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没有“语文味”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语文课迫切需要返璞归真,语文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
【关键词】语文;小学;教学;使命;探索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明确定义确定了语文课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是,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内容,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政治的、思想道德的、甚至天文地理等都在语文课堂演绎着,以致语文教学被泛化为人文教育。没有“语文味”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语文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教”的核心应是“怎么说”,而非“说什么”。在语文教学中,言语形式的教学要大于言语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其教学内容应分三个层次:
1.立足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
作为传承文明、表达思想的载体,语言文字本身当然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内涵,没有意义的文字是不存在的,所以语文教学也无法回避历史、文化、情感等内容,而且也必须以此为学习语文的起点,但是绝不能止于此。从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出发,语文教学的重心必须放在文本语言形式上,即教给学生“怎么说”。课文仅仅是语言的一种范例,是语言学习的一种载体,学习语文固然必须学习课文,但学习语文肯定不是为了学习课文。在很多人眼里,触手可及的往往只有言语的内容、意义,而容易忽略言语形式。语言教学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排除语言文字所承载内容的干扰,并从中概括出“文本语言”的表达规律,教会学生借鉴“文本语言”掌握组织语言文字的方法,逐渐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语言反应能力
学习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文本,故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应是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反应能力。
请看上海教材《看不见的爱》的案例:
师:(出示上面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中重复提到了“安详”“微笑”,说明了什么?
生:用安详、微笑说明母亲对孩子屡投不中的宽容。
生:老是投不中,如果母亲不是那么爱儿子,早就不可能安详、微笑了,所以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对儿子的爱。
生:盲童看不见母亲的安详、微笑,却能感受到,母亲就是用自己的安详、微笑来鼓励儿子。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这是一种爱,安详、微笑的爱,更是看不见却能感受的爱。让我们大家一起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两句话。
案例的教学内容也许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到“母爱”的艰辛,但他们能够领悟到是“安详”“微笑”这两个词使母亲“无声的爱”显现出来了。简言之,这才是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
3.注重文本的言语迁移运用
在语文课上教师教给了学生规律和方法,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即通过对课文这一语言文本范例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多的是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来迁移巩固,但很多读写结合往往变成了课文内容的“仿写”,而非表达方式的“借鉴”。
语文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要教学生识字学词、积累语言、训练语感、培养阅读和表达的能力。语文课迫切需要返璞归真,应真正让语文课立足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反应能力,实实在在的注重文本的言语迁移运用。这样的语文课才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才能使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参考文献
[1]李永刚.语文创新教学初探[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2(1).
【关键词】语文;小学;教学;使命;探索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明确定义确定了语文课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是,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内容,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政治的、思想道德的、甚至天文地理等都在语文课堂演绎着,以致语文教学被泛化为人文教育。没有“语文味”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语文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教”的核心应是“怎么说”,而非“说什么”。在语文教学中,言语形式的教学要大于言语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其教学内容应分三个层次:
1.立足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
作为传承文明、表达思想的载体,语言文字本身当然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内涵,没有意义的文字是不存在的,所以语文教学也无法回避历史、文化、情感等内容,而且也必须以此为学习语文的起点,但是绝不能止于此。从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出发,语文教学的重心必须放在文本语言形式上,即教给学生“怎么说”。课文仅仅是语言的一种范例,是语言学习的一种载体,学习语文固然必须学习课文,但学习语文肯定不是为了学习课文。在很多人眼里,触手可及的往往只有言语的内容、意义,而容易忽略言语形式。语言教学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排除语言文字所承载内容的干扰,并从中概括出“文本语言”的表达规律,教会学生借鉴“文本语言”掌握组织语言文字的方法,逐渐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语言反应能力
学习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文本,故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应是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反应能力。
请看上海教材《看不见的爱》的案例:
师:(出示上面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中重复提到了“安详”“微笑”,说明了什么?
生:用安详、微笑说明母亲对孩子屡投不中的宽容。
生:老是投不中,如果母亲不是那么爱儿子,早就不可能安详、微笑了,所以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对儿子的爱。
生:盲童看不见母亲的安详、微笑,却能感受到,母亲就是用自己的安详、微笑来鼓励儿子。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这是一种爱,安详、微笑的爱,更是看不见却能感受的爱。让我们大家一起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两句话。
案例的教学内容也许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到“母爱”的艰辛,但他们能够领悟到是“安详”“微笑”这两个词使母亲“无声的爱”显现出来了。简言之,这才是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
3.注重文本的言语迁移运用
在语文课上教师教给了学生规律和方法,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即通过对课文这一语言文本范例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多的是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来迁移巩固,但很多读写结合往往变成了课文内容的“仿写”,而非表达方式的“借鉴”。
语文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要教学生识字学词、积累语言、训练语感、培养阅读和表达的能力。语文课迫切需要返璞归真,应真正让语文课立足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反应能力,实实在在的注重文本的言语迁移运用。这样的语文课才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才能使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参考文献
[1]李永刚.语文创新教学初探[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