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陇中旱作区对7个麦后复种的饲用油菜新品种(系)生物量及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饲油1号、饲油2号生物产量较高,适应性好,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可作为甘肃省中部旱作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的首选品种。
关键词:饲用油菜;新品种(系);复种;引选;陇中旱作区
中图分类号:S5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19)07-0066-03
陇中旱作区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有余,两熟不足,7月中下旬小麦、扁豆、胡麻等夏季作物收获后,土地休闲,雨热同季,种植饲用油菜能充分利用夏休闲期光、热、水、土资源[1 ],提高复种指数和降水利用率。饲用油菜既能翻入土壤做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2 - 3 ],又能解决养殖业冬、春两季养殖业饲草供应不足的难题[4 - 7 ]。延长了土地的绿色覆盖时间,有效遏制了风蚀和水蚀的大面积发生,是一项集饲草生产与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为筛选出旱作区适宜复种的饲用油菜新品种,我们以油菜品种陇油10号为对照,引选了6个饲用油菜新品(系),通过测定生物产量和营养品质,以筛选出产量和品质较好的品种,为陇中旱作区推广夏收复种饲用油菜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與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小山村试验田(104° 36′ E,35° 35′ N),海拔2 060 m,年辐射总量5 898 MJ/m2,年日照时数2 500 h,≥10 ℃积温2 075.1 ℃,年平均气温6.2 ℃,无霜期140 d,平均年降水量为415 mm,为典型旱地雨养农业区。
1.2 供试材料
供试饲用油菜品种(系)陇油10号(CK)、陇油13号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提供,饲油1号由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选育提供,饲油2号、华油杂62号、jx-2、15-8由华中农业大学选育提供。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66.0 m2(6.6 m×10.0 m)。春小麦收获后犁地耱平,雨后撒播,播量16.5 kg/hm2。试验于2017年7月27播种,分别于10月10日、11月10日刈割,刈割后考种,测定株高、叶宽、茎粗、叶长等性状;测定生物产量(鲜重、干重)。
11月10日收割后对鲜样进行品质测定,粗蛋白质采用凯氏定氮法,粗灰分采用550 ℃灼烧法,粗脂肪采用残余法,中性洗涤纤维采用范氏法,酸性洗涤纤维采用酸性洗涤法 [8 ]。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性状
株高、茎粗、叶宽、叶长是饲用油菜生物产量构成因子中的重要农艺性状。通过表1可以看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品种(系)株高、叶宽、茎粗和叶长均有所增加。11月10日时,各品种(系)株高较10月10日增加37.00%~63.25%,其中以华油杂62号和饲油2号最为明显,分别增加63.25%和55.56%。叶宽增加34.21%~104.17%,茎粗增加18.75%~63.64%,叶长增加19.21%~36.56%。
推迟刈割30 d(11月10日)后,株高饲油1号、饲油2号显著高于陇油10号(CK);华油杂62号与陇油10号(CK)差异不显著;陇油13号、15-8、jx-2株高显著低于陇油10号(CK)。叶宽15-8显著高于陇油10号(CK);jx-2、饲油2号、华油杂62号、陇油13号与陇油10号(CK)之间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饲油1号。茎粗饲油1号、饲油2号、华油杂62号、陇油13号与陇油10号(CK)之间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15-8、jx-2。叶长15-8、jx-2、陇油13号均显著高于陇油10号(CK);饲油1号、饲油2号、华油杂62号与陇油10号(CK)之间差异不显著。
2.2 生物产量
由表2可知,10月10日刈割时,饲油2号、饲油1号鲜重分别为65 693.25、59 013.00 kg/hm2,较陇油10号(CK)分别显著增加67.53%、50.50%。干重饲油2号为11 853.30 kg/hm2,较陇油10号(CK)显著增加77.98%;饲油1号为6 845.70 kg/hm2,较陇油10号(CK)增加2.79%。推迟刈割后,饲油1号、饲油2号鲜重分别为68 003.40、71 003.55 kg/hm2,较陇油10号(CK)分别显著增加13.33%、18.33%。干重饲油1号为16 009.05 kg/hm2,较陇油10号(CK)显著增加16.86%,其余品种(系)均低于陇油10号(CK)。
推迟刈割30 d,各品种的鲜重增加8.08%~57.62%,干重增加15.47%~133.86%。鲜重增加以华油杂62号和陇油13号最明显,分别增加57.62%、57.55%;干物质增加以饲油1号、华油杂62号最为明显,分别增加133.86%、115.43%,且增幅均高于陇油10号(CK)。说明适当推迟刈割时间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2.3 品质
通过表3可以看出,粗蛋白含量jx-2最高,为203.10 g/kg,显著高于陇油10号(CK)42.1 g/kg;其次是饲油2号,为190.00 g/kg,显著高于陇油10号(CK)29.00 g/kg。粗脂肪含量以饲油1号最高,为42.00 g/kg,显著高于陇油10号(CK)8.00 g/kg;其次是饲油2号,为41.00 g/kg,显著高于陇油10号(CK)8.00 g/kg;其余品种(系)与陇油10号(CK)差异不显著。参试品种(系)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均低于陇油10号(CK)。可见供试饲用油菜品种整体粗蛋白营养水平较高,有利于家畜反刍和对粗纤维的消化,脂肪含量高,适口性好,可满足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要求。 3 小结
试验表明,推迟至11月10日刈割后,饲油1号鲜重为68 003.4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油10号显著增加13.33%;干重为16 009.0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油10号显著增加16.86%。饲油2号鲜重为71 003.5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油10号显著增加18.33%;粗脂肪含量饲油1号、饲油2号分别为42.00、41.00 g/kg,粗蛋白含量饲油2号为190.00 g/kg,均显著高于對照品种陇油10号。综合分析认为,饲油1号、饲油2号生物产量和营养品质优于其余品种(系),可作为陇中旱作区夏收复种饲用油菜的首选品种。
参考文献:
[1] 傅廷栋,涂金星,张 毅,等. 在我国西北部地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的研究与利用[J]. 中国西部科技,2004(6):4-6.
[2] 杨文元,李鹏飞,董 博,等. 播量对麦后复种油菜生物产量及耕层土壤养分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2017,26(4):583-587.
[3] 郭丛阳,王天河,杨文元,等. 河西地区麦后复种饲用(绿肥)油菜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J]. 草业科学,2008,25(3):90-92.
[4] 张毅陈,常 兵. 西部地区小麦复种油菜(饲用、绿肥)技术开发大有可为[J]. 中国农技推广,2011(1):24-25.
[5] 王学芳,孙万仓,李孝泽,等. 我国北方风蚀区冬油菜抗风蚀效果[J]. 生态学报,2009,
29(12):6572-6577.
[6] 刘晓伟,郭天文,张平良,等. 陇中旱作区夏收复种饲料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 甘肃农业科技,2017(10):58-59.
[7] 王建成,车宗贤,杨思存. 适宜白银高扬程灌区的几 种高产高效间作套种模式[J]. 甘肃农业科技,2014(5):64-66.
[8]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本文责编:陈 伟)
关键词:饲用油菜;新品种(系);复种;引选;陇中旱作区
中图分类号:S5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19)07-0066-03
陇中旱作区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有余,两熟不足,7月中下旬小麦、扁豆、胡麻等夏季作物收获后,土地休闲,雨热同季,种植饲用油菜能充分利用夏休闲期光、热、水、土资源[1 ],提高复种指数和降水利用率。饲用油菜既能翻入土壤做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2 - 3 ],又能解决养殖业冬、春两季养殖业饲草供应不足的难题[4 - 7 ]。延长了土地的绿色覆盖时间,有效遏制了风蚀和水蚀的大面积发生,是一项集饲草生产与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为筛选出旱作区适宜复种的饲用油菜新品种,我们以油菜品种陇油10号为对照,引选了6个饲用油菜新品(系),通过测定生物产量和营养品质,以筛选出产量和品质较好的品种,为陇中旱作区推广夏收复种饲用油菜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與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小山村试验田(104° 36′ E,35° 35′ N),海拔2 060 m,年辐射总量5 898 MJ/m2,年日照时数2 500 h,≥10 ℃积温2 075.1 ℃,年平均气温6.2 ℃,无霜期140 d,平均年降水量为415 mm,为典型旱地雨养农业区。
1.2 供试材料
供试饲用油菜品种(系)陇油10号(CK)、陇油13号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提供,饲油1号由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选育提供,饲油2号、华油杂62号、jx-2、15-8由华中农业大学选育提供。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66.0 m2(6.6 m×10.0 m)。春小麦收获后犁地耱平,雨后撒播,播量16.5 kg/hm2。试验于2017年7月27播种,分别于10月10日、11月10日刈割,刈割后考种,测定株高、叶宽、茎粗、叶长等性状;测定生物产量(鲜重、干重)。
11月10日收割后对鲜样进行品质测定,粗蛋白质采用凯氏定氮法,粗灰分采用550 ℃灼烧法,粗脂肪采用残余法,中性洗涤纤维采用范氏法,酸性洗涤纤维采用酸性洗涤法 [8 ]。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性状
株高、茎粗、叶宽、叶长是饲用油菜生物产量构成因子中的重要农艺性状。通过表1可以看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品种(系)株高、叶宽、茎粗和叶长均有所增加。11月10日时,各品种(系)株高较10月10日增加37.00%~63.25%,其中以华油杂62号和饲油2号最为明显,分别增加63.25%和55.56%。叶宽增加34.21%~104.17%,茎粗增加18.75%~63.64%,叶长增加19.21%~36.56%。
推迟刈割30 d(11月10日)后,株高饲油1号、饲油2号显著高于陇油10号(CK);华油杂62号与陇油10号(CK)差异不显著;陇油13号、15-8、jx-2株高显著低于陇油10号(CK)。叶宽15-8显著高于陇油10号(CK);jx-2、饲油2号、华油杂62号、陇油13号与陇油10号(CK)之间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饲油1号。茎粗饲油1号、饲油2号、华油杂62号、陇油13号与陇油10号(CK)之间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15-8、jx-2。叶长15-8、jx-2、陇油13号均显著高于陇油10号(CK);饲油1号、饲油2号、华油杂62号与陇油10号(CK)之间差异不显著。
2.2 生物产量
由表2可知,10月10日刈割时,饲油2号、饲油1号鲜重分别为65 693.25、59 013.00 kg/hm2,较陇油10号(CK)分别显著增加67.53%、50.50%。干重饲油2号为11 853.30 kg/hm2,较陇油10号(CK)显著增加77.98%;饲油1号为6 845.70 kg/hm2,较陇油10号(CK)增加2.79%。推迟刈割后,饲油1号、饲油2号鲜重分别为68 003.40、71 003.55 kg/hm2,较陇油10号(CK)分别显著增加13.33%、18.33%。干重饲油1号为16 009.05 kg/hm2,较陇油10号(CK)显著增加16.86%,其余品种(系)均低于陇油10号(CK)。
推迟刈割30 d,各品种的鲜重增加8.08%~57.62%,干重增加15.47%~133.86%。鲜重增加以华油杂62号和陇油13号最明显,分别增加57.62%、57.55%;干物质增加以饲油1号、华油杂62号最为明显,分别增加133.86%、115.43%,且增幅均高于陇油10号(CK)。说明适当推迟刈割时间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2.3 品质
通过表3可以看出,粗蛋白含量jx-2最高,为203.10 g/kg,显著高于陇油10号(CK)42.1 g/kg;其次是饲油2号,为190.00 g/kg,显著高于陇油10号(CK)29.00 g/kg。粗脂肪含量以饲油1号最高,为42.00 g/kg,显著高于陇油10号(CK)8.00 g/kg;其次是饲油2号,为41.00 g/kg,显著高于陇油10号(CK)8.00 g/kg;其余品种(系)与陇油10号(CK)差异不显著。参试品种(系)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均低于陇油10号(CK)。可见供试饲用油菜品种整体粗蛋白营养水平较高,有利于家畜反刍和对粗纤维的消化,脂肪含量高,适口性好,可满足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要求。 3 小结
试验表明,推迟至11月10日刈割后,饲油1号鲜重为68 003.4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油10号显著增加13.33%;干重为16 009.0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油10号显著增加16.86%。饲油2号鲜重为71 003.5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油10号显著增加18.33%;粗脂肪含量饲油1号、饲油2号分别为42.00、41.00 g/kg,粗蛋白含量饲油2号为190.00 g/kg,均显著高于對照品种陇油10号。综合分析认为,饲油1号、饲油2号生物产量和营养品质优于其余品种(系),可作为陇中旱作区夏收复种饲用油菜的首选品种。
参考文献:
[1] 傅廷栋,涂金星,张 毅,等. 在我国西北部地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的研究与利用[J]. 中国西部科技,2004(6):4-6.
[2] 杨文元,李鹏飞,董 博,等. 播量对麦后复种油菜生物产量及耕层土壤养分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2017,26(4):583-587.
[3] 郭丛阳,王天河,杨文元,等. 河西地区麦后复种饲用(绿肥)油菜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J]. 草业科学,2008,25(3):90-92.
[4] 张毅陈,常 兵. 西部地区小麦复种油菜(饲用、绿肥)技术开发大有可为[J]. 中国农技推广,2011(1):24-25.
[5] 王学芳,孙万仓,李孝泽,等. 我国北方风蚀区冬油菜抗风蚀效果[J]. 生态学报,2009,
29(12):6572-6577.
[6] 刘晓伟,郭天文,张平良,等. 陇中旱作区夏收复种饲料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 甘肃农业科技,2017(10):58-59.
[7] 王建成,车宗贤,杨思存. 适宜白银高扬程灌区的几 种高产高效间作套种模式[J]. 甘肃农业科技,2014(5):64-66.
[8]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本文责编:陈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