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去年开始,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我们学校进行了新的尝试:资深教师给徒弟当“学生”。听课时,笔者不再正襟危坐,而是等同于班级的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参与小组活动,课堂交流时发言,还和学生一起回答作业问题。
要给徒弟当好“学生”,课前就要与年輕教师共同备课,了解年轻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同时要与年轻教师一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这样,评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笔者带的徒弟朱金珠老师执教“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学生通过分小棒理解42÷2=21的原理,然后根据分小棒的过程写出竖式,写出竖式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分小棒进行得非常顺利,动手、动脑,操作有序,课堂活而不乱。然后,任课教师提问,谁能写出竖式?学生思考片刻,动笔后开始交流。有的学生和我们预设的一样,写出了教师希望出现的竖式,并且结合动手分小棒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先把4个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0,在十位上写2,然后,把剩下的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根,就在个位上写1。任课教师特别强调,要先从十个一捆的分起,然后再分不到一捆的。笔者开始觉得,这样的强调是没有问题的,也渗透了分数除法竖式的方法,从高位算起。就在任课教师要向下进行的时候,有个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
这位学生说,先分2根,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根,就在个位上写1。然后再分成捆的,把4个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0,就在十位上写2,得数也是21。
任课教师觉得自己已经给出了最佳方法,学生又提出不同的方法,就有点不情愿。但她仍然给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朱老师来到了笔者所在的小组,想听听笔者的意见。笔者认为,从低位算起,从算理上讲得通,没有问题。笔者也和朱老师进行了简单的交流,这种算法唯一的缺点是,当十位的数除后还有余数的时候,计算会很麻烦。但是我们拉长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孩子自主、完整地构建数学知识,对于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意义。
在随后的讨论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支持从低位算起。任课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方法。笔者看到了这些学生满足的神情,其实笔者更期待看到学生与教师思路冲突的时候,学生的深思能促进教师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年轻教师重预设,轻生成,遇到备课中意想不到的情况时容易否定学生。当资深教师成为旁听者的时候,一个眼神,一个简单交流就能完美地解决问题。如果笔者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听课者,就很难与年轻教师有这种及时的交流,也很难做到及时介入。
给徒弟当“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及时交流、及时介入。作为旁观者,会更容易发现问题。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年轻教师是主导,点拨要在关键点上,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另起炉灶。介入时机要恰当,程度要合适,不能喧宾夺主。
要给徒弟当好“学生”,课前就要与年輕教师共同备课,了解年轻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同时要与年轻教师一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这样,评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笔者带的徒弟朱金珠老师执教“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学生通过分小棒理解42÷2=21的原理,然后根据分小棒的过程写出竖式,写出竖式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分小棒进行得非常顺利,动手、动脑,操作有序,课堂活而不乱。然后,任课教师提问,谁能写出竖式?学生思考片刻,动笔后开始交流。有的学生和我们预设的一样,写出了教师希望出现的竖式,并且结合动手分小棒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先把4个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0,在十位上写2,然后,把剩下的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根,就在个位上写1。任课教师特别强调,要先从十个一捆的分起,然后再分不到一捆的。笔者开始觉得,这样的强调是没有问题的,也渗透了分数除法竖式的方法,从高位算起。就在任课教师要向下进行的时候,有个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
这位学生说,先分2根,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根,就在个位上写1。然后再分成捆的,把4个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0,就在十位上写2,得数也是21。
任课教师觉得自己已经给出了最佳方法,学生又提出不同的方法,就有点不情愿。但她仍然给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朱老师来到了笔者所在的小组,想听听笔者的意见。笔者认为,从低位算起,从算理上讲得通,没有问题。笔者也和朱老师进行了简单的交流,这种算法唯一的缺点是,当十位的数除后还有余数的时候,计算会很麻烦。但是我们拉长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孩子自主、完整地构建数学知识,对于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意义。
在随后的讨论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支持从低位算起。任课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方法。笔者看到了这些学生满足的神情,其实笔者更期待看到学生与教师思路冲突的时候,学生的深思能促进教师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年轻教师重预设,轻生成,遇到备课中意想不到的情况时容易否定学生。当资深教师成为旁听者的时候,一个眼神,一个简单交流就能完美地解决问题。如果笔者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听课者,就很难与年轻教师有这种及时的交流,也很难做到及时介入。
给徒弟当“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及时交流、及时介入。作为旁观者,会更容易发现问题。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年轻教师是主导,点拨要在关键点上,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另起炉灶。介入时机要恰当,程度要合适,不能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