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棋,历史悠久,其缘起于何时,由国内的典籍已难断定。虽然《大英百科全书》等书对围棋的起源有详细的年代记载,但均难采信。《大英百科全书》中说:“围棋,公元前2356年起源于中国。”《美国百科全书》说:“围棋于公元前2300年由中国发明。”但他们这一论断的根据是尧造围棋,而公元2356年,即所谓的尧即位元年,也是后人依据辛亥革命时期出版的《民报》上使用的黄帝纪年推算出来的。围棋起源如此扑朔迷离,于是,从一开始,围棋就为许多神话传说留下了衍生的土壤。
美丽传说扑朔迷离
围棋别名烂柯,这本身就是一段神话。这一美丽的传说,见于南北朝任昉《述异记》:“信安郡石室山,晋时樵者王质伐木入山,见二童子下棋,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觉饥。以所持斧置坐而观,局未终,童子指谓之曰:‘汝斧烂柯矣!’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一局棋未完,时间却过了数百年,仙界之缥渺,人生之苦短,用烂柯作比,真是妙语天成。
历史上,爱好围棋的多为文人雅士,许多人于对弈之余,驰骋才情,穿凿附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围棋的神奇传说。唐朝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最近,有盗贼挖掘蜀国先主刘备的墓穴。好几个盗贼为了壮胆一齐进了墓穴里,却见有两人点着灯对弈,旁边还站着几名侍卫。盗贼赶快跪地求饶。这时,一弈者扭过头来说:“喝杯酒巴吧?”这几位各饮了一杯,弈者又拿出数条玉带送给 他们,让他们赶快退出去。盗贼们跑出来后,回头再看墓穴洞口已被完全封闭,再看手中玉带乃是一条条大蛇。墓穴已一切依旧,看不出一点挖掘过的痕迹。 这些盗贼显然是被仙人愚弄,而围棋似乎是仙人身份的一种暗示和符号。
关于唐朝人物的围棋传奇还见诸于清代的文献中, 清朝的《汜水县志》里就有段“颜真卿下弈棋”的传说:唐朝名将颜真卿死后,归葬于河南偃师。后来,有商人到罗浮山,见有两个道士在林中对弈。其中一个笑着对商人说:“烦请带两封家书到我家。”随后就封起一封信札,信封上写:请交偃北山颜家。商人回到河南找到偃师北山一看,只见一片坟墓。守墓的老仆人见到信封十分惊诧:“这乃是先祖的笔迹呀!”颜家后人挖开坟墓一看,里面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颜真卿是人们心目中的忠臣,他死后能羽化登仙,从容对弈,这则传奇本身就寄托着人们对忠臣志士的敬仰与爱戴。
国手大师每多佳话
围棋深奥莫测,一些棋艺过人的国手大师在普通人眼中往往都有些仙气,于是,涉及围棋的传奇故事也屡见不鲜。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积薪的一则传奇。
王积薪是唐朝第一国手,生于武则天时期,家庭出生贫寒,父母早亡,从小以砍柴谋生。他十分勤劳,砍下的柴草,堆积如山,故以“积薪”为名。
那时佛教盛行,山林中寺庙颇多;庙中僧人也常下围棋。王积薪上山砍柴,每遇僧人下棋,在一旁观摩,兴趣盎然。很快学会了下棋,并和僧人对弈起来。僧人见他聪明好学,进步很快,便赠予棋图和《弈棋经》,鼓励他继续努力,一定大有希望。从此王积薪棋艺更进一步,乡里全无敌手。 《云仙杂记》中说:“王积薪每出游,必携围棋短具,画代为局,与棋子并盛竹筒中,系于车辕马鬣之间,道上虽遇匹夫,亦与对手。胜则徵饼饵牛酒,取饱而去。”
根据唐朝薛用弱的《集异记》载:天宝十五年,唐玄宗因安禄山造反,逃往四川。王积薪也跟了去。在途中,一天夜晚,王积薪借宿在一位老妇人家的屋檐下,听得屋内老妇人和她的媳妇躺在床上对话:
“夜很长,一时也睡不着,咱们来下盘围棋吧!”老妇人说。 “好的。”媳妇回答。
王积薪好不奇怪,心相:“屋里没有灯,躺在床上怎样下围棋呢?”便侧耳谛听着。
“起东南九放一子。”媳妇说。 “东五南十二放一十”老妇人回答。 “起西八南十放一子。”
“西九南十放一子。” ……
两人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总共下了三十六着棋。忽听老妇人说:“你输了。我胜了九路。”
王积薪惊异不止,在乡村里竟有这样天才的女棋手,不用棋盘、棋子,只是凭空想象,能下出这样的妙棋。他自叹不如。
天亮后,他走进屋里,向老妇人请教说:“夜里听得你们口说下棋,十分钦佩,可否给我指教一番?”
老妇人便叫王积薪摆出棋盘棋子来,由媳妇给他一一讲解昨夜下的那局棋。王积新觉得这盘棋下得十分奇妙,其中一子解双征的招法更令人拍案叫绝,王积薪便把它叫做“邓艾开蜀势”。待回首认真研究,大受教益,棋艺更上层楼,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棋手之一。
而同为唐代国手滑能的夭折也被人说是天帝的召见。滑能是唐僖宗时的棋待诏。有关他的事迹,史料中记载很少。据孙光宪《北梦琐言》载:
唐僖宗朝,翰林待诏滑能,棋甚高,少逢敌手。有一张小子,年仅十四,来谒觅棋,请饶一路。滑能棋思甚迟,沉吟良久,方下一子。张生随手应之,都不介意,仍于庭际取适,候滑能更下,又随手着应之。
一旦黄寇犯阙,僖宗幸蜀,滑以待诏供职,谋赴行在。欲取金州路入,办装挈家将行,张生曰:“不必前迈,某非棋客,天帝命我取公着棋,请指挥家事。”滑能惊愕,妻子啜泣,奄然而逝,京都共知。
天帝召滑能弈棋虽说是神话,但从滑能“奄然而逝,京都共知”的记载中,可知滑能的死,在社会上引起了相当的震动,也足见当时围棋风气的盛行和棋手的地位。
事实上,过去人死而成仙,是对名流乱世的一种流行的说法。例如:颜回、卜商为地府修文郎,天帝召李贺撰《乐府》,李白醉中捞月,王勃风送滕王阁,皆此类也。大抵滑能棋艺高超,名气也大,死得又很突然,令人惋惜。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后人遂造了一个“天帝取他着棋”的故事来纪念他。看来国手是很受人尊敬与推崇的。
清代国手范西屏棋才过人,关于他下棋的故事有很多,因为他的棋艺高超,许多棋手都望尘莫及,于是,他的棋艺便被传得神乎其神。
相传, 晚清时代,浙江有一关帝庙,年久失修,瓦面破烂,不蔽风雨;中间神殿略好,然亦几处小孔,日照雨漏。庙祝某甲,好下围棋,艺在二、三流之词。然附近棋人已难与争雄了。一晚,夜雨袭人,到处漏水,便宿子殿前。自思修葺庙宇,非百多金不行,何处幕得此款?祷于神前,对神长嗟,不觉心睡。忽见神像开声说:“庙祝无须忧虑,明日日中,范西屏到此,可与殿前设局,邀博二百金。彼自忖无敌手,当乐于应战,吾为助汝。其时天晴,日影透射,但看漏光点处,即便下子,当能获胜。”醒来却是一梦,再祷复梦如前。次日,庙祝一早准备,得至中午,果见范西屏到,范睹弈具便邀弈。庙祝说:“棋无宝不落。请博二百金。”范说:“谨如所议。”布局下子,庙祝果见光点,按点而落,范西屏不知个中奥妙,只见对方棋势迫人,乃竭力争持,不觉已过五十回合,范忽来一妙手,认为胜算在望,庙祝亦觉察危机,奈光点久久不见。苦思无计,惟有等待。候自日已西斜,正在彷徨之际,忽又见光点,遂即按位下子。此子一落,范即连呼“仙着”,遂推枰认输。范盛赞庙祝棋高,坚订明日再来领教。是夜庙祝复梦见关云长说:“范西屏棋艺高超,此局吾难以应付,无奈请来南极仙翁。 方能起死回生,明日不可与博。”
次日范西屏再来,庙祝独与切磋,范西屏弈来有如摧枯拉朽,毫不费力,讶其前锐而后钝,坚问其故。庙祝说出缘由,范西屏一笑而去。
清朝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载有这样两则故事。 均与扶乩下棋有关,所谓扶乩,是一种迷信活动,在架子上吊一根棍儿,两个人扶着架子,棍儿就在沙盘上画出字句来作为神的指示,又作扶箕。
一则记述:清乾隆年间,有一个名程念伦的围棋国手来京师游历,借寓纪昀家中。一天,纪府中几个门客扶乩作戏,求问神仙能否下棋?乩答:“能”。又问:“愿与凡人对局否?”答:“可”。于是在众人的怂恿下,程念伦更与“神仙”对弈起来。起初,念伦对“神仙”走的几步棋茫然不解,还以为是仙机莫测;所以苦苦思索,紧张得手指发颤,汗流浃背,许久才下一子,心中还惴惴地深恐下不好会有损自己的棋名。过了一会儿,他发觉“神仙”的路数也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便放心大胆地展开了攻势。一局终了,“神仙”的棋竟全军覆没,一败涂地。观战的人大哗,深为诧异。这时乩忽然乱动不止,写道:“我本一介幽魂,假借仙名,暂来游戏。只因我略通棋艺,所以随便应战,不料竟被这位先生赢了。现在我只得走了”。一位客人闻言,慨然而叹:“长安道上,连鬼都骗人!”纪昀素善诙谐,见此情景,不禁打趣道:“刚输一盘就招出实话,看来还是长安道上的鬼笨啊。”
故事很简单,却颇有意趣。文中对程念伦初弈时的紧张神态和众人发觉上当后的可笑情景描绘得十分生动。
另一则故事也是从扶乩开始的。时人扶乩,有“神仙”自称刘仲甫。一位在场的围棋高手告诉众人:“刘仲甫是南宋的围棋国手,著有《棋诀》四篇”。众人听后大感兴趣,亟请“刘仙”与棋手下棋。“刘仙”辞谢道:“如果对弈,我肯定会输”。经人们一再请求,他才同意了。局终,“刘仙”果然输了。有人问:“大仙这么谦逊,是不是有奖励后进的意思”?答:“不然。后人在许多事情上都赶不上古人,只有围棋超过了古人。这是因为现在风气日下,人情越来越机诈,倾轧攻取,变幻万端,奸诡出奇,不遗余力。古人不肯做的事,时人往往做了;古人不敢冒的风险,时人往往冒了;古人不忍出的计策,时人往往忍出。所以一切世故心计,都在古人之上。下棋也属于一种心计。宋元国手,比起明代的,已经差了一子;比起现今的国手又差了一子半之多。古代国手下棋,大败也不过输上一子;现在的国手下棋,输赢能差二、三子以上,这就是脚踏实地与追求虚荣的区别了。”。问:“围棋究竟有没有常胜之法?”答:“没有常胜法,而有常不败法。不弈则不败。我下棋是逢场作戏,名利是身外之物,胜负又有什么关系呢。假如当局者斤斤计较得失,还是不下的好”。座中有阅历的人听后都不禁喟然叹息。
“刘仙”之言初看近似人情,其实都是诡辩之辞。棋以机谋制胜,自古便是如此。“不害则败,不诈则亡,不争则失,不伪则乱,是之必然也。”这是古人留下的训诫。棋如用兵,在战场上刀枪相见,“得势侵吞远,乘危打劫赢”,是棋家常事,并没什么可奇怪的。相反,如果在棋盘上也退避三舍,拱手让地,倒使下棋失去了固有的意义,连棋手的棋品也降低了。不过,纪昀讲述这则棋话的本意并不在此,他的意愿是借古人之口,指摘人事,针砭时弊,实为别有用心。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古代笔记体小说。作者纪昀,字晓岚,素有文名,曾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昀好棋,常以“观弈道人”自称,因此在书中记述了二段棋话。当然这不仅是为了“追述旧事”聊以“消遣岁月”,而且还含有“益于劝惩”的深意。这二段棋话构思都很巧妙,落笔不俗,使今天读来,仍然使人感到意趣横生,耐人寻味。
类似仙风道骨下围棋的传奇故事可谓不胜枚举,均不见于正史,多为笔记小说家所言。这些志怪传奇寄托了人们这样一种观念:围棋高深莫测,只有神仙异人方能通晓其中的奥妙。于是,有意无意之间,围棋便与神仙鬼怪有了不解之缘。
美丽传说扑朔迷离
围棋别名烂柯,这本身就是一段神话。这一美丽的传说,见于南北朝任昉《述异记》:“信安郡石室山,晋时樵者王质伐木入山,见二童子下棋,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觉饥。以所持斧置坐而观,局未终,童子指谓之曰:‘汝斧烂柯矣!’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一局棋未完,时间却过了数百年,仙界之缥渺,人生之苦短,用烂柯作比,真是妙语天成。
历史上,爱好围棋的多为文人雅士,许多人于对弈之余,驰骋才情,穿凿附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围棋的神奇传说。唐朝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最近,有盗贼挖掘蜀国先主刘备的墓穴。好几个盗贼为了壮胆一齐进了墓穴里,却见有两人点着灯对弈,旁边还站着几名侍卫。盗贼赶快跪地求饶。这时,一弈者扭过头来说:“喝杯酒巴吧?”这几位各饮了一杯,弈者又拿出数条玉带送给 他们,让他们赶快退出去。盗贼们跑出来后,回头再看墓穴洞口已被完全封闭,再看手中玉带乃是一条条大蛇。墓穴已一切依旧,看不出一点挖掘过的痕迹。 这些盗贼显然是被仙人愚弄,而围棋似乎是仙人身份的一种暗示和符号。
关于唐朝人物的围棋传奇还见诸于清代的文献中, 清朝的《汜水县志》里就有段“颜真卿下弈棋”的传说:唐朝名将颜真卿死后,归葬于河南偃师。后来,有商人到罗浮山,见有两个道士在林中对弈。其中一个笑着对商人说:“烦请带两封家书到我家。”随后就封起一封信札,信封上写:请交偃北山颜家。商人回到河南找到偃师北山一看,只见一片坟墓。守墓的老仆人见到信封十分惊诧:“这乃是先祖的笔迹呀!”颜家后人挖开坟墓一看,里面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颜真卿是人们心目中的忠臣,他死后能羽化登仙,从容对弈,这则传奇本身就寄托着人们对忠臣志士的敬仰与爱戴。
国手大师每多佳话
围棋深奥莫测,一些棋艺过人的国手大师在普通人眼中往往都有些仙气,于是,涉及围棋的传奇故事也屡见不鲜。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积薪的一则传奇。
王积薪是唐朝第一国手,生于武则天时期,家庭出生贫寒,父母早亡,从小以砍柴谋生。他十分勤劳,砍下的柴草,堆积如山,故以“积薪”为名。
那时佛教盛行,山林中寺庙颇多;庙中僧人也常下围棋。王积薪上山砍柴,每遇僧人下棋,在一旁观摩,兴趣盎然。很快学会了下棋,并和僧人对弈起来。僧人见他聪明好学,进步很快,便赠予棋图和《弈棋经》,鼓励他继续努力,一定大有希望。从此王积薪棋艺更进一步,乡里全无敌手。 《云仙杂记》中说:“王积薪每出游,必携围棋短具,画代为局,与棋子并盛竹筒中,系于车辕马鬣之间,道上虽遇匹夫,亦与对手。胜则徵饼饵牛酒,取饱而去。”
根据唐朝薛用弱的《集异记》载:天宝十五年,唐玄宗因安禄山造反,逃往四川。王积薪也跟了去。在途中,一天夜晚,王积薪借宿在一位老妇人家的屋檐下,听得屋内老妇人和她的媳妇躺在床上对话:
“夜很长,一时也睡不着,咱们来下盘围棋吧!”老妇人说。 “好的。”媳妇回答。
王积薪好不奇怪,心相:“屋里没有灯,躺在床上怎样下围棋呢?”便侧耳谛听着。
“起东南九放一子。”媳妇说。 “东五南十二放一十”老妇人回答。 “起西八南十放一子。”
“西九南十放一子。” ……
两人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总共下了三十六着棋。忽听老妇人说:“你输了。我胜了九路。”
王积薪惊异不止,在乡村里竟有这样天才的女棋手,不用棋盘、棋子,只是凭空想象,能下出这样的妙棋。他自叹不如。
天亮后,他走进屋里,向老妇人请教说:“夜里听得你们口说下棋,十分钦佩,可否给我指教一番?”
老妇人便叫王积薪摆出棋盘棋子来,由媳妇给他一一讲解昨夜下的那局棋。王积新觉得这盘棋下得十分奇妙,其中一子解双征的招法更令人拍案叫绝,王积薪便把它叫做“邓艾开蜀势”。待回首认真研究,大受教益,棋艺更上层楼,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棋手之一。
而同为唐代国手滑能的夭折也被人说是天帝的召见。滑能是唐僖宗时的棋待诏。有关他的事迹,史料中记载很少。据孙光宪《北梦琐言》载:
唐僖宗朝,翰林待诏滑能,棋甚高,少逢敌手。有一张小子,年仅十四,来谒觅棋,请饶一路。滑能棋思甚迟,沉吟良久,方下一子。张生随手应之,都不介意,仍于庭际取适,候滑能更下,又随手着应之。
一旦黄寇犯阙,僖宗幸蜀,滑以待诏供职,谋赴行在。欲取金州路入,办装挈家将行,张生曰:“不必前迈,某非棋客,天帝命我取公着棋,请指挥家事。”滑能惊愕,妻子啜泣,奄然而逝,京都共知。
天帝召滑能弈棋虽说是神话,但从滑能“奄然而逝,京都共知”的记载中,可知滑能的死,在社会上引起了相当的震动,也足见当时围棋风气的盛行和棋手的地位。
事实上,过去人死而成仙,是对名流乱世的一种流行的说法。例如:颜回、卜商为地府修文郎,天帝召李贺撰《乐府》,李白醉中捞月,王勃风送滕王阁,皆此类也。大抵滑能棋艺高超,名气也大,死得又很突然,令人惋惜。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后人遂造了一个“天帝取他着棋”的故事来纪念他。看来国手是很受人尊敬与推崇的。
清代国手范西屏棋才过人,关于他下棋的故事有很多,因为他的棋艺高超,许多棋手都望尘莫及,于是,他的棋艺便被传得神乎其神。
相传, 晚清时代,浙江有一关帝庙,年久失修,瓦面破烂,不蔽风雨;中间神殿略好,然亦几处小孔,日照雨漏。庙祝某甲,好下围棋,艺在二、三流之词。然附近棋人已难与争雄了。一晚,夜雨袭人,到处漏水,便宿子殿前。自思修葺庙宇,非百多金不行,何处幕得此款?祷于神前,对神长嗟,不觉心睡。忽见神像开声说:“庙祝无须忧虑,明日日中,范西屏到此,可与殿前设局,邀博二百金。彼自忖无敌手,当乐于应战,吾为助汝。其时天晴,日影透射,但看漏光点处,即便下子,当能获胜。”醒来却是一梦,再祷复梦如前。次日,庙祝一早准备,得至中午,果见范西屏到,范睹弈具便邀弈。庙祝说:“棋无宝不落。请博二百金。”范说:“谨如所议。”布局下子,庙祝果见光点,按点而落,范西屏不知个中奥妙,只见对方棋势迫人,乃竭力争持,不觉已过五十回合,范忽来一妙手,认为胜算在望,庙祝亦觉察危机,奈光点久久不见。苦思无计,惟有等待。候自日已西斜,正在彷徨之际,忽又见光点,遂即按位下子。此子一落,范即连呼“仙着”,遂推枰认输。范盛赞庙祝棋高,坚订明日再来领教。是夜庙祝复梦见关云长说:“范西屏棋艺高超,此局吾难以应付,无奈请来南极仙翁。 方能起死回生,明日不可与博。”
次日范西屏再来,庙祝独与切磋,范西屏弈来有如摧枯拉朽,毫不费力,讶其前锐而后钝,坚问其故。庙祝说出缘由,范西屏一笑而去。
清朝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载有这样两则故事。 均与扶乩下棋有关,所谓扶乩,是一种迷信活动,在架子上吊一根棍儿,两个人扶着架子,棍儿就在沙盘上画出字句来作为神的指示,又作扶箕。
一则记述:清乾隆年间,有一个名程念伦的围棋国手来京师游历,借寓纪昀家中。一天,纪府中几个门客扶乩作戏,求问神仙能否下棋?乩答:“能”。又问:“愿与凡人对局否?”答:“可”。于是在众人的怂恿下,程念伦更与“神仙”对弈起来。起初,念伦对“神仙”走的几步棋茫然不解,还以为是仙机莫测;所以苦苦思索,紧张得手指发颤,汗流浃背,许久才下一子,心中还惴惴地深恐下不好会有损自己的棋名。过了一会儿,他发觉“神仙”的路数也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便放心大胆地展开了攻势。一局终了,“神仙”的棋竟全军覆没,一败涂地。观战的人大哗,深为诧异。这时乩忽然乱动不止,写道:“我本一介幽魂,假借仙名,暂来游戏。只因我略通棋艺,所以随便应战,不料竟被这位先生赢了。现在我只得走了”。一位客人闻言,慨然而叹:“长安道上,连鬼都骗人!”纪昀素善诙谐,见此情景,不禁打趣道:“刚输一盘就招出实话,看来还是长安道上的鬼笨啊。”
故事很简单,却颇有意趣。文中对程念伦初弈时的紧张神态和众人发觉上当后的可笑情景描绘得十分生动。
另一则故事也是从扶乩开始的。时人扶乩,有“神仙”自称刘仲甫。一位在场的围棋高手告诉众人:“刘仲甫是南宋的围棋国手,著有《棋诀》四篇”。众人听后大感兴趣,亟请“刘仙”与棋手下棋。“刘仙”辞谢道:“如果对弈,我肯定会输”。经人们一再请求,他才同意了。局终,“刘仙”果然输了。有人问:“大仙这么谦逊,是不是有奖励后进的意思”?答:“不然。后人在许多事情上都赶不上古人,只有围棋超过了古人。这是因为现在风气日下,人情越来越机诈,倾轧攻取,变幻万端,奸诡出奇,不遗余力。古人不肯做的事,时人往往做了;古人不敢冒的风险,时人往往冒了;古人不忍出的计策,时人往往忍出。所以一切世故心计,都在古人之上。下棋也属于一种心计。宋元国手,比起明代的,已经差了一子;比起现今的国手又差了一子半之多。古代国手下棋,大败也不过输上一子;现在的国手下棋,输赢能差二、三子以上,这就是脚踏实地与追求虚荣的区别了。”。问:“围棋究竟有没有常胜之法?”答:“没有常胜法,而有常不败法。不弈则不败。我下棋是逢场作戏,名利是身外之物,胜负又有什么关系呢。假如当局者斤斤计较得失,还是不下的好”。座中有阅历的人听后都不禁喟然叹息。
“刘仙”之言初看近似人情,其实都是诡辩之辞。棋以机谋制胜,自古便是如此。“不害则败,不诈则亡,不争则失,不伪则乱,是之必然也。”这是古人留下的训诫。棋如用兵,在战场上刀枪相见,“得势侵吞远,乘危打劫赢”,是棋家常事,并没什么可奇怪的。相反,如果在棋盘上也退避三舍,拱手让地,倒使下棋失去了固有的意义,连棋手的棋品也降低了。不过,纪昀讲述这则棋话的本意并不在此,他的意愿是借古人之口,指摘人事,针砭时弊,实为别有用心。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古代笔记体小说。作者纪昀,字晓岚,素有文名,曾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昀好棋,常以“观弈道人”自称,因此在书中记述了二段棋话。当然这不仅是为了“追述旧事”聊以“消遣岁月”,而且还含有“益于劝惩”的深意。这二段棋话构思都很巧妙,落笔不俗,使今天读来,仍然使人感到意趣横生,耐人寻味。
类似仙风道骨下围棋的传奇故事可谓不胜枚举,均不见于正史,多为笔记小说家所言。这些志怪传奇寄托了人们这样一种观念:围棋高深莫测,只有神仙异人方能通晓其中的奥妙。于是,有意无意之间,围棋便与神仙鬼怪有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