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 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 创设情境,激活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 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使学生完成了新知学习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和发现者,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与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引导,选择探究的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一)操作实验
操作实验有利于提高感性的认识,对知识形成和理解产生重要作用,科学研究证明:学生思维随着操作而展开,操作促使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和谐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让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牢固的印象. 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制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
(二)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 让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 如教学“分数意义”时,让学生事先准备充分的材料(实物、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小棒等),上课后教师提出:“你能把这些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吗?平均分之后你可以得到哪些分数?”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写出相应的分数. 学生都很有兴趣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之中,充分自由地选择材料,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索,这样安排,每名学生都可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 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例如在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时,我准备了一些材料和一张记录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想办法找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并按要求填写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了解情况. 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寻求到了规律,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 让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与同伴共同努力,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
三、及时评价,体验探究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 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教师要特别善于发现每名学生的闪光点,给每一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注重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 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四、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强调问题意识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选准探究要点
要从整体入手,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探究,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注重探究过程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一定像专家那样,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避免“成人化”的倾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掌握探究的途径,学习的过程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四)把握评价尺度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重视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探究方法的多样性. 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探究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发现. 长此以往,必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 创设情境,激活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 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使学生完成了新知学习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和发现者,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与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引导,选择探究的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一)操作实验
操作实验有利于提高感性的认识,对知识形成和理解产生重要作用,科学研究证明:学生思维随着操作而展开,操作促使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和谐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让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牢固的印象. 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制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
(二)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 让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 如教学“分数意义”时,让学生事先准备充分的材料(实物、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小棒等),上课后教师提出:“你能把这些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吗?平均分之后你可以得到哪些分数?”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写出相应的分数. 学生都很有兴趣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之中,充分自由地选择材料,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索,这样安排,每名学生都可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 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例如在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时,我准备了一些材料和一张记录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想办法找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并按要求填写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了解情况. 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寻求到了规律,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 让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与同伴共同努力,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
三、及时评价,体验探究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 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教师要特别善于发现每名学生的闪光点,给每一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注重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 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四、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强调问题意识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选准探究要点
要从整体入手,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探究,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注重探究过程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一定像专家那样,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避免“成人化”的倾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掌握探究的途径,学习的过程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四)把握评价尺度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重视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探究方法的多样性. 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探究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发现. 长此以往,必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