值探讨,既表明文化塑人的意义,还反映澄心文化熏陶在学生成长中的整体建构作用,也充分体现构建“澄心”文化内涵的必要性。
四、“澄心”校园文化的实践举措
我们认为,学校运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努力探寻育人的方向和举措的改进,并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文化的过程。学校着意构建“澄心”文化,使之适合学校发展,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并最终形成学校特色。
(一)让“澄心”文化成为全员教育行为的自觉
文化建构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营造、建设、完善和刷新学校面貌的活动和过程。因此,构建“澄心”文化必须成为本校教育者的行为自觉。这需要学校的教师群体将每项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用“澄心”精神努力践行真教育。首先,我们坚持思想领先。“十一五”期间,徐长茂校长提出了“让优秀成为习惯,让智慧激荡课堂,让幸福充满校园”的总纲性要求,使每位教师对“澄心”校园有认同感、归属感。这就为“澄心”文化构建形成了思想意识上的引领。其次,强化学校各部门的“澄心”管理意识,在实施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上强调用“心”管理,达成形神合一的效果。最后,完善和落实“澄心”精神的制度建设,引导学校全体成员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为营造纯净、和谐的校园而努力。 (二)让“澄心”文化成为指引教育人生的路径
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性力量,是校园文化构建的主体,教师能否成就教育人生,直接关系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只有教师文化意识提升了,学生才能发展,学校文化品位才能得以彰显。如何强化教师的“澄心”文化意识呢?我们的做法是:其一,观念上的引领。通过“澄心”教育不断充实教师的精神世界,通过文化宣传的手段提升教师的认识。比如我们利用学校网页设置“澄心”小贴士,上面记录着教育专家的教育心得和对教育的理解;通过文化宣传栏、班级文化墙、教学媒体等形式宣传“澄心”教育的内涵和策略。其二,办学中的开放。学校定期聘请教科研专家、学者来校做讲座,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改变教师传统守旧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业务能力。其三,增强教师的文化反思力。学校提倡实行教师人人有文化的研究专题,月月做好记录反思,从而引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让“澄心”文化成为学校教育创新的动力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根据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走个性化、特色性和有影响力之路,生成学校自己的特色文化。学校“澄心”文化的特色创建之路可分为四步。第一步,制定“澄心”文化发展规划。整体着眼,立足长远,形成全校万众一心的愿景。第二步,开展“澄心”文化实践活动。如为建设“澄心”文化群体开展的八十多个社团建设,竖笛、鼓号艺术团建设;为营造“澄心”文化氛围开展的心理教育月、读书节、生命活动周等系列活动;为传承“澄心”文化开辟的情感教育校本课程、编印的读本;等等。此外,为了充分挖掘学生潜能,革新课堂教学,学校制定了“让学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在全校各年级、各学科积极组织实施。第三步,实施“澄心”文化评价制度。为了让学校的“澄心”特色文化根植于教师、学生的心中,我们发动师生制定指标,开展“澄心”文化大使的评比活动,组建“少年环境研究院”,兴办“娃娃文学院”,作为“澄心”文化活动的载体,开展“九好少年”、少先队“争章”等活动。第四步,拓宽“澄心”文化辐射空间。學校将特色教育向社区浸润,发挥辐射影响力,开办“澄心”文化家长学校、网络论坛;开展“澄心”文化校外展示活动。这些举措的实施为学校的“澄心”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助推力。
责任编辑:赵赟
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ng “Chengxin” School Culture
XIE Zizho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关键词:校园文化;認知探索;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2A-0056-04
学校的办学不仅需要外部可见的优质化硬件来支撑,其长久的、可持续的品牌化发展,更需要学校自觉积淀个性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来承载与维系,需要提炼和打造校园文化,形成学校教育群体特有的文化认同。同时,学校是师生集聚、生活的教育场所和机构,构建校园文化就应当提高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弘扬师生生命的意义,以不断激发人的内生力、创新力。为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提出以“求真、和谐、规范、进取”为学校的教育价值导向,并以培养师生的行为习惯,孕育课堂智慧和追求学校生活幸福为教育行动目标,构筑起学校的“澄心”校园文化。
一、“澄心”校园文化的溯源
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积淀成型,主要依靠其自身的历史传承和一以贯之的深度开掘。回眸“澄心”校园文化的提出,可以说是发端于一次偶然性机缘,同时,也是全校长期探索的必然结果。
在“九五”期间,学校有针对性地提出并大力推进“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目标和操作方法”的课题研究。学校设立了学生心理研究工作室,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心育校本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学习心理培养研究。通过研究探索,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逐渐养成,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得以改进,形成了“教书必育人,育人先育心”的学校教育理念,促成了学校心育文化的奠基。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步伐,学校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十五”时期总结了前期“心育”的成果,将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聚焦于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上。由此,以“情知教学”为研究内容的育人培养模式探索启动,初步确立并坚持“以心理教育为基本点,以交往、合作为切入点,以体验、探究为突破点,以学会做人为着力点,以学会认知为中心点,以整合情智为制高点”的“六途径”教育策略,实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个性发展为纲的儿童情感教育的特色,学校情感教育文化构建初具雏形。
学校对情感教育的价值理解,经历了不断反思和完善的过程。回望此前的探索历程,“情知教育”研究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但是,面对极富潜力的学生群体,教师施加的“情”是否深入其“心”,进而能否转化为“能”?教师的情感教育行为是否切实有效?……上述问题的提出恰逢“有效教学”引起关注之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的情感教育研究又把关注点回放到“心”上,深度挖掘教师教学的行为方式。学校通过成立情感教育中心,发动教师们投身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中来,开展了“小学情感教育的整体构建与深入研究”和“标准化课堂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探索,从教育行为上作深入的追寻,力求以情动心,以心化能。研究的过程促成了学校教师追求本真、规范教育的反思文化。由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趋向理性,对特殊个性学生的培养模式逐渐成型。这一时期,由于研究的针对性强,富有成效,学校的情感教育文化特色品牌就此形成,在社会上获得广泛赞誉的同时,造就了如特级教师林春曹、心理教育专家潘月俊等名师。
由心育文化逐步过渡到情感教育文化,这是学校校园文化构建探索的一次突破。2007年,省、市教育专家来学校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汇报总结、评议交流的座谈会上提及了“澄心”文化的概念,触发并强化了我们对“心育”内涵的再认识。其后经过思考,我们深化了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澄心”文化的提出,便于我们对学校情感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和课程文化等学校文化的理解,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挖掘、统整,更有利于重新认识“情”与“心”的关系。
从上述历程可以看出,“澄心”校园文化的目标确立,是学校实施心育和情感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构建的必然产物,它为学校深入探索新时期科学育人规律、实行校园文化的再构,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二、“澄心”校园文化的教育理解
有关“澄心”教育理念的提出最早开始于2007年,经过5年的关注和孕育,学校用文化的视角进行解读,试图以“澄心”校园文化统领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校园环境建设、课程改革、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力图形成学校教育群体的价值认同。
何谓“澄心”?澄,如水之静,蕴含清澈,透明之意。“澄心”语出南宋理学家李侗,他指出:“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明代学者吕坤认为:“学问以澄心为大根本”,并提出:“只有澄心,方能精神纯粹,进而明人伦、遵道义。”结合人本理念与范畴的思考,我们认为,澄心的精神恰恰表达的是教育工作者为了事业专心致志的忘我精神;是塑造每一位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态度;是学校追求坚定的教育信念,高远的教育理想的行为表达。
“澄心”文化具备以下几种内涵特质:
其一,求真。求真就是追求主体平静真实的心灵状态,追求真实的自我,在“澄心”文化的熏染下,学校的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都内守平静,不浮躁;同时外露本真,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真实地展现自我。在教学中,能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学问之道。
其二,和谐。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充分放松,不需要任何戒备时,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挥自己的潜能。“澄心”文化就是倡导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得师生身心愉悦,融洽相处,相互协同,彰显潜能,促进共同发展。
其三,规范。“澄心”文化不仅追求自然,还蕴含“道法自然”的规范,校园内的每个个体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需要遵守的生活规范,通情明理作为一种行为自觉,深入教师与学生的内心,从而使得学校生活井然有序。 其四,进取。学校提出,无论是教师个体,还是学生群体都不应满足于现状,要不懈奋进,积极向上。教师认真钻研教学艺术,学生虚心求教,富有朝气,能围绕个体既定目标不断发展。
学校构建“澄心”文化就是要确立学校对教育理解和行为的客观标准,营造优化的育人环境,弘扬生命的意义,提升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促进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构建“澄心”文化,实际上是对我国当代教育方針和教育使命的校本化表达。
三、“澄心”校园文化的价值探讨
由“澄心”理念塑就的校园文化价值体系,是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文化形态中实现“人”的发展与继承的。
(一)“多元化”形态——“澄心”文化的学校整体精神建构
1.以“澄心”延伸学校的情感文化
情感文化的核心策略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可以说情感的浸染渗透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如果教育者的情感输出并非源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那么情感文化的实施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倡导“澄心”就是要让教育者抱着一颗纯净、透亮的心灵去做真教育,用这份“纯真”的情感感染学生个体,引发出其内心的“真实”,从而延伸和充盈情感文化的意蕴。
2.以“澄心”营造学校的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文化,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以往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在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上做了努力,但是人文环境氛围的营造仍存在不足,例如,学校组织的晨读、午练的状况还不够理想,主题教育活动不够鲜明,教师书香校园的氛围还不够浓郁,等等。“澄心”就是要让教师静下心专注做自己的事,打造氛围做细做实,不懈努力。
3.以“澄心”完善学校的管理文化
管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之一。学校管理文化的建设涉及管理制度、管理思路以及管理方法和技术的明晰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形成人人自觉遵章守纪,管理制度得以完全贯彻的局面。要使规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除了需要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外,还需要“澄心”理念的引领。要通过用心建设和维系管理,最终形成公开的制度,公正的管理,彰显教育秩序,形成人人追求积极健康、以自律管理为己任的团结协作态势。
4.以“澄心”建设学校的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指基于社会对下一代应具备的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包括人格的培养、人文的熏陶、心灵的唤醒、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智力的开发。“澄心”理念塑造下的课程文化,通过建立健全由语、数、外特级教师领衔的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深入到课程改革的研究中去,摒弃浮躁,心无旁骛,努力创新,扎扎实实地做真教育。我们还基于课程文化建设,规划了两个省级“十二五”重点课题,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二)“人化”价值——“澄心”理念下的教育群体发展
1.以“澄心”提升管理者的素养
管理者在面对复杂事务时,应及时做出理智的决断,将学校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劲,推动学校群体成员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建立一个心意归一的团结的集体,在面对困难时,管理者应调整心态,摆正位置,在“公”与“私”之间做出选择。管理者应秉持“澄心”的理念,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以提高自身的管理素养。
2.以“澄心”提升教师工作的幸福感
教师每天要面对众多学生,处理教育教学事务时,往往存在不少有形与无形的攀比和竞争,内心压力自然产生。如:学生之间产生矛盾,需要教师及时处理、化解;一些学生学业成绩不理想,需要教师想方设法转化、提升;自习、集散班级秩序混乱,需要教师及时的调整,开展各方面活动,需要教师组织发动;等等。长期的烦琐事务,使教师易于产生枯燥和浮躁的心理,滋生职业倦怠。运用“澄心”理念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平凡琐碎是孕育发展的温床,错误是学生成长过程难免而且宝贵的经历,要包容学生的错误,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教师在工作中体验成就,职业的幸福感也油然而生。
3.以“澄心”促进学生最大化发展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陶行知先生认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所知道的交给学生。”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据此,“澄心”教育提出了如下的学生培养目标:其一,心性目标:快乐健康、自尊自爱、感恩向善;其二,知性目标:积极勤奋、敏锐好奇、学有所长;其三,德性目标:高尚情怀、现代风范、创意生活。“澄心”文化确立的三方面目标,其根本宗旨就是追求学生实现自由的、充分的最大化发展。
对“澄心”文化的价值探讨,既表明文化塑人的意义,还反映澄心文化熏陶在学生成长中的整体建构作用,也充分体现构建“澄心”文化内涵的必要性。
四、“澄心”校园文化的实践举措
我们认为,学校运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努力探寻育人的方向和举措的改进,并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文化的过程。学校着意构建“澄心”文化,使之适合学校发展,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并最终形成学校特色。
(一)让“澄心”文化成为全员教育行为的自觉
文化建构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营造、建设、完善和刷新学校面貌的活动和过程。因此,构建“澄心”文化必须成为本校教育者的行为自觉。这需要学校的教师群体将每项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用“澄心”精神努力践行真教育。首先,我们坚持思想领先。“十一五”期间,徐长茂校长提出了“让优秀成为习惯,让智慧激荡课堂,让幸福充满校园”的总纲性要求,使每位教师对“澄心”校园有认同感、归属感。这就为“澄心”文化构建形成了思想意识上的引领。其次,强化学校各部门的“澄心”管理意识,在实施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上强调用“心”管理,达成形神合一的效果。最后,完善和落实“澄心”精神的制度建设,引导学校全体成员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为营造纯净、和谐的校园而努力。 (二)让“澄心”文化成为指引教育人生的路径
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性力量,是校园文化构建的主体,教师能否成就教育人生,直接关系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只有教师文化意识提升了,学生才能发展,学校文化品位才能得以彰显。如何强化教师的“澄心”文化意识呢?我们的做法是:其一,观念上的引领。通过“澄心”教育不断充实教师的精神世界,通过文化宣传的手段提升教师的认识。比如我们利用学校网页设置“澄心”小贴士,上面记录着教育专家的教育心得和对教育的理解;通过文化宣传栏、班级文化墙、教学媒体等形式宣传“澄心”教育的内涵和策略。其二,办学中的开放。学校定期聘请教科研专家、学者来校做讲座,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改变教师传统守旧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业务能力。其三,增强教师的文化反思力。学校提倡实行教师人人有文化的研究专题,月月做好记录反思,从而引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让“澄心”文化成为学校教育创新的动力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根据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走个性化、特色性和有影响力之路,生成学校自己的特色文化。学校“澄心”文化的特色创建之路可分为四步。第一步,制定“澄心”文化发展规划。整体着眼,立足长远,形成全校万众一心的愿景。第二步,开展“澄心”文化实践活动。如为建设“澄心”文化群体开展的八十多个社团建设,竖笛、鼓号艺术团建设;为营造“澄心”文化氛围开展的心理教育月、读书节、生命活动周等系列活动;为传承“澄心”文化开辟的情感教育校本课程、编印的读本;等等。此外,为了充分挖掘学生潜能,革新课堂教学,学校制定了“让学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在全校各年级、各学科积极组织实施。第三步,实施“澄心”文化评价制度。为了让学校的“澄心”特色文化根植于教师、学生的心中,我们发动师生制定指标,开展“澄心”文化大使的评比活动,组建“少年环境研究院”,兴办“娃娃文学院”,作为“澄心”文化活动的载体,开展“九好少年”、少先队“争章”等活动。第四步,拓宽“澄心”文化辐射空间。學校将特色教育向社区浸润,发挥辐射影响力,开办“澄心”文化家长学校、网络论坛;开展“澄心”文化校外展示活动。这些举措的实施为学校的“澄心”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助推力。
责任编辑:赵赟
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ng “Chengxin” School Culture
XIE Zizho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