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人人都追求高收益。因而,在选择投资工具时,人们往往先看收益率,然而,高收益的一些理财产品和能赚快钱的股市效应,却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投资者实际能得到的收益可能大幅“缩水”。
今年以来,本刊陆续接到多位读者来信来电咨询有关收益率的问题,在此,我们精选了4个真实的投资案例,我们无意去评判这些理财产品的优劣,也无意去点评这些投资者的成败得失,我们只是想给读者一些提示:追求高收益无可厚非,但投资前还得先算一算自己的成本有多高。
打新股产品:期次不同,收益不同
在广州从事公关策划的周慧女士是个保守型的投资者。虽然股市一直很红火,但始终不敢入市。今年4月份,周慧的朋友胡晶介绍其去申购银行打新股的理财产品。像胡晶在去年申购的招商银行新股理财计划1期,运行了4个月,就已经实现了年化收益率16.82%。如今股市红火,新股发行不断,像打新股的理财产品,一年预期收益在10%左右。
在胡晶的介绍下,周慧开始关注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她发现自去年以来,由于新股申购收益率高达10%左右,目前该类产品的收益率是所有人民币理财产品中最高的。在“5.1”期间,周慧发现招商银行正在推出新股申购6期产品,赶忙拿5万元去申购该产品。
由于是第一次投资,周慧对投资回报特别关注。她发现自己申购的招商银行新股申购6期产品收取的手续费是0.7%。关于报酬的提取方面则约定,产品年化收益率低于4%时,不收取业绩报酬;产品年化收益率高于4%,对高出4%(不含)低于9%(含)的部分收取20%的业绩报酬;产品年化收益率高于9%,将对高出9%(不含)的部分收取30%的业绩报酬。周慧连忙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算了一下,如果自己的产品持有到期收益为10%,那么自己可以拿到的收益=50000×{4%+(9%-4%)×0.8+(10%-9%)×0.7-0.7%}=50000×{4%+4%+0.7%-0.7%}=50000×8%=4000(元)。
投资5万元、回报可以拿到4000元,投资收益率为8%。周慧算了下,感觉新股申购的理财产品风险比较低,这样的收益率也算不错了,周慧真后悔没多申购一点。
5月22日,周慧发现招商银行又推出了新股申购7期产品,惊喜的她忙带着存折去申购。可是,认真看了下产品合同书,周慧发现这期的产品跟6期有明显的不同。
在业绩报酬提取条款上,新股申购7期产品规定,如果产品年化收益率在2.5%以下(含2.5%),不收取任何手续费和信托报酬;年化收益率高于2.5%低于12%(含12%),将对高出2.5%的部分收取40%的手续费和信托报酬;年化收益率高于12%,除按前述规定收取手续费和信托报酬外,将对高出12%的部分收取50%的手续费和信托报酬。
细心的周慧连忙计算了一下,假如自己投资5万元申购7期的产品,能获得的收益=50000×{2.5%+(10%-2.5%)×0.6}=50000×7%=3500(元)。
经过一番计算,周慧敏感地发现同样投资5万元,分别申购6期和7期的产品,在市场收益率都为10%时,自己拿到的回报并不同,6期产品的回报能有8%,而7期产品则下降为7%。假如今年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申购新股的收益率降低至5%,则自己拿到的收益将会变成只有4%。经此测算后,周慧觉得自己已经有5万元投资于新股申购产品,于是放弃了申购同类的理财产品了。
外汇理财产品:收益可能为负数
深圳市民吴小瑜和丈夫李威分别是港资和外资企业的员工,每月是以港元或美元结算工资。自2005年7月实施汇改以来,美元兑人民币一直在“缩水”。于是,去年11月,吴小瑜拿出5万港元购买了年收益率为4.05%的港元理财产品和年收益率为5.15%的美元理财产品,这两款产品都是半年期的,在今年5月中旬到期。
到期时,盘点自己的投资收益,吴小瑜发现自己理财竟是越理越“缩水”。以投资5万港元买港元理财产品来看,半年期的收益只是4.05%的一半,即2.205%,自己到期拿到的港元是51102.5,换成人民币50345.16元。而在这半年期间,港元兑人民币由1.0126一路贬值为0.98518,贬值幅度高达2.7%。假如吴小瑜在当时就将港元换成人民币,还可以拿到50630元人民币。理财半年,收益反而少了284.16元。小瑜别提有多郁闷了。
同样地,吴小瑜购买的美元理财产品也面临这种尴尬。小瑜的美元理财产品年收益率为5.15%,半年期的收益实为2.575%。到期时,小瑜拿到的美元是10257.5。以近期的买入价7.6047来计算,换成人民币是78005.21元。而假如在去年11月份,小瑜就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以当时的买入价7.8556来计算,可以兑换成78556元。半年之间,收益相差550.79元。
其实,这只是其中一部分的损失。假如吴小瑜当时就结汇,买入新股申购的理财产品,半年收益就有5%左右。经过一番计算,吴小瑜才明白外汇理财产品,不能只看产品本身的收益率,还要考虑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像她买的两款产品,表面上看年收益为4.05%和5.15%,但事实上的收益却是负数。
经过一番研究,吴小瑜发现市场有很多外汇理财产品,像招行金葵花锌锌向荣美元理财计划,期限为6个月,预期年收益率最高达20%;深圳发展银行“聚汇宝”超越计划,期限为1年,预期收益率为12%等。这些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都高于人民币理财产品,但小瑜明白这个收益只是表面的,因为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还将有4%-5%左右。假如选择了年收益率为12%的美元理财产品,自己的实际收益只有7%。假如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为5%左右,自己的实得收益极可能是负数。
保单质押炒股:半年涨4%才回本
在佛山某陶瓷公司任职的罗辉是位工作了三年的程序设计员。由于刚结婚买房,每月能剩余的现金极为有限。眼见周围的同事茶余饭后都在谈论手中的股票,罗辉的心里也痒痒的。但是,每月沉甸甸的房贷和必备的生活消费,让罗辉实在腾挪不出资金来炒股。
今年4月份,罗辉偶然间看财经新闻说具有储蓄功能的养老保险、长期重大疾病保险、分红保险等人寿保险合同可以用来质押炒股,贷款金额可以达到保单现金价值的70%-80%之间,一般贷款期限为6个月内,贷款的年利息则是银行同期利率6.14%。
罗辉想起自己手中有张老妈子帮自己投保的重大疾病险保单,已经投保了3年,保险金额为20万元。由于罗辉的保单已经累积了30160元的现金价值,按照最高贷款金额可以达到现金价值70%的规定。罗辉从保险公司处贷款了21112元。
拿到这笔钱后,罗辉连忙将21112元转入自己的证券账户,开始自己的炒股生涯。由于之前没有经验,罗辉先是从网上好好研究了一番机构荐股的意见,发现好多机构推荐了民生银行(600016),说这只股今年的目标价位肯定能到30元。罗辉一看民生银行(600016)现在才十几块钱,今年是能翻倍的。自己捂上半年,赚个50%也不错了。
5月9日,罗辉在13.50元的价位买入了1500股民生银行。罗辉买入民生银行(600016)后的几天,该股一路从13.50元涨到了14.72元,他乐得整天眉开眼笑的。可不久,民生银行开始了回调,股价一路跌破14元,向13元奔去.5月18日,央行一口气打出三道金牌,罗辉觉得股市应该会有一个中部调整。5月21日,民生银行跳空0.5元低开,一路跌到12.83元。罗辉害怕继续调整,忍痛在13元的价位割肉出局。
第一次投资就失利,罗辉连忙看看自己亏了多少。由于买入要扣掉0.3%的手续费和0.1%的印花税,因此,罗辉在买入时要扣掉1500股×13.50元×0.4%=81元。由于罗辉是质押保单贷款来炒股,该保单的贷款年利息为6.14%,在半年内,罗辉要支付利息21112元×6.14%×0.5=648.1384元。事实上,在投资民生银行这只股票时,罗辉已经支出了3.47%的成本,即729.1384元。
同时,13.50元买入,13元卖出,罗辉的资金亏了3.70%。加上变现保单的利息3.07%,买卖一回的费用0.8%,罗辉已经先付出了7.57%的成本。只有下次买入的股票涨幅在9%以上,罗辉才能真正从股市开始赚钱。
换汇炒B股:一年成本约为7%
在东莞市政府供职的赵均是个老股民,早在5月10日沪指第一次冲上4000点时,就已经清仓离场。后来,看着B股市场连着五六天涨停,赵均忍不住也想去B股这块价值洼地赚一把。不过,赵均毕竟是精明的老股民,他明白自己用人民币购汇炒B股,中间涉及一次购汇和一次结汇的价差,入市之前还得好好算一笔投资账。
5月14日下午,赵均到银行了解一下换汇的价格。他发现中国银行美元的的卖出价是7.6969元,现钞买入价是7.6047元;而港元的卖出价是0.9848元,买入价则是0.9732元。赵均算了下,如果自己用5万元人民币换汇成美元,可以换取6496.12美元。假设自己在获利后兑换成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则6496.12美元可以换取49401元人民币。一来一回之间,中间损失599元,成本约为1.2%。同样地,假设自己拿5万元人民币换港币,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换汇成本则是1.18%。
初步一看,用人民币炒B股,成本也就1.2%左右。但赵均明白这只是其中一个成本,还得考虑人民币持续升值带来的损失。自实施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和港元一直在稳步升值。初步计算一下,人民币兑美元已经累计升值了5.69%,人民币兑港元累计升值了8.37%。按照今年的升值速度,人民币兑美元每年的升值幅度预计在5%左右,人民币兑港元的升值幅度则在6%左右。
这意味着持有港元或美元一年,还将继续损失5%或6%的收益。经过一番盘算,赵均发现换汇炒B股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随地可以拣金。如果打算投资一年,那么就换汇和结汇成本加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加起来就快7%左右了。
今年以来,本刊陆续接到多位读者来信来电咨询有关收益率的问题,在此,我们精选了4个真实的投资案例,我们无意去评判这些理财产品的优劣,也无意去点评这些投资者的成败得失,我们只是想给读者一些提示:追求高收益无可厚非,但投资前还得先算一算自己的成本有多高。
打新股产品:期次不同,收益不同
在广州从事公关策划的周慧女士是个保守型的投资者。虽然股市一直很红火,但始终不敢入市。今年4月份,周慧的朋友胡晶介绍其去申购银行打新股的理财产品。像胡晶在去年申购的招商银行新股理财计划1期,运行了4个月,就已经实现了年化收益率16.82%。如今股市红火,新股发行不断,像打新股的理财产品,一年预期收益在10%左右。
在胡晶的介绍下,周慧开始关注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她发现自去年以来,由于新股申购收益率高达10%左右,目前该类产品的收益率是所有人民币理财产品中最高的。在“5.1”期间,周慧发现招商银行正在推出新股申购6期产品,赶忙拿5万元去申购该产品。
由于是第一次投资,周慧对投资回报特别关注。她发现自己申购的招商银行新股申购6期产品收取的手续费是0.7%。关于报酬的提取方面则约定,产品年化收益率低于4%时,不收取业绩报酬;产品年化收益率高于4%,对高出4%(不含)低于9%(含)的部分收取20%的业绩报酬;产品年化收益率高于9%,将对高出9%(不含)的部分收取30%的业绩报酬。周慧连忙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算了一下,如果自己的产品持有到期收益为10%,那么自己可以拿到的收益=50000×{4%+(9%-4%)×0.8+(10%-9%)×0.7-0.7%}=50000×{4%+4%+0.7%-0.7%}=50000×8%=4000(元)。
投资5万元、回报可以拿到4000元,投资收益率为8%。周慧算了下,感觉新股申购的理财产品风险比较低,这样的收益率也算不错了,周慧真后悔没多申购一点。
5月22日,周慧发现招商银行又推出了新股申购7期产品,惊喜的她忙带着存折去申购。可是,认真看了下产品合同书,周慧发现这期的产品跟6期有明显的不同。
在业绩报酬提取条款上,新股申购7期产品规定,如果产品年化收益率在2.5%以下(含2.5%),不收取任何手续费和信托报酬;年化收益率高于2.5%低于12%(含12%),将对高出2.5%的部分收取40%的手续费和信托报酬;年化收益率高于12%,除按前述规定收取手续费和信托报酬外,将对高出12%的部分收取50%的手续费和信托报酬。
细心的周慧连忙计算了一下,假如自己投资5万元申购7期的产品,能获得的收益=50000×{2.5%+(10%-2.5%)×0.6}=50000×7%=3500(元)。
经过一番计算,周慧敏感地发现同样投资5万元,分别申购6期和7期的产品,在市场收益率都为10%时,自己拿到的回报并不同,6期产品的回报能有8%,而7期产品则下降为7%。假如今年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申购新股的收益率降低至5%,则自己拿到的收益将会变成只有4%。经此测算后,周慧觉得自己已经有5万元投资于新股申购产品,于是放弃了申购同类的理财产品了。
外汇理财产品:收益可能为负数
深圳市民吴小瑜和丈夫李威分别是港资和外资企业的员工,每月是以港元或美元结算工资。自2005年7月实施汇改以来,美元兑人民币一直在“缩水”。于是,去年11月,吴小瑜拿出5万港元购买了年收益率为4.05%的港元理财产品和年收益率为5.15%的美元理财产品,这两款产品都是半年期的,在今年5月中旬到期。
到期时,盘点自己的投资收益,吴小瑜发现自己理财竟是越理越“缩水”。以投资5万港元买港元理财产品来看,半年期的收益只是4.05%的一半,即2.205%,自己到期拿到的港元是51102.5,换成人民币50345.16元。而在这半年期间,港元兑人民币由1.0126一路贬值为0.98518,贬值幅度高达2.7%。假如吴小瑜在当时就将港元换成人民币,还可以拿到50630元人民币。理财半年,收益反而少了284.16元。小瑜别提有多郁闷了。
同样地,吴小瑜购买的美元理财产品也面临这种尴尬。小瑜的美元理财产品年收益率为5.15%,半年期的收益实为2.575%。到期时,小瑜拿到的美元是10257.5。以近期的买入价7.6047来计算,换成人民币是78005.21元。而假如在去年11月份,小瑜就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以当时的买入价7.8556来计算,可以兑换成78556元。半年之间,收益相差550.79元。
其实,这只是其中一部分的损失。假如吴小瑜当时就结汇,买入新股申购的理财产品,半年收益就有5%左右。经过一番计算,吴小瑜才明白外汇理财产品,不能只看产品本身的收益率,还要考虑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像她买的两款产品,表面上看年收益为4.05%和5.15%,但事实上的收益却是负数。
经过一番研究,吴小瑜发现市场有很多外汇理财产品,像招行金葵花锌锌向荣美元理财计划,期限为6个月,预期年收益率最高达20%;深圳发展银行“聚汇宝”超越计划,期限为1年,预期收益率为12%等。这些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都高于人民币理财产品,但小瑜明白这个收益只是表面的,因为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还将有4%-5%左右。假如选择了年收益率为12%的美元理财产品,自己的实际收益只有7%。假如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为5%左右,自己的实得收益极可能是负数。
保单质押炒股:半年涨4%才回本
在佛山某陶瓷公司任职的罗辉是位工作了三年的程序设计员。由于刚结婚买房,每月能剩余的现金极为有限。眼见周围的同事茶余饭后都在谈论手中的股票,罗辉的心里也痒痒的。但是,每月沉甸甸的房贷和必备的生活消费,让罗辉实在腾挪不出资金来炒股。
今年4月份,罗辉偶然间看财经新闻说具有储蓄功能的养老保险、长期重大疾病保险、分红保险等人寿保险合同可以用来质押炒股,贷款金额可以达到保单现金价值的70%-80%之间,一般贷款期限为6个月内,贷款的年利息则是银行同期利率6.14%。
罗辉想起自己手中有张老妈子帮自己投保的重大疾病险保单,已经投保了3年,保险金额为20万元。由于罗辉的保单已经累积了30160元的现金价值,按照最高贷款金额可以达到现金价值70%的规定。罗辉从保险公司处贷款了21112元。
拿到这笔钱后,罗辉连忙将21112元转入自己的证券账户,开始自己的炒股生涯。由于之前没有经验,罗辉先是从网上好好研究了一番机构荐股的意见,发现好多机构推荐了民生银行(600016),说这只股今年的目标价位肯定能到30元。罗辉一看民生银行(600016)现在才十几块钱,今年是能翻倍的。自己捂上半年,赚个50%也不错了。
5月9日,罗辉在13.50元的价位买入了1500股民生银行。罗辉买入民生银行(600016)后的几天,该股一路从13.50元涨到了14.72元,他乐得整天眉开眼笑的。可不久,民生银行开始了回调,股价一路跌破14元,向13元奔去.5月18日,央行一口气打出三道金牌,罗辉觉得股市应该会有一个中部调整。5月21日,民生银行跳空0.5元低开,一路跌到12.83元。罗辉害怕继续调整,忍痛在13元的价位割肉出局。
第一次投资就失利,罗辉连忙看看自己亏了多少。由于买入要扣掉0.3%的手续费和0.1%的印花税,因此,罗辉在买入时要扣掉1500股×13.50元×0.4%=81元。由于罗辉是质押保单贷款来炒股,该保单的贷款年利息为6.14%,在半年内,罗辉要支付利息21112元×6.14%×0.5=648.1384元。事实上,在投资民生银行这只股票时,罗辉已经支出了3.47%的成本,即729.1384元。
同时,13.50元买入,13元卖出,罗辉的资金亏了3.70%。加上变现保单的利息3.07%,买卖一回的费用0.8%,罗辉已经先付出了7.57%的成本。只有下次买入的股票涨幅在9%以上,罗辉才能真正从股市开始赚钱。
换汇炒B股:一年成本约为7%
在东莞市政府供职的赵均是个老股民,早在5月10日沪指第一次冲上4000点时,就已经清仓离场。后来,看着B股市场连着五六天涨停,赵均忍不住也想去B股这块价值洼地赚一把。不过,赵均毕竟是精明的老股民,他明白自己用人民币购汇炒B股,中间涉及一次购汇和一次结汇的价差,入市之前还得好好算一笔投资账。
5月14日下午,赵均到银行了解一下换汇的价格。他发现中国银行美元的的卖出价是7.6969元,现钞买入价是7.6047元;而港元的卖出价是0.9848元,买入价则是0.9732元。赵均算了下,如果自己用5万元人民币换汇成美元,可以换取6496.12美元。假设自己在获利后兑换成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则6496.12美元可以换取49401元人民币。一来一回之间,中间损失599元,成本约为1.2%。同样地,假设自己拿5万元人民币换港币,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换汇成本则是1.18%。
初步一看,用人民币炒B股,成本也就1.2%左右。但赵均明白这只是其中一个成本,还得考虑人民币持续升值带来的损失。自实施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和港元一直在稳步升值。初步计算一下,人民币兑美元已经累计升值了5.69%,人民币兑港元累计升值了8.37%。按照今年的升值速度,人民币兑美元每年的升值幅度预计在5%左右,人民币兑港元的升值幅度则在6%左右。
这意味着持有港元或美元一年,还将继续损失5%或6%的收益。经过一番盘算,赵均发现换汇炒B股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随地可以拣金。如果打算投资一年,那么就换汇和结汇成本加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加起来就快7%左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