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意安排了许多以“学习伙伴”口吻出现的、黄色“小泡泡”圈起的“阅读提示语”,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泡泡提示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巧用 提示语 促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182-02
打开人教版语文课本,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泡泡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大都是以学生“学习伙伴”的口吻出现的,它的位置不固定,有时出现在文章句首,有时现于文中,有时在篇末,有时也在单元总结部分“语文园地”中出现。每一个“泡泡提示语”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都有其自身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泡泡提示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阅读教学的进行。
一、明晰内容,发现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共有32篇课文和8个语文园地,其中20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插入了“泡泡语提示语”,共有30处。它们的出现是有规律性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类:
(一)提示引导型——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能通过此过程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新的体验。提示引导型“小泡泡”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进行有方向的独立思考,发现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二)方法归纳型——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吸收和运用,总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有难解难分的关系。学习方法是人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为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者才能节省时间、优化过程,事半功倍地提高学习效率。这类“泡泡提示语”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让学生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习得方法,慢慢找到遣词造句的规律。
(三)问题探究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有疑,有疑则问,有问则思,有思则进。这类“泡泡提示语”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研读句子,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些疑問,有些是学生读著文章油然而生的,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有些是紧扣关键字句要重锤敲打的。
(四)理解体会型——阅读能力其实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处理的感知和理解,是对全文内容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都寓于文本语言处理之中。利用这一类型的“泡泡提示语”,引导学生抓住某些重点词句或语言片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含义。
(五)拓展延伸型——新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间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拓展延伸型“泡泡提示语”就体现了这些理念。它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促进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实践的领域,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课外纵向延伸,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和发展整体素养。
二、提出策略,促进教学
(一)用“提示引导型泡泡语”,寻找教学切入
这类“泡泡提示语”,大有统领全文之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它为切入点展开教学,使教学主线清晰,学习更有针对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如第《猫》一文中开头的“小泡泡”提出:“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我要好好体会体会。”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开头的“泡泡提示语”,看看咱们的学习伙伴在跟大家说什么?
生:齐读。
师:你知道“古怪”是什么意思吗?
生1:“古怪”是跟一般情况很不同。
生2:“古怪”是非正常,让人觉得诧异的意思。文中是指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
师: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怎样让人难以捉摸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再如:根据第21课《搭石》中的“泡泡提示语”,设计如下: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泡泡提示语”。
生:齐读。
师:你知道什么是搭石吗?谁能用文中的话说说?
生1:搭石是家乡人们用来过河的方法。
师:你能回忆课文中的描述来解释什么叫搭石吗?
生1:搭石就是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
师:是的,搭石就是为了方便小溪两岸人们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头。然而,在作者刘章爷爷眼里,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出示中心句,板书:风景)
师:提到风景(“风景”两个字变成红色),你脑海里会出现什么画面?(请3位学生)
生1:我会想到这里很美。
生2:我会想到大自然的风景。
生3:我会想到家乡那美丽的小河。
师: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课文是怎样描绘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这些泡泡提示语,都是针对课文的重难点提出的,有提纲挈领的功能。我们在教学时如果能以它为着眼入教学,不仅能紧扣文本的教学重难点,还能实现人文熏陶,与语言学习的很好结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方法归纳型泡泡语”,点拨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的方法本身就在阅读之中,但是中年级的学生可能不容易主动地发现,于是一些“泡泡提示语”,以商量的口吻在温馨地提示学生,学习文本的关键字句或段落时,应采用哪个方法来更有效地学习,以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观潮》一文中“我仿佛感觉到了那种壮观的景象”,是在提示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感悟文本,加深体验,再交流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谈谈对潮来时那种壮观景象的感受。《秦兵马俑》一文中的“泡泡提示语”:“这是我搜集到的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的图片”,是提示学生用搜集资料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用“问题探究型泡泡语”,提高质疑能力
有质量的课堂提问,能充实语文课堂,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其学习兴趣。可以说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在教材中我们可以借助“问题探究型泡泡提示语”,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能动思维。如《巨人的花园》第八自然段旁边就有这样一则“泡泡语”:“我知道春天又到花园的原因了。”显然编者设计这则“泡泡语”意在用感悟性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内容,抓住理解课文的突破口。根据编者的意图,我是这样不露痕迹地把“泡泡语”融入教学中:
1.多好啊!我们知道春天又到花园来了!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八自然段,从中寻找答案。
2.学生读课文找原因。
3.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说说春天为什么回到花园。
4.多么神奇的一个孩子,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想象一下:
小男孩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好像在对巨人说:_________________
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火辣辣的,因为他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______________
在這个教学环节中,我对“泡泡提示语”进行了适当的扩展,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逐渐领悟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质疑,想什么,怎样想。既丰厚文本的内涵,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四)巧用“理解体会型泡泡语”,突破教学难点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比较难理解的段落旁,经常会出现泡泡语。它既是对执教者的提醒,也是对学习者的温馨提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泡泡语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蟋蟀的住宅》中,两次用到了泡泡语。第一次出现在文中第二段,提出了一个问题:“‘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法布尔在介绍蟋蟀的住宅时,紧紧抓住它慎重选址和一丝不苟地修筑进行描述,目的是说明蟋蟀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不随遇而安。教学中,围绕这根主线,让学生边读书边感悟,理解蟋蟀是怎样不随遇而安的,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再如《爬山虎的脚》中,作者介绍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爬的这一段,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这段话旁边有这样一句泡泡语:“我来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短短的一句话为我们指点了迷津——原来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不仅仅是读和悟,用画画的方法也能促进理解。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画画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其内在的规律和基本的方法,不可能仅仅通过几篇文章的阅读就能达到目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泡泡提示语”,有的导入学习活动,有的指导学习活动,有的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提示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极大的作用,优化课堂阅读,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使整个语文课堂焕发了活力,孩子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材中的“泡泡文”值得关注
[2]巧用语文教材“小泡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姚秀蓉
【关键词】巧用 提示语 促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182-02
打开人教版语文课本,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泡泡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大都是以学生“学习伙伴”的口吻出现的,它的位置不固定,有时出现在文章句首,有时现于文中,有时在篇末,有时也在单元总结部分“语文园地”中出现。每一个“泡泡提示语”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都有其自身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泡泡提示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阅读教学的进行。
一、明晰内容,发现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共有32篇课文和8个语文园地,其中20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插入了“泡泡语提示语”,共有30处。它们的出现是有规律性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类:
(一)提示引导型——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能通过此过程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新的体验。提示引导型“小泡泡”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进行有方向的独立思考,发现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二)方法归纳型——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吸收和运用,总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有难解难分的关系。学习方法是人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为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者才能节省时间、优化过程,事半功倍地提高学习效率。这类“泡泡提示语”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让学生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习得方法,慢慢找到遣词造句的规律。
(三)问题探究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有疑,有疑则问,有问则思,有思则进。这类“泡泡提示语”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研读句子,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些疑問,有些是学生读著文章油然而生的,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有些是紧扣关键字句要重锤敲打的。
(四)理解体会型——阅读能力其实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处理的感知和理解,是对全文内容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都寓于文本语言处理之中。利用这一类型的“泡泡提示语”,引导学生抓住某些重点词句或语言片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含义。
(五)拓展延伸型——新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间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拓展延伸型“泡泡提示语”就体现了这些理念。它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促进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实践的领域,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课外纵向延伸,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和发展整体素养。
二、提出策略,促进教学
(一)用“提示引导型泡泡语”,寻找教学切入
这类“泡泡提示语”,大有统领全文之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它为切入点展开教学,使教学主线清晰,学习更有针对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如第《猫》一文中开头的“小泡泡”提出:“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我要好好体会体会。”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开头的“泡泡提示语”,看看咱们的学习伙伴在跟大家说什么?
生:齐读。
师:你知道“古怪”是什么意思吗?
生1:“古怪”是跟一般情况很不同。
生2:“古怪”是非正常,让人觉得诧异的意思。文中是指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
师: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怎样让人难以捉摸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再如:根据第21课《搭石》中的“泡泡提示语”,设计如下: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泡泡提示语”。
生:齐读。
师:你知道什么是搭石吗?谁能用文中的话说说?
生1:搭石是家乡人们用来过河的方法。
师:你能回忆课文中的描述来解释什么叫搭石吗?
生1:搭石就是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
师:是的,搭石就是为了方便小溪两岸人们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头。然而,在作者刘章爷爷眼里,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出示中心句,板书:风景)
师:提到风景(“风景”两个字变成红色),你脑海里会出现什么画面?(请3位学生)
生1:我会想到这里很美。
生2:我会想到大自然的风景。
生3:我会想到家乡那美丽的小河。
师: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课文是怎样描绘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这些泡泡提示语,都是针对课文的重难点提出的,有提纲挈领的功能。我们在教学时如果能以它为着眼入教学,不仅能紧扣文本的教学重难点,还能实现人文熏陶,与语言学习的很好结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方法归纳型泡泡语”,点拨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的方法本身就在阅读之中,但是中年级的学生可能不容易主动地发现,于是一些“泡泡提示语”,以商量的口吻在温馨地提示学生,学习文本的关键字句或段落时,应采用哪个方法来更有效地学习,以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观潮》一文中“我仿佛感觉到了那种壮观的景象”,是在提示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感悟文本,加深体验,再交流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谈谈对潮来时那种壮观景象的感受。《秦兵马俑》一文中的“泡泡提示语”:“这是我搜集到的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的图片”,是提示学生用搜集资料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用“问题探究型泡泡语”,提高质疑能力
有质量的课堂提问,能充实语文课堂,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其学习兴趣。可以说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在教材中我们可以借助“问题探究型泡泡提示语”,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能动思维。如《巨人的花园》第八自然段旁边就有这样一则“泡泡语”:“我知道春天又到花园的原因了。”显然编者设计这则“泡泡语”意在用感悟性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内容,抓住理解课文的突破口。根据编者的意图,我是这样不露痕迹地把“泡泡语”融入教学中:
1.多好啊!我们知道春天又到花园来了!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八自然段,从中寻找答案。
2.学生读课文找原因。
3.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说说春天为什么回到花园。
4.多么神奇的一个孩子,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想象一下:
小男孩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好像在对巨人说:_________________
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火辣辣的,因为他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______________
在這个教学环节中,我对“泡泡提示语”进行了适当的扩展,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逐渐领悟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质疑,想什么,怎样想。既丰厚文本的内涵,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四)巧用“理解体会型泡泡语”,突破教学难点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比较难理解的段落旁,经常会出现泡泡语。它既是对执教者的提醒,也是对学习者的温馨提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泡泡语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蟋蟀的住宅》中,两次用到了泡泡语。第一次出现在文中第二段,提出了一个问题:“‘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法布尔在介绍蟋蟀的住宅时,紧紧抓住它慎重选址和一丝不苟地修筑进行描述,目的是说明蟋蟀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不随遇而安。教学中,围绕这根主线,让学生边读书边感悟,理解蟋蟀是怎样不随遇而安的,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再如《爬山虎的脚》中,作者介绍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爬的这一段,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这段话旁边有这样一句泡泡语:“我来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短短的一句话为我们指点了迷津——原来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不仅仅是读和悟,用画画的方法也能促进理解。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画画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其内在的规律和基本的方法,不可能仅仅通过几篇文章的阅读就能达到目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泡泡提示语”,有的导入学习活动,有的指导学习活动,有的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提示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极大的作用,优化课堂阅读,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使整个语文课堂焕发了活力,孩子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材中的“泡泡文”值得关注
[2]巧用语文教材“小泡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姚秀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