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对山东省莱阳市生态足迹的测算,从供需平衡状况、供需结构和资源利用效率三个方面分析了莱阳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莱阳市2010年的人均生态赤字1.220087hm2,其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另外,莱阳市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且当前资源利用效率还较低。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其成因,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对发现的生态足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莱阳市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Laiy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the paper analyz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 structure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efficiency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us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deficit per capita of Laiyang City in 2010 was 1.220087hm2, which meant that the present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Laiyang City is unsustainab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ructure of supply and demand was obviously dissymmetry and the present efficiency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was lower. Based on the resul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s, resolvents were put forward and also some problems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found during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pacity; Laiyang City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0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实现整体上的良性循环。生态足迹是指按可持续发展模式,支持给定数量的人口消费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其核心观点是把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换算成对土地和水域面积的占用,反映资源消耗和废物吸收所需要的生产性土地面积[1]。
笔者运用生态足迹法对莱阳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并综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赤字原因和对策分析。最后,对生态足迹法应改进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 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法从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两方面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供需平衡状况进行综合测度,从需求面计算生态足迹,从供给面计算生态承载力,并通过两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2-5]。
2 计算与分析
2.1莱阳市2010年生态足迹计算
根据莱阳市自然资源和消费特点,确定莱阳市2010年生态足迹计算主要包括:生物资源的消费、能源的消费、贸易调整部分[6,7]。
表1 莱阳市2010年生态足迹计算
2.2 莱阳市2010年生态足迹分析
2.2.1 生态足迹供需平衡状况分析
从表1可知,莱阳市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906203hm2/人,而莱阳市2010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79677hm2/人,减去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0.093561hm2/人),则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86116hm2/人。因此,莱阳市2010年生态足迹赤字为1.220087hm2/人。生态赤字的存在,表明人类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其生态承载发展度D=0.36﹤1,供需矛盾尖锐,更进一步说明了当前生态形势的严峻性,莱阳市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
2.2.2 生态足迹供需结构分析
从莱阳市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看(图1),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在生物生产性土地的供给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之间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实际上没有化石燃料地的供给可供吸收CO2。草地和水域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草地和水域的供给仅占需求的0.018%和0.75%。建筑用地相对较好,生态供给大于生态需求。造成莱阳市草地和水域的供需矛盾尖锐的客观原因是其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计算主要基于世界平均水平折算。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莱阳市的畜牧业生产绝大部分不依靠天然草地,而是通过农业内部调整,利用耕地发展人工草地,增加饲料作物的产量,或利用农业生产的秸秆来发展畜牧业,但这不可避免的加剧了耕地供需之间的矛盾。就水产品而言,我国淡水养殖水平较高,水产品的生产并不依靠大面积的水域,可通过集约化的人工养殖,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补偿水域面积的不足[8]。
从莱阳市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的需求结构来看(图2),化石燃料用地、耕地、林地、草地的需求空间分别占全部需求空间的29%、25%、22%、18%。这主要与莱阳市的产业结构有关,莱阳市是农业大县,且工业以化工等高耗能型行业为主。从莱阳市2010年人均生态空间供给结构看(图3),其供给的人均生态足迹中耕地为0.616715hm2/人,占总生态空间的79%。另外,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12%的生态土地空间实际并没有留出。总的来看,莱阳市用于人类消费的可用生态用地类型结构较为单一。
3 生态赤字分析
3.1 生态赤字原因分析
⑴ 人口过多。生态赤字是人口密度的函数。莱阳市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近年来人口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迅速,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逐渐降低。
⑵ 自然资源匮乏。莱阳市自然资源相对比较貧乏。首先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加之人口压力不断加大,使得莱阳市人均生态承载力有下降趋势;其次常规能源储量少,绝大部分依靠进口,能源缺口大;再次水资源贫乏,浪费与污染并重。
⑶ 浪费严重。莱阳市自然资源和能源缺口较大,另一方面其工农业发展以粗放型为主,利用效率较低,浪费严重。
3.2 减少生态赤字的对策
⑴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人口是人均生态足迹的基数,直接影响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要坚持贯彻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减轻生态系统人口超负荷的现象。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正规教育和在职教育,普遍提高人口总体素质。
⑵ 改变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生态足迹的理念分析表明,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是影响城市生态足迹大小的关键因素。因此,为减少人均生态足迹,应通过循环利用、节能技术等措施高效利用现有资源量,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
⑶ 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加强耕地、林地、建筑用地等的保护和管理,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生物量产出率,可持续利用现有资源。
⑷ 搞好土地总体规划,要认真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搞好用地结构调整。
⑸ 提高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应进一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益,开发利用多种土地类型,使生态足迹多样性进一步提高,促使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⑹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运用法律、法规等保护当地的生态条件。同时,加强有关法律的执行检查的力度,依法打击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行为。
4 讨论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为衡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审视角度,同其他度量手段相比,具有简单、快速和综合等特点,不失为一种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程度的较好方法,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生态足迹分析法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后研究中需进一步完善[9-10]。
⑴ 模型假设条件存在较大缺陷。土地“空间互斥性”假设忽略了各类土地功能的多样性和一定程度的功能替代性,导致生态足迹供给计算结果偏低的系统误差。
⑵ 生态足迹模型基于全球平均产量为1的基础上计算出的生物资源消费生态足迹忽视了生物生产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和掠夺,抹杀了科技进步对承载更多人口的支撑作用,掩盖了某种消费商品的世界平均产量下降导致的全球生态足迹供给的实际下降,并造成类似“货币幻觉”的“生态足迹幻觉”。
⑶ 生态足迹模型目前仅仅是一个静态模型,但不具有针对社会发展动态性特征的预测功能,无法反映未来的趋势,不能监测变化过程。
⑷ 生态足迹模型忽略了人口流动所带来的物流和能流的改变,对于进出口贸易带来的物流和能流影响不敏感。
⑸ 生态足迹模型是使用不同年际资料进行计算,但由于不同年份的生物产量有所波动,因而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差异。
⑹ 生态足迹模型只是从土地承载力角度判别人口是否超载,是对某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简单与相对衡量,并不能对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进行评价。
虽然生态足迹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并不妨碍它的广泛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一个在不断改进的新生事物,生态足迹分析法将逐渐完善,并有效地促进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参考文献:
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t al.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3): 375-390.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 地理学报, 2000,55(5): 607-616.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CHENG Guo-dong.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Gansu Province[J]. Acta Geographical Sinica, 2000,55(5): 607-616.
郭秀锐, 杨居荣, 毛显强. 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J]. 地理研究, 2003,22(5): 654-662. GUO Xiu-rui, YANG Ju-rong, MAO Xian-qiang.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3,22(5): 654-662.
郝翠晔, 邢恩德, 奈民夫·那顺. 包头市2002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6(6): 15-19. HAO Cui-ye, XING En-de, NAI Min-fu·Nashun.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Bao Tou City inner Mongolia in 2002 [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5, 26(6): 15-19.
徐国泉, 姜照华, 薛宏雨.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承载力分析-以大连市为例[J]. 资源调查与评价, 2004, 21(3): 1-5. XU Guo-quan, JIANG Zhao-hua, XUE Hong-yu.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bility Based on Evological Footprint Theory[J]. Reso- urces Survey and Evaluation, 2004, 21(3): 1-5.
紫檀, 潘志华. 内蒙古武川县生态足迹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10(1): 64-68. ZI Tan, PAN Zhi-hua.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of Wu chuan county[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2005, 10(1): 64-68.
张新主, 曹明明. 西安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 水土保持通报, 2005, 25(2): 92-96. ZHANG Xin-zhu, CAO Ming-ming.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Xi’an City [J].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5, 25(2): 92-96.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陈东景.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2): 280-285. 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CHENG Guo-dong, CHEN Dong-jing.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city analysis of China in 1999[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3, 14(2): 280-285.
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t al. Ecologi- cal footprints of Nations [R]. Toronto: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 1997, 10-21.
邱大雄. 能源规划与系统分析[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QIU Da-xiong. Energy planning and analysis[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1995.
注:文章內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莱阳市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Laiy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the paper analyz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 structure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efficiency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us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deficit per capita of Laiyang City in 2010 was 1.220087hm2, which meant that the present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Laiyang City is unsustainab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ructure of supply and demand was obviously dissymmetry and the present efficiency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was lower. Based on the resul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s, resolvents were put forward and also some problems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found during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pacity; Laiyang City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0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实现整体上的良性循环。生态足迹是指按可持续发展模式,支持给定数量的人口消费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其核心观点是把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换算成对土地和水域面积的占用,反映资源消耗和废物吸收所需要的生产性土地面积[1]。
笔者运用生态足迹法对莱阳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并综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赤字原因和对策分析。最后,对生态足迹法应改进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 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法从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两方面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供需平衡状况进行综合测度,从需求面计算生态足迹,从供给面计算生态承载力,并通过两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2-5]。
2 计算与分析
2.1莱阳市2010年生态足迹计算
根据莱阳市自然资源和消费特点,确定莱阳市2010年生态足迹计算主要包括:生物资源的消费、能源的消费、贸易调整部分[6,7]。
表1 莱阳市2010年生态足迹计算
2.2 莱阳市2010年生态足迹分析
2.2.1 生态足迹供需平衡状况分析
从表1可知,莱阳市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906203hm2/人,而莱阳市2010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79677hm2/人,减去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0.093561hm2/人),则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86116hm2/人。因此,莱阳市2010年生态足迹赤字为1.220087hm2/人。生态赤字的存在,表明人类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其生态承载发展度D=0.36﹤1,供需矛盾尖锐,更进一步说明了当前生态形势的严峻性,莱阳市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
2.2.2 生态足迹供需结构分析
从莱阳市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看(图1),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在生物生产性土地的供给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之间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实际上没有化石燃料地的供给可供吸收CO2。草地和水域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草地和水域的供给仅占需求的0.018%和0.75%。建筑用地相对较好,生态供给大于生态需求。造成莱阳市草地和水域的供需矛盾尖锐的客观原因是其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计算主要基于世界平均水平折算。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莱阳市的畜牧业生产绝大部分不依靠天然草地,而是通过农业内部调整,利用耕地发展人工草地,增加饲料作物的产量,或利用农业生产的秸秆来发展畜牧业,但这不可避免的加剧了耕地供需之间的矛盾。就水产品而言,我国淡水养殖水平较高,水产品的生产并不依靠大面积的水域,可通过集约化的人工养殖,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补偿水域面积的不足[8]。
从莱阳市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的需求结构来看(图2),化石燃料用地、耕地、林地、草地的需求空间分别占全部需求空间的29%、25%、22%、18%。这主要与莱阳市的产业结构有关,莱阳市是农业大县,且工业以化工等高耗能型行业为主。从莱阳市2010年人均生态空间供给结构看(图3),其供给的人均生态足迹中耕地为0.616715hm2/人,占总生态空间的79%。另外,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12%的生态土地空间实际并没有留出。总的来看,莱阳市用于人类消费的可用生态用地类型结构较为单一。
3 生态赤字分析
3.1 生态赤字原因分析
⑴ 人口过多。生态赤字是人口密度的函数。莱阳市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近年来人口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迅速,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逐渐降低。
⑵ 自然资源匮乏。莱阳市自然资源相对比较貧乏。首先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加之人口压力不断加大,使得莱阳市人均生态承载力有下降趋势;其次常规能源储量少,绝大部分依靠进口,能源缺口大;再次水资源贫乏,浪费与污染并重。
⑶ 浪费严重。莱阳市自然资源和能源缺口较大,另一方面其工农业发展以粗放型为主,利用效率较低,浪费严重。
3.2 减少生态赤字的对策
⑴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人口是人均生态足迹的基数,直接影响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要坚持贯彻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减轻生态系统人口超负荷的现象。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正规教育和在职教育,普遍提高人口总体素质。
⑵ 改变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生态足迹的理念分析表明,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是影响城市生态足迹大小的关键因素。因此,为减少人均生态足迹,应通过循环利用、节能技术等措施高效利用现有资源量,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
⑶ 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加强耕地、林地、建筑用地等的保护和管理,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生物量产出率,可持续利用现有资源。
⑷ 搞好土地总体规划,要认真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搞好用地结构调整。
⑸ 提高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应进一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益,开发利用多种土地类型,使生态足迹多样性进一步提高,促使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⑹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运用法律、法规等保护当地的生态条件。同时,加强有关法律的执行检查的力度,依法打击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行为。
4 讨论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为衡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审视角度,同其他度量手段相比,具有简单、快速和综合等特点,不失为一种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程度的较好方法,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生态足迹分析法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后研究中需进一步完善[9-10]。
⑴ 模型假设条件存在较大缺陷。土地“空间互斥性”假设忽略了各类土地功能的多样性和一定程度的功能替代性,导致生态足迹供给计算结果偏低的系统误差。
⑵ 生态足迹模型基于全球平均产量为1的基础上计算出的生物资源消费生态足迹忽视了生物生产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和掠夺,抹杀了科技进步对承载更多人口的支撑作用,掩盖了某种消费商品的世界平均产量下降导致的全球生态足迹供给的实际下降,并造成类似“货币幻觉”的“生态足迹幻觉”。
⑶ 生态足迹模型目前仅仅是一个静态模型,但不具有针对社会发展动态性特征的预测功能,无法反映未来的趋势,不能监测变化过程。
⑷ 生态足迹模型忽略了人口流动所带来的物流和能流的改变,对于进出口贸易带来的物流和能流影响不敏感。
⑸ 生态足迹模型是使用不同年际资料进行计算,但由于不同年份的生物产量有所波动,因而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差异。
⑹ 生态足迹模型只是从土地承载力角度判别人口是否超载,是对某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简单与相对衡量,并不能对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进行评价。
虽然生态足迹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并不妨碍它的广泛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一个在不断改进的新生事物,生态足迹分析法将逐渐完善,并有效地促进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参考文献:
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t al.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3): 375-390.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 地理学报, 2000,55(5): 607-616.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CHENG Guo-dong.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Gansu Province[J]. Acta Geographical Sinica, 2000,55(5): 607-616.
郭秀锐, 杨居荣, 毛显强. 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J]. 地理研究, 2003,22(5): 654-662. GUO Xiu-rui, YANG Ju-rong, MAO Xian-qiang.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3,22(5): 654-662.
郝翠晔, 邢恩德, 奈民夫·那顺. 包头市2002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6(6): 15-19. HAO Cui-ye, XING En-de, NAI Min-fu·Nashun.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Bao Tou City inner Mongolia in 2002 [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5, 26(6): 15-19.
徐国泉, 姜照华, 薛宏雨.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承载力分析-以大连市为例[J]. 资源调查与评价, 2004, 21(3): 1-5. XU Guo-quan, JIANG Zhao-hua, XUE Hong-yu.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bility Based on Evological Footprint Theory[J]. Reso- urces Survey and Evaluation, 2004, 21(3): 1-5.
紫檀, 潘志华. 内蒙古武川县生态足迹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10(1): 64-68. ZI Tan, PAN Zhi-hua.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of Wu chuan county[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2005, 10(1): 64-68.
张新主, 曹明明. 西安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 水土保持通报, 2005, 25(2): 92-96. ZHANG Xin-zhu, CAO Ming-ming.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Xi’an City [J].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5, 25(2): 92-96.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陈东景.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2): 280-285. 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CHENG Guo-dong, CHEN Dong-jing.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city analysis of China in 1999[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3, 14(2): 280-285.
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t al. Ecologi- cal footprints of Nations [R]. Toronto: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 1997, 10-21.
邱大雄. 能源规划与系统分析[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QIU Da-xiong. Energy planning and analysis[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1995.
注:文章內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