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水电站建设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与评价,判断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分析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关键词】 生态流量;移民安置;水文情势;水土流失;增殖放流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水电站工程主要环境特点与环境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抓住水文情势、水温、水质的影响分析,陆生生态多样性及完整性、水生生态多样性及完整性分析、移民安置环境合理性及环境影响分析等重点内容。在分析预测主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切合实际的环境保护措施,可有效减缓水电工程建设及运行过程中的不利环境影响,促进水电行业科学、有序、绿色发展。
(一)水生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影响
对水生生境的影响:水库大坝建成后,水库原有的河流变成水库水面。水域面积、水深和水体增大,污染物扩散能力降低,水体复氧能力减弱,深层水体溶解氧含量低,这对需要高溶解氧环境的土著鱼类不利;库尾流速基本和天然情况一致,库中流速减小1/2,坝前流速显著减缓,泥沙沉积,水体透明度增大,适应急流水环境的生物种类将减少,适应缓流水环境的生物种类增多,初级生产力增高。水库为季调节,水库水温为过渡型,蓄水后坝前表面水温较天然河道明显偏高,库底水温较天然河道水温偏低。坝下江段,由于调峰运行,流速、水位将发生一定变化。电站日调峰运行时段将改变下游河道的天然来水状况,使坝下水生生物生境变得更加不稳定,坝下部分河段处于少水状况,不利于坝下鱼类越冬;水库下泄水温较坝址天然水温最大下降2.6℃。这些水文情势的变化均会对原天然河道的鱼类生境产生影响。
大坝泄洪气体过饱和影响:大坝下泄水流通过溢洪道或泄洪洞冲泄到消力池时,产生巨大的压力并带入大量空气,由此造成水体中含有过饱和气体,这一情况一般发生在大坝泄洪时期,水中过饱和气体主要为氧气和氮气(氮气起决定性作用)。水库泄洪过程中过饱和氧气的产生将在一定范围内加速降解水体中好氧性污染物,溶解氧浓度的维持能使水库水质良好状态得到保证。水体中过饱和氮气对水库水质基本上无影响,但它是影响水生生物的主要物质。水生生物的影响受体主要是鱼类,鱼类较长时间生活在溶解气体分压总和超过流体静止压强的水中,会使溶解气体在其体内、皮肤下等部位以气泡状态游离出来,这种现象叫“气泡病”,发病的鱼类多为中层、上层生活的鱼类,由于死亡率为5%~10%。
对鱼类的影响:大坝修建后阻隔鱼类上下游洄游的通道,下游的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无法洄游至上游,位于库区的产卵场将不复存在,河流梯级开发后其产卵场亦将全部消失,由此会影响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的繁殖。
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文明施工管理,建立鱼类救护机制;增殖放流措施,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支流生境保护,对库区支流以建立保护区的形式进行支流保护,禁止二次水电开发;加强渔政管理,进行鱼类种群动态监测工作;下泄生态流量,保障下游河道生态用水;分层防水。
(二)陆生生态环境影响
对区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施工占地和水库淹没导致区域内陆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损失,但施工区的植被恢复以及水库淹没后形成的水生生态系统会提供新增的生产力,因此,总体来讲对区域生产力影响较小。工程建设前后,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都略有升高,因此不会减弱景观对干扰的抵御能力和其自然体系的稳定性。综上可知,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较小。
对植被的影响:电站水库淹没、施工占地及移民安置过程中将对评价区植被产生直接破坏和间接影响。施工占地和水库淹没等将直接使区域内的植物个体消失,受到影响的植物种群大部分个体在影响区域外自然生长更新正常,因此水电站建设不会导致物种灭绝,不会对流域内维管植物的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也不会改变流域内的植物区系。
对陆生动物的影响:工程建设将使动物的栖息和活动场所缩小,但因周边相似生境比较多,如小型穴居兽类和鸟类的巢区、爬行类和两栖类生境遭到破坏或淹没后,少数动物的繁殖将有可能受到一定影响。结果迫使原来栖息在这一带的动物迁往其他生境适宜的地区,但不会导致物种的消失。同时,水库建成后,为水禽和涉禽、水生兽类、部分两栖动物以及部分爬行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将会引起种类和数量上的增加。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主体工程施工期间潜在最大水土流失场所为弃渣场,其他如工程枢纽占地区、交通道路开挖扰动区、料场开采区及施工生产生活区、移民生产生活安置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地表覆盖层的开挖剥离期间,水土流失属中度~剧烈侵蚀。
陆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珍稀植物迁地移栽;施工区生态恢复;库周消落带修复,结合库区地形地貌条件,对有条件的区域采用生态堤、湿地等形式对库周消落带进行生态恢复;宣传教育、严禁猎杀捕食野生动物,做好清库及下闸蓄水工作;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进行“占一补一”的补偿措施。
(三)大气环境影响
水电工程枢纽工程施工主要的大气污染特征污染物为粉尘,主要污染源包括:场内道路开挖,坝基开挖及爆破、地下开挖、石料场爆破开采、砂石加工系统等施工工厂作业、运输道路扬尘等部位,均属无组织排放。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砂石加工系统雾化除尘、洒水降尘;提高路面等级,及时清扫路面,定时洒水降尘;执行汽车报废标准,必要时安装汽车尾气净化器;优化机械施工工艺,减少燃油消耗量;加强附近路段的扬尘控制,对敏感目标进行绿化防护。
(四)移民安置环境影响
水库蓄水及施工占地使受影响乡、村、社的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破坏当地局部区域的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搬迁及复建将在短期内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和困难。
移民生产安置过程中将对安置区周边的植被、动植物资源及水土保持等造成一定影响,居民点建成入住后存在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处置问题;移民搬迁还存在对移民及安置区原居民生活水平、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及心理承受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均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减免。
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措施:生活污水实施雨污分流,污水分质处理方案;垃圾分类收集后,集中转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做好安置区地质安全和排水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及植物措施的落实;安置区选址避开天然林,土地开发利用宜农荒地,不在陡坡等种植农作物;加强宣传教育及库周生态环境管理,移民安置过程中注意保護新发现的保护植物和特有物种,积极营造和扩大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移民安置生活污水环境监测及饮用水水质监测、移民安置区生活垃圾处理调查、水土保持监测等。
(五)结语
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长期性、累积性特点,也是水电工程环评中关注的重中之重,一般应针对水生生态、陆生生态分别进行论述。水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点是落实生态流量下泄及在线监测系统、分层取水措施及有效性、鱼类栖息地保护、修建过鱼设施保证河道连通性、鱼类增殖放流、珍稀保护植物及动物栖息地的避让减缓补偿措施、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措施及水库库底清理措施等,明确流域生态保护对策措施的设计、建设、运行以及生态调度工作要求,明确业主和地方政府在落实水库淹没区及移民安置环境保护措施方面的责任,完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等。
参考文献:
《环境影响评价》刘伟生/2014年/中国环境出版社
《环境生态学》张合平、刘云国/2002年/中国林业出版社
《水电站》刘启钊/1998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地下水电站建设》李协生/1993年/水利电力出版社
【关键词】 生态流量;移民安置;水文情势;水土流失;增殖放流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水电站工程主要环境特点与环境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抓住水文情势、水温、水质的影响分析,陆生生态多样性及完整性、水生生态多样性及完整性分析、移民安置环境合理性及环境影响分析等重点内容。在分析预测主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切合实际的环境保护措施,可有效减缓水电工程建设及运行过程中的不利环境影响,促进水电行业科学、有序、绿色发展。
(一)水生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影响
对水生生境的影响:水库大坝建成后,水库原有的河流变成水库水面。水域面积、水深和水体增大,污染物扩散能力降低,水体复氧能力减弱,深层水体溶解氧含量低,这对需要高溶解氧环境的土著鱼类不利;库尾流速基本和天然情况一致,库中流速减小1/2,坝前流速显著减缓,泥沙沉积,水体透明度增大,适应急流水环境的生物种类将减少,适应缓流水环境的生物种类增多,初级生产力增高。水库为季调节,水库水温为过渡型,蓄水后坝前表面水温较天然河道明显偏高,库底水温较天然河道水温偏低。坝下江段,由于调峰运行,流速、水位将发生一定变化。电站日调峰运行时段将改变下游河道的天然来水状况,使坝下水生生物生境变得更加不稳定,坝下部分河段处于少水状况,不利于坝下鱼类越冬;水库下泄水温较坝址天然水温最大下降2.6℃。这些水文情势的变化均会对原天然河道的鱼类生境产生影响。
大坝泄洪气体过饱和影响:大坝下泄水流通过溢洪道或泄洪洞冲泄到消力池时,产生巨大的压力并带入大量空气,由此造成水体中含有过饱和气体,这一情况一般发生在大坝泄洪时期,水中过饱和气体主要为氧气和氮气(氮气起决定性作用)。水库泄洪过程中过饱和氧气的产生将在一定范围内加速降解水体中好氧性污染物,溶解氧浓度的维持能使水库水质良好状态得到保证。水体中过饱和氮气对水库水质基本上无影响,但它是影响水生生物的主要物质。水生生物的影响受体主要是鱼类,鱼类较长时间生活在溶解气体分压总和超过流体静止压强的水中,会使溶解气体在其体内、皮肤下等部位以气泡状态游离出来,这种现象叫“气泡病”,发病的鱼类多为中层、上层生活的鱼类,由于死亡率为5%~10%。
对鱼类的影响:大坝修建后阻隔鱼类上下游洄游的通道,下游的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无法洄游至上游,位于库区的产卵场将不复存在,河流梯级开发后其产卵场亦将全部消失,由此会影响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的繁殖。
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文明施工管理,建立鱼类救护机制;增殖放流措施,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支流生境保护,对库区支流以建立保护区的形式进行支流保护,禁止二次水电开发;加强渔政管理,进行鱼类种群动态监测工作;下泄生态流量,保障下游河道生态用水;分层防水。
(二)陆生生态环境影响
对区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施工占地和水库淹没导致区域内陆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损失,但施工区的植被恢复以及水库淹没后形成的水生生态系统会提供新增的生产力,因此,总体来讲对区域生产力影响较小。工程建设前后,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都略有升高,因此不会减弱景观对干扰的抵御能力和其自然体系的稳定性。综上可知,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较小。
对植被的影响:电站水库淹没、施工占地及移民安置过程中将对评价区植被产生直接破坏和间接影响。施工占地和水库淹没等将直接使区域内的植物个体消失,受到影响的植物种群大部分个体在影响区域外自然生长更新正常,因此水电站建设不会导致物种灭绝,不会对流域内维管植物的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也不会改变流域内的植物区系。
对陆生动物的影响:工程建设将使动物的栖息和活动场所缩小,但因周边相似生境比较多,如小型穴居兽类和鸟类的巢区、爬行类和两栖类生境遭到破坏或淹没后,少数动物的繁殖将有可能受到一定影响。结果迫使原来栖息在这一带的动物迁往其他生境适宜的地区,但不会导致物种的消失。同时,水库建成后,为水禽和涉禽、水生兽类、部分两栖动物以及部分爬行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将会引起种类和数量上的增加。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主体工程施工期间潜在最大水土流失场所为弃渣场,其他如工程枢纽占地区、交通道路开挖扰动区、料场开采区及施工生产生活区、移民生产生活安置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地表覆盖层的开挖剥离期间,水土流失属中度~剧烈侵蚀。
陆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珍稀植物迁地移栽;施工区生态恢复;库周消落带修复,结合库区地形地貌条件,对有条件的区域采用生态堤、湿地等形式对库周消落带进行生态恢复;宣传教育、严禁猎杀捕食野生动物,做好清库及下闸蓄水工作;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进行“占一补一”的补偿措施。
(三)大气环境影响
水电工程枢纽工程施工主要的大气污染特征污染物为粉尘,主要污染源包括:场内道路开挖,坝基开挖及爆破、地下开挖、石料场爆破开采、砂石加工系统等施工工厂作业、运输道路扬尘等部位,均属无组织排放。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砂石加工系统雾化除尘、洒水降尘;提高路面等级,及时清扫路面,定时洒水降尘;执行汽车报废标准,必要时安装汽车尾气净化器;优化机械施工工艺,减少燃油消耗量;加强附近路段的扬尘控制,对敏感目标进行绿化防护。
(四)移民安置环境影响
水库蓄水及施工占地使受影响乡、村、社的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破坏当地局部区域的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搬迁及复建将在短期内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和困难。
移民生产安置过程中将对安置区周边的植被、动植物资源及水土保持等造成一定影响,居民点建成入住后存在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处置问题;移民搬迁还存在对移民及安置区原居民生活水平、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及心理承受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均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减免。
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措施:生活污水实施雨污分流,污水分质处理方案;垃圾分类收集后,集中转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做好安置区地质安全和排水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及植物措施的落实;安置区选址避开天然林,土地开发利用宜农荒地,不在陡坡等种植农作物;加强宣传教育及库周生态环境管理,移民安置过程中注意保護新发现的保护植物和特有物种,积极营造和扩大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移民安置生活污水环境监测及饮用水水质监测、移民安置区生活垃圾处理调查、水土保持监测等。
(五)结语
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长期性、累积性特点,也是水电工程环评中关注的重中之重,一般应针对水生生态、陆生生态分别进行论述。水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点是落实生态流量下泄及在线监测系统、分层取水措施及有效性、鱼类栖息地保护、修建过鱼设施保证河道连通性、鱼类增殖放流、珍稀保护植物及动物栖息地的避让减缓补偿措施、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措施及水库库底清理措施等,明确流域生态保护对策措施的设计、建设、运行以及生态调度工作要求,明确业主和地方政府在落实水库淹没区及移民安置环境保护措施方面的责任,完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等。
参考文献:
《环境影响评价》刘伟生/2014年/中国环境出版社
《环境生态学》张合平、刘云国/2002年/中国林业出版社
《水电站》刘启钊/1998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地下水电站建设》李协生/1993年/水利电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