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宪法精神的培养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86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大学生宪法精神既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支撑。当前,大学生宪法认知水平较低,高校要加强宪法教育,改革宪法教育的方式方法,多形式宣传宪法,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宪法的动力。
  关键词:宪法精神;法制教育;权利意识
  一、大学生宪法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培育宪法精神,忠实地遵守宪法、捍卫宪法,对每一位公民而言,都是责无旁贷的。江泽民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时,就首先向全国人民庄严地表示:“我将忠实地遵守宪法,恪守职责,竭诚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之后,依法治国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1999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写进了宪法。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和全社会法律精神尤其是宪法精神的提高。这不仅仅因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更是由于宪法精神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法律精神。宪法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秩序,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逐渐地为人们的心理结构所认同,从而形成自觉地按照宪法的要求去从事各种行为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就构成了整个社会法律制度有效运作的社会心理支持力量。因此,面向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公民的宪法精神,造就依法治国的法律文化环境,使宪法精神成为全社会的主导精神。这个意义上说,依法治国必须以依宪治国为重要前提和途径。那么确立起强烈的宪法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是未来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中坚骨干,他们肩负着建设民主、文明、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当代大学生作为依法治国的中坚力量,不仅要懂得法律条文尤其是宪法条文,而且要从根本上树立起现代法律精神,特别是宪法精神。。所以应该从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高度认识培养大学生宪法精神的重要性。
  其次,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推进必然要求重视对大学生宪法精神的培养。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邓小平同志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高度提出要培养“四有”新人,明确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大中小学的学生从入学起,就要学习服从各自所必须遵守的纪律。对一切无纪律,无政府的违反法制的现象都必须纠正。”江泽民同志强调,“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宪法时发表讲话指出,必须坚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精神和宪法权威,切实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充分发挥宪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中共中央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多次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为核心,要大力加强宪法教育。可见,宪法教育作为法制教育核心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二.当代大学生宪法观念的现状
  (一)宪法基本知识欠缺
  对宪法知识的系统掌握是产生宪法精神的基础。然而,中国高校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宪法知识的热情。许多大学生尚未仔细、认真地阅读过宪法条文,他们对宪法的理解和掌握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只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对国家机构、国家结构形式和政权组织形式等宪法常识认识不足,对公民在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之甚少,对宪法的基本原则、精神、价值等领悟不深。在高校中,大学生难以接受系统的宪法学教育,这是造成大学生学宪热情不高及宪法基本知识缺乏的重要原因。对于非法科专业的学生,学校没有为其开设宪法学课程,他们只能通过学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获得学习宪法的机会。然而,该课程内容多,课时少,而分配在“法律基础”这部分内容的课时更少,任课教师难以面面俱到,便选择与大学生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来讲授。例如:与就业有关的《劳动法》与商业合作交往有关的《合同法》,与权利救济有关的《诉讼法》,与未来生活有关的《婚姻法》等。而宪法相对于其他部门法来说具有一定的超脱性,与现实生活并无直接的联系,故大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宪法的兴趣,任课教师也往往忽略对宪法知识的讲授。对于法科学生而言,尽管开设了专门的宪法学课程,但能引起足够重视的学生微乎其微。许多法科学生带着很强的功利性来学习法律,认为《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的频率高,应当全面掌握;而宪法条文过于抽象,几乎不能直接用来处理各类案件,便忽略对宪法的学习。
  (二)未树立宪法至上的信念
  宪法至上是指宪法的地位和作用至高无上,宪法是一切法律关系主体的最高行为准则。然而,许多大学生未能充分理解宪法至上的内涵,更缺乏以宪法来规范自己行为的精神。宪法为何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高?其根本原因是宪法在理论上的地位与在现实中的作用相脱节。宪法的权威性及其效力的最高性在宪法理论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在立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但是,在我国现实社会中,这种权威性和最高性并未使憲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实践中,许多大学生感受不到宪法的权威和价值,宪法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权利的宣言书。“高高挂起”却与日常生活严重脱节的宪法,无法有效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更难以让公民获得直接、现实的经济利益。相反,非法拆迁、就业歧视、国家权力滥用等现象的存在,使大学生感到神圣的宪法在不断地被侵犯和践踏,因而丧失了宪法至上的信念。
  (三)宪法权利意识薄弱
  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权利日益受到尊重和关注。大学生普遍注重个人利益,渴望实现平等权利。但是,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自己作为国家公民应当或实际享有哪些权利和自由不清楚,权利意识极其模糊。同时,大学生行使宪法权利的意识较弱。在自己的人身权利、政治自由、劳动权、受教育权等重要宪法权利受到侵犯时,往往表现出淡漠情绪和消极态度,无法有效地进行救济。造成大学生权利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基本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许多大学生对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合法权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第二,当前社会存在着贪污受贿、失职渎职、权大于法、践踏民权的现象,使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丧失对法律权威和正义的信任;第三,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权利意识的重视和保护,忽略对大学生权利精神的教育和培养;第四,受到我国诉讼制度某些弊端的影响,大学生对诉讼怀有恐惧和偏见心理,尽量避免用艰难的诉讼方式维护自身的权利。   三.培育大学生宪法精神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实践教学,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立足于思“基础”课的宪法教育,应该回归宪法人权属性的本质。把宪法知识的内涵,层层推进地向学生宣讲,不仅要说明条文,更要讲解宪法发展的历史、宪法推崇的社会价值以及宪政实现的条件。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宪法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通過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宪法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以期形成学习现行宪法的动态性认知。课中进行案例教学,以案说法、以案解法、法案结合来组织教学,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宪法知识,形成正确的宪法精神。同时,除强调宪法的国家制度建构之义外,着重讲述宪法基本权利。课后,鼓励学生对改革开放后涉及的重大权利法律案件进行还原,拍摄成视频。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开辟多种渠道,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宪法教育的外部环境
  一方面,在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中要通过普法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宪法学习活动,加大对宪法知识的宣传教育的力度。我国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普法教育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停留在口号式、纲领式的宣传上。尤其是应该注意引导民众精神到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作为人民权利的根本保障,实际上和每个人的生活、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对宪法的普及,也不应仅仅满足于对宪法条文含义的讲解,应联系实际情况,联系公民的切身利益。对大学生而言,就是要抓住宪法的本质特征,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宪法与自己的成长、成才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宣传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应开辟多种渠道,为学生营造一个学宪法、用宪法、守宪法的良好环境。比如说,可以根据宪法教育的目标、任务,结合各阶段的一些热点问题,开展宪法方面的专题讲座,加深大学生对宪法规定的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开展一些与宪法的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行使选举权,直接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结合每年一次的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会议,使大学生了解人大代表们是如何代表人民的意志参政议政的;组织学生参与每年12月4日的法制宣传日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宪法精神。
  参考文献:
  [1] 韩大元、王德志.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报告.政法论坛,2002(6).
  [2] 黄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加强宪法教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0).
  [3] 莫纪宏.全面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求是,2002(8).
  [4] 胡弘弘.论公民意识的内涵.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
  [5] 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美术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多元的美术发展形势。又由“85新潮”的冲击,时下盛行的写实水墨人物画渐而逐步向表现主义的绘画形式转变,艺术的表达方式愈向个性化、精神化的方向演进。现实社会下都市化的进步,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进步的同时,促使人们改变了时下的理想追求与思维模式,在追求不同的理想生活里變得困惑、失衡、迷茫成了这一时期都市生存环境下的典型精神特征。  而都市水墨人物画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以体育课体操前滚翻练习方法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初中体育教学现状为依据,首先分析体操项目教学价值,其次从专门性准备活动方式和前滚翻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前滚翻练习方式,进一步加强体育课体操前滚翻的练习技巧,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操;前滚翻;练习方法  体育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必修科目,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积极发展,在
期刊
师,业要专,识要博。那么,如何做一名博师,是我的职业追求,也是一种价值体现。  要做博师,认识要博。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上学生最喜欢的课,是每个教师都追求的目标,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努力着做一名学生最喜欢的老师。那么,如何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呢?我发现,以下的教师优点会使学生喜欢。友善的态度——老师的课堂犹如大家庭,学生再也不怕上学了。尊重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老师不会把学生在他
期刊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念中学时的一个深夜,我无意间听到电台在念诵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不清楚接下来播放了些什么,我走进了海子的忧伤里,想要窥探他的桃花源。似乎霎时间这个夜晚就不在平淡无奇,不在同我曾度过的其它深夜一样了,就好似玫瑰之于小王子,因为有了他的悉心照料和热
期刊
摘 要:中国地铁主要发展时期是20世纪末期,起初主要跟随这国外的发展与建设思路而走,并没有独特的形式或者载体,而现如今的地铁发展已然是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逐渐的融入东方美学品格,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人文情怀的设计以及工匠精神的传承都逐步的在地铁中慢慢形成。  关键词:地铁空间;工匠精神;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美学品格  1.东方美学与中国地铁  1.1 何为品格  品格,品格一种形容人的。即一个
期刊
摘 要:队列队形作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大型活动中的重要表演形式,本文将以正步走-立定为例,从练习中学生态度行为的调控、口令的学习以及动作技能的掌握等几个方面,探究如何高效的将正步走-立定练好。  关键词:正步走-立定;动作要领;练习方法  正步走-立定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队列队形之一,在严格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动作的质量,还要注重练习的数量与实效。  在正步走训练过程中,只是
期刊
摘 要:20世纪末开始,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而道德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亦成为各国公民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高校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对中日高校道德教育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对提高新时期中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校;道德教育;大学生  一、道德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提高公民道德水准有
期刊
摘 要:随著现代化步伐的加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走向了正途,但是,在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我们有着别样的看法,我们可以发现小学教育在教育教学中起着奠基作用,然而小学教育在进行合理适当的教学教育中,却发生了很多问题,所以,根据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提升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和有效化,对我们的小学的体育教学进行策略性的改革和更新,从各个方面来研究小学体育的有效教育教学。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教育教学
期刊
摘 要:习语是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固定表达方式,其具有非常浓厚的名族色彩,也正是由于其高文化含量的特性使其成为翻译的难点。因此,研究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式具有现实意义,为了确保译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形式与内容上与原文相对应,应采用一定的翻译技巧,从而使翻译传神达意。  关键词:习语;文化;翻譯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均有其固定的习语,这是语言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
期刊
摘 要:幼儿学习理解的过程中,提问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提问可以体现教育目的,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是开发幼儿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有效设计  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状况:有些教师不了解本班幼儿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了解幼儿回答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出现教师与幼儿配合不好;同时也会出现老师不从幼儿实际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