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数据分析
从质量监测表分析得出,我校2015级学生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中,在区域参与监测的20所中学里,语文学科均分位列第9,优秀率位列第10,合格率位列第4,指标均位列开发区学校的后面。从具体分析来看,阅读和作文得分率都比较低是主要原因,而造成作文得分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在内容选择和结构安排上失分较多。
二、原因分析
1.许多学生写作基础较弱,很多学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记叙文,既缺乏素材,也缺乏技法,没有形成基本的写作模式。
2.课堂关于写作的教学,没有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没有针对性和跟进式的教学举措。
三、实施原则
根据质量监测表的分析,我校大部分学生在内容选择和结构安排上失分较多,因而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经过集体商讨,我们决定在写作教学中和初三复习过程中从写作的角度,重新审视教材和课文,借助课本中的大家名篇,从作文素材积累运用、写作结构框架建构、写作思路建模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期突破学生在作文内容和写作结构上的瓶颈。
四、跟进举措
1.素材积累与裁剪运用
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正处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型中,因而对于身边的人和事,难以有专注凝视、深入观察、沉浸反思、归纳提升的思维过程,加之初中生生活范围相对狭窄、社会阅历浅,在写作时自然难以有丰富多彩的素材呈现。
他们写亲人关怀,不是写妈妈冒雨为我送伞,就是写爸爸深夜送生病的我上医院;写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和成长生活时,不是写这次考试考得不好,心情如窗外的滂沱大雨,就是从哭闹着踏进幼儿园写起,一直写到即将面临的让人忐忑紧张的初三中考,不到600字的文章,已经如同流水账一样写完了自己的所有经历。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没有素材,不知道写什么,导致其作文空洞无物,素材不典型、不新鲜。针对这些情况,有如下解决策略:
(1)大家写史记
①家庭史記
同学自己在家中准备一个素材本,取名曰“家庭史记”,专门记录家庭中的小故事,动员全家齐上阵,家庭成员一周写一次,三口之家一周不少于三次,字数不限,要求有事例、有感悟。
②班级史记
由语文课代表负责,准备一个校园生活记录本,按照学号顺序,每个同学轮流在“班级史记”上记录该天发生的关于老师和学生的重要的事、难忘的事、有思考价值的事,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2)大家共分享
①课前三分钟
利用课前三分钟,轮流讲述身边发生的新鲜事、有意义的事,可以是家庭史记或者班级史记,也可以是自己阅读好书好文之后的分享推介。在分享时必须要有“树干”、有“枝叶”,要把事情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
②作文阅读课
读写不分家,在作文课上,老师不应把时间都安排为评讲,或者安排学生写作,而是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借阅作文,或者阅读分享班级史记和家庭史记。读完后,在写作积累本上记录自己的收获。
(3)向名家学素材的积累和选择
提起模仿写作,现在的学生往往会抱出一大摞中考优秀范文选集,却忘记了杰出的写作大师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那就是我们常常忽视的初中六册课本。你想看写父母亲人的文章选材,可以参看《散步》《台阶》《背影》《我们家的男子汉》《我的母亲》等;想看写师长朋友的素材,可以阅读《我的老师》《一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等;想抒发个人感悟和家国情怀,可以学习《紫藤萝瀑布》《往事依依》《本命年的回想》《枣核》《幽径悲剧》等。
这些课文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文章,陪伴着一代代人的成长,是弥足珍贵、常读常新,也是我们情感表达的范式和写作传统的典范,自然值得初中学生去重新审视,从素材积累和选择的角度加以学习和借鉴。
例如《散步》一文,只截取一家三口春天外出踏青时,在岔路口选择上家人相互理解体谅的十分温馨感人的一个片段;而《背影》是从父亲的诸多事例当中,选择了浦口车站买橘子和送儿子上火车的一幕。这些经典课文的素材选择可以让学生懂得:写作素材并非都是不平凡的大事,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例如小温馨、小感动、小波折、小郁闷、小收获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只要你用心审视这些事件,写出场景、写出波澜、写出细节、写出情感变化、写出成长感悟,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2.框架构建和思路建模
学生的写作障碍,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素材的大量积累和裁剪运用,可以解决学生写作时无源头活水的问题。那么,不知道怎么写,就需要从写作的结构框架构建和写作思路建模上下功夫了。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毫无波澜的文章,即使选材再好,也不会精彩。同样地,我们可以向课本中的写作大师学习“烹制”素材的好办法。
(1)欲扬先抑的写作思路
欲扬先抑的“扬”,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抑扬变化,实则是一种落差美。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产生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在九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里,少年鲁迅眼中的阿长,起先是个让他厌恶憎恨的女人,因为她害死了自己心爱的隐鼠。然而,后来她却省下钱来为自己购买了《山海经》,让自己顿生敬意,是自己少年时代难以忘怀的温馨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思路,我们的学生就用在《
从质量监测表分析得出,我校2015级学生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中,在区域参与监测的20所中学里,语文学科均分位列第9,优秀率位列第10,合格率位列第4,指标均位列开发区学校的后面。从具体分析来看,阅读和作文得分率都比较低是主要原因,而造成作文得分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在内容选择和结构安排上失分较多。
二、原因分析
1.许多学生写作基础较弱,很多学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记叙文,既缺乏素材,也缺乏技法,没有形成基本的写作模式。
2.课堂关于写作的教学,没有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没有针对性和跟进式的教学举措。
三、实施原则
根据质量监测表的分析,我校大部分学生在内容选择和结构安排上失分较多,因而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经过集体商讨,我们决定在写作教学中和初三复习过程中从写作的角度,重新审视教材和课文,借助课本中的大家名篇,从作文素材积累运用、写作结构框架建构、写作思路建模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期突破学生在作文内容和写作结构上的瓶颈。
四、跟进举措
1.素材积累与裁剪运用
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正处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型中,因而对于身边的人和事,难以有专注凝视、深入观察、沉浸反思、归纳提升的思维过程,加之初中生生活范围相对狭窄、社会阅历浅,在写作时自然难以有丰富多彩的素材呈现。
他们写亲人关怀,不是写妈妈冒雨为我送伞,就是写爸爸深夜送生病的我上医院;写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和成长生活时,不是写这次考试考得不好,心情如窗外的滂沱大雨,就是从哭闹着踏进幼儿园写起,一直写到即将面临的让人忐忑紧张的初三中考,不到600字的文章,已经如同流水账一样写完了自己的所有经历。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没有素材,不知道写什么,导致其作文空洞无物,素材不典型、不新鲜。针对这些情况,有如下解决策略:
(1)大家写史记
①家庭史記
同学自己在家中准备一个素材本,取名曰“家庭史记”,专门记录家庭中的小故事,动员全家齐上阵,家庭成员一周写一次,三口之家一周不少于三次,字数不限,要求有事例、有感悟。
②班级史记
由语文课代表负责,准备一个校园生活记录本,按照学号顺序,每个同学轮流在“班级史记”上记录该天发生的关于老师和学生的重要的事、难忘的事、有思考价值的事,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2)大家共分享
①课前三分钟
利用课前三分钟,轮流讲述身边发生的新鲜事、有意义的事,可以是家庭史记或者班级史记,也可以是自己阅读好书好文之后的分享推介。在分享时必须要有“树干”、有“枝叶”,要把事情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
②作文阅读课
读写不分家,在作文课上,老师不应把时间都安排为评讲,或者安排学生写作,而是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借阅作文,或者阅读分享班级史记和家庭史记。读完后,在写作积累本上记录自己的收获。
(3)向名家学素材的积累和选择
提起模仿写作,现在的学生往往会抱出一大摞中考优秀范文选集,却忘记了杰出的写作大师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那就是我们常常忽视的初中六册课本。你想看写父母亲人的文章选材,可以参看《散步》《台阶》《背影》《我们家的男子汉》《我的母亲》等;想看写师长朋友的素材,可以阅读《我的老师》《一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等;想抒发个人感悟和家国情怀,可以学习《紫藤萝瀑布》《往事依依》《本命年的回想》《枣核》《幽径悲剧》等。
这些课文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文章,陪伴着一代代人的成长,是弥足珍贵、常读常新,也是我们情感表达的范式和写作传统的典范,自然值得初中学生去重新审视,从素材积累和选择的角度加以学习和借鉴。
例如《散步》一文,只截取一家三口春天外出踏青时,在岔路口选择上家人相互理解体谅的十分温馨感人的一个片段;而《背影》是从父亲的诸多事例当中,选择了浦口车站买橘子和送儿子上火车的一幕。这些经典课文的素材选择可以让学生懂得:写作素材并非都是不平凡的大事,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例如小温馨、小感动、小波折、小郁闷、小收获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只要你用心审视这些事件,写出场景、写出波澜、写出细节、写出情感变化、写出成长感悟,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2.框架构建和思路建模
学生的写作障碍,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素材的大量积累和裁剪运用,可以解决学生写作时无源头活水的问题。那么,不知道怎么写,就需要从写作的结构框架构建和写作思路建模上下功夫了。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毫无波澜的文章,即使选材再好,也不会精彩。同样地,我们可以向课本中的写作大师学习“烹制”素材的好办法。
(1)欲扬先抑的写作思路
欲扬先抑的“扬”,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抑扬变化,实则是一种落差美。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产生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在九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里,少年鲁迅眼中的阿长,起先是个让他厌恶憎恨的女人,因为她害死了自己心爱的隐鼠。然而,后来她却省下钱来为自己购买了《山海经》,让自己顿生敬意,是自己少年时代难以忘怀的温馨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思路,我们的学生就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