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既有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也有小微企业内在结构调整的要求。在经济增长放缓,结构优化,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走出国境,进一步助推县域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摆在各金融机构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结合浙江省嘉善县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简要分析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难点,并给出金融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小微企业; 金融 ; 对策
一、嘉善县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现状
嘉善县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东南侧,是浙江省接轨上海第一站,是全国唯一一个国家命名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 全县区域面积506平方公里。经济结构中小微企业较多。作为“科学发展示范点”,近几年来,嘉善县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在产品创新、制度建设和渠道拓宽等方面进行了较多有益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产品创新更加多样。针对当地小微企业发展特点,嘉善县当地各家金融机构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积极创新产品,近5年以来,各家金融机构融资创新产品超过20多项。如“创业贷”、 “股质贷”、“诚信通”、“税易贷”、“助业贷”等等,较好地满足了不同行业、不同时期小微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
2.制度建设更加完善。为打通小微企业融资“绿色通道”,近年来,嘉善当地各金融机构普遍建立起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配备专职人员,制定出相关管理办法和服务流程,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当地政府和人行也牵头组织制定出多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制度,如以“亩均税收”为核心对小微企业的评级制度,A、B、C级分类等政策,实行信贷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名单制”等等。
3.银政企合作更加紧密。近年来,嘉善当地政府和职能机构主动作为,指导金融机构参与,银政企三方合作更加紧密。一是设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每年经严格审核后给予金融机构风险补偿,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二是设立中小企业转贷基金,帮助小微企业还贷和续贷期间出现的短期资金周转困难。仅2015年度,就办理转贷基金400笔、转贷金额12.85亿元,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鼓励引导担保公司主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适当降低保费,减轻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由财政出资组建起担保公司,带头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银行贷款担保等等。
但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县域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剧,嘉善县域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也再度加大。2015年度嘉善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14.98亿元,仅增长3.53%,同比少增25.37亿元。从结构看,代表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短期贷款比年初减少7.71亿元。据分析,一方面,县域绝大多数传统小微企业订单减少,同业竞争加剧,库存增加,对流动资金贷款的需求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在金融风险上升期,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明显收紧,对抵押物、担保的要求提高,“控风险”在银行经营策略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县域金融机构也将考核重心和工作重心部分转移至存量不良资产的防范与处置。这也更加突出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根据调查表明:嘉善县每100户小企业有银行贷款账户的只有20个,占比20%,每100户个体经营户中只有8.7个,占比8.7%,大部分小微企业靠自有资金在运营,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再度引起广泛关注。
二、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难点
从以上对嘉善县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现状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到,在经济新常态下,生存在县域的小微企业,面对县域经济下滑转型的压力,从金融机构获得支持的难度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难点有小微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也有金融机构及其他融资方面的制约。
1.小微企业自身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县域小微企业的主要特征是规模小,企业经营项目和范围单一,受产业发展影响大,因此,企业的经营稳定性不强。同时,小微企业自身制度不健全,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也体现为其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不足,难以获得银行的“青睐”。
2.小微企业抵(质)押担保资产不足。县域小微企业普遍为家庭式企业的模式进行运转,在经营过程中个人与企业身份往往“分而不清”。特别是县域小微企业因产权不明晰,金融机构在信贷审批中无法确认贷款及担保主体而将其“拒之门外”。同时,如“家庭作坊式”的小微企业往往因没有房产证而缺乏有效抵押,机器设备也普遍存在抵押价值小,所有权不清晰而无法评估的难点。
3.小微企业信息透明度低,抗风险能力弱。县域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规范的财务报表经常性缺乏,大部分常常“因需而制”,难以达到与金融机构建立信贷关系所必备的条件。同时,小微企业对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经营风险也较大。使得很多小微企业成为金融机构“不敢冒的险”。
三、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一是要完善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担保体系。要建立小微非盈利性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建立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的问题。二是加快推进县域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人民银行征信体系与社会化评级体系协同发展,鼓励发展社会化评级机构,提高小微企业的参评率,充分发挥信用的评价作用,真实客观评价小微企业信用,防范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共同构建小微企业良好的信用环境。
2.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一是建议以银企合作为基础,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将企业融资需求信息,银行金融机构产品信息以及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等信息整合,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以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己任。通过平台搭建、政策指导,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不断提升小微企业自身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3.深化县域农村金融改革。一是在政策上支持县域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如建立起地方特色的村镇银行金融机构。二是进一步深化农信机构改革,提升农信机构经营活力,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乡镇网点的作用。三是积极支持优秀城商行在县、镇两个层级的发展,延伸他们的服务功能,设立小微企业专门信贷部门,单独考核,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4.找准切入点,推动基层金融产品创新。基层金融机构要量身定做小微企业融资创新产品,不断创新无形资产、股权、应收账款质押方式。目前,有的地方推出的收费权、专利权、排污权质押贷款、“速贷通”、“助业贷”、“创业贷”、“税易贷”等产品,以及农村“三权”抵押试点产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欢迎。
参考文献:
[1]杜文,邓辉.稳健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融资难实证分析[J].金融参考,2012(2):86-91.
[2]张文采.对目前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J].金融参考,2012(3):97-99.
【关键词】小微企业; 金融 ; 对策
一、嘉善县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现状
嘉善县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东南侧,是浙江省接轨上海第一站,是全国唯一一个国家命名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 全县区域面积506平方公里。经济结构中小微企业较多。作为“科学发展示范点”,近几年来,嘉善县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在产品创新、制度建设和渠道拓宽等方面进行了较多有益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产品创新更加多样。针对当地小微企业发展特点,嘉善县当地各家金融机构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积极创新产品,近5年以来,各家金融机构融资创新产品超过20多项。如“创业贷”、 “股质贷”、“诚信通”、“税易贷”、“助业贷”等等,较好地满足了不同行业、不同时期小微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
2.制度建设更加完善。为打通小微企业融资“绿色通道”,近年来,嘉善当地各金融机构普遍建立起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配备专职人员,制定出相关管理办法和服务流程,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当地政府和人行也牵头组织制定出多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制度,如以“亩均税收”为核心对小微企业的评级制度,A、B、C级分类等政策,实行信贷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名单制”等等。
3.银政企合作更加紧密。近年来,嘉善当地政府和职能机构主动作为,指导金融机构参与,银政企三方合作更加紧密。一是设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每年经严格审核后给予金融机构风险补偿,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二是设立中小企业转贷基金,帮助小微企业还贷和续贷期间出现的短期资金周转困难。仅2015年度,就办理转贷基金400笔、转贷金额12.85亿元,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鼓励引导担保公司主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适当降低保费,减轻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由财政出资组建起担保公司,带头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银行贷款担保等等。
但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县域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剧,嘉善县域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也再度加大。2015年度嘉善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14.98亿元,仅增长3.53%,同比少增25.37亿元。从结构看,代表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短期贷款比年初减少7.71亿元。据分析,一方面,县域绝大多数传统小微企业订单减少,同业竞争加剧,库存增加,对流动资金贷款的需求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在金融风险上升期,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明显收紧,对抵押物、担保的要求提高,“控风险”在银行经营策略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县域金融机构也将考核重心和工作重心部分转移至存量不良资产的防范与处置。这也更加突出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根据调查表明:嘉善县每100户小企业有银行贷款账户的只有20个,占比20%,每100户个体经营户中只有8.7个,占比8.7%,大部分小微企业靠自有资金在运营,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再度引起广泛关注。
二、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难点
从以上对嘉善县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现状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到,在经济新常态下,生存在县域的小微企业,面对县域经济下滑转型的压力,从金融机构获得支持的难度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难点有小微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也有金融机构及其他融资方面的制约。
1.小微企业自身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县域小微企业的主要特征是规模小,企业经营项目和范围单一,受产业发展影响大,因此,企业的经营稳定性不强。同时,小微企业自身制度不健全,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也体现为其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不足,难以获得银行的“青睐”。
2.小微企业抵(质)押担保资产不足。县域小微企业普遍为家庭式企业的模式进行运转,在经营过程中个人与企业身份往往“分而不清”。特别是县域小微企业因产权不明晰,金融机构在信贷审批中无法确认贷款及担保主体而将其“拒之门外”。同时,如“家庭作坊式”的小微企业往往因没有房产证而缺乏有效抵押,机器设备也普遍存在抵押价值小,所有权不清晰而无法评估的难点。
3.小微企业信息透明度低,抗风险能力弱。县域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规范的财务报表经常性缺乏,大部分常常“因需而制”,难以达到与金融机构建立信贷关系所必备的条件。同时,小微企业对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经营风险也较大。使得很多小微企业成为金融机构“不敢冒的险”。
三、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一是要完善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担保体系。要建立小微非盈利性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建立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的问题。二是加快推进县域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人民银行征信体系与社会化评级体系协同发展,鼓励发展社会化评级机构,提高小微企业的参评率,充分发挥信用的评价作用,真实客观评价小微企业信用,防范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共同构建小微企业良好的信用环境。
2.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一是建议以银企合作为基础,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将企业融资需求信息,银行金融机构产品信息以及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等信息整合,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以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己任。通过平台搭建、政策指导,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不断提升小微企业自身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3.深化县域农村金融改革。一是在政策上支持县域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如建立起地方特色的村镇银行金融机构。二是进一步深化农信机构改革,提升农信机构经营活力,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乡镇网点的作用。三是积极支持优秀城商行在县、镇两个层级的发展,延伸他们的服务功能,设立小微企业专门信贷部门,单独考核,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4.找准切入点,推动基层金融产品创新。基层金融机构要量身定做小微企业融资创新产品,不断创新无形资产、股权、应收账款质押方式。目前,有的地方推出的收费权、专利权、排污权质押贷款、“速贷通”、“助业贷”、“创业贷”、“税易贷”等产品,以及农村“三权”抵押试点产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欢迎。
参考文献:
[1]杜文,邓辉.稳健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融资难实证分析[J].金融参考,2012(2):86-91.
[2]张文采.对目前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J].金融参考,2012(3):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