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改革不是放弃传统教学,而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的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出现“败笔”是难免的,教师平时要多想办法,想出一些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反复实践,让自己的课真正成为没有“败笔”的“改革课”。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0-0146-02
当今,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语文教师们为了顺应潮流,在教学中各显身手,使出各种招数来追求有别于传统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也确实体现了课改精神,方法与观念也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有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却有悖于课改理念,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在课堂上不是从教学内容出发,没有考虑教材、教师、学生等诸多教学要素的存在,而是教者随心所欲的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安排,这样的课堂教学成为课程改革浪潮中的一些“败笔”。笔者曾观看了上级教育部门配发的大量教学光碟,也走进课堂听了不少的教学公开课,发现这些“败笔”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
1课堂设计与教学内容脱节
一些教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刻意在课堂开头设计一个“激趣”的环节,而这一环节又与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相反,有了这一环节,这堂课却让人觉得是一个“牛头加马嘴”的“崎形”课,让人看上去怎么都觉得不顺眼。有位教师在上《孔乙己》这课时,在介绍作者与作品时却播放了一段《阿Q正传》电影片断,学生对阿Q的兴趣是上来了,对孔乙己的兴趣我看不见得能提上来。再说,让学生欣赏电影为什么非得占用课堂时间?还有位教师在上《草莓》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提一篮草莓分给学生吃。这不禁令人产生疑惑:这一环节有必要吗?学生吃了草莓上课就有兴趣了吗?再说,《草莓》这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草莓的滋味吗?还有位教者在上《囚绿记》这课时,设计了一个观赏长春藤的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者在讲台上放置了一盆长春藤,然后花了十多分钟去介绍它的特性、生长环境、栽培方法等。语文课变成了生物课。不知教者想过没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凭这十几分钟的生物知识介绍就能激发起来吗?我看是学了生物知识忘了语文知识,种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家的地。按照这些教师的逻辑,上课如果非要摆上一样东西才能让学生激发起学习兴趣的话,那么在上《导弹的自述》时,讲桌上不是非得要摆上一枚导弹不可了?这些教师的初衷是想通过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却没有想到这样做与教学的中心内容并没多大帮助。
2双向互动变成学生单方行动
有些教者把课堂内要进行的教学活动作为课外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课堂只是成了学生展示课外活动成果的地方。有位教者在上《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前,将学生分成了许多小组,资料组负责收集抗美援朝的史料,录相组负责搜集抗美援朝战争影片资料,美术组负责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有关图片…到了课堂上,教师让不同的组分别展示了他们的成果:资料组详细介绍了抗美援朝战争,录相组播放了不同的影片资料,美术组展示了几个同学绘制的画面…各组展示完自己的成果后,这堂课也差不多就结束了,课堂自始至终只有学生的活动。听了这样的课不禁又让人产生困惑:老师是不是吃干饭去了?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特别是在阅读课教学中,完全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做为一个旁观者,是不是违背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3主次不分,目标不明
有些教师为了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堂上设计了谈体会或写感想之类的环节,有的在实施这一环节的过程中占去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有位教师在上《哨子》一文时,朗读分析不到二十分钟后就开始让学生写作《哨子的启示》,花去了课堂后面近三十分钟的时间。听了这样的课又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堂课到底是教读课还是写作课?这可能连教者自己也说不清(教者也可能会认为是两者结合的“创新课”吧)。不可否认,课堂上设计写体会或读后感的环节确实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但是,讲读课中如果花去半数以上时间去写作,这堂课还是讲读课吗?我看只能是古代的“四不象”。
总之,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要从教学内容出发,遵循各种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好教师、教材、学生等教学要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各种教学要素在课堂上得到最优化的组合。教学改革不是放弃传统教学,而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的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出现“败笔”是难免的,教师平时要多想办法,想出一些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反复实践,让自己的课真正成为没有“败笔”的“改革课”。
收稿日期:2007-09-19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0-0146-02
当今,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语文教师们为了顺应潮流,在教学中各显身手,使出各种招数来追求有别于传统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也确实体现了课改精神,方法与观念也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有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却有悖于课改理念,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在课堂上不是从教学内容出发,没有考虑教材、教师、学生等诸多教学要素的存在,而是教者随心所欲的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安排,这样的课堂教学成为课程改革浪潮中的一些“败笔”。笔者曾观看了上级教育部门配发的大量教学光碟,也走进课堂听了不少的教学公开课,发现这些“败笔”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
1课堂设计与教学内容脱节
一些教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刻意在课堂开头设计一个“激趣”的环节,而这一环节又与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相反,有了这一环节,这堂课却让人觉得是一个“牛头加马嘴”的“崎形”课,让人看上去怎么都觉得不顺眼。有位教师在上《孔乙己》这课时,在介绍作者与作品时却播放了一段《阿Q正传》电影片断,学生对阿Q的兴趣是上来了,对孔乙己的兴趣我看不见得能提上来。再说,让学生欣赏电影为什么非得占用课堂时间?还有位教师在上《草莓》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提一篮草莓分给学生吃。这不禁令人产生疑惑:这一环节有必要吗?学生吃了草莓上课就有兴趣了吗?再说,《草莓》这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草莓的滋味吗?还有位教者在上《囚绿记》这课时,设计了一个观赏长春藤的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者在讲台上放置了一盆长春藤,然后花了十多分钟去介绍它的特性、生长环境、栽培方法等。语文课变成了生物课。不知教者想过没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凭这十几分钟的生物知识介绍就能激发起来吗?我看是学了生物知识忘了语文知识,种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家的地。按照这些教师的逻辑,上课如果非要摆上一样东西才能让学生激发起学习兴趣的话,那么在上《导弹的自述》时,讲桌上不是非得要摆上一枚导弹不可了?这些教师的初衷是想通过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却没有想到这样做与教学的中心内容并没多大帮助。
2双向互动变成学生单方行动
有些教者把课堂内要进行的教学活动作为课外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课堂只是成了学生展示课外活动成果的地方。有位教者在上《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前,将学生分成了许多小组,资料组负责收集抗美援朝的史料,录相组负责搜集抗美援朝战争影片资料,美术组负责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有关图片…到了课堂上,教师让不同的组分别展示了他们的成果:资料组详细介绍了抗美援朝战争,录相组播放了不同的影片资料,美术组展示了几个同学绘制的画面…各组展示完自己的成果后,这堂课也差不多就结束了,课堂自始至终只有学生的活动。听了这样的课不禁又让人产生困惑:老师是不是吃干饭去了?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特别是在阅读课教学中,完全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做为一个旁观者,是不是违背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3主次不分,目标不明
有些教师为了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堂上设计了谈体会或写感想之类的环节,有的在实施这一环节的过程中占去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有位教师在上《哨子》一文时,朗读分析不到二十分钟后就开始让学生写作《哨子的启示》,花去了课堂后面近三十分钟的时间。听了这样的课又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堂课到底是教读课还是写作课?这可能连教者自己也说不清(教者也可能会认为是两者结合的“创新课”吧)。不可否认,课堂上设计写体会或读后感的环节确实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但是,讲读课中如果花去半数以上时间去写作,这堂课还是讲读课吗?我看只能是古代的“四不象”。
总之,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要从教学内容出发,遵循各种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好教师、教材、学生等教学要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各种教学要素在课堂上得到最优化的组合。教学改革不是放弃传统教学,而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的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出现“败笔”是难免的,教师平时要多想办法,想出一些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反复实践,让自己的课真正成为没有“败笔”的“改革课”。
收稿日期:2007-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