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上述目标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就化学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具体教学设计思路、实施关键及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化学课堂;多元智能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就开始了对合作性学习的系统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国外早已成为一种被人们广泛认同的学习方法。在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小组的形式讨论问题或进行实验,但有时并未观察到这种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优势所在。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以下几点是笔者通过理论研究和几年的教学实践得出的体会。
1给出适当的问题是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经过实践笔者认为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中等难度的、有真实情景的、有挑战性的以及解决途径和结论不惟一的问题。例如,在进行金属钠一节的教学中,可以探究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对Na和H2O的反应以及Na和S的反应实验中异常现象的探究,对Na与Cu(OH)2溶液,Na与不同酸溶液(稀盐酸、浓盐酸和稀硫酸)反应时,反应速率和现象各异的探究等到底把其中的哪些问题作为提供给小组的合作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其中做出选择。一方面,教师要考虑选择认知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充分考虑上面提到的对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最终,笔者在本课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主要体现在课上学生对Na和水反应的合作实验,对Na和S反应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交流评价,以及课后共同完成小组实验报告3个教学活动中。这2个问题难度适中,后2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其中Na和H2O的反应是本节课的认知目标的重点。教师提供对小组合作学习技巧的指导学习任务明确了,是否能很好地完成以及是否能使多数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
2教师本身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反馈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要善于调控,假如全班共有12个小组,教师要争取在一节课中让每个小组至少获得一次和教师单独交流分享的机会;教师选择在哪些活动中与哪些小组交流,用多长时间交流等细节问题,需要教师兼顾不同的需要,更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揣摩。在交流评价的环节,如果时间有限只能使部分小组获得发表观点的机会,应多采用随机选取的方式,避免造成小组间机会不均等;另外还可以考虑在课外创造机会,比如在课后将小组合作完成的实验装置设计图或实验报告等成果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展示等。在化学课堂中,无论是在学生分组实验还是设计装置图时,作为教师都应当努力融入学生的讨论中,作为伙伴分享同学们的发现,和同学们一起想办法,为同学们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在互动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能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分享与责任等很多积极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3采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如何使每一个同学在化学课堂中都能得到发展,是笔者在教学中考虑最多的问题,同学在情感智能的各个方面发展不均衡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一些在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方面表现出出众的同学在传统的课堂中始终占有优势,相对他们便出现了课堂中的弱势群体。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8大类,每个人都可能有某方面的强项,如果我们能让教学活动设计尽可能地涵盖其中的多个方面,给每个学生以表现和发展他强项的机会,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扬长的教育,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至关重要。在这方面笔者的体会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出一个相对大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发挥各自优势智能和团队精神,使每个成员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例如,在同学们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小组合作实验时,你可以观察到他们自然的分工,肢体运动型的学生愿意动手实验,逻辑思维型的学生愿意解释推理,而语言型的学生愿意最后陈述,一些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异常敏锐,总是能够观察到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
4将研究性学习内容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中
通过平时的一些摸索,笔者寻找到了一些将研究性学习内容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
[途径1]通过对课堂实验过程中一些异常现象的探究,引发研究性学习。例如,“乙烯”一节中,在制备乙烯的实验中会产生出明显的刺激性氣味,而乙烯本身是无色接近无味的气体,如果抓住这一问题探究下去,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因,并设计出除去杂质并验证乙烯存在的实验方案,然后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便在课堂中开展起了研究性的学习。
[途径2]对课本中的个别内容或习题答案大胆置疑。例如,上海某版本教材中关于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装置图明显存在问题,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改进,他们往往思路开阔,见解独到。
[途径3]对社会中的化学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例如,近几年来我国连续发生的几起有毒化学原料泄漏事件、安徽有毒奶粉事件、广州假酒案等。
目前,有关合作性学习的研究已在很多国家展开,合作性学习被证明可以成功地在社会科学和文教领域取得成效并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合作性学习并不是万能药。通过笔者的观察研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提高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成绩,以及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都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大卫·W·约翰逊等.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Ⅴ-Ⅵ.
[2]杨洪波.化学教育[M].2005,26(2):33-35.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化学课堂;多元智能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就开始了对合作性学习的系统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国外早已成为一种被人们广泛认同的学习方法。在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小组的形式讨论问题或进行实验,但有时并未观察到这种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优势所在。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以下几点是笔者通过理论研究和几年的教学实践得出的体会。
1给出适当的问题是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经过实践笔者认为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中等难度的、有真实情景的、有挑战性的以及解决途径和结论不惟一的问题。例如,在进行金属钠一节的教学中,可以探究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对Na和H2O的反应以及Na和S的反应实验中异常现象的探究,对Na与Cu(OH)2溶液,Na与不同酸溶液(稀盐酸、浓盐酸和稀硫酸)反应时,反应速率和现象各异的探究等到底把其中的哪些问题作为提供给小组的合作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其中做出选择。一方面,教师要考虑选择认知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充分考虑上面提到的对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最终,笔者在本课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主要体现在课上学生对Na和水反应的合作实验,对Na和S反应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交流评价,以及课后共同完成小组实验报告3个教学活动中。这2个问题难度适中,后2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其中Na和H2O的反应是本节课的认知目标的重点。教师提供对小组合作学习技巧的指导学习任务明确了,是否能很好地完成以及是否能使多数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
2教师本身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反馈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要善于调控,假如全班共有12个小组,教师要争取在一节课中让每个小组至少获得一次和教师单独交流分享的机会;教师选择在哪些活动中与哪些小组交流,用多长时间交流等细节问题,需要教师兼顾不同的需要,更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揣摩。在交流评价的环节,如果时间有限只能使部分小组获得发表观点的机会,应多采用随机选取的方式,避免造成小组间机会不均等;另外还可以考虑在课外创造机会,比如在课后将小组合作完成的实验装置设计图或实验报告等成果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展示等。在化学课堂中,无论是在学生分组实验还是设计装置图时,作为教师都应当努力融入学生的讨论中,作为伙伴分享同学们的发现,和同学们一起想办法,为同学们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在互动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能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分享与责任等很多积极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3采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如何使每一个同学在化学课堂中都能得到发展,是笔者在教学中考虑最多的问题,同学在情感智能的各个方面发展不均衡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一些在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方面表现出出众的同学在传统的课堂中始终占有优势,相对他们便出现了课堂中的弱势群体。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8大类,每个人都可能有某方面的强项,如果我们能让教学活动设计尽可能地涵盖其中的多个方面,给每个学生以表现和发展他强项的机会,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扬长的教育,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至关重要。在这方面笔者的体会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出一个相对大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发挥各自优势智能和团队精神,使每个成员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例如,在同学们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小组合作实验时,你可以观察到他们自然的分工,肢体运动型的学生愿意动手实验,逻辑思维型的学生愿意解释推理,而语言型的学生愿意最后陈述,一些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异常敏锐,总是能够观察到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
4将研究性学习内容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中
通过平时的一些摸索,笔者寻找到了一些将研究性学习内容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
[途径1]通过对课堂实验过程中一些异常现象的探究,引发研究性学习。例如,“乙烯”一节中,在制备乙烯的实验中会产生出明显的刺激性氣味,而乙烯本身是无色接近无味的气体,如果抓住这一问题探究下去,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因,并设计出除去杂质并验证乙烯存在的实验方案,然后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便在课堂中开展起了研究性的学习。
[途径2]对课本中的个别内容或习题答案大胆置疑。例如,上海某版本教材中关于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装置图明显存在问题,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改进,他们往往思路开阔,见解独到。
[途径3]对社会中的化学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例如,近几年来我国连续发生的几起有毒化学原料泄漏事件、安徽有毒奶粉事件、广州假酒案等。
目前,有关合作性学习的研究已在很多国家展开,合作性学习被证明可以成功地在社会科学和文教领域取得成效并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合作性学习并不是万能药。通过笔者的观察研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提高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成绩,以及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都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大卫·W·约翰逊等.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Ⅴ-Ⅵ.
[2]杨洪波.化学教育[M].2005,26(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