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一些学校在校本教研方面收获颇丰,既搞出了自己的特色,又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但是,有的学校竟堂而皇之地把应试教育的高分数归功于校本教研,并大肆宣扬,甚至于还有学校把应对高考中考的“训练资料”冠以“校本教研成果系列”的招牌,到处贩卖……凡此种种,笔者以为校本教研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那么,校本教研还缺少些什么呢?
关注之一——文化关怀
校本教研的内涵是什么?其近期目标和远期愿景又是什么?实施校本教研的策略研究有多少?这些问题不是依靠学校的制度或规章就能解决的,刚性的管理规章能推动人的行动,但很难使人心动!校本教研是学校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在课堂,核心在教师。校本教研的思想、理论、观念及策略必须通过课堂这个平台来体现,有课堂才有校本教研。而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的天地,在校本教研中,教师和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教师而言,要从内心深处认同校本教研,明确校本教研对自身的巨大发展作用。感到校本教研能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能较快地带给自己成就感;能使自己从纷繁复杂的教学事务中解脱;能充分地感受到校本教研带来的幸福快乐;他们才会满怀激情地投身其中。如果教师有了这样的认同,那校本教研的思想、理论、观念就会得到提升并增值。
对学生而言,必须让其充分认识到,在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学习是一种快乐和享受。感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是那么的简单而高效;感到学习是对自己心灵世界的充实和引领;感到学习的过程既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增长能力的过程;感到自我的学习状态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完完全全变成了“我要学”,并体验到了人生的真谛——学习中的快乐是永恒的;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校本教研。
所谓文化关怀,就是让学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门,要多从教师成长、教师幸福感、教师安全感、教师成就感等角度去构建校本教研的文化体系;从人性的角度,从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角度去考虑校本教研的内涵、目标、愿景及实施策略;从教师的情感认知、文化认同的角度去架构校本教研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因此,校本教研中的文化关怀就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而不是以“高分数”为本,其核心是因人的需要来发展校本教研,而不是借人来研究校本教研。
关注之二——思想引领
几年的校本教研可谓如火如荼,可怎样才能保证校本教研真正获得实效呢?许多学校规定教师每年的“几个一”工程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吗?采用校本教研与教师的评职评先及晋级挂钩的办法,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吗?靠刚性的奖惩措施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吗?应该说,这些举措在短期内对实施校本教研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调动部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也能在短期内收到一定的“效果”。特别是一些徒有其表的“成效”,诸如每学期教师们上交了多少篇论文,就表明“校本教研热情高”;写了多少篇读书笔记,就表明“校本教研工作扎实”。可真正立足于普通课堂的校本教研、扎实地从事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的教师有多少?自己能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探讨研究、解决问题、反思总结的教师有多少?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科学效率和效益、确保自己的教学价值增值的研究者又有多少?还有多少学校的校本教研不是搞“门面教研”“形象教研”?诸如此类的问题,其核心就是校本教研缺少了思想引领。
校本教研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其思想基础是什么?它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是什么?它的科学方法是什么?严格地讲,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是众说纷纭,还没有权威的说法。目前的现实是,校本教研的行动研究遍地开花,而研究“是什么”和“为什么”的人太少。这必然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构建校本教研的思想体系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学校、教研机构和教育专家必须花大力气去研究,并高屋建瓴地阐释校本教研的思想、理论、观念、内涵、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眼光对校本教研作科学文化的解读,站在文化建设的层面上,从人文和科学的角度构建校本教研的文化体系,从思想的角度更新教师的思维模式,让教师能从主观需要的角度接受校本教研、践行校本教研,并努力地追求校本教研的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
有思想,行动才不盲目;有思想,行动才会自觉接受其领导;有思想,行动才有不竭的动力。
关注之三——朴素观点
应该说,关于校本教研的研究理论不少了,可这些理论和观点中,那些不符合国人语言逻辑的表述使人难懂;那些生造的冷僻词语和生涩词汇使人如读天书;那些长长的、语意混杂的句子使人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我们的教师哪还有读书的兴趣?哪还有读书的耐性?真的不明白,我们的一些教育理论研究者为何不能好好地说话,为何要把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说得云里雾里。这是学问高深的自然流露吗?那不妨再去读读陶行知、叶圣陶等人的教育专著。他们的语言通俗易懂似家常话,道理明白清楚似大实话,读起来轻松愉快,想起来透彻明晰。有人感叹“今天的教师不爱读书”,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缺失观点朴实性就是一个重要原因。校本教研的参与者是广大的教师,教师是教材的“翻译者”,教师力求通过自己的表述,使学生轻松而愉快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并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所学的、所说的必须是浅显易懂的实在话。因而,教师没有必要枉费工夫,去思考那些文字游戏般的生涩长句。
关注之四——有效指导
校本教研从学校层面看,更多的是以课题的方式来呈现的,而教师们则又是通过一节节课来实施研究的。在课堂上,如何落实课题;如何把课题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与教学内容及过程交融在一起;如何边教学、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如何实施阶段成果的呈现、归纳、提炼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如何让课题研究在纵向上、横向上深入持久地向前推进;如何解决在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和疑难……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客观上影响了校本教研的推行,并进一步影响了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效益。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有效指导。而有效指导靠的是学校和教研机构的领军人物,他们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有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他们既能上有引领性的示范课,又能从激励教师成长的角度评普通课;他们既是课堂教学的高超实践者,又是指导课堂教学的理论者。有他们的有效指导,校本教研就不会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不会让教师的教育研究浅尝辄止,就不会造成“课堂与课题两张皮”的现象,就不会应验“经验永远是经验”的老话。
实际上,校本教研是最切合学校实际的教研形式,不论有无课题,教师们都可以自己进行校本教研。因为校本教研的对象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它的立足点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它可以随时立题(教育教学中自己发现的问题),也可以随时结题(教师自己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它不一定要有周密而详尽的课题方案和结题报告,一篇随笔,一段反思,一则案例分析……都可以是校本教研的成果。而这种自由的教研方式,则更需要有效的指导,更需要对教师们的课堂教育教学进行思想、过程和方法等方面的引领,以彰显校本教研的优势和特色,以区别低效课堂与高效课堂。这种有效的指导,能使教师们从理论上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分析,能用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解剖自己的课堂教学。这种有效指导能够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能够从课堂效能观的角度反观课堂、审视课堂,以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关注之五——激励机制
校本教研可以说是最大众化的一种教研方式,从参与者、参与方式、参与时间以及参与结果等方面看,都是不拘一格的。可为什么在现今的校本教研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占少数,被动参与者、不参与者占大多数呢?为什么专家们会感叹,在新课标阳光照耀下的课堂是死水微澜呢?为什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得多而收效甚微呢?除了前面所说的四点原因之外,缺少激励机制也是阻碍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课程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是对学生多方面素养的熏陶,是健全人的灵魂、人格、情感的教育,而不是追求学生的考试高分数,追求学生最大限度的灌装知识。可现实的教育是以追求应考的高分数为目的,教师评职评先、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或唯一依据就是学生的分数,就是学生的“应考素养”。面对现实,教师只能趋利避害,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应考素养”,至于校本教研,就异化为培养学生“应考素养”的校本教辅资料,就变异为学校或教师徒有其表的论文和总结,以装点门面。面对校本教研,真正能拿出科学而系统的激励机制的学校有几个?真正能够关注校本教研过程,能做好过程评价策略的学校有几个?真正能够激励教师从事校本教研方略,以促进其自身专业成长的学校有多少?真正能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摒弃“唯分数主义”,重构全新教师评价体系的学校又有多少?没有科学系统的校本教研评价机制,校本教研不可能走多远,不可能有放大增值的可能。
因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文化关怀是校本教研的血脉,思想引领是校本教研的灵魂,朴素观点是校本教研的滋养,有效指导是校本教研的航标,激励机制是校本教研的动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
关注之一——文化关怀
校本教研的内涵是什么?其近期目标和远期愿景又是什么?实施校本教研的策略研究有多少?这些问题不是依靠学校的制度或规章就能解决的,刚性的管理规章能推动人的行动,但很难使人心动!校本教研是学校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在课堂,核心在教师。校本教研的思想、理论、观念及策略必须通过课堂这个平台来体现,有课堂才有校本教研。而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的天地,在校本教研中,教师和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教师而言,要从内心深处认同校本教研,明确校本教研对自身的巨大发展作用。感到校本教研能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能较快地带给自己成就感;能使自己从纷繁复杂的教学事务中解脱;能充分地感受到校本教研带来的幸福快乐;他们才会满怀激情地投身其中。如果教师有了这样的认同,那校本教研的思想、理论、观念就会得到提升并增值。
对学生而言,必须让其充分认识到,在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学习是一种快乐和享受。感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是那么的简单而高效;感到学习是对自己心灵世界的充实和引领;感到学习的过程既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增长能力的过程;感到自我的学习状态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完完全全变成了“我要学”,并体验到了人生的真谛——学习中的快乐是永恒的;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校本教研。
所谓文化关怀,就是让学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门,要多从教师成长、教师幸福感、教师安全感、教师成就感等角度去构建校本教研的文化体系;从人性的角度,从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角度去考虑校本教研的内涵、目标、愿景及实施策略;从教师的情感认知、文化认同的角度去架构校本教研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因此,校本教研中的文化关怀就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而不是以“高分数”为本,其核心是因人的需要来发展校本教研,而不是借人来研究校本教研。
关注之二——思想引领
几年的校本教研可谓如火如荼,可怎样才能保证校本教研真正获得实效呢?许多学校规定教师每年的“几个一”工程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吗?采用校本教研与教师的评职评先及晋级挂钩的办法,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吗?靠刚性的奖惩措施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吗?应该说,这些举措在短期内对实施校本教研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调动部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也能在短期内收到一定的“效果”。特别是一些徒有其表的“成效”,诸如每学期教师们上交了多少篇论文,就表明“校本教研热情高”;写了多少篇读书笔记,就表明“校本教研工作扎实”。可真正立足于普通课堂的校本教研、扎实地从事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的教师有多少?自己能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探讨研究、解决问题、反思总结的教师有多少?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科学效率和效益、确保自己的教学价值增值的研究者又有多少?还有多少学校的校本教研不是搞“门面教研”“形象教研”?诸如此类的问题,其核心就是校本教研缺少了思想引领。
校本教研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其思想基础是什么?它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是什么?它的科学方法是什么?严格地讲,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是众说纷纭,还没有权威的说法。目前的现实是,校本教研的行动研究遍地开花,而研究“是什么”和“为什么”的人太少。这必然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构建校本教研的思想体系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学校、教研机构和教育专家必须花大力气去研究,并高屋建瓴地阐释校本教研的思想、理论、观念、内涵、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眼光对校本教研作科学文化的解读,站在文化建设的层面上,从人文和科学的角度构建校本教研的文化体系,从思想的角度更新教师的思维模式,让教师能从主观需要的角度接受校本教研、践行校本教研,并努力地追求校本教研的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
有思想,行动才不盲目;有思想,行动才会自觉接受其领导;有思想,行动才有不竭的动力。
关注之三——朴素观点
应该说,关于校本教研的研究理论不少了,可这些理论和观点中,那些不符合国人语言逻辑的表述使人难懂;那些生造的冷僻词语和生涩词汇使人如读天书;那些长长的、语意混杂的句子使人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我们的教师哪还有读书的兴趣?哪还有读书的耐性?真的不明白,我们的一些教育理论研究者为何不能好好地说话,为何要把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说得云里雾里。这是学问高深的自然流露吗?那不妨再去读读陶行知、叶圣陶等人的教育专著。他们的语言通俗易懂似家常话,道理明白清楚似大实话,读起来轻松愉快,想起来透彻明晰。有人感叹“今天的教师不爱读书”,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缺失观点朴实性就是一个重要原因。校本教研的参与者是广大的教师,教师是教材的“翻译者”,教师力求通过自己的表述,使学生轻松而愉快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并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所学的、所说的必须是浅显易懂的实在话。因而,教师没有必要枉费工夫,去思考那些文字游戏般的生涩长句。
关注之四——有效指导
校本教研从学校层面看,更多的是以课题的方式来呈现的,而教师们则又是通过一节节课来实施研究的。在课堂上,如何落实课题;如何把课题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与教学内容及过程交融在一起;如何边教学、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如何实施阶段成果的呈现、归纳、提炼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如何让课题研究在纵向上、横向上深入持久地向前推进;如何解决在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和疑难……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客观上影响了校本教研的推行,并进一步影响了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效益。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有效指导。而有效指导靠的是学校和教研机构的领军人物,他们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有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他们既能上有引领性的示范课,又能从激励教师成长的角度评普通课;他们既是课堂教学的高超实践者,又是指导课堂教学的理论者。有他们的有效指导,校本教研就不会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不会让教师的教育研究浅尝辄止,就不会造成“课堂与课题两张皮”的现象,就不会应验“经验永远是经验”的老话。
实际上,校本教研是最切合学校实际的教研形式,不论有无课题,教师们都可以自己进行校本教研。因为校本教研的对象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它的立足点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它可以随时立题(教育教学中自己发现的问题),也可以随时结题(教师自己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它不一定要有周密而详尽的课题方案和结题报告,一篇随笔,一段反思,一则案例分析……都可以是校本教研的成果。而这种自由的教研方式,则更需要有效的指导,更需要对教师们的课堂教育教学进行思想、过程和方法等方面的引领,以彰显校本教研的优势和特色,以区别低效课堂与高效课堂。这种有效的指导,能使教师们从理论上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分析,能用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解剖自己的课堂教学。这种有效指导能够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能够从课堂效能观的角度反观课堂、审视课堂,以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关注之五——激励机制
校本教研可以说是最大众化的一种教研方式,从参与者、参与方式、参与时间以及参与结果等方面看,都是不拘一格的。可为什么在现今的校本教研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占少数,被动参与者、不参与者占大多数呢?为什么专家们会感叹,在新课标阳光照耀下的课堂是死水微澜呢?为什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得多而收效甚微呢?除了前面所说的四点原因之外,缺少激励机制也是阻碍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课程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是对学生多方面素养的熏陶,是健全人的灵魂、人格、情感的教育,而不是追求学生的考试高分数,追求学生最大限度的灌装知识。可现实的教育是以追求应考的高分数为目的,教师评职评先、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或唯一依据就是学生的分数,就是学生的“应考素养”。面对现实,教师只能趋利避害,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应考素养”,至于校本教研,就异化为培养学生“应考素养”的校本教辅资料,就变异为学校或教师徒有其表的论文和总结,以装点门面。面对校本教研,真正能拿出科学而系统的激励机制的学校有几个?真正能够关注校本教研过程,能做好过程评价策略的学校有几个?真正能够激励教师从事校本教研方略,以促进其自身专业成长的学校有多少?真正能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摒弃“唯分数主义”,重构全新教师评价体系的学校又有多少?没有科学系统的校本教研评价机制,校本教研不可能走多远,不可能有放大增值的可能。
因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文化关怀是校本教研的血脉,思想引领是校本教研的灵魂,朴素观点是校本教研的滋养,有效指导是校本教研的航标,激励机制是校本教研的动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