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机械基础课程是高校工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创新教育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实践的文章,结合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对创新教育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实践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培养创新人才,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性。
关键词:创新;机械;课程
分类号:TH111
创新设计体现了人们依据社会需要,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创造性地构思产品的完整思维过程,是设计构思的高智商思维活动。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根据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机理和过程,利用先进的现代设计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方案、结构的设计,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前机械基础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大多遵循原来课程的发展轨迹,甚至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还停留在以前中职教育时代。在新的形势下,创新教育是整个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要培养创新人才,更新教育观念是先导,树立新的教师观是保障,加强实践训练是途径。
作为机械基础课程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学创新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再加上我国对教育进行大力的推进,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都使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国策过程中,学生提升素质以及进行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根据近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试图就对机械基础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机械基础课教学创新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培养创新人才,更新教育观念是核心21世纪的人才应是开拓型、创造型、复合型的人才,应有宽厚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是他们基本素质的具体表现。机械基础课程是工科院校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课程包括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公差及技术测量、材料学和加工工艺等多门相关课程。为了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1·树立教育质量观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不能像过去那样单纯的追求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知识学习质量,而是要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让学生的知识积累、创新能力、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素质都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2·树立自主教育观不能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使教学工作成了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学产生互动效果。变被动教育为自主教育。
3·树立个性发展教育观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鼓励有个性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特长,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对于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必须以这些新的教育观念为先导,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培养出顺应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二、机械基础课程的创新教育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对机械基础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删减、更新、充实和加强,而相关部分更注意分工和衔接,重组教学结构,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将原来的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相关知识融为一门新的课程———机械基础。它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将这几门课程及相关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门学用结合的综合性专业技术课。为此,将工程制图中画法几何理论部分删除,仅保留了点、线、面几何作图的基础部分;增加轴测图部分的练习,用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将螺纹紧固件连接画法、轴系部件装配与装配图的有关知识合并在一起;齿轮的具体画法放在齿轮设计计算后来讲解,既避免了以前工程制图中只讲画法、设计课程中只讲计算的分散性和时间差,又能使学生了解零件设计由零件功用-材料选择-设计计算-绘制图纸的全过程;装配图拆画零件图放到课程最后,使同学们了解产品设计的全过程。课程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学生们的设计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技术的动力。
近几年来,课程学时不断压缩,非机类机械基础学时压缩为108学时。在这有限学时内,除完成原有课程的教学计划外,还需增加计算机绘图等新内容,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曾考察了河南某高职食工系98—99级《机械工程设计图学》和江苏某高校化工学院材料00—02级《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活动,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尝试,总的指导思想是保证重点、拓宽基础、培养能力。
首先,打破逻辑思维的束缚,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课程的制图教学中,增加“线面构形”、“组合体构形设计”、“零部件构形设计”等几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发散性思维和复合性思维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都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形式,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所起的作用更大。发散式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大胆假设、不受现有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灵活多变,思路广阔,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训练,能提高他们的空间构思能力和一题多解、善于变通的思维模式。
其次,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如过去对常见机构进行结构设计、运动分析的方法主要是图解法,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但同时也使学生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些工作现在完全可以用计算机辅助完成,不仅效率高,而且计算准确。课程重点应放在机械系统方案设计上,使学生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拟定机械传动系统方案,并选择最佳传动方案;在机构选型时,能对机构进行创新设计,并对机构进行评价和选择。
如过去对减速装置的设计,主要选择齿轮传动(传动比稳定),是否可用其它机构如带传动、蜗杆传动?这些机构各有什么特点?能否用已有机构的变异实现等?这些练习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极为有效的。
第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CAI辅助教学引进课堂CAI教学是一个人机交互的教学过程,它把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媒体,都集成到计算机的统一平台上,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形象地掌握、领会所学内容,并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信息。例如,在对齿轮传动原理、各种机构的运动过程讲解时,学生们往往想不出机构的运动过程,结合动画图片演示,就可解决学生听起来枯燥、老师讲解费力问题。又如在讲解尺寸标注时,利用AutoCAD先画好图,并在课堂中一边分析、一边讲解,可调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得信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最后,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解决问题的练习机会在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的教学中,布置学生们在图书馆查阅资料,任选一种机构在工程实际中的引用例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既可以锻炼同学们查阅资料的能力,又可使他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和动向。在带传动、齿轮传动、滚动轴承等内容学习后,带领同学们到一家啤酒厂和一家面粉厂参观,并让他们通过市场和网络了解生产这些产品的品种、型号、规格、质量标准、价格、应用情况等主要参数。不单单是把知识停留在书本上,而使学生们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松林 ,李波 ,刘宁;悬挂式减速器的反求设计[J];起重运输机械;2002年04期
2、胡国军;;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新体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科版);2006年04期
3、吴景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探讨[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关键词:创新;机械;课程
分类号:TH111
创新设计体现了人们依据社会需要,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创造性地构思产品的完整思维过程,是设计构思的高智商思维活动。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根据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机理和过程,利用先进的现代设计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方案、结构的设计,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前机械基础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大多遵循原来课程的发展轨迹,甚至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还停留在以前中职教育时代。在新的形势下,创新教育是整个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要培养创新人才,更新教育观念是先导,树立新的教师观是保障,加强实践训练是途径。
作为机械基础课程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学创新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再加上我国对教育进行大力的推进,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都使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国策过程中,学生提升素质以及进行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根据近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试图就对机械基础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机械基础课教学创新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培养创新人才,更新教育观念是核心21世纪的人才应是开拓型、创造型、复合型的人才,应有宽厚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是他们基本素质的具体表现。机械基础课程是工科院校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课程包括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公差及技术测量、材料学和加工工艺等多门相关课程。为了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1·树立教育质量观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不能像过去那样单纯的追求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知识学习质量,而是要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让学生的知识积累、创新能力、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素质都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2·树立自主教育观不能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使教学工作成了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学产生互动效果。变被动教育为自主教育。
3·树立个性发展教育观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鼓励有个性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特长,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对于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必须以这些新的教育观念为先导,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培养出顺应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二、机械基础课程的创新教育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对机械基础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删减、更新、充实和加强,而相关部分更注意分工和衔接,重组教学结构,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将原来的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相关知识融为一门新的课程———机械基础。它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将这几门课程及相关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门学用结合的综合性专业技术课。为此,将工程制图中画法几何理论部分删除,仅保留了点、线、面几何作图的基础部分;增加轴测图部分的练习,用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将螺纹紧固件连接画法、轴系部件装配与装配图的有关知识合并在一起;齿轮的具体画法放在齿轮设计计算后来讲解,既避免了以前工程制图中只讲画法、设计课程中只讲计算的分散性和时间差,又能使学生了解零件设计由零件功用-材料选择-设计计算-绘制图纸的全过程;装配图拆画零件图放到课程最后,使同学们了解产品设计的全过程。课程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学生们的设计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技术的动力。
近几年来,课程学时不断压缩,非机类机械基础学时压缩为108学时。在这有限学时内,除完成原有课程的教学计划外,还需增加计算机绘图等新内容,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曾考察了河南某高职食工系98—99级《机械工程设计图学》和江苏某高校化工学院材料00—02级《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活动,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尝试,总的指导思想是保证重点、拓宽基础、培养能力。
首先,打破逻辑思维的束缚,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课程的制图教学中,增加“线面构形”、“组合体构形设计”、“零部件构形设计”等几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发散性思维和复合性思维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都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形式,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所起的作用更大。发散式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大胆假设、不受现有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灵活多变,思路广阔,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训练,能提高他们的空间构思能力和一题多解、善于变通的思维模式。
其次,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如过去对常见机构进行结构设计、运动分析的方法主要是图解法,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但同时也使学生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些工作现在完全可以用计算机辅助完成,不仅效率高,而且计算准确。课程重点应放在机械系统方案设计上,使学生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拟定机械传动系统方案,并选择最佳传动方案;在机构选型时,能对机构进行创新设计,并对机构进行评价和选择。
如过去对减速装置的设计,主要选择齿轮传动(传动比稳定),是否可用其它机构如带传动、蜗杆传动?这些机构各有什么特点?能否用已有机构的变异实现等?这些练习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极为有效的。
第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CAI辅助教学引进课堂CAI教学是一个人机交互的教学过程,它把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媒体,都集成到计算机的统一平台上,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形象地掌握、领会所学内容,并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信息。例如,在对齿轮传动原理、各种机构的运动过程讲解时,学生们往往想不出机构的运动过程,结合动画图片演示,就可解决学生听起来枯燥、老师讲解费力问题。又如在讲解尺寸标注时,利用AutoCAD先画好图,并在课堂中一边分析、一边讲解,可调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得信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最后,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解决问题的练习机会在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的教学中,布置学生们在图书馆查阅资料,任选一种机构在工程实际中的引用例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既可以锻炼同学们查阅资料的能力,又可使他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和动向。在带传动、齿轮传动、滚动轴承等内容学习后,带领同学们到一家啤酒厂和一家面粉厂参观,并让他们通过市场和网络了解生产这些产品的品种、型号、规格、质量标准、价格、应用情况等主要参数。不单单是把知识停留在书本上,而使学生们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松林 ,李波 ,刘宁;悬挂式减速器的反求设计[J];起重运输机械;2002年04期
2、胡国军;;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新体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科版);2006年04期
3、吴景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探讨[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