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妈祖文化经历了千百年历史沉淀,被劳动人民所尊崇、信仰,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代表,妈祖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精神、文化价值,对于现代环境艺术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妈祖文化背景,分析妈祖文化视觉元素特征及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妈祖文化;视觉元素
引 言
妈祖文化具有的独特历史发展条件以及传播范围,促使妈祖信仰更具有神缘文化性,随着历史发展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妈祖文化的广泛传播,突显出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受到了设计领域的关注。诸多设计者从妈祖文化中寻找设计元素,并与现代设计充分融合、创新,将设计者的思想、设计需求以更加层次性的方式表达出来,促使环境艺术设计焕发出新活力,同时也彰显出妈祖文化所代表的地域性、民族性,增添了环境设计作品的个性。
一、妈祖文化概述
人们将“海上女神”称作妈祖。妈祖有很多传说,素有显灵之说,这是人们海上遇难危机情形之中寻求的一种化险心理的反映。妈祖文化作为闽台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民间信仰,在历史发展中,被沿海地区人们保留、传承为一种地域民俗文化,成为闽台两岸宝贵的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妈祖宫庙有5000多座,妈祖信众高达两亿之多,这也足以证明妈祖文化的力量。无论是祖庙建筑还是隆重的妈祖祭典,都使妈祖精神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妈祖文化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及鲜明的视觉元素,比如妈祖发型、服饰样式等,得到了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青睐与运用。[1]
二、妈祖文化视觉元素特征分析
(一)色彩元素
妈祖服饰的色彩突显出了妈祖文化的特色。其上身的蓝色象征着大海,下身裤装为红黑拼色,“红”代表吉祥,“黑”则寓意对亲人的思念。红蓝色搭配形成了鲜明对比,将其应用到空间设计中,既可以突显出蓝色的沉稳,也蕴含了红色的喜庆,从而营造出时尚、青春的气息。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需要先明确主色调,然后依照整体环境布局情况,分配好不同色彩的面积比,其中细节部分的色彩选择,需要搭配全局主色调。由于颜色不同,呈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红蓝颜色的对比,可以制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热情的红与忧郁的蓝相遇后,使得空间充斥着一种无可抗拒的美感,这一色彩运用受到了诸多设计者的青睐。[2]
(二)造型元素
妈祖文化视觉元素已经得到了诸多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无论在造型还是图像上,通过多样组合所呈现出来的旺盛生命力,受到了大众喜爱。例如:设计者将妈祖形象拟人化,设计成卡通形象,应用到室内软装装饰设计中;妈祖形象中的“帆船头”造型,造型别致,又蕴含了一种浓厚的思想情怀,代表着平安归来的美好寓意,设计者通过再创作,将其应用到路灯、室外装置、公共艺术品等,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空间环境设计的韵味;“大海衫”服饰的造型,设计者通过提炼再设计,将其应用到展厅、展览馆入口处,增加艺术气息。
(三)文化符号
妈祖文化作为沿海地区最具影响力,也是最普遍的民间信仰,融合了多种文化要素,由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妈祖文化中的视觉元素,需要在创新艺术设计作品的同时体现出文化的内涵,进而赋予作品文化价值,也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在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创造过程中,除了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以及对环境空间的舒适度要求以外,还可以灵活地融入具有现代性的妈祖文化视觉元素,进而唤醒人们对妈祖文化的感受,引起人们对妈祖文化的共鸣,铭记妈祖文化信仰,深入感受妈祖文化独有的特质,促使妈祖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得以激发。[3]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妈祖文化视觉元素的运用
(一)色彩元素
上文提到,妈祖形象中的“蓝、红、黑”服饰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色彩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通过运用红色设计主题,可以突显出红色代表的喜庆、吉祥、庄严的感觉。例如深圳的莆田馆,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了妈祖文化视觉元素,构建出蕴含浓厚妈祖韵味的展示空间,成为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一个代表性的设计。[4]莆田馆全馆的主题就是以妈祖地域文化为主题背景,在馆内展厅门楼区域,设计选用湄洲女服饰的色调作为主色调,即“红、黄、蓝”色彩搭配,并在其中融入了妈祖文化、工艺美术文化。馆内的各个展位,主要应用了妈祖文化中的海洋元素,与海洋蓝展区相互统一、辉映,最终使得妈祖文化主题得以突显。
(二)造型元素
妈祖造型视觉元素的应用,除了造像、图像,也涵盖了整体造型以及局部设计。探究妈祖文化可知,无论是妈祖的立像、头饰、发型还是其服装、手中的玉如意,每一种元素都蕴含了历史价值。可以将不同的造型元素融入环境艺术创作中,使人们感受到妈祖造型的独特魅力。植入妈祖造型元素,有助于提升大众对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认同感。比如福建省莆田市博物馆的设计,该馆整体造型融合了妈祖手中玉如意的造型元素,建造出了犹如一柄如意一般的博物馆造型,这其中蕴含了莆田人对妈祖文化的深深認同,也表达出了莆田人对妈祖精神的高度赞扬与传承,使形象展览馆和妈祖精神相互统一。
(三)图形元素
妈祖文化的图形元素的运用,有利于提升整个空间设计表现效果,借助空间设计,向大众传达出妈祖文化,进而使妈祖文化得到延伸。例如,设计者在设计室内隔断、界面装饰过程中,可以运用妈祖形象中的“帆髻”元素,利用象征海洋文化的图形来传达出妈祖文化特色,应用此种造型后,可以使室内设计更加简约大气,整体观感更加优美、流畅,突显室内设计的独特风格,提升设计观赏价值,与此同时,这种设计方式也赋予了设计作品一定的文化内涵,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从精神层面给予了大众享受感。[5]
(四)形式元素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通过提炼妈祖服饰造型,利用其形式表现方式,可以创造出更具特色性的设计作品。例如厦门会展中心举办的“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设计者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充分引入了妈祖服饰的造型,从文创展馆入口处便给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感受,体现了“红黑裤子”“帆船头”“大海衫”等妈祖文化特色内涵。设计者在设计中不仅尊重了妈祖服饰造型,同时,也融入了湄洲妈祖庙具有复古韵味的屋檐,将其设计为展馆正门主体,进一步烘托了妈祖文化的气质,赋予整个展览馆入口灵性。[6]
(五)地域文化
妈祖文化的地域性,在环境艺术作品创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闽南地区诸多旅游度假酒店都可以感受到此种地域文化,旅游者在游玩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妈祖文化,同时,也可以从室内陈设品设计中,观赏到多种样式的妈祖形象,极大地提升了空间的亲切感、观赏性。
四、结 语
总之,在环境艺术设计创作中合理融入妈祖视觉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不仅可以突显出妈祖文化精髓,同时也有利于继承、弘扬妈祖精神与文化,提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魅力,使设计作品文化层次更深。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冉.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研究[J].大观,2021,67(04):130-131.
[2] 王辰晨.现代环境艺术的生态设计对剪纸艺术的借鉴与吸收——评《中华文化元素环境设计》[J].环境工程,2021,39(02):184-185.
[3] 徐青.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J].大观,2021,13(01):135-136.
[4] 林丽芳,王敏.妈祖文化视觉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0,34(06):97-100.
[5] 李爽.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渗透[J].牡丹,2020,12(20):271-272.
[6] 张义.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0,34(10):267-268.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妈祖文化;视觉元素
引 言
妈祖文化具有的独特历史发展条件以及传播范围,促使妈祖信仰更具有神缘文化性,随着历史发展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妈祖文化的广泛传播,突显出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受到了设计领域的关注。诸多设计者从妈祖文化中寻找设计元素,并与现代设计充分融合、创新,将设计者的思想、设计需求以更加层次性的方式表达出来,促使环境艺术设计焕发出新活力,同时也彰显出妈祖文化所代表的地域性、民族性,增添了环境设计作品的个性。
一、妈祖文化概述
人们将“海上女神”称作妈祖。妈祖有很多传说,素有显灵之说,这是人们海上遇难危机情形之中寻求的一种化险心理的反映。妈祖文化作为闽台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民间信仰,在历史发展中,被沿海地区人们保留、传承为一种地域民俗文化,成为闽台两岸宝贵的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妈祖宫庙有5000多座,妈祖信众高达两亿之多,这也足以证明妈祖文化的力量。无论是祖庙建筑还是隆重的妈祖祭典,都使妈祖精神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妈祖文化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及鲜明的视觉元素,比如妈祖发型、服饰样式等,得到了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青睐与运用。[1]
二、妈祖文化视觉元素特征分析
(一)色彩元素
妈祖服饰的色彩突显出了妈祖文化的特色。其上身的蓝色象征着大海,下身裤装为红黑拼色,“红”代表吉祥,“黑”则寓意对亲人的思念。红蓝色搭配形成了鲜明对比,将其应用到空间设计中,既可以突显出蓝色的沉稳,也蕴含了红色的喜庆,从而营造出时尚、青春的气息。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需要先明确主色调,然后依照整体环境布局情况,分配好不同色彩的面积比,其中细节部分的色彩选择,需要搭配全局主色调。由于颜色不同,呈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红蓝颜色的对比,可以制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热情的红与忧郁的蓝相遇后,使得空间充斥着一种无可抗拒的美感,这一色彩运用受到了诸多设计者的青睐。[2]
(二)造型元素
妈祖文化视觉元素已经得到了诸多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无论在造型还是图像上,通过多样组合所呈现出来的旺盛生命力,受到了大众喜爱。例如:设计者将妈祖形象拟人化,设计成卡通形象,应用到室内软装装饰设计中;妈祖形象中的“帆船头”造型,造型别致,又蕴含了一种浓厚的思想情怀,代表着平安归来的美好寓意,设计者通过再创作,将其应用到路灯、室外装置、公共艺术品等,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空间环境设计的韵味;“大海衫”服饰的造型,设计者通过提炼再设计,将其应用到展厅、展览馆入口处,增加艺术气息。
(三)文化符号
妈祖文化作为沿海地区最具影响力,也是最普遍的民间信仰,融合了多种文化要素,由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妈祖文化中的视觉元素,需要在创新艺术设计作品的同时体现出文化的内涵,进而赋予作品文化价值,也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在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创造过程中,除了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以及对环境空间的舒适度要求以外,还可以灵活地融入具有现代性的妈祖文化视觉元素,进而唤醒人们对妈祖文化的感受,引起人们对妈祖文化的共鸣,铭记妈祖文化信仰,深入感受妈祖文化独有的特质,促使妈祖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得以激发。[3]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妈祖文化视觉元素的运用
(一)色彩元素
上文提到,妈祖形象中的“蓝、红、黑”服饰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色彩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通过运用红色设计主题,可以突显出红色代表的喜庆、吉祥、庄严的感觉。例如深圳的莆田馆,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了妈祖文化视觉元素,构建出蕴含浓厚妈祖韵味的展示空间,成为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一个代表性的设计。[4]莆田馆全馆的主题就是以妈祖地域文化为主题背景,在馆内展厅门楼区域,设计选用湄洲女服饰的色调作为主色调,即“红、黄、蓝”色彩搭配,并在其中融入了妈祖文化、工艺美术文化。馆内的各个展位,主要应用了妈祖文化中的海洋元素,与海洋蓝展区相互统一、辉映,最终使得妈祖文化主题得以突显。
(二)造型元素
妈祖造型视觉元素的应用,除了造像、图像,也涵盖了整体造型以及局部设计。探究妈祖文化可知,无论是妈祖的立像、头饰、发型还是其服装、手中的玉如意,每一种元素都蕴含了历史价值。可以将不同的造型元素融入环境艺术创作中,使人们感受到妈祖造型的独特魅力。植入妈祖造型元素,有助于提升大众对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认同感。比如福建省莆田市博物馆的设计,该馆整体造型融合了妈祖手中玉如意的造型元素,建造出了犹如一柄如意一般的博物馆造型,这其中蕴含了莆田人对妈祖文化的深深認同,也表达出了莆田人对妈祖精神的高度赞扬与传承,使形象展览馆和妈祖精神相互统一。
(三)图形元素
妈祖文化的图形元素的运用,有利于提升整个空间设计表现效果,借助空间设计,向大众传达出妈祖文化,进而使妈祖文化得到延伸。例如,设计者在设计室内隔断、界面装饰过程中,可以运用妈祖形象中的“帆髻”元素,利用象征海洋文化的图形来传达出妈祖文化特色,应用此种造型后,可以使室内设计更加简约大气,整体观感更加优美、流畅,突显室内设计的独特风格,提升设计观赏价值,与此同时,这种设计方式也赋予了设计作品一定的文化内涵,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从精神层面给予了大众享受感。[5]
(四)形式元素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通过提炼妈祖服饰造型,利用其形式表现方式,可以创造出更具特色性的设计作品。例如厦门会展中心举办的“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设计者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充分引入了妈祖服饰的造型,从文创展馆入口处便给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感受,体现了“红黑裤子”“帆船头”“大海衫”等妈祖文化特色内涵。设计者在设计中不仅尊重了妈祖服饰造型,同时,也融入了湄洲妈祖庙具有复古韵味的屋檐,将其设计为展馆正门主体,进一步烘托了妈祖文化的气质,赋予整个展览馆入口灵性。[6]
(五)地域文化
妈祖文化的地域性,在环境艺术作品创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闽南地区诸多旅游度假酒店都可以感受到此种地域文化,旅游者在游玩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妈祖文化,同时,也可以从室内陈设品设计中,观赏到多种样式的妈祖形象,极大地提升了空间的亲切感、观赏性。
四、结 语
总之,在环境艺术设计创作中合理融入妈祖视觉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不仅可以突显出妈祖文化精髓,同时也有利于继承、弘扬妈祖精神与文化,提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魅力,使设计作品文化层次更深。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冉.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研究[J].大观,2021,67(04):130-131.
[2] 王辰晨.现代环境艺术的生态设计对剪纸艺术的借鉴与吸收——评《中华文化元素环境设计》[J].环境工程,2021,39(02):184-185.
[3] 徐青.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J].大观,2021,13(01):135-136.
[4] 林丽芳,王敏.妈祖文化视觉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0,34(06):97-100.
[5] 李爽.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渗透[J].牡丹,2020,12(20):271-272.
[6] 张义.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0,34(10):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