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我们的建筑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建筑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将传统建筑要素应用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中,不仅可以促进建筑设计多样化发展,还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基于此,文章在分别介绍了传统建筑、现代建筑之后,对建筑设计的古为今用展开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传统建筑要素;当前建筑设计;应用
前言:
璀璨的中华文化造就了5000年辉煌的历史,而传统建筑无疑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瑰宝中最耀眼的明珠,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记录了我们民族生活的历史,是人类文化灵魂的栖息地,是人类文化信仰的庙宇,是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社区的文化模式的反映,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征。真正的传统古建筑正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中的精华,在当下的建筑设计中体现传统建筑的灵魂和要素,设计出中华民族自己的现代建筑,彰显文化自信,这才是中国建筑师竭力探索的实践路径。
1、传统建筑特点
1.1分类
中国传统建筑构建华丽、大气磅礴,是华夏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从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各方面均有严格的传统等级制度。按照使用功能,大体分为四类:雍容华丽的宫殿、庄重严肃的庙宇、亲切宜人的民居、温婉秀丽的园林。
1.2材料
套句时髦话说,传统建筑大多是绿色建筑。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根据不同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了优秀的传统建筑,使用的材料也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本土材料,主要是土、石、砖、瓦、木、竹、草。因此,房屋的结构方式大多为:木结构、土木结构、石木结构、砖木结构等。而木、竹、草等建筑材料的防潮、防腐、防虫、防火性能均较差,耐久性较差。所以,中国传统建筑相较西方而言,保留下来的不多。由于传统材料的力学性能限制,古建筑在高度和空间跨度上相对较小,使用空间受到较多的限制。
1.3空间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由院落空间构成,院呈纵向排列构成一进院落、二进院落、三进院落等,也有横向发展的,为数较少。依次反复形成建筑群体,在视觉上形成种层层递进、丰富多变的效果,追求秩序和节奏上的变化,且不同的建筑有着不同的深度和层次。举几个例子,北京的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四合院中间是宽敞的庭院,庭院中植树栽花,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皖南民居的天井,作用是为了通风和采光,一代代徽州人居家生活的中心,因为当地气候潮湿、空间相对狭小,加上山多地少的现实问题,多种因素促成了这样的建筑模式,让高墙深宅之内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天井的屋顶总是向自家院内倾斜,雨水从四面的房檐流入,汇集于院落中的明堂,被称为“四水归堂”,意味着图财不外流。这样由天井、堂和房构建起来的基本单位再次组合,形成了复杂的建筑空间形式。
陕北的窑洞建筑,在黄土高坡的地面上挖个坑,在坑的侧面掏洞,形成一个个窑洞,坑和洞是一种巧妙的组合,窑洞冬暖夏凉,中间就是一个下沉式庭院,是一代又一代陕北人的活动中心,出洞口就可以看到瓦蓝透亮的天空,神清气爽。
皇宫、庙宇和园林更是由形状奇异的院落组成的迷幻世界。
1.4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是由劳动人民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五十六个民族文化风俗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传统建筑五彩缤纷,富有独特的魅力和创造性。
(1)我国南北气候迥然不同,南方潮湿、多雨、炎热;北方干旱、少雨、寒冷、风沙大。南方建筑大多是坡顶、通透、开窗面积大,有利于雨水下滑、通风、防潮;北方建筑大多是雄壮、封闭、开窗面积小,有利于保温和抗风沙。
(2)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过多起自然灾害和战争,逼迫人类不断地蹒跚在迁徙的道路上,传统建筑为了抵御豺狼虎豹和盗贼土匪的袭扰以及火灾的发生,古人便营造了很多“防御性”的建筑。比如说,徽派建筑的夹板墙、小花窗、马头墙;福建土楼的地堡式建筑风格,坚固无比,既可防火防震,亦可御敌入侵;
山西灵石县的王家大院是建在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既方便了内在居民的生活,又防御了外在入侵。
(3)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从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各方面均遵循着传统等级制度。比如说,①雍容华贵的宫殿——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称为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黄色琉璃瓦和紫红色的墙身,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华丽的造型和磅礴的气势达到了震慑人心的效果;②庄重严肃的庙宇---杭州灵隐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隐藏于山水和丛林之中,以华严殿为中轴线,黄墙黑瓦,布局严整,古朴肃穆;③亲切宜人的民居---徽州民居,四水归堂的天井,流畅的飞檐、高翘的马头墙、静静的街巷,粉墙黛瓦,宁静安详;④温婉秀丽的园林---苏州拙政园,“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流畅、流通、流动,在有限的院子里完美地再现了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满足了士大夫的隐居生活。
1.5建造工艺
历经风雨五千年,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技艺达到了完美的境界。(1)结构受力体系愈发稳定与合理,木结构的卯榫联接,使中国房屋的抗震能力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2)外围护体系更加美观和实用,不仅可以抵御自然气候和人为的侵袭,还满足了房屋主人的精神需求,反映了房主的文化品质,体现了风俗民情。(3)随着建造技艺的成熟,工匠们在建筑部件上玩出了花活,房屋的梁、柱、墻、屋顶、窗子、台阶等都是他们精雕细刻,充分展示才艺的舞台,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建造技艺。①北京故宫从整体空间形态到建筑构件都达到了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建筑的集大成者,房屋下部的台基除本身的结构功能以外,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等相配合,增加了房屋外观的稳定感;白色的台基,红色的墙、柱、门、窗及黄绿各色的琉璃屋顶,在檐下用金、青、绿等色的彩画,加强阴影部分的对比度,形成了一种制度化的威严感,突显了统治阶级的至高无上;各间面阔采取明间略大的方式,既满足了功能需要,又使外观收到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房屋的梭柱、月梁、雀替、斗拱、梁架、襻间、屏风、博古架等从形状到组合经过艺术处理以后,作为艺术品呈现于建筑之上;工匠们将房屋结构、装修、家具和字画陈设等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使用了大量奢侈的美术工艺品如玉、螺甸、珐琅、雕漆等花纹繁密堆砌,使整栋建筑看起来美轮美奂。②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马头墙的形状轮廓是阶梯状的,叠数可多到五叠,被称为“五岳朝天,马头墙的“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每种寓意各不相同,而“三雕”(木雕、石雕和砖雕)更是把徽派建筑的建造技艺发挥得到淋漓尽致,这不仅让徽州村落盛极一时,同时徽州民居的装饰工艺也一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 2、现代建筑概况
2.1分类
现代建筑的分类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从使用功能上大致可以分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其中,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住宅、公寓)和公共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教育建筑、医疗建筑、文化建筑、体育建筑等)。
2.2材料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的建筑材料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高强度的混凝土、钢材、碳纤维、铝合金、特种玻璃、化学材料、高速电梯等广泛应用于建筑物。房屋的结构方式有大跨度的:网架结构,桁架结构,薄壳结构,悬索结构,充气结构等等,有超高层的框架结构、框筒结构、剪力墙结构、剪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等等。现代建筑设计基本摆脱了对物质材料的限制,达到了可以随心所欲营造使用空间的地步。
2.3空间布局
随着轻质、高强度建筑材料的出现。建筑师已经摆脱了早期空间的限制,建筑布局可以随意发挥。既可以建在高高的山顶上,也可以深埋于海底世界;既可以建造供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太空站,也可以制造移动的家一一一房车。饶是如此写意,却也给我们带来一丝困扰,在钢筋混凝土组成的都市区内,人口高度集中,建筑密不透风,加上楼高路窄,阳光稀少,交通极为拥挤,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我们能否从中解脱出来,能否从传统建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呢?
3、当代建筑设计就是寻找中华建筑文化的根
追随中国建设领域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建筑师引进、吸收、消化了西方建筑设计思潮,照搬照抄了一批国外建筑作品。曾经几何,欧式建筑在中国泛滥成灾,称之为“火柴盒子”式的建筑遍布于大街小巷,千城一面,已成不争事实。我们能否吸取传统建筑的精华,找回久违的乡愁呢?
前文我已详尽的描述了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在建筑材料,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建造技艺上的各自特点。能否从传统建筑中找到灵感呢?我们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当然应该向国外的同行学习,洋为中用;更应该像传统建筑学习,古为中用,找回我们建筑文化的灵魂,找回我们自己的根。
4、传统建筑精髓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向传统建筑学习,建筑设计要考虑就地取材,缩短运输距离,降低成本,减少碳排放,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2)向传统建筑学习,建筑设计要为人与人的交流创造良好的空间。在福建土楼和北京四合院生活过的居民,都会有亲如一家人的感觉,人间自有真情在,建筑师可以通过院落空间的设计为都市人找回那份曾经的温暖。
(3)建筑设计要向传统建筑风格学习。无论是大气磅礴的北京故宫,还是温婉秀丽的苏州园林都是令洋人惊叹、国人自豪的建筑,我们在走向世界的时候,要坚定文化自信。事实上,中国的建筑师一直在追求现代建筑的本土化,而且,开始行动了。他们把传统建筑中层层叠叠的大屋檐、错落有致的马头墙、连绵起伏的坡屋顶、高耸挺拔的密檐塔等元素抽象、重构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建筑符号,并且广泛运用于现代建筑之中。比如说,侯镜堂院士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惊艳了全世界。【中国馆】吸收了北京故宫的梭柱、月梁、斗拱、梁架等造型元素,成就了中国现代建筑之大成。获得全球建筑界最高奖一一一普利兹克奖的王澍教授设计的【宁波博物馆】,表皮的填充材料是原址拆迁古建筑遗留下来的破砖碎瓦,历史的沧桑,时代的变迁都一览无余的凝固在博物馆的立面上,该博物馆很自然的成为了记录历史的纪念碑。
(4)建筑设计要向传统建筑学习建造技艺。①传统建筑造型都是根据千百年的自然气候形成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当代建筑师要认真学习,不能随心所欲。
②传统建筑的斗拱组件和卯榫联接的木结构有着很好的减震效果,对我们建筑抗震设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③建筑的防火设计可以从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福州地区的马鞍墙、岭南民居镬耳墙中吸收古人的防火技巧。④古人用油漆来处理木材表面达到防水防虫的目的、用火烤炭化木材表面用于防腐、用生石灰处理地基用于建筑防潮等等这些好的建造工艺,都是我们当代建筑师应该去传承的技艺。
结语:记录歷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提供认同,增强自信,这是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没有传统建筑,我们的文化之根无从谈起,它是人类文化信仰的庙宇和殿堂,只有站在这些圣殿面前,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要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建筑精髓,不断创新,提高文化自觉性,推动建筑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帅.浅谈传统建筑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4):255.
[2]钟珊珊.浅谈传统建筑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1):96-97.
[3]安遵福.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6(12):1.
[4]吴承阳.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低碳世界,2016(07):154-155.
关键词:传统建筑要素;当前建筑设计;应用
前言:
璀璨的中华文化造就了5000年辉煌的历史,而传统建筑无疑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瑰宝中最耀眼的明珠,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记录了我们民族生活的历史,是人类文化灵魂的栖息地,是人类文化信仰的庙宇,是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社区的文化模式的反映,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征。真正的传统古建筑正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中的精华,在当下的建筑设计中体现传统建筑的灵魂和要素,设计出中华民族自己的现代建筑,彰显文化自信,这才是中国建筑师竭力探索的实践路径。
1、传统建筑特点
1.1分类
中国传统建筑构建华丽、大气磅礴,是华夏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从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各方面均有严格的传统等级制度。按照使用功能,大体分为四类:雍容华丽的宫殿、庄重严肃的庙宇、亲切宜人的民居、温婉秀丽的园林。
1.2材料
套句时髦话说,传统建筑大多是绿色建筑。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根据不同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了优秀的传统建筑,使用的材料也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本土材料,主要是土、石、砖、瓦、木、竹、草。因此,房屋的结构方式大多为:木结构、土木结构、石木结构、砖木结构等。而木、竹、草等建筑材料的防潮、防腐、防虫、防火性能均较差,耐久性较差。所以,中国传统建筑相较西方而言,保留下来的不多。由于传统材料的力学性能限制,古建筑在高度和空间跨度上相对较小,使用空间受到较多的限制。
1.3空间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由院落空间构成,院呈纵向排列构成一进院落、二进院落、三进院落等,也有横向发展的,为数较少。依次反复形成建筑群体,在视觉上形成种层层递进、丰富多变的效果,追求秩序和节奏上的变化,且不同的建筑有着不同的深度和层次。举几个例子,北京的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四合院中间是宽敞的庭院,庭院中植树栽花,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皖南民居的天井,作用是为了通风和采光,一代代徽州人居家生活的中心,因为当地气候潮湿、空间相对狭小,加上山多地少的现实问题,多种因素促成了这样的建筑模式,让高墙深宅之内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天井的屋顶总是向自家院内倾斜,雨水从四面的房檐流入,汇集于院落中的明堂,被称为“四水归堂”,意味着图财不外流。这样由天井、堂和房构建起来的基本单位再次组合,形成了复杂的建筑空间形式。
陕北的窑洞建筑,在黄土高坡的地面上挖个坑,在坑的侧面掏洞,形成一个个窑洞,坑和洞是一种巧妙的组合,窑洞冬暖夏凉,中间就是一个下沉式庭院,是一代又一代陕北人的活动中心,出洞口就可以看到瓦蓝透亮的天空,神清气爽。
皇宫、庙宇和园林更是由形状奇异的院落组成的迷幻世界。
1.4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是由劳动人民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五十六个民族文化风俗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传统建筑五彩缤纷,富有独特的魅力和创造性。
(1)我国南北气候迥然不同,南方潮湿、多雨、炎热;北方干旱、少雨、寒冷、风沙大。南方建筑大多是坡顶、通透、开窗面积大,有利于雨水下滑、通风、防潮;北方建筑大多是雄壮、封闭、开窗面积小,有利于保温和抗风沙。
(2)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过多起自然灾害和战争,逼迫人类不断地蹒跚在迁徙的道路上,传统建筑为了抵御豺狼虎豹和盗贼土匪的袭扰以及火灾的发生,古人便营造了很多“防御性”的建筑。比如说,徽派建筑的夹板墙、小花窗、马头墙;福建土楼的地堡式建筑风格,坚固无比,既可防火防震,亦可御敌入侵;
山西灵石县的王家大院是建在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既方便了内在居民的生活,又防御了外在入侵。
(3)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从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各方面均遵循着传统等级制度。比如说,①雍容华贵的宫殿——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称为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黄色琉璃瓦和紫红色的墙身,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华丽的造型和磅礴的气势达到了震慑人心的效果;②庄重严肃的庙宇---杭州灵隐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隐藏于山水和丛林之中,以华严殿为中轴线,黄墙黑瓦,布局严整,古朴肃穆;③亲切宜人的民居---徽州民居,四水归堂的天井,流畅的飞檐、高翘的马头墙、静静的街巷,粉墙黛瓦,宁静安详;④温婉秀丽的园林---苏州拙政园,“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流畅、流通、流动,在有限的院子里完美地再现了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满足了士大夫的隐居生活。
1.5建造工艺
历经风雨五千年,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技艺达到了完美的境界。(1)结构受力体系愈发稳定与合理,木结构的卯榫联接,使中国房屋的抗震能力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2)外围护体系更加美观和实用,不仅可以抵御自然气候和人为的侵袭,还满足了房屋主人的精神需求,反映了房主的文化品质,体现了风俗民情。(3)随着建造技艺的成熟,工匠们在建筑部件上玩出了花活,房屋的梁、柱、墻、屋顶、窗子、台阶等都是他们精雕细刻,充分展示才艺的舞台,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建造技艺。①北京故宫从整体空间形态到建筑构件都达到了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建筑的集大成者,房屋下部的台基除本身的结构功能以外,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等相配合,增加了房屋外观的稳定感;白色的台基,红色的墙、柱、门、窗及黄绿各色的琉璃屋顶,在檐下用金、青、绿等色的彩画,加强阴影部分的对比度,形成了一种制度化的威严感,突显了统治阶级的至高无上;各间面阔采取明间略大的方式,既满足了功能需要,又使外观收到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房屋的梭柱、月梁、雀替、斗拱、梁架、襻间、屏风、博古架等从形状到组合经过艺术处理以后,作为艺术品呈现于建筑之上;工匠们将房屋结构、装修、家具和字画陈设等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使用了大量奢侈的美术工艺品如玉、螺甸、珐琅、雕漆等花纹繁密堆砌,使整栋建筑看起来美轮美奂。②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马头墙的形状轮廓是阶梯状的,叠数可多到五叠,被称为“五岳朝天,马头墙的“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每种寓意各不相同,而“三雕”(木雕、石雕和砖雕)更是把徽派建筑的建造技艺发挥得到淋漓尽致,这不仅让徽州村落盛极一时,同时徽州民居的装饰工艺也一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 2、现代建筑概况
2.1分类
现代建筑的分类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从使用功能上大致可以分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其中,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住宅、公寓)和公共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教育建筑、医疗建筑、文化建筑、体育建筑等)。
2.2材料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的建筑材料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高强度的混凝土、钢材、碳纤维、铝合金、特种玻璃、化学材料、高速电梯等广泛应用于建筑物。房屋的结构方式有大跨度的:网架结构,桁架结构,薄壳结构,悬索结构,充气结构等等,有超高层的框架结构、框筒结构、剪力墙结构、剪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等等。现代建筑设计基本摆脱了对物质材料的限制,达到了可以随心所欲营造使用空间的地步。
2.3空间布局
随着轻质、高强度建筑材料的出现。建筑师已经摆脱了早期空间的限制,建筑布局可以随意发挥。既可以建在高高的山顶上,也可以深埋于海底世界;既可以建造供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太空站,也可以制造移动的家一一一房车。饶是如此写意,却也给我们带来一丝困扰,在钢筋混凝土组成的都市区内,人口高度集中,建筑密不透风,加上楼高路窄,阳光稀少,交通极为拥挤,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我们能否从中解脱出来,能否从传统建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呢?
3、当代建筑设计就是寻找中华建筑文化的根
追随中国建设领域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建筑师引进、吸收、消化了西方建筑设计思潮,照搬照抄了一批国外建筑作品。曾经几何,欧式建筑在中国泛滥成灾,称之为“火柴盒子”式的建筑遍布于大街小巷,千城一面,已成不争事实。我们能否吸取传统建筑的精华,找回久违的乡愁呢?
前文我已详尽的描述了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在建筑材料,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建造技艺上的各自特点。能否从传统建筑中找到灵感呢?我们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当然应该向国外的同行学习,洋为中用;更应该像传统建筑学习,古为中用,找回我们建筑文化的灵魂,找回我们自己的根。
4、传统建筑精髓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向传统建筑学习,建筑设计要考虑就地取材,缩短运输距离,降低成本,减少碳排放,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2)向传统建筑学习,建筑设计要为人与人的交流创造良好的空间。在福建土楼和北京四合院生活过的居民,都会有亲如一家人的感觉,人间自有真情在,建筑师可以通过院落空间的设计为都市人找回那份曾经的温暖。
(3)建筑设计要向传统建筑风格学习。无论是大气磅礴的北京故宫,还是温婉秀丽的苏州园林都是令洋人惊叹、国人自豪的建筑,我们在走向世界的时候,要坚定文化自信。事实上,中国的建筑师一直在追求现代建筑的本土化,而且,开始行动了。他们把传统建筑中层层叠叠的大屋檐、错落有致的马头墙、连绵起伏的坡屋顶、高耸挺拔的密檐塔等元素抽象、重构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建筑符号,并且广泛运用于现代建筑之中。比如说,侯镜堂院士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惊艳了全世界。【中国馆】吸收了北京故宫的梭柱、月梁、斗拱、梁架等造型元素,成就了中国现代建筑之大成。获得全球建筑界最高奖一一一普利兹克奖的王澍教授设计的【宁波博物馆】,表皮的填充材料是原址拆迁古建筑遗留下来的破砖碎瓦,历史的沧桑,时代的变迁都一览无余的凝固在博物馆的立面上,该博物馆很自然的成为了记录历史的纪念碑。
(4)建筑设计要向传统建筑学习建造技艺。①传统建筑造型都是根据千百年的自然气候形成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当代建筑师要认真学习,不能随心所欲。
②传统建筑的斗拱组件和卯榫联接的木结构有着很好的减震效果,对我们建筑抗震设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③建筑的防火设计可以从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福州地区的马鞍墙、岭南民居镬耳墙中吸收古人的防火技巧。④古人用油漆来处理木材表面达到防水防虫的目的、用火烤炭化木材表面用于防腐、用生石灰处理地基用于建筑防潮等等这些好的建造工艺,都是我们当代建筑师应该去传承的技艺。
结语:记录歷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提供认同,增强自信,这是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没有传统建筑,我们的文化之根无从谈起,它是人类文化信仰的庙宇和殿堂,只有站在这些圣殿面前,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要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建筑精髓,不断创新,提高文化自觉性,推动建筑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帅.浅谈传统建筑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4):255.
[2]钟珊珊.浅谈传统建筑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1):96-97.
[3]安遵福.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6(12):1.
[4]吴承阳.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低碳世界,2016(07):154-155.