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图象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三理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平衡图象将数学知识和化学平衡理论融为一体,体现了各学科间渗透、综合的意图,涉及的知识面广,既要考虑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影响因素,又要考虑化学平衡的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等。现将中学阶段图象类型整理如下:
  1. [v-t]图象
  例1 已知合成氨的反应为:N2+3H2⇌2NH3 ΔH=-92.4 kJ•mol-1,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后,分别在t1~t5时刻改变某一外界条件,所得[v-t]图象如图所示。则t1~t5各点分别是改变了哪个条件?(提示:平衡移动的方法有很多:①升温;②降温;③增大压强;④减小压强;⑤压强不变加入反应物;⑥减少生成物;⑦体积不变加入生成物;⑧加入催化剂等。)
  
  解析 [t1]时刻,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地改变,所以是使用了催化剂。[t2]时刻,正反应速率不变,逆反应速率瞬间减小,所以是减小生成物的浓度。[t3]时刻,正反应速率不变,逆反应速率瞬间变大,所以是增大反应物的浓度。[t4]时刻,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都瞬间增大,且[v正>v逆],平衡正向移动,所以是升高温度。[t5]时刻,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都瞬间减小,且[v正  点拨 “一点连续、一点突跃”是浓度变化对平衡影响的特征,改变压强或温度两点都会突跃。
  2. [n(c)-t]图象
  例2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n]随反应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
  B. t2时,[v正=v逆],达到平衡
  C. t3时,[v正>v逆]
  D. t1时,浓度cN=cM
  解析 解题关键是抓住起点和t1、t2、t3等特殊点。在0到t2时间内(或选取0到t3之间的任一点),nN从8 mol到4 mol减少了4 mol,nM从2 mol到4 mol增大了2 mol,因此N为反应物,方程式为2N⇌M(从反应趋势看,N没有完全转化为M,故为可逆反应)。t2时,nM=nN,瞬时浓度也相等,但浓度变化Δc并不相等,实际是v正>v逆。t3时,nM、nN 不再改变,达到了平衡状态, v正=v逆。t1时,nM=2nN,体积相同,c与n成正比。
  答案 D
  点拨 (1)反应物浓度减小;(2)生成物浓度增大;(3)变量比等于计量数之比;(4)会书写化学方程式;(5)计算反应物转化率。
  3. n(或转化率)—t图象
  例3 反应2X(g)+Y(g)⇌2Z(g)+Q,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Z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
  
  A. T1<T2,P1<P2 B. T1<T2,P1>P2
  C. T1>T2,P1>P2 D. T1>T2,P1<P2
  解析 T相同时(上面两条曲线),P越大反应速率v越快,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t越短,故P1>P2;若从纵坐标nZ来分析,P2→P1,nZ增大,平衡向正向移动,对照反应特征(气体体积减小)可知P1>P2。同理,压强相同时(下面两条曲线),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越短,故T1>T2;或从nZ来分析,T2→T1,nZ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正向放热则逆向吸热),说明T1>T2。
  答案 C
  点拨 先从拐点向横轴作垂线:先拐先平,温度、压强均高。再从拐点向纵轴作垂线:①利用单一变量分析法,分析当温度相同时,增大压强时,转化率或物质的量的变化;或者,当压强相同时,升高温度,转化率或物质的量的变化。②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从而确定反应的热效应或物质的计量数。
  4. 转化率(或质量分数、体积分数)—P(T)图象
  例4 已知反应mA(g)+nB(g)⇌xC(g)+yD(g),A的转化率[α]A与P、T的关系如图,根据图示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正反应吸热,[m+n>x+y]
  B. 正反应吸热,[m+n<x+y]
  C. 正反应放热,[m+n>x+y]
  D. 正反应放热,[m+n<x+y]
  解析 压强一定时,观察其中一曲线,随着温度升高,A的转化率提高,说明正反应为吸热。作一条等温线,当温度一定时,压强越大,A的转化率越高,即增大压强,A的转化率提高,说明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m+n>x+y]。
  答案 A
  点拨 (1)直接看横轴:温度升高,图象的变化趋势,得知温度对平衡的影响。(2)再向横轴作垂线:(即在等温时),得知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5. 转化率[α](或质量分数)—P、T图象
  例5 如图,条件一定时,反应2NO(g)+O2(g)⇌2NO2(g)(正反应为放热)中NO的[α]max与T变化关系曲线图,图中有[a、b、c、d]四个点,其中表示未达到平衡状态,且[v正<v逆]的点是( )
  
  A. [a] B. [b] C. [c] D. [d]
  解析 化学平衡时有[αmax],[a、b]在曲线上为平衡点,[c、d]点未达平衡。[d]点在曲线右上方,从[d]点向横坐标引辅助线,可知该温度平衡时[α](NO)比[d]点的小,说明该点未达平衡,且[v正<v逆]平衡向逆向移动,或从[d]点向纵坐标引垂线,[d]点的[T]比平衡点的高,该反应正向放热,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逆向移动,同样得出结论[v正<v逆]。
  答案 D
  6. [v-P(T)]图象
  例6 符合下图[P-v]变化曲线的反应是( )
  解析 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增大[P],[v正]、[v逆]都增大,但气体分子数多的一边增大的幅度大,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由图示可知,[v正]斜率大,即随[P]增大[v正]增大的多,故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较多的一边。
  答案 B
  7. 体积分数[φ]—T图象
  例7 在容积相同的不同密闭容器内,分别充入同量的N2和H2,在不同温度,任其发生反应N2+3H2⇌2NH3,在第7秒时分别测定其中NH3的体积分数[φ](NH3),并绘成下图曲线。
   [[φ](NH3)]
  (1)A、B、C、D、E中,尚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点是 ;
  (2)此反应的正反应是 热反应;
  (3)AC段曲线是增函数曲线,CE段曲线是减函数曲线,试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角度说明理由为 。
  (4)T1到T2变化时,[v正] [v逆];T3时,[v正] [v逆];T3到T4变化时,[v正] [v逆]。
  
  解析 该曲线表明在相同时刻不同温度时[φ](NH3)的情况,C点是最大点也是转折点,说明C点达到了化学平衡,C点之前的A、B点尚未达到平衡;C点之后,T升高,[φ](NH3)下降,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C段化学反应尚未平衡,受速率控制,T升高,反应速率加快,[φ](NH3)增大为增函数;CE段达到平衡后受平衡因素控制,T升高,平衡向吸热的逆向移动,故[φ](NH3)下降为减函数。T1→T2,[v正>v逆];T3时,[v正=v逆];T3→T4,[v正<v逆]。
  
其他文献
刚刚搬进新办公室没有几天的Beats,就传来了其被Apple收购的消息。关于这个走上活力新兴之路的音乐产业公司,是否会在新办公空间的设计装潢上借鉴苹果的美学,引起了不少人的
一直以来,微软中国的总裁宝座都是灼热的。然而,这宝座上的人又似乎永远坐不热,同样,号称“激情王子”的唐骏也没有坐热。2月9日,对于离开宝座的唐骏而言,却是一个激情——十
采用X射线衍射等手段探讨了球磨介质和添加物(碳粉和稀土)对MoSi2机械合金化过程的影响,并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采用质量大的球磨介质在低球料比时会促进MoSi2的生成,在高球料
一次和爸爸下五子棋,我赢了爸爸,令我至今难忘。那是一个炎热暑假里的一天,我和爸爸开始了一场五子棋大赛,谁赢了就有奖励。我想:哼!我这一个月的五子棋可不是白练的,这几局
近几年来,我们莱阳市立足于整体搞活经济,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进城,优化区域生产力配置,取得了明显成效。自1995年以来,先后有160多个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由乡村迁往城区,10
<正> 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超长、超厚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国内外一般采用设置伸缩缝或后浇带,以及水平分层,垂直分块,跳仓浇筑等。这些方法都有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
各地区行署,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柳铁,区直各委、办、厅、局:现将自治区经贸委《关于分离国有企业办学校、医院职能的意见》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Administra
本文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现有钢包加盖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攀钢连铸钢包全程加盖保温的可行性。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of ladle cap
你知道我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吗?老实说,他可是个不折不扣的聪明人!记得我小时候,家里买了一台电视机,爸爸为电视机做了件合身的衣裳。我摸了摸那件墨绿色的衣裳,说,为它加上
小贝壳儿童诗社于2005年3月正式成立,社员共35人。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想象,自由驰骋的笔端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惊喜。小诗人的“诗花”早已盛开在《小学生学习报》、《小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