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三观是一个丝厂送茧工,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贫苦的生活使他需要找到一个支撑其生存下去的动力。他第一次卖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子骨结实,拿到报酬后说他要娶个女人,觉得这样卖血挣来的钱才算是花对地方了。第二次去卖血是为了儿子一乐。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对方要求赔偿,许三观只好去卖血赔偿方铁匠的儿子。此时的许三观已经得知一乐与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因此,一开始被方铁匠找上门时,他并不想承担责任。但也许是念在多年的父子情上,他最终还是去了医院。第三次卖血,是许三观与初恋林芬芳做出了背叛自己妻子的事后,出于对林芬芳的愧疚,许三观选择去卖血为林芬芳送去补品。这几次卖血,体现出许三观在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挫折时的一种坚韧,而他之所以能够与生活顽强抗争,是因为他有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动力——责任。他肩上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使他必须与生活进行抗争,顽强地撑起整个家。第四次是在吃了五十七天玉米粥之后决定去卖血的,想换钱带家人去吃上一顿饱饭。第五次和第六次卖血分别是为了给在乡下当知青的儿子一乐看病,招待儿子二乐所在的生产队的队长。第七次卖血,是一乐病重,许三观为了救一乐,一路卖着血去上海。这几次卖血可以看出许三观作为一个父亲、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在面对苦难时的坚毅、不屈服于苦难的倔强。
一、许三观的责任意识
许三观一次次通过卖血来帮助家庭渡过危机,他在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坚韧与隐忍令人敬佩。这种坚韧与隐忍背后是一种责任,对妻子、对儿子、对整个家庭的责任。许三观在家庭中是顶梁柱一样的存在,一旦他倒下,那么整个家庭将陷入困境。一乐并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许三观在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对一乐进行区别对待,在一乐惹了祸之后并不想承认自己是他的父亲,不想去承担责任。在闹饥荒时,许三观拿着卖血的钱带家人去饭店吃饭却唯独留下一乐。但他在犹豫过后还是选择承担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帮一乐赔偿,找到离家的一乐,带他去饭店吃饭。甚至,在一乐得了重病后,许三观拼了命一路上卖着血去给一乐凑钱治病。与此相似,许三观因为一乐不是自己亲生儿子打骂妻子许玉兰,不给她好脸色看,但在许玉兰遇难时,许三观却是唯一一个维护她,为她送饭的人。许三观凭着责任一次次救回处在崩离边缘的家庭,同时也是责任让他跨过了血缘的鸿沟,最终重新接受一乐。许三观遭受的这些苦难激发了他身上的责任感,同时也是责任感推动着许三观与苦难作斗争,在充满艰难的世间活下去。
二、许三观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通读整本小说,可以发现,许三观的一生都围绕着卖血,他的生活充满了坎坷。许三观能在曲折的人生路上坚强地走下去,一方面是因为他肩负了许多责任;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从责任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以及自身的价值所在。许三观作为一家之主,是家庭的灵魂所在,他始终都是一个被需要的存在。对家庭中的任何一个人来说,他都是那个在危难时刻赶来解决问题,救一家人于水火的英雄。即使生活给予他的重压使他不得不一次次去卖血,但他能够从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许三观每次卖完血都要去饭店点上一盘炒猪肝以及二两温的黄酒。一方面,這些东西可以用来补血;另一方面,这些东西对许三观来说也是心理上的一种慰藉,让许三观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是一种在沉重压力下负重前行并坚强生存的意义。
三、许三观获取的力量
苦难让许三观承担起责任,许三观在责任中感受到自己存在价值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力量。是这种来自责任的力量支持着许三观一次次靠着卖血来撑起整个家庭。也正是因此,几十年后,当许三观再次去卖血却没有人再要他的血时,他会感到委屈、无奈、害怕,哪怕此时的他已经不需要通过卖血来渡过难关。小说中对许三观崩溃后的描写也令人深思。“许玉兰就又给他要了一盘炒猪肝,要了二两黄酒,要完后许玉兰拿起菜单给许三观看,对他说:‘这里有很多菜,都很好吃,你想吃什么?你说。’许三观还是说:‘我还是想吃炒猪肝,还是想喝黄酒。’许玉兰就给他要了第三盘炒猪肝,黄酒这次要了一瓶。三盘炒猪肝全上来后,许玉兰又问许三观还想吃什么菜?这次许三观摇头了,他说:‘我够了,再多我就吃不完了。’许三观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三盘炒猪肝,一瓶黄酒,还有两个二两的黄酒,他开始笑了,他吃着炒猪肝,喝着黄酒,他对许玉兰说:‘我这辈子就是今天吃得最好。’”
血对于许三观来说是一种能够给予他安全感的存在,卖血能给予他存在感,能让他找到存在的价值,能从被需要的感觉中获得力量,而没有人要他的血就意味着他从此就失去了与挫折、苦难抗争的信念与毅力。炒猪肝和黄酒是能够给予他心灵慰藉的东西,哪怕再也无法卖血,看到炒猪肝和黄酒,许三观也能从中感受到过去苦难日子中的一些温情,知道自己曾被需要过,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许三观努力与生活抗争,在困难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使整部小说透出一丝温情。
(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