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而在普通中学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大量的生物“学困生”,究其原因,除了初中生物基础问题外,主要是不注意学习方法,不积极思考问题,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较差和对老师过分依赖。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着力使教学重心下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问题导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划分为数个相应联系的动态结构,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迁移提高”等环节,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师生的互动双边活动。
一、“问题导学法”的实施过程
我以《伴性遗传》一节教学为例谈谈“问题导学法”的具体做法:
1﹒创设情景
在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后,创设情景:我国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女性色盲患者仅为0.5%。台下的学生讨论开来了:①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出的?②为什么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③还有哪些疾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④有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的疾病?⑤色盲能不能治愈?等等的问题。我帮助同学们把疑问归纳为“红绿性色盲有什么遗传特点?”这把学生从兴奋的激情状态回归到理性思考状态。这一阶段的操作,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趣味性、生动形象性和新颖性。教师要起到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作用,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桥铺路。
2﹒提出问题
展示教材中的色盲家系图,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①家系图中患者是什么性别?说明红绿性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②Ⅰ代中1号是否将自己的红绿色盲基因传给Ⅱ代中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③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为什么?④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⑤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几种?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环环紧扣,逐层深入,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色盲基因b及正常基因B在X染色体上有,Y染色体上无”的知识点,更能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与推理方式,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与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自主探究
自然人群中应有几种随机婚配方式?后代表现如何?哪些组合的后代表现型全部正常或全部患病?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得知:六种随机婚配方式①XBXB×XBY②XBXB×XbY③XBXb×XBY④XBXb×XbY⑤XbXb×XBY⑥XbXb×XbY学生很容易观察出:①组合后代表现型全部正常,⑥组合后代表现型全部患病。所以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其余四个组合的遗传图解,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个教学环节,要特别强调教师的“导”的作用,要把相关的遗传图解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找到内在的特点。
4﹒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的接受、传递、处理、反馈的过程,因而及时的反馈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通过上述6个遗传图解的分析,不难总结出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教师通过学生对当堂内容的重点回顾、归纳,既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发展学生的能力;又能检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利于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5﹒迁移提高
迁移:展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图片,介绍其症状,引起学生注意。
设疑:基因有显隐性之分,这是一种伴X显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和红绿性色盲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它应该是怎样的?学生可通过对这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掌握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特点(即伴X显性遗传特点),并结合红绿性色盲的遗传特点(即伴X隐性遗传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特点。教师让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培养其自学能力。
提高(拓展):介绍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的应用。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学生的思维以经绿色盲的实质为中心,层层发散,不仅达到了学习目标,而且接受了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二、“问题导学法”的实施体会:
首先,教师需在创设问题情境上下功夫: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和深入的剖析,这样才能准确找到切入点,并加以合理地利用。其次,教师应在提问技巧上多思考:不提“是不是”“会不会”之类等不需思考就可以直接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如果问题的难度太大,可以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层层递进,逐步达到目标。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其处在一种无拘无束、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思考”。最后,教师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有问即答,千万不能因自己的知识不足而熄灭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责任编辑 李平安
一、“问题导学法”的实施过程
我以《伴性遗传》一节教学为例谈谈“问题导学法”的具体做法:
1﹒创设情景
在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后,创设情景:我国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女性色盲患者仅为0.5%。台下的学生讨论开来了:①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出的?②为什么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③还有哪些疾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④有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的疾病?⑤色盲能不能治愈?等等的问题。我帮助同学们把疑问归纳为“红绿性色盲有什么遗传特点?”这把学生从兴奋的激情状态回归到理性思考状态。这一阶段的操作,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趣味性、生动形象性和新颖性。教师要起到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作用,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桥铺路。
2﹒提出问题
展示教材中的色盲家系图,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①家系图中患者是什么性别?说明红绿性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②Ⅰ代中1号是否将自己的红绿色盲基因传给Ⅱ代中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③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为什么?④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⑤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几种?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环环紧扣,逐层深入,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色盲基因b及正常基因B在X染色体上有,Y染色体上无”的知识点,更能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与推理方式,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与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自主探究
自然人群中应有几种随机婚配方式?后代表现如何?哪些组合的后代表现型全部正常或全部患病?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得知:六种随机婚配方式①XBXB×XBY②XBXB×XbY③XBXb×XBY④XBXb×XbY⑤XbXb×XBY⑥XbXb×XbY学生很容易观察出:①组合后代表现型全部正常,⑥组合后代表现型全部患病。所以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其余四个组合的遗传图解,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个教学环节,要特别强调教师的“导”的作用,要把相关的遗传图解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找到内在的特点。
4﹒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的接受、传递、处理、反馈的过程,因而及时的反馈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通过上述6个遗传图解的分析,不难总结出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教师通过学生对当堂内容的重点回顾、归纳,既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发展学生的能力;又能检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利于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5﹒迁移提高
迁移:展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图片,介绍其症状,引起学生注意。
设疑:基因有显隐性之分,这是一种伴X显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和红绿性色盲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它应该是怎样的?学生可通过对这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掌握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特点(即伴X显性遗传特点),并结合红绿性色盲的遗传特点(即伴X隐性遗传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特点。教师让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培养其自学能力。
提高(拓展):介绍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的应用。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学生的思维以经绿色盲的实质为中心,层层发散,不仅达到了学习目标,而且接受了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二、“问题导学法”的实施体会:
首先,教师需在创设问题情境上下功夫: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和深入的剖析,这样才能准确找到切入点,并加以合理地利用。其次,教师应在提问技巧上多思考:不提“是不是”“会不会”之类等不需思考就可以直接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如果问题的难度太大,可以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层层递进,逐步达到目标。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其处在一种无拘无束、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思考”。最后,教师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有问即答,千万不能因自己的知识不足而熄灭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责任编辑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