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乘坐专机10个小时抵达瑞士第一大城市苏黎世,再换汽车两个多小时到位于半山腰的兰德夸特火车站,接着换乘专列,在两架直升机的护送下,又行驶一个多小时。当地时间1月20日傍晚,历经长达15个小时的奔波后,李克强总理抵达皑皑白雪掩映下的冬日里的瑞士小镇达沃斯。
应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瑞士联邦政府邀请,李克强于1月20日至22日出席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并对瑞士进行工作访问。此次访问,也是中国主要领导人2015年首次出访。
时隔五年后,李克强再次来到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称,欢迎中国总理“回家”。尽管有全球50余位各国政要需接待,但身为东道主的施瓦布还是在日程最为紧张的20日晚专门腾出时间欢迎李克强总理,并邀请李克强一行与他共进晚餐。
2010年,李克强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而自2007年开始每年都在中国召开的被称为“夏季达沃斯”的“新领军者年会”上,李克强更是多次出席。
今年的年会规模空前,约5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来自140多个国家的政界、商界、学术界、媒体的参会代表共计超过2500人。李克强的到来,让今年的论坛年会更添“中国分量”。
“全球新局势、中国新常态”,中国前驻瑞士大使董津义用这样的一副对联来总结李克强总理此次的达沃斯之行。“这次达沃斯年会的主题是‘全球新局势’,李总理向国际社会阐述的是中国新常态。”董津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如果还要配个横批,那就是‘同舟共济’。”董津义说。
在李克强抵达达沃斯的同一天,1月20日报道称中国国家统计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4年中国经济数据。其中,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增幅是中国近24年里最低的一次,也略低于李克强总理3月份在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的预期(7.5%)。
在素有“世界经济风向标”之称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与会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很关注。面对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关切,李克强第一时间作出回应。
在1月21日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特别致辞中,李克强给与会者讲解了一道算术题,“中国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基数增大,即使是7%的增长,年度现价增量也达到8000多亿美元,比5年前增长10%的数量还要大。”
李克强总理此次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主要有三场重要活动。在论坛全会上发表特别致辞并答问是其中之一,另外两场是与论坛国际工商理事会代表对话交流以及会见论坛主席施瓦布。
在这场备受参会者关注的题为《维护和平稳定,推动结构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特别致辞中,李克强在介绍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和现行政策时,俨然成了一名“解说员”,或巧打比方,或援引数据,形象生动解释着“中国经济新常态”: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中国,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大家知道,滑雪有三要素,速度、平衡、勇气,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就是要在保持中高速的增长当中,平衡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关系”,在滑雪胜地达沃斯,李克强用当地人最容易接受的例子巧妙比喻,解释中国经济目前的特点。
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特别致辞中还指出,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既有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也是内在的经济规律。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不一味追求速度,紧绷的供求关系变得舒缓,重荷的资源环境得以减负,可以腾出手来推进结构性改革,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发展阶段演进。
“我们没有采取强刺激,而是强力推进改革。”李克强向参会者传递出中国领导人的信心,中国经济的“列车”不仅不会掉挡失速,反而会跑得更稳健有力,带来新机遇,形成新动能。
推进结构性改革,是李克强的信心所在。他提出用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开启“双引擎”,助力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我在这里要向大家传递的信息是,中国不会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李克强态度明确地宣布。
对于李克强总理的特别致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将李克强致辞将其概括为“三心”:一是传递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信心;二是传递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三是传递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的真心。
“这‘三心’是李克强总理带给世界的新年礼物,回应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的关注。” 阮宗泽说。
在出席另外一场重要活动——与论坛国际工商理事会代表对话交流时,李克强也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界嘉宾们传递信心,并“好客”地欢迎他们来中国投资,“中国开放的大门会开得越来越大”。
“我们正探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于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我们已经将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少数必须保留的审批变成核准”。李克强用中国的政策创新来为企业界嘉宾提供信心支撑。
2010年1月,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第一次出席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对瑞士展开访问。其间,中瑞双方宣布启动自贸协定谈判。
“2009年温家宝总理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访问瑞士时,中瑞成立了联合工作组,进行可行性研究。一年之后,李克强副总理再来瑞士时,双方正式宣布开始进行谈判。”董津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至2010年,董津义任中国驻瑞士大使。
在李克强的亲自推动下,中瑞自贸协定谈判进行了9轮,历时3年。2013年5月,李克强在升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后的首次对外出访中,将瑞士作为首个欧洲国家。而在这次访瑞期间,结束中瑞自贸协定谈判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意味着瑞士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欧洲大陆国家。 同年7月,中瑞自贸协定在北京正式签署,并于一年后正式生效。根据协定,瑞方将对中方99.7%的出口产品立即实施零关税,中方将对瑞方84.2%的出口最终实施零关税,如果加上部分降税的产品,瑞士参与降税的产品比例是99.99%,中方是96.5%。有分析称,这样的比例超过一般自贸协定中90%的降税水平。以瑞士手表出口到中国为例,十年内将降税60%。
时隔19个月,再次到访瑞士的李克强,见证了“中瑞自贸时代”合作的新升级。当地时间1月21日下午,李克强在达沃斯同瑞士联邦主席索马鲁加举行会谈时宣布,愿给予瑞士500亿元人民币的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配额。这意味着,瑞士人可以拿出500亿元人民币投资中国A股市场。此外,中瑞央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加强双方在人民币业务方面的合作,条件成熟时在瑞士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而苏黎世也将成为继伦敦、巴黎、法兰克福、卢森堡之后的又一个欧洲人民币离岸市场。
“瑞士现在还没有一家中国金融机构的分行,备忘录的签署将会推动中国金融机构进入瑞士。”董津义介绍。
在发展对华关系上,瑞士又创造了一个“第一”。中瑞自贸协定是中国同欧洲大陆国家的第一个自贸协定,也是中国同世界经济20强国家的第一个自贸协定。之前,“第一”在中瑞关系的历史中比比皆是:1950年初,瑞士就成为最早承认我们的西方国家之一;1980年,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刚刚开启,瑞士企业便与中方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工业企业;进入新世纪,当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时,瑞士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欧洲国家。
在2013年5月访问瑞士时,李克强指出,中瑞关系之所以历久弥新,成为不同制度之间友好交往的典范,主要得益于一种敢为天下先、争当“第一”的品质。他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今后还会创造许多新的“第一”。这一年多里,如他所料,“第一”接连出现。
“中瑞自贸协定将会成为今后中国同其他欧洲国家以及发达国家寻求达成双边自贸协定的一个样板。”董津义说。
但正如李克强总理在特别致辞中引用欧洲谚语所提,“面对变革之风,有人砌围墙,有人转风车”,贸易保护主义依然盛行。
李克强指出,中国倡导顺势而为,坚持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积极扩大区域经济合作,打造全球的价值链,迎接新科技革命的到来。“面对多变的经济形势,我们主张要大力推动开放创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7年来的实践证明,唯有同舟共济,才能渡过难关。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各国有权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经济政策,但是也应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宏观政策协调,扩大利益汇合点,实现共同发展”。
“达沃斯曾经是治疗肺病的疗养地,因为盘尼西林的发明而转型。时至今日,达沃斯已经成为‘头脑风暴’的智力中心,世界也需要新的‘盘尼西林’来应对新挑战。”李克强在达沃斯也为世界经济也开出了“药方”。
“李总理的讲话非常简练,很生动也很深刻。他用了很多就地取材的例子,比如说安详宁静的小镇盘尼西林,还有滑雪,因为达沃斯是一个滑雪胜地,用这种例子来阐述他的理念,阐述中方的政策,很亲切,让人很容易懂,很具体。”董津义说。
应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瑞士联邦政府邀请,李克强于1月20日至22日出席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并对瑞士进行工作访问。此次访问,也是中国主要领导人2015年首次出访。
时隔五年后,李克强再次来到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称,欢迎中国总理“回家”。尽管有全球50余位各国政要需接待,但身为东道主的施瓦布还是在日程最为紧张的20日晚专门腾出时间欢迎李克强总理,并邀请李克强一行与他共进晚餐。
2010年,李克强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而自2007年开始每年都在中国召开的被称为“夏季达沃斯”的“新领军者年会”上,李克强更是多次出席。
今年的年会规模空前,约5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来自140多个国家的政界、商界、学术界、媒体的参会代表共计超过2500人。李克强的到来,让今年的论坛年会更添“中国分量”。
“全球新局势、中国新常态”,中国前驻瑞士大使董津义用这样的一副对联来总结李克强总理此次的达沃斯之行。“这次达沃斯年会的主题是‘全球新局势’,李总理向国际社会阐述的是中国新常态。”董津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如果还要配个横批,那就是‘同舟共济’。”董津义说。
中国经济的“列车”不会掉挡失速
在李克强抵达达沃斯的同一天,1月20日报道称中国国家统计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4年中国经济数据。其中,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增幅是中国近24年里最低的一次,也略低于李克强总理3月份在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的预期(7.5%)。
在素有“世界经济风向标”之称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与会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很关注。面对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关切,李克强第一时间作出回应。
在1月21日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特别致辞中,李克强给与会者讲解了一道算术题,“中国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基数增大,即使是7%的增长,年度现价增量也达到8000多亿美元,比5年前增长10%的数量还要大。”
李克强总理此次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主要有三场重要活动。在论坛全会上发表特别致辞并答问是其中之一,另外两场是与论坛国际工商理事会代表对话交流以及会见论坛主席施瓦布。
在这场备受参会者关注的题为《维护和平稳定,推动结构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特别致辞中,李克强在介绍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和现行政策时,俨然成了一名“解说员”,或巧打比方,或援引数据,形象生动解释着“中国经济新常态”: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中国,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大家知道,滑雪有三要素,速度、平衡、勇气,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就是要在保持中高速的增长当中,平衡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关系”,在滑雪胜地达沃斯,李克强用当地人最容易接受的例子巧妙比喻,解释中国经济目前的特点。
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特别致辞中还指出,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既有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也是内在的经济规律。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不一味追求速度,紧绷的供求关系变得舒缓,重荷的资源环境得以减负,可以腾出手来推进结构性改革,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发展阶段演进。
“我们没有采取强刺激,而是强力推进改革。”李克强向参会者传递出中国领导人的信心,中国经济的“列车”不仅不会掉挡失速,反而会跑得更稳健有力,带来新机遇,形成新动能。
推进结构性改革,是李克强的信心所在。他提出用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开启“双引擎”,助力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我在这里要向大家传递的信息是,中国不会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李克强态度明确地宣布。
对于李克强总理的特别致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将李克强致辞将其概括为“三心”:一是传递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信心;二是传递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三是传递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的真心。
“这‘三心’是李克强总理带给世界的新年礼物,回应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的关注。” 阮宗泽说。
在出席另外一场重要活动——与论坛国际工商理事会代表对话交流时,李克强也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界嘉宾们传递信心,并“好客”地欢迎他们来中国投资,“中国开放的大门会开得越来越大”。
“我们正探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于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我们已经将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少数必须保留的审批变成核准”。李克强用中国的政策创新来为企业界嘉宾提供信心支撑。
也为世界经济开出“药方”
2010年1月,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第一次出席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对瑞士展开访问。其间,中瑞双方宣布启动自贸协定谈判。
“2009年温家宝总理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访问瑞士时,中瑞成立了联合工作组,进行可行性研究。一年之后,李克强副总理再来瑞士时,双方正式宣布开始进行谈判。”董津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至2010年,董津义任中国驻瑞士大使。
在李克强的亲自推动下,中瑞自贸协定谈判进行了9轮,历时3年。2013年5月,李克强在升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后的首次对外出访中,将瑞士作为首个欧洲国家。而在这次访瑞期间,结束中瑞自贸协定谈判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意味着瑞士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欧洲大陆国家。 同年7月,中瑞自贸协定在北京正式签署,并于一年后正式生效。根据协定,瑞方将对中方99.7%的出口产品立即实施零关税,中方将对瑞方84.2%的出口最终实施零关税,如果加上部分降税的产品,瑞士参与降税的产品比例是99.99%,中方是96.5%。有分析称,这样的比例超过一般自贸协定中90%的降税水平。以瑞士手表出口到中国为例,十年内将降税60%。
时隔19个月,再次到访瑞士的李克强,见证了“中瑞自贸时代”合作的新升级。当地时间1月21日下午,李克强在达沃斯同瑞士联邦主席索马鲁加举行会谈时宣布,愿给予瑞士500亿元人民币的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配额。这意味着,瑞士人可以拿出500亿元人民币投资中国A股市场。此外,中瑞央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加强双方在人民币业务方面的合作,条件成熟时在瑞士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而苏黎世也将成为继伦敦、巴黎、法兰克福、卢森堡之后的又一个欧洲人民币离岸市场。
“瑞士现在还没有一家中国金融机构的分行,备忘录的签署将会推动中国金融机构进入瑞士。”董津义介绍。
在发展对华关系上,瑞士又创造了一个“第一”。中瑞自贸协定是中国同欧洲大陆国家的第一个自贸协定,也是中国同世界经济20强国家的第一个自贸协定。之前,“第一”在中瑞关系的历史中比比皆是:1950年初,瑞士就成为最早承认我们的西方国家之一;1980年,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刚刚开启,瑞士企业便与中方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工业企业;进入新世纪,当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时,瑞士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欧洲国家。
在2013年5月访问瑞士时,李克强指出,中瑞关系之所以历久弥新,成为不同制度之间友好交往的典范,主要得益于一种敢为天下先、争当“第一”的品质。他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今后还会创造许多新的“第一”。这一年多里,如他所料,“第一”接连出现。
“中瑞自贸协定将会成为今后中国同其他欧洲国家以及发达国家寻求达成双边自贸协定的一个样板。”董津义说。
但正如李克强总理在特别致辞中引用欧洲谚语所提,“面对变革之风,有人砌围墙,有人转风车”,贸易保护主义依然盛行。
李克强指出,中国倡导顺势而为,坚持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积极扩大区域经济合作,打造全球的价值链,迎接新科技革命的到来。“面对多变的经济形势,我们主张要大力推动开放创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7年来的实践证明,唯有同舟共济,才能渡过难关。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各国有权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经济政策,但是也应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宏观政策协调,扩大利益汇合点,实现共同发展”。
“达沃斯曾经是治疗肺病的疗养地,因为盘尼西林的发明而转型。时至今日,达沃斯已经成为‘头脑风暴’的智力中心,世界也需要新的‘盘尼西林’来应对新挑战。”李克强在达沃斯也为世界经济也开出了“药方”。
“李总理的讲话非常简练,很生动也很深刻。他用了很多就地取材的例子,比如说安详宁静的小镇盘尼西林,还有滑雪,因为达沃斯是一个滑雪胜地,用这种例子来阐述他的理念,阐述中方的政策,很亲切,让人很容易懂,很具体。”董津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