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
一、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的政治抱负。然后因势利导,结合作文训练,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受,许多同学都在作文里写道:“……从古人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质中,让我懂得了,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一定要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吃苦在先,享乐在后……”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读写能力,也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苦乐观,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深刻的提炼,让学生懂得作者在饥寒交迫之际,还能推己及人,想到普天之下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一样处于困苦境地的贫苦大众,其崇高而真挚的感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能做到这样呢?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接着我给学生补充了许多名人的例子,如,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希望他们也能像古人一样,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科学引导,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
当前,中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容易使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如,在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古文时,我抓住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中考将至,而产生畏惧、退缩心理的时机,向学生们讲解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逆境才能成材”的道理,并让他们将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伴随他们迎接中考的挑战。有的学生在课外练笔中写道:“……现在每当我默念着那句名言,心中总感觉到有无穷的动力,而不再是充满害怕和畏惧了,我要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意志,成功地踏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可见,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在文学作品的陶冶下,有助于他们培养出坚忍不拔的意志。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名著,如,《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朱彦夫的《极限人生》等,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三、审时度势,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由于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被看作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久而久之,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了依赖、霸道、骄横的心理。这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在困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走到社会则根本无法立足。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娇生惯养问题的严重性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特意选择了《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豢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也会如虎皮鹦鹉一般,落得“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后果。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要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去开创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时,可以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教学中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立志,引导学生去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我相信,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课题必然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SG147
(作者单位:甘肃酒泉第五中学)
一、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的政治抱负。然后因势利导,结合作文训练,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受,许多同学都在作文里写道:“……从古人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质中,让我懂得了,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一定要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吃苦在先,享乐在后……”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读写能力,也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苦乐观,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深刻的提炼,让学生懂得作者在饥寒交迫之际,还能推己及人,想到普天之下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一样处于困苦境地的贫苦大众,其崇高而真挚的感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能做到这样呢?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接着我给学生补充了许多名人的例子,如,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希望他们也能像古人一样,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科学引导,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
当前,中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容易使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如,在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古文时,我抓住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中考将至,而产生畏惧、退缩心理的时机,向学生们讲解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逆境才能成材”的道理,并让他们将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伴随他们迎接中考的挑战。有的学生在课外练笔中写道:“……现在每当我默念着那句名言,心中总感觉到有无穷的动力,而不再是充满害怕和畏惧了,我要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意志,成功地踏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可见,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在文学作品的陶冶下,有助于他们培养出坚忍不拔的意志。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名著,如,《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朱彦夫的《极限人生》等,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三、审时度势,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由于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被看作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久而久之,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了依赖、霸道、骄横的心理。这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在困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走到社会则根本无法立足。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娇生惯养问题的严重性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特意选择了《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豢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也会如虎皮鹦鹉一般,落得“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后果。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要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去开创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时,可以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教学中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立志,引导学生去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我相信,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课题必然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SG147
(作者单位:甘肃酒泉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