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结合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相应的改革途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改革 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c)-0144-01
我国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以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与解决问题,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而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初中历史课一直在教学中作为辅科、小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根本就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有效解决该矛盾,我们必须要对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找到有效改革途径。以下本文就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1 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第八次课改的不断推进,历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素质教育等新型教学理念的提出和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历史教学的不断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随之浮现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表现较为突出。
1.1 应试目标挂帅,而忽视育人的大目标
“分本位”是我国初中教学领域存在的一种严重思想,这是多年的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无用之学等评价成为初中历史课的代名词。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是初中历史教学本身出了问题。从教材编写角度来看,为了减轻学生的应试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初中历史教材编写得越来越简略,甚至有些地方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而缺乏详细资料,人物叙述严重缺乏“血肉感”,热点问题避而不谈。从教师开展教学的角度来看,为了完成中考任务,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只会强调死记硬背,根本不会过多涉及育人目标。
1.2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缺少人文关怀
我国孔子等古代教育学家以及当代教育学者都认为,教学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实践为本,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初中历史教学是众多教学门类中的一种,当然也符合上述认识。可是,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实践活动很少,极少有现场参观、历史重现等教学内容,而一味地拘泥教材,缺乏新意,不能提升学生的兴趣,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认清历史。
1.3 对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认识与评价存在模糊之处
目前,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各不相同,他们对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认识与评价也各不相同,甚至有些地方还存在着模糊之处。其中,过分强调形式上的求新、求变,完全脱离历史课程标准,而对实际教学效果重视不足。评价一堂初中历史课是否成功,最基本的标准还是要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真正提高,要看学生是否在难度合适的活动中增长了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我国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我国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有“三个有利于”,即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2 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途径
针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该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呢?我认为主要可以采取下面几个途径。
2.1 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开展初中历史教学
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要将历史教材内容的选取作为关键点,要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历史教材内容问题化。通俗地说,就是要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逐一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要将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结构化,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而不能片面地学习。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授相关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做好内容的上下衔接。
2.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与课下教学探索相结合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模式要有利于初中学生历史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自觉主动的学习。要实现这一点,仅仅靠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将课堂教学改革与课下教学探索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编成历史兴趣课下学习小组,把兴趣相投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共同探讨和研究历史知识。例如,在讲到革命烈士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历史事迹时,就可以号召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前往烈士陵园或革命博物馆进行瞻仰。
2.3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整体处理和创造性处理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是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之间的桥梁,而历史现象本身就是一种警示和启迪。在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时,就需要学生深层次的分析问题,发掘实际问题与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相应的问题模型。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历史和现实类比思想,着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处理和创造性处理问题的能力。
2.4 尊重学生实际状况,有效将历史知识整合
在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教材上的历史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只有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教材是相对固定的,而人的思维却是千变万化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增长。
以上就是本人结合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途径的简要探究。因本人水平有限,其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同行和有识之士能多提宝贵意见。同时,我坚信,在课改大潮的冲击下,一线初中历史教师的努力必然会在历史教学中开出美丽的花。
参考文献
[1] 王威.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M].山东出版社,2011.
[2] 牛若海,陈莉平.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模式探究[M].福建出版社,2010.
[3] 张达.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突发事件的研究[M].社会出版社,2011.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改革 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c)-0144-01
我国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以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与解决问题,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而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初中历史课一直在教学中作为辅科、小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根本就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有效解决该矛盾,我们必须要对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找到有效改革途径。以下本文就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1 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第八次课改的不断推进,历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素质教育等新型教学理念的提出和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历史教学的不断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随之浮现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表现较为突出。
1.1 应试目标挂帅,而忽视育人的大目标
“分本位”是我国初中教学领域存在的一种严重思想,这是多年的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无用之学等评价成为初中历史课的代名词。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是初中历史教学本身出了问题。从教材编写角度来看,为了减轻学生的应试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初中历史教材编写得越来越简略,甚至有些地方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而缺乏详细资料,人物叙述严重缺乏“血肉感”,热点问题避而不谈。从教师开展教学的角度来看,为了完成中考任务,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只会强调死记硬背,根本不会过多涉及育人目标。
1.2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缺少人文关怀
我国孔子等古代教育学家以及当代教育学者都认为,教学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实践为本,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初中历史教学是众多教学门类中的一种,当然也符合上述认识。可是,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实践活动很少,极少有现场参观、历史重现等教学内容,而一味地拘泥教材,缺乏新意,不能提升学生的兴趣,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认清历史。
1.3 对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认识与评价存在模糊之处
目前,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各不相同,他们对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认识与评价也各不相同,甚至有些地方还存在着模糊之处。其中,过分强调形式上的求新、求变,完全脱离历史课程标准,而对实际教学效果重视不足。评价一堂初中历史课是否成功,最基本的标准还是要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真正提高,要看学生是否在难度合适的活动中增长了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我国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我国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有“三个有利于”,即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2 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途径
针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该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呢?我认为主要可以采取下面几个途径。
2.1 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开展初中历史教学
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要将历史教材内容的选取作为关键点,要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历史教材内容问题化。通俗地说,就是要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逐一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要将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结构化,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而不能片面地学习。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授相关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做好内容的上下衔接。
2.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与课下教学探索相结合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模式要有利于初中学生历史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自觉主动的学习。要实现这一点,仅仅靠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将课堂教学改革与课下教学探索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编成历史兴趣课下学习小组,把兴趣相投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共同探讨和研究历史知识。例如,在讲到革命烈士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历史事迹时,就可以号召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前往烈士陵园或革命博物馆进行瞻仰。
2.3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整体处理和创造性处理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是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之间的桥梁,而历史现象本身就是一种警示和启迪。在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时,就需要学生深层次的分析问题,发掘实际问题与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相应的问题模型。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历史和现实类比思想,着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处理和创造性处理问题的能力。
2.4 尊重学生实际状况,有效将历史知识整合
在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教材上的历史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只有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教材是相对固定的,而人的思维却是千变万化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增长。
以上就是本人结合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途径的简要探究。因本人水平有限,其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同行和有识之士能多提宝贵意见。同时,我坚信,在课改大潮的冲击下,一线初中历史教师的努力必然会在历史教学中开出美丽的花。
参考文献
[1] 王威.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M].山东出版社,2011.
[2] 牛若海,陈莉平.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模式探究[M].福建出版社,2010.
[3] 张达.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突发事件的研究[M].社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