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交叉融合的背景下,汽车行业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难题。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汽车院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全才还是专才?目前人才培养的缺陷在哪里?
石琴:整个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已经从原先汽车本身的技术延伸到人、车、路这样一个大的交通环境中来。现在的汽车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而且交叉得非常清晰的一个学科,不仅仅是我们刚才讲到的传统的汽车技术,比如汽车结构、汽车设计、汽车构造的问题了。所以,我们教育从业者也很困惑,我们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从事高等教育这么多年来,我觉得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教育部最近强调非常多的一点就是回归,高等教育要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为企业培养有潜力的人才。
褚东宁:我觉得现在学校里专业课程设置有点面面俱到,每门课程都讲,什么都学过,但什么都不会。说得极端点,学生来了企业之后我们就跟他说,你不要跟我讲技术,你什么都不懂,你说你技术不对口,你根本就没有技术,你专业不对口,你根本就没什么专业。我个人观点,学校里应该更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现在有些学生甚至制图都不会,这是我们企业现在很困惑的。
石琴:现在新技术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在这三个阶段里,高校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如今,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像奇瑞、江淮,他们这一块的投入已经远远超过高校,那高校的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实际上发生了转移。我们应该更关注科学的研究,在技术创新方面以企业为平台,我们仅仅是参与。工程应用的问题也就是产品的问题,这不是高校负责的,产品的研发是企业的责任,这三个阶段,高校在定位上确实需要思考。
在4年的时间里,你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不现实,这4年可能更好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基本素质的培养,道德的培养。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三方面的能力,那企业花一年的时间,就会把他打造成所需要的人才。如果说利用学校这个平台,关注他们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我觉得这个最起码不是我们最擅长做的事。
沈健:石琴书记一见面就问我,你们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课程要怎样改革?手工画图还需不需要?我要讲需要,一旦有战争发生,我们的很多工程师离开电脑不会画图,这是个非常大的危险。
褚东宁:我也同意道德培养要放在首位。每年有七、八十个大学生来我们工厂实习,有时任务忙要求加班,这是很正常的。结果有一次,一群学生说买了票要回家,就集体旷工走了,这在企业是很诧异的。
陈兴林:这是普遍现象,现在的孩子从学生转移到职场很关键,企业也有责任引导。我们那个年代一到企业就给你发图版、发丁字尺,有师傅带,现在有些师傅也懒得用心带徒弟。
田哲文:企业和高校定位不一样。企业生产产品,高校也生产产品,但高校的产品社会价值更大,经济效益相对少一点。
我有三点希望,第一,希望企业要主动担当,和高校联合培养人才。2010年6年,国家发布“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企业要有基地,但推进不深入。主要问题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高校很积极,企业没热情。第二,做到“两个开放”,企业向高校开放,高校也向企业开放。开放之后还有“三个介入”,学生介入企业,高校教师介入企业,企业介入到课堂。第三,做到“四个联合”,联合制定培养计划、方案,联合做汽车研发试验,联合创造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联合培养高端人才。
石琴:整个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已经从原先汽车本身的技术延伸到人、车、路这样一个大的交通环境中来。现在的汽车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而且交叉得非常清晰的一个学科,不仅仅是我们刚才讲到的传统的汽车技术,比如汽车结构、汽车设计、汽车构造的问题了。所以,我们教育从业者也很困惑,我们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从事高等教育这么多年来,我觉得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教育部最近强调非常多的一点就是回归,高等教育要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为企业培养有潜力的人才。
褚东宁:我觉得现在学校里专业课程设置有点面面俱到,每门课程都讲,什么都学过,但什么都不会。说得极端点,学生来了企业之后我们就跟他说,你不要跟我讲技术,你什么都不懂,你说你技术不对口,你根本就没有技术,你专业不对口,你根本就没什么专业。我个人观点,学校里应该更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现在有些学生甚至制图都不会,这是我们企业现在很困惑的。
石琴:现在新技术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在这三个阶段里,高校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如今,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像奇瑞、江淮,他们这一块的投入已经远远超过高校,那高校的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实际上发生了转移。我们应该更关注科学的研究,在技术创新方面以企业为平台,我们仅仅是参与。工程应用的问题也就是产品的问题,这不是高校负责的,产品的研发是企业的责任,这三个阶段,高校在定位上确实需要思考。
在4年的时间里,你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不现实,这4年可能更好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基本素质的培养,道德的培养。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三方面的能力,那企业花一年的时间,就会把他打造成所需要的人才。如果说利用学校这个平台,关注他们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我觉得这个最起码不是我们最擅长做的事。
沈健:石琴书记一见面就问我,你们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课程要怎样改革?手工画图还需不需要?我要讲需要,一旦有战争发生,我们的很多工程师离开电脑不会画图,这是个非常大的危险。
褚东宁:我也同意道德培养要放在首位。每年有七、八十个大学生来我们工厂实习,有时任务忙要求加班,这是很正常的。结果有一次,一群学生说买了票要回家,就集体旷工走了,这在企业是很诧异的。
陈兴林:这是普遍现象,现在的孩子从学生转移到职场很关键,企业也有责任引导。我们那个年代一到企业就给你发图版、发丁字尺,有师傅带,现在有些师傅也懒得用心带徒弟。
田哲文:企业和高校定位不一样。企业生产产品,高校也生产产品,但高校的产品社会价值更大,经济效益相对少一点。
我有三点希望,第一,希望企业要主动担当,和高校联合培养人才。2010年6年,国家发布“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企业要有基地,但推进不深入。主要问题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高校很积极,企业没热情。第二,做到“两个开放”,企业向高校开放,高校也向企业开放。开放之后还有“三个介入”,学生介入企业,高校教师介入企业,企业介入到课堂。第三,做到“四个联合”,联合制定培养计划、方案,联合做汽车研发试验,联合创造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联合培养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